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课外阅读经验分享

课外阅读经验分享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57:1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课外阅读经验分享,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课外阅读经验分享

篇1

同学们,老师经常强调要我们发挥课外阅读的自主性,这是因为,阅读的自主性越强,课外阅读的面就会越广,阅读的兴趣就会越浓,这样才能弥补课内阅读的不足。那么,在课外阅读时,我们该如何发挥自主性呢?

一、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

同学们可以自主创办“班级图书室”,每个人都想办法,为管理、借阅图书献计献策;同学们还可以自己动手,在家里建立一个“小书房”,为自己营造一个温馨、充满情趣的“读书小天地”。此外,同学们还可以利用班级板报、年级橱窗,自主开辟课外阅读栏目,比如“读书心得”“读书乐园”“好书伴我行”等。

二、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

同学们可以自主地将教材中的课文与课外读物进行对比阅读;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主选择课外读物阅读。

三、运用熟悉的阅读方法

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如,阅读报纸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快速浏览,捕捉到要点后再仔细阅读;查找资料的时候,我们要先确定阅读目标,然后快速浏览,最后再认真地细读。当然,我们还可以借鉴其他同学的阅读方法。

四、确定阅读笔记的形式

每个同学的家庭环境不同,各自的经历也不同,对同一读物的感受也不同。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各自的阅读习惯,自主确定记读书笔记的形式。

篇2

课内阅读一直以来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课外阅读有时成了锦上添花的应景之物。身为任重道远的语文老师,我们应该从语文教育本质的视角去反思“课外阅读真的课外吗”。

不,课外阅读绝不“课外”。

(1)“阅读”从来就不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附属品,而应该是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式和根本目的。简单点来说就是不要认为语文老师只管好“课内阅读”就行,课外阅读提一提就算了。这恰恰本末倒置了,我们更应该让我们的“课内”为“课外”服务,课内教会读书的方法,启迪读书的热情,是为了课外放手让学生热爱读书。

(2)我们应该致力于建构以读书为中心的语文教学体系,打破我们通常所认定的课内、课外的壁垒,让课内对课外开放,让课内与课外融通。要始终坚信读书是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最根本的方法。我们识字、写字、学课文就是为了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进而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

只有对“课外阅读”的本质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形成了这样的“重视”,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从根本上提升课外阅读的质量。

二问方法——课外阅读应“课外”

有了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视,一些“浓墨重彩”的课外阅读课就应运而生。有的教师从内容到方法,从人物到主题,一番分析、几次辅导,好像不讲透就是不负责任,好像太简单就是水平太低;又或者教师以阅读专家的身份自居,总是让学生完成一整套的规定动作,比如摘抄、写读后感等;又或者课外阅读课设计精致得成了表演;又或者课外阅读的书成为了学生的第二本语文书,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埋头做课外阅读题……如此种种使我们愈加感觉到课外阅读已经承受了它所不能承受之重——沦为了一种应试的工具,一种所谓素质教育宣传的工具。试想,学生提到课外阅读就带着一种恐惧和厌恶,又怎么能让学生成为“自觉的阅读者”呢?因此,在认清课外阅读本质的基础上,我们更要反思课外阅读的方法——课外阅读的过程应该“课外一些”。

1.“净”显单纯——让阅读无功利

“净”指的是净化课外阅读的目标。课外阅读不应该是为了考试,为了作文,为了老师检查,也不应是昨天读的书今天就一定要有效果……课外阅读应该是一种春风化雨的熏陶,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是一种单纯的身心愉悦之旅。而课外阅读课应该是一扇窗子,一扇通向某部作品、某位作家、某个世界的窗子;应该是一个起点,一个有可能启程去阅读文字、与灵魂对话的起点;是一个约会,一个“老师在书中等你”“成长在书中等你”的约会。如果一节课外阅读课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那它就是成功的。

因此我们应该倡导一种澄澈的阅读,一种纯粹的阅读,尤其是在儿童阅读的起始阶段,要为儿童展开一个无功利的阅读世界,鼓励他们为乐趣而阅读,尽可能地让他们在无功利目标的情况下自然、原始地阅读,体验文字本身的乐趣和阅读引发人们情绪的乐趣,感知被唤起熟悉经验的乐趣和引发想象的乐趣,享受自得其乐解说作品个中奥秘的乐趣和与他人分享的乐趣(培利·诺德曼《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而这种种乐趣必将吸引着孩子迈上自觉阅读之路。

2.“读”养情性——让阅读轻负担

现今课外阅读中流行着种种“规定动作”——摘抄好词好句,重点段落批注,写读后感,读书笔记,等等。怎样才能够卸除加载在课外阅读上的沉重负担呢?采用一些非指导性的策略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一个值得一提的非指导性策略是朗读。研究一下我们成人自己的阅读经历,我们常常读到动情之处想要读出声音,读到精彩之处希望读给他人听……这就是阅读的一种真实状态。因此我们也要认同儿童阅读中最简单的策略有时就是最好的,越是轻松的阅读对儿童来说越有效果。而朗读就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交流,也是学生习得、老师教学的有效方式。让朗读成为语文教师的一种习惯,成为孩子们课外阅读中的一种习惯,孩子们就能够在朗读中感受文学的魅力,涵养性情,在朗读中思考、感悟、表达、分享……由此可见,朗读不失为学生轻松阅读、可持续阅读、终身阅读的一剂良方。

篇3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而要使学生能自觉地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思考一:氛围营造。

学校、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创设读书的大环境,形成读书的好风气。教师可在教室里张挂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并要求学生做到“进门轻轻,走动轻轻,交流轻轻”,创设一个安静的读书氛围。这时再放上一段轻音乐,静谧、清幽的环境让学生感觉读书真好!同时教师自己也要爱读书,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能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跟学生一起阅读、分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置身于这样一种氛围,一定会受到感染、熏陶。

思考二:方法指导。

课外阅读教学最质朴的要求就是要让孩子们“好读书”,能从阅读中体验快乐与充实感,并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获得基本的鉴赏能力,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尽量使儿童的课外阅读真实一点、朴实一点,关注孩子实实在在的需要,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

思考三:活动延伸。

当学生课外阅读积累到一定的时间,课外阅读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对人文内涵有了一定的感悟时,那就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状况开展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使学生得以把自己的所得展现出来,让他们更热爱阅读。这些活动要灵活、有趣,要能激励学生的进取心,使学生感到喜悦。其形式很多,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书籍、读书笔记,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要通过条件创造,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好读书”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可以将自己的阅读体验与孩子分享,孩子在憧憬中加强了阅读的愿望。当然我们也可以树立孩子中的典型,发掘模仿对象。有孩子在作文中运用了泰戈尔的诗句:“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蜜的,但我更喜欢叶的事业。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阴的。”评讲课上,我大加赞赏:“这是课外阅读的功效!”这位小书迷得意但不贪功,同学们在向他投去羡慕目光的同时,也对阅读的妙处有了更多的领悟。

二、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读好书”

1.筛选读物。由于孩子年龄小,好奇心强,鉴别能力低,面对各种各样的课外读物,或顺手拈来,或为稀奇而读,甚至读一些不健康的读物,这样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为了给学生选好读物,教师必须博览群书,特别要广泛地认真阅读儿童读物。我们不但要向孩子推荐课外读物,而且要教给他们如何选择一些思想健康、有益身心发展的课外读物。

2.指导方法。(1)读一读。阅读的方法是多样的,默读、精读、略读、浏览、诵读等方法都很重要。略读可以粗知文章的内容快速捕捉信息,在于发挥人的直觉思维。这种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运用得很普遍。而对于有反复咀嚼价值的段落,我们就可采用精读,把握它的结构、用词的严谨等。诵读,就是熟读成诵,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的程度,最终烂熟于心,不期然地背诵出来。(2)写一写。“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内学习的读书方法,可以适时地运用于课外。读书不仅要边读边想,而且要边读边动笔,这样才有成效。所以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室可引导他们写读书笔记。

三、重视阅读评价,体验学生“读书好”

1.对课外阅读要调控。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教师每晚可布置一定的阅读量,让学生在家长的督促下完成阅读任务。

2.对课外阅读要评价。鲁迅先生说:“文章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的,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确实,阅读是一种很好的思维锻炼,是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课外读物中有千千万万接触点与课堂所学知识是相通的。

总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能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知识,形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