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4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经济就业方向,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学生应具有较好的数学、英语基础。程序设计实习、管理实习、管理软件实习、毕业设计等。一般安排18周,其中毕业设计不少于12周。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有经济分析预测、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管理等,如果能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就业面会更广,就业层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基金经理、精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等。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贸易、互联网、交通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贸易/进出口;
2 互联网/电子商务;
3 交通/运输/物流;
4 新能源;
5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6 服装/纺织/皮革;
7 其他行业;
8 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互联网、新能源等工作,大致如下:
1 计算机软件;
2 互联网/电子商务;
3 新能源;
4 房地产;
5 金融/投资/证券;
6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7 其他行业;
8 建筑/建材/工程。
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培养要求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运用信息管理的相关知识对经济信息进行组织和分析研究的能力;
3.具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和信息安全维护与管理的能力;
4.具备熟练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5.掌握经济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具有开展信息管理业务的能力;
1 经济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1 对经济类专业本科毕业生需求变大,但整体仍呈供大于求的形势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加速,形成了桐乡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处于重大调整期,调结构、促民生将成为重要战略抉择,要求桐乡强化创新驱动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区域经济格局深度转变,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要求桐乡纺织、皮草、丝绸等特色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在桐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和桐乡升级转型过程中,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与此相对应,经济生活领域呈现出繁荣丰富的景象,商贸领域更是异常活跃,并在深度与广度上都在快速地深化和拓展。
随着桐乡地区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主体的自主性不断增强,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直面市场进行抉择。由于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决策行为的压力增大,风险提高。为了规避风险,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更加积极地进行各种市场谋划和设计。作为把握和决定企业命运的财务部门,对相关人才的需求自然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要求经济类从业者具备的信息筛选能力、分析把握能力和决策判断能力,都需要专业素质的培养方可取得,也就是说对受过大学四年较全面的培训复合型人才需求变大。
1.2 许多企业招聘悄然降低学历门槛,经验却成就业“硬杠”
就经济类专业就业方向而言,多数大学毕业生最后会选择去企业从事相关财务工作。但就我们走访桐乡春季人才招聘洽谈会结果来看,应届本科生在应聘中并无优势。大部分企业招聘将门槛定在专科或专科以上,整场招聘会只有一家企业在招聘启事上明文要求招聘今年大学应届毕业生。
从上述采访中我们是否就此可以得出工作经验比学历重要这样的结论呢?答案显然不是。此次参加招聘会的大多是中小企业,所以对人才的学历要求并不高,但放眼整个桐乡就业市场,乃至整个中国就业市场,学历仍是资格评估的重要组成,但或许已不再是决定性因素。做一个比喻,如果工作经验是CPU和硬盘,那么学历便是显卡。没有显卡,再好的硬件也没办法显现出来。
1.3 物以稀为贵,经济男成“瑰宝”,女生求职竞争力不如男生
近年来,浙江桐乡每年均有5000左右大学毕业生,女大学生占到相当比例,她们受到良好教育,富于智慧和活力,是参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不可替代的人才资源。但在走访桐乡春季人才招聘洽谈会过程中我们调查发现,在相关经济类岗位招聘过程中,68.98%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求职者的性别有明确要求,31.02%的用人单位没有性别要求。而一些招聘启事中没有明确性别要求的用人单位,私下仍是欢迎男生。“如果参加最后复试的是一男一女,只要男生的表现不是差得离谱,我们基本上就会接收他,哪怕女生的最后成绩比男生好!”某企业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透露。
在桐乡就业市场上,对于同等条件经济类的本科毕业生,甚至女生条件远远优于男生的,为何女生求职竞争力仍旧不及男生?造成这种女子不如男情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作为经济类专业,尤其是会计财务方向,男性本身就是稀缺性人才,因为男性相比女性就业时间充足且抗压能力较好,因此许多企业在招聘财务主管、主办会计时,都偏向于男性。其次,参加工作的本科女性多为25岁左右,她们今后要结婚生子,顾及家庭,连孩子的医药费也由女方单位负责,对企业的经济利益自然会有影响。此外,一些企业工作需要长期驻外地,或者需要经常出差,这时男性相比女性明显有优势。
2 针对毕业生对策和建议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经济类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已有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结合具体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对在读和已毕业的经济类学生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2.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行业背景欠缺。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队伍主要由辅导员构成,基本上从“校门”进“校门”,缺少专业背景,缺少对千罗万象的社会的深入了解,一方面就业指导需要心理学、社会学、成功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背景,另一方面就业指导又是一项个性化需求很高的工作,各行各业有自己的背景、特点和发展空间。每个辅导员又带着200人以上的毕业生,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来讲,都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
3.就业指导工作研究缺少科学的“本土化”指导体系。就业指导是伴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起来的,目前所说的就业指导实际涵盖了就业指导、职业指导,职业生涯教育,甚至创业教育,指导理论基本上是泊来品,国内很多高校和社会机构热衷于探索研究,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但还没有真正形成“本土化”的、科学的、令人信服的指导体系。
4.省属院校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困难有其特殊性
(1)省属高校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观念具有“地方特色”。由于本省招生比例高,经管类大学生职业价值方面具有惊人一致性,观念陈旧、不了解专业及发展方向、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受家长影响大、“地域归属感强”、求稳”、“守家”心理严重,不愿意冒险去拼搏,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留在省内工作,这给就业指导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
(2)省属高校经管类毕业生供大于求。一方面因办学成本低,省属高校经管学生招生数量多,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结构原因,很多企业不需要经管人才,需求经管人才的很多大企业又提高了用人门槛,只招聘211或重点大学学生,本省经管人才需求量较少。
二、经管类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笔者经过多年的观察,虽然经管类大学生就业难度很大,但仍有一些大学生就业质量很高,观察其成功之处,具有四个共同点:本人有积极工作的热情和勇气;不等不靠主动找工作;有明确的求职目标;综合素质高,价值观比较一致———为他人服务。
从这些成功案例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能够让更多的同学具备上述优点,成为经管人才中的佼佼者,如果能够整体提升经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是否可以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呢?围绕这一思路展开就业指导,需要解决四个问题,即“就业指导为了谁”“谁指导”“指导什么”“怎么指导”。
1.就业指导工作为了谁
就业是大学生自己的事,大学生是就业的主体,是就业工作的最大受益者。让大学生“动”起来,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和关键。高校为了能够让大学生就业,想了许多办法,开设就业指导课,安排老师做学生思想工作,邀请单位开招聘会,与企业家交朋友等。《就业促进法》的出台,增加了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积极就业,没有合适的单位,就是回家“啃老”!对这样的学生,高校想再多的办法,辅导员做再多的工作也是白搭。在国外,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主动的,而在我国,大部分学生是“无规划”或是“被规划者”!因此,想办法让大学生有“主动规划”的意识,让大学生急着“动”起来,才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前提和关键。
2.“谁”指导?
整合高校内部和外部资源,满足大学生就业指导个性化的需求。辅导员应在就业指导中扮演什么角色,家长、大学生本人、社会机构、辅导员谁是就业指导的第一责任人?目前高校辅导员“校门”进“校门”,擅长为学生服务,提供生活成长成才方面的指导,但缺少就业指导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单凭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或是二级学院辅导员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近几年,能够在学校做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并不多,大多是去社会职业生涯规划机构。我认为,高校应与社会职业生涯教育机构联合,各自做自己擅长的事情,第一是高校内部培养和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规划能力水平;第二引进有丰富行业经验,有热心、愿意帮助学生的职场成功人士。第三是寻求专业的职业规划咨询机构的帮助。除此以外,社会舆论、专业教师、家长也应成为就业指导的主体,并应向前推进到高中、初中、乃至小学。
3.指导“什么”?
尊重学生内在的发展需求,适应国家的战略需求,着重培养职业价值观,奉献、创业、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加剧转型和社会矛盾比较集中显现的时期,价值观的多元化导致大学生无所适从。一方面是大学生感叹用人单位“太挑剔”,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感叹找不到优秀的人才。表面上看二者都很无奈,实际上二者之间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用人单位希望大学生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而大学生只是希望可以得到一个稳定的工作,特别是经管类大学生或是其家长,之所以选择经管学科就是希望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可以安稳的生活,人均GDP从1000达到3000美元似乎跟自己没多大关系。降低期望值是别人的事,不是自己的事。事实上,一直顺利求学的80后大学生并不了解真实生活,不了解熟悉职场规则,不明确自身位置,未品位过成败甘苦,最大的难题是很多80后大学生不知道工作做事到底为了什么。应指导学生学习做人,提高生存、就业的能力,包括解决大学生的观念、调整合理的工作预期、职业预期,提高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帮助他做好人生规划、职业规划,指导大学生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4.如何指导?
第一,就业指导活动要以实践性活动,体验式教育活动为主,提升学生的能力和职业素养。课堂,讲座,报告,大学生听到的多,感受到的少,亲身体验的更少!应让实践“说话”,告诉大学生社会是什么样的,职业和行业知识是什么样的。通过体验式培训,让学生参与到游戏活动中,体验职业环境和职业素养要求。调动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集中实习、兼职、生涯人物访谈,走访企业、调查本地优势行业等,同时通过主题班会推广社会实践成果,形成良性循环。通过笔者两年的寒暑假期实践研究表明,90%参加社会实践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和前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