首页 公文范文 管理中的心理学

管理中的心理学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3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管理中的心理学,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管理中的心理学

篇1

一、何为班级管理

班级是学校开展管理及教学工作的最小单位,而所谓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这就要求班级的管理者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并借助相应的心理策略进行班级管理。而采取相应的心理学策略的前提是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生的初中阶段大约从11、12岁开始到14、15岁结束,这一阶段正处于人生长发育的青春期。所谓青春期是由儿童少年发育到成年的过渡时期,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人的身体和心理以加速度发展和变化。青春期是人精力奔放、智慧焕发时期,有人以“狂飙期”、“危机期”、“心理断乳”期来形容青春期的剧烈变化。处于这一过渡阶段的初中学生的心理现象也是交织矛盾的,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心理特点。

(一)自我意识高度膨胀。

初中学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因此这一时期又被称为心理断乳期。因此,初中学生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其表现为任性、思考问题总是从自己出发,而在某些事情上又由于父母的溺爱具有某些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意识。

(二)叛逆心理。

由于自我意识的高度膨胀,学生就会有叛逆的心理倾向。而这一时期的学生最主要的心理特征也是叛逆心理。叛逆心理是指人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初中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同时,初中学生又敏感自卑,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三)智力水平迅猛提高而自控能力较差。

思维活跃,对事物的反应能力提高,分析能力、记忆能力增强。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但尚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初中生分析鉴别事物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较低,缺乏计划和布局的头脑。在这个心理矛盾错综复杂,心理发展明显失衡的前提下,自然会有一批学生忘却了自己的身份,不会选择正确的方式而我行我素。

(四)人际交往欲望强烈。

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初中生对于朋友的需要开始膨胀,而和家长开始疏远。同时由于性意识的发展,初中生开始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对异性神秘并好奇,表现出更多的关注,乐于接近异性,甚至对某一个异性若有所思、若有所失,这种关切若得不到控制将引发早恋,造成对学习没有兴趣(厌学)、上课走神,精神恍惚。

三、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策略

对于初中班级管理,一定要抓住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公平原则。

初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所以有争强好胜的心理,而同学们又都各有所长,所以,初中生有时又会有自卑、嫉妒的心理。因此,教师首先要把握公平原则。初中生出去情绪不稳定阶段,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如果学生感到教师在班级管理上没有公平原则,就会产生逆反等心理失衡心理。教师把握了公平原则,就会让所有的同学感到自己受到平等的对待与重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接受班主任的对班主任的管理活动,并主动的参与到班级活动之中。反之,如果学生感到教师偏袒他者,而班级的管理针对自身,那么他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产生逆反行为。

(二)表扬原则。

由于学生的自尊心比较强,因此在教学管理活动中,要以鼓励为主。鼓励学生的前提是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要在管理活动中,从细微之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人总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教师还要多组织能发挥学生特长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初中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已经提高到一定层次,因此,对他者的鼓励,也是激励另一些人的过程。

(三)发挥榜样作用。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处于心理成长过渡期的初中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一定上进心,甚至争抢好胜。同时,处于这一时期的初中生又善于模仿。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树立榜样,能激励学生在行动上效而仿之。这一原则首先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有真诚,坦诚的做人品质。其次,树立的榜样要贴切学生的现实。初中的学生几乎都有喜欢的明星,班主任要因势利导,发掘这些明星的优点,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最后,在学生中树立榜样要体现公平性原则。每个学生几乎都能发掘出优点,因此,树立的榜样可以落实到个人,而是落实到其中的某个优点。这种树立榜样的方式不但起到了激励作用,还起到表扬鼓励的作用。

(四)以情感人,和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

初中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因此希望得到他者的理解、尊重和认同。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还要去了解学生,知道他们心里的需要是什么,他们要表达什么。在日常的班级教学管理中班主任要对学生的行为多一些理解和尊重。初中生对人际交往的欲望比较强烈,同时和家人的关系却比较冷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和学生之间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因此,班主任要真诚地、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并在沟通中理解并关心学生,力求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相互理解信任。同时,对于学生的合理需要要尽量支持满足。由于初中学生对自身的行为控制能力较差,在遇到学生的不良行为及倾向时,教师要及时通过沟通经行疏导,而不是以管制为主。班主任教师如果以一个管理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会产生逆反的心理,而以良师益友的立场出现,学生在心理上对教师的管理活动支持和认同。

参考文献

[1]张艳红.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导向[J].安徽教育,1999(2).

篇2

     中等职业院校是培训学生专业技能的院校,其主要作用是为中考失利的学生或希望学习的青少年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同时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由于其特殊性,导致中职院校的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及年龄都存在较大差异,而且思想认知也有较大的不同,这也就给中职班主任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当前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是中职班主任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中职学生的特点

    1、特殊的成长期

中职阶段的三年是学生的成长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还处在发展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好的教育指导可以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如果教师和家长对于学生的关心不够,教育方法较为偏激,就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并且对抗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指导,从而导致学生可能走上歧途,毁了学生的光明前途。当前,有很多家长和教师对于耐心指导学生都缺乏心理准备,而且也缺少与孩子的主动沟通,从而使许多学生都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是性格扭曲,给学生今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2、心理压力较大

    中招考试虽然不像高考那样决定学生的命运,但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都是由于中考失利,迫不得已选择的。很多家长因孩子没有考好,不能升入高中而埋怨孩子,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再加上进入中职院校学习被认为没有前途,学生害怕被亲友问及学业,整天呆在家里,并且也很少与他人沟通,从而导致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久而久之,也就不愿意和他人交流,性格上也会出现缺陷。这些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不仅影响到其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也会对其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负面情绪较为明显

中职院校的学生大都处在青少年时期,其性格和处事能力、自制能力还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而且做事情较为叛逆,不考虑后果,从而导致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如果老师稍有指责,还会与老师发生冲突,甚至辍学,给学校的管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而对于其家长,如果不符合意愿,则会采取出走或其他较为极端的方式来抵抗家长的指责和劝告。此外,中职学生的内心较为脆弱,由于承担的压力较大,行为较为偏激,如果教师没有对其进行良好的教育,很有可能会导致学生走向歧途,甚至发生犯罪,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中职学生心理状态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不当影响良好的心理养成

进入中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由于中考失利,或者是家长强迫其学习一技之长,有很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对于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考虑不够充分,言辞较为激烈,甚至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致使孩子出现极端心理,用做“坏事”的方式来对抗家长的指责,这就导致了家庭矛盾越演越深,而孩子的父母也可能因为孩子而出现离异的情况,从而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情况则是完全不关心,使孩子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从而导致孩子出现吸烟、打架、喝酒的陋习,由于得不到应有的关怀,缺乏家长的正确引导,心理方面极易出现偏差。在这样的情况下班主任的工作也难以得到家长的支持,致使班主任很难对学生实行良好的教育。

2、学校教育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发展

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提出已久,而且也有一定程度的贯彻实施,但中职院校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还缺乏较大的贯彻力度。实行分数、技能操作定性依旧是中职学校教育学生的主要模式,而大多数进入中职院校学习的学生都是在中学阶段的后进生,由此也就导致了学生出现自卑、孤独、丧失自信的心理,而且对生活没有希望,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致使其学习成绩不断下滑,如果老师对学生稍有批评,就会招致学生的集体对抗,导致班主任很难对学生实行有效的指导和教育,也很难实现学生的进步。

    3、社会环境、网络的负面影响较大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在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各种不良环境的诱惑下,学生价值观多元化,荣辱观扭曲,责任感淡漠,自我认识处于一种迷惘、困惑之中,难以拥有良性的心理状态。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学生得到的知识信息,已经不仅仅来自于教师的讲授和课本,而是更多的来自于网络。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还处于青春期,对于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但是其辨别能力较差,使得学生出现盲目追星、盲目攀比的现象,严重耽误了学业。有些学生甚至为了有钱上网或与同学攀比而出现偷、抢甚至贱卖器官的现象,不仅违反了法律,还对自身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严重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此外,由于网络监管不严,而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学生被骗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对于学生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由此给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三、心理学在中职班主任管理中的有效运用

    1、加强对学生家庭教育的指导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少年的叛逆时期,对其进行教育指导,仅仅依靠班主任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家长必须要密切配合班主任的工作,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引导孩子向良好的方面发展。对于学生来说,家长的鼓励作用要远远大于教师的鼓励作用,家长的一句话既可能给孩子带来自卑心理,也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更自信的心态。所以,班主任要对学生家长进行有效的教育沟通,告诉家长不要对孩子期望太高,要对孩子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同时要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指导,不能够用嘲讽的语气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此外,在举行班会时,班主任可以采用家长寄语的方式告诉学生家长的关爱,使学生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期望和鼓励,在给学生信心的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2、运用团体心理学,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领头人,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班集体的组建,使学生可以团结一 致,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使学生感受到关怀和团结。而如何才能够实现对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的培养呢?笔者认为班主任首先可以在班级中组建小组,并选出小组长,同时要制定小组目标,如学习目标、竞赛目标等,班主任可以组织小组的学生进行各种有意义的竞赛,可以是学习上的,也可以是娱乐活动上的,使学生在良性的竞赛中感受到快乐,并感受到团结的力量。此外,班主任也可以组织学生与别的班级进行友谊联赛,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如果胜利,则给予学生相应的奖励,以鼓励学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目的。通过对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培养,使学生感受到关怀和重视,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3、运用“破窗效应”,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在心理学中,所谓的“破窗效应”就是指如果一个人打坏了一扇窗户,而这扇窗户没有得到及时的维修,别的人就可能会受到某种暗示,去打坏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人们就会认为破坏的窗户不用修理,即使修理了也起不到作用。这种效应在班级管理中较为明显,如果一个学生违反了班规而没有得到惩罚,那就会有更多存在侥幸心理的学生违反班规,从而导致班级风气不良,此时,班主任如果再想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就会有很大的难度,而且还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集体反叛心理。所以,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应当运用“破窗效应”向好的方面发展,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要及时的制止,对于学生的上进行为要及时的表扬,以带动更多的学生进行上进的学习,从而建立起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班级,并形成良好的班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以促进学生的良好成长。

   4、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

    网络技术在中职学生中的应用较为普遍,对于学生既有促进的一面,也有阻碍的一面。因此,班主任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运用网络进行学习,以便发挥网络对学生的促进作用。班主任要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可以组织学生对其所喜欢的网络知识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网络游戏进行小组竞赛,以增长学生的技能,使学生从网络中学习到有用的知识,以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可以对网络的负面影响进行规避,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结束语:

    中职学生的健康发展需要班主任和家长的共同指导,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学会运用心理学,从心理上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教育指导作用,以使学生从根本上转变学习态度,努力学习,促进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芝仙. 心理学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J]. 网络科技时代, 2008,(04)

[2] 张淑红. 浅谈如何做好中职生班主任工作[J]. 职业时空, 2011,(01)

篇3

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合理的运用心理学,对提高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纪律水平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合理的运用心理学,对管理工作有着很大促进作用。因此,在本文中,可以从几个方面提高心理学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水平。以此,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

一、全面分析班级学生特点,有效开展班主任管理工作

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运用心理学,首先就要对班级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在分析学生特点时,要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时期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在发现学生特点时,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辅导和管理。比如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许多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经常荒废学业,严重的会造成严重的心理畸形。因此,班主任可以对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针对原因进行管理。在分析沉迷网络的原因时,通常主要是由于学生考试失利和对自身以后的发展没有明确的目的,这时班主任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明白考试并不是重点。同时针对没有明确目标的学生,班主任可以帮助学生分析现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二、信任学生

班主任要做到信任学生。在现今学校中,都普遍呈现着一个现象就是班主任不信任学生,担心学生没有进行很好的学习,而经常趴在门口和窗口监视学生。现今学生普遍都存在着一股叛逆性,尤其是在初中和高中的学生,当班主任管的越紧时,就越往相反的方向发展。因此,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要尝试去信任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尊重教师,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班主任在管理学生时,要采取合适的管理手段。比如在班级可以开展以学生为主体,将班级中的纪律、学习等各种工作的管理手段进行有效的分配,由学生与学生,学生和班级,学生和学校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时学生能够积极有效的配合。这样会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在得到尊重和信任的同时,学生也会对其进行有效的回报。从而很容易使班级具有自我管理意识和自律意识的良好风尚。因此,班主任要合理的运用心理学中的信任手段,以此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三、心理学训练

开展有效的心理学训练。在开展心理学训练时,要以整个班级为一个团队进行心理学训练。在进行有效的团队建设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保证学生能够保持着健康积极的心态。因此,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要提高学生的归属感,积极地开展班级团体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在开展班级团体活动时,可以由学生制定或策划,让学生明白自身在班级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此提高学生班级集体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以此帮助班主任有效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四、班级自主管理

班主任在开展管理工作时,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从而保证班级自主管理。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要加强度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工作。这时班主任要从学生心理角度进行全面分析,对学生的特点进行熟练的掌握。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班主任要建立完善的自主管理体系,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在由学生对班级进行自主管理时,要从学生中挑选具有一定号召力和管理能力的学生进行管理。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传统的教师权威性管理等方法,给学生带来逆反心理,以此提高班级的自主管理能力。

五、提高班主任心理学理论和实践能力

提高班主任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学实践能力水平。班主任管理工作中,要不断的进行心理学理论的学习。为了满足现代班级管理的需求以及管理工作的需求,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在应用心理学进行班级管理时,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并要对学生年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同时要对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进行分析,将学生的思想动态熟练掌握,从而有效的促进心理学在班主任管理应用水平,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另外,班主任可以进行有效的经验交流,针对班级管理工作中的特殊现象和普遍现象进行交流和分析,以此找出有效的处理方式,建设良好的校园风气,促进班主任管理水平。

总结

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应用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班级管理水平。在应用心理学时,要对班级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同时班主任要全面信任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学训练,以此促进心理学在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另外,班主任在开展管理工作时保证班级自主管理,并提高班主任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学实践能力水平,以此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