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3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医疗行业痛点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时下,在各大电商平台上,主打移动健康理念,号称实现各种身体数据动态监测的智能可穿戴产品非常讨巧。“比如时下流行的记步功能,很多智能手环仅仅是通过手臂的摆动来记录走路步数,人是不是真正在走路,就无法判断了,这样就容易造成监测失真。”业内人士透露,再比如想记录跑了多远,光是凭所谓的智能手环也难以实现,需要同时戴上手机来定位距离。总之,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很多产品不仅监测数据不精准、不靠谱、不权威,更是打着“健康”的旗号来凑热闹。有数据预计,2015年我国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11.9亿元,2016年预计达到23.7亿元。智能可穿戴盯上了“健康”这个市场痛点。“不过,多数可穿戴设备的核心点还都集中在监测用户的健康指标,不过是充当了健康管家的角色,这与医疗、智能医疗的概念相距甚远。”橙意家人创始人张丹带着她的团队在去年了国内首款医疗级可穿戴设备—鼾症监测仪,她坚定地认为,如何能够更早地提前给用户预警,并提供解决方案,也只有医疗级可穿戴设备才能做到。
央视对比:获三甲医院认可行业迎真金时代
在日前央视二套《消费主张》栏目播出的《关注互联生活—智能可穿戴的尴尬》节目中,橙意家人展示了医疗级可穿戴与传统三甲医院的“对接”。张丹介绍,用户使用鼾症监测仪得到的睡眠数据,可直接回传至三甲医院,医生可据此判断用户的睡眠情况与打鼾程度。“医疗级可穿戴设备,表面上看是个移动的医疗设备,为患者的就诊提供方便,实际上它的后台是有很多医疗技术人员在操作。”业内人士认为,智能可穿戴设备不再局限于数据采集,后台的医疗服务才是互联网时代不可少的项目。据了解,这种真正的“互联网+医疗”模式打造的“检查—治疗—康复”闭环式服务体系已在国内落地,今年3月,由橙意家人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共同打造的国内首家鼾症筛查中心正式运营。
推出O2O一揽子解决方案
尽管李彦宏称微信不能解决商户的真正痛点,但商户对微信却热情似火。据悉,目前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580万个。无数传统行业都希望借公众号的平台实现与用户的连接,但对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规律却并不明确。
记者了解到,微信智慧生活解决方案主推“移动互联网化”、“数据化”和“社交化”,即利用公众账号实现用户的离店触达,通过微信支付实现订单信息、账户资金等的数据积累和分析,精确营销并鼓励用户分享,形成口碑效应。此前,微信已经一步步开放了语音、位置等一系列接口,而“微信智慧生活”则是整体解决方案。这意味着微信公众账号已经基本上形成完善的接口系统。
微信相关负责人表示,微信智慧生活全行业解决方案将不断优化产品功能,增加公众平台在社交性、数据分析以及信息呈现的基础能力。“我们是搭台的,而第三方开放者和企业是台上的主角,我们将在深入挖掘传统行业痛点及需求的同时,为也更多垂直领域的第三方服务开发商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应用模式及平台资源,积极鼓励并扶持优质的垂直领域开发商,撬动传统行业商业模式的转型与升级。”
O2O成下半年战略重点
据了解,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服务能力的不断升级,尤其在微信支付推动下实现商业化闭环之后,微信已经快速渗透进入各传统行业,微信打车、微信交电费、微信购物、微信医疗、微信酒店等不断出现。一个“一部手机走天下”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这也是万达电商选择腾讯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的最大原因。
一开始,刘夜把目光投向了互联网医疗。可是在经过几个月调研后,他发现做互联网医疗需要深厚的人脉,自己和合作伙伴动用所有关系,只联系到大约100名大夫,这显然是不够的。恰在这时,他接触到了在线教育行业,他发现可以用互联网技术改造我们传统教育里一些比较薄弱的点,为老师减负,用大数据来实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同时,在2014年,在线教育开始高速发展。尤其是在K12(指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领域,全国中小学生共有1.7亿人,这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一个全新的领域,他非常看好这个市场。于是,他定下决心,发挥自己在互联网领域打拼多年的经验,在在线教育的K12领域再创业。
把“作业”当成突破口
2014年,刘夜离开了因脉科技,并和自己的好友―时任百度战略合作部总经理的王克,以及时任英特尔中国区教育负责人的贾晓明一起,于当年7月成立了“作业盒子”团队,计划在在线教育领域大干一场。
既然要创业,就需要一个可以切入市场的切入点。但是,在线教育这个市场的切入点实在太多,到底要选哪一个好呢?经过一番研究,刘夜和他的合伙人发现,“作业”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首先,“作业”虽然看似是一个“细分”的概念,但却能够连接起老师、学生、学校和家长多个方面。按照全国有1.7亿中小学生计算,其背后的关联人群有5亿人。其次,各方会围绕“作业”形成一个高频互动的“强关系”,并且能够形成和沉淀大量的数据。比如,老师出题的数据、学生做题的数据以及对学生做题结果进行分析的数据等,掌握这些数据对在线教育的发展和进化十分重要。所以,通过分析刘夜发现,“作业”看似是个小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背后蕴藏巨大用户量的市场。
除了巨大的潜在客户群之外,刘夜和他的合伙人在分析的过程中还发现,“作业”对于用户来说也是一大痛点。对于学生来说,从初一到高三,平均每个学生需要做数万道题,但在这其中,有一半以上的题都是重复的,可能并不需要。但因为老师没有一个工具实现学情分析,就只好通过题海战术,让学生把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而对于老师来说,同样存在着批改作业的痛点,这不仅是一个费时费力的机械性工作,而且还非常容易出错。除此之外,由于没有时间进行数据分析,老师对学生在作业涉及到的知识点上的正确率也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只有模糊的概念。只要能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这样两个痛点,刘夜觉得,自己新的创业项目肯定大有可为。
用产品连接用户
有了方向,有了痛点,接下来就是要通过产品来解决这个痛点,赢得用户的喜爱。在经过一番设计之后,刘夜和团队对产品有了新想法。首先,要做超级题库,让不同区域使用不同的教材的各科目老师都能在自己产品的题库里找到和他们教学匹配的题目来布置作业。其次,让作业彻底电子化和移动化,让老师随时随地出题、批改和讲题,让学生也可以随时做题,并及时收到老师的回复。再次,为老师和学生生成一系列作业数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作业解决和学习提高方案,同时帮老师提升教学效果。
2015年3月,刘夜和他的团队正式向市场推出两款APP产品,一款是旨在提高小学生数学口算能力的《速算总动员》,另一款是旨在对初中及高中十大科目作业进行分析与优化的《作业盒子》,老师和学生只要分别下载不同的客户端(“老师端”与“学生端”),就可以实现配合使用。但在这两款产品上线之初,刘夜和团队却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老师、学生和家长对相关领域的技术以及他们的产品并不了解,不愿意使用。为了获得用户,也为了尽快在市场中站住脚跟,刘夜和团队成员们选择了一种最简单直接的办法,那就是上门拜访,同学校、师生以及家长进行面对面沟通。在那段时间里,他们总共拜访了上百所学校,三百多名老师,以及十多位教育行业专家,并在现场手把手地教老师们使用。后来,团队还开设了24小时热线,专门对老师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通过与师生、家长和学校的互动沟通,《作业盒子》开始逐渐完善,逐渐开发出更多新的功能。渐渐的,一部分学校和老师开始先行试用起来。而随着用户体验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接受移动互联网教育技术,通过口碑传播,团队的产品实现了互联网产品的“自传播”。截至2016年1月,《速算总动员》和《作业盒子》两款APP在全国的下载总量已经超过200万,全国32个省市区,400多座城市,共计14 000多所小学的初高中都在使用这两款产品。其中,《速算总动员》下载量超过150多万次,日活跃率达到30%,《作业盒子》下载数超过50多万,日活跃率达到20%,并且两款APP月留存率都达到了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