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1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工程建设评估,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1-69-3
0前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经济建设的日益繁荣,对电力资源的需求日趋紧张,中小型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缓解我国电力资源的需求紧张局面起到了不可替带的重要作用。为此加强对水电工程建设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水利资源,更好地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辽宁省凤城市石桥水电站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例,浅谈一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1工程建设概况
石桥水电站工程是一座无调节的径流式水电站,采用水力自控翻板闸坝型,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为4839km2,水电站正常蓄水位46m,总库容4001万m3,电站总装机容量9600kW,电站多年平均发电量为2136万kw.h,年利用小时数为2225h,工程建设永久占地8.1095hm2。工程枢纽建筑物由左岸电站厂房、冲沙闸、水力自控翻板闸等组成。枢纽工程等别为Ⅲ等,永久性水工主要建筑物(拦河坝、冲沙闸、电站厂房等)的级别为3级,永久次要水工建筑物级别为4级,临时性水工建筑物级别为5级,属较重要建设项目。
2 工程建设区地质环境条件
2.1水文气象
工程建设区气候属北温带湿润的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所处爱河流域多年平均气温8.1℃,12月至翌年2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1月最冷。区内降水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021.3mm,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降雨量在年内分配极不均匀,雨量多集中在夏季7、8两月,占全年57%左右。流域内多年平均蒸发量1237.2mm,5月份相对湿度小,气温上升快,风速大,是蒸发量最大时期,11-3月为结冰期,蒸发量最小。流域内冬季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及地形影响,最多风向为NNW,初霜期一般在9月下旬,终霜期一般在5月上旬。流域内降雪期长,初雪期最早在10月21日,最晚终雪日在4月29日。流域内累年极端最高地面温度63.7℃,累年极端最低地面温度-37.5℃,最大冻土深度为138cm。
坝址区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25.35亿m3,多年平均流量为80.38m3/s。2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为11400 m3/s,100年一遇校核洪峰流量为16700 m3/s。
爱河流域植被覆盖情况较好,上游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水土保持状况良好,是辽宁省的少沙河流,年均入库泥沙体积为63.7万立方米。
2.2地形地貌
工程建设区地貌属辽东低山丘陵区,坝址位于草河与爱河汇合口下游2.6km左右峡谷段上,周围山丘高程均在300m以下,地形坡度一般在17°左右。左岸地形较完整,山丘多北东向展布,最高丘顶约为230m~262m,右岸地形较破碎,除近岸地段见有293m两山丘连绵成帐外,其它地带最高仅121m,多为高50m~70m,宽3km~4km的破碎分水岭。两河汇合处地表平坦开阔,阶地有两级,漫滩多存留于堆积岸,其后为丘陵,两侧山体多北东向延展(见照片1)。
2.3地层岩性
工程建设区内地层除新生界第四系外,侵入岩大面积分布,是构成库区与坝址区的唯一地层。
第四系主要分布于水系两侧、山间洼地和山麓地带,呈条带状展布,厚度不等,主要有砂卵石、粉质土、耕植土及局部崩积物等;侵入岩主要有前震旦纪辉长岩、燕山晚期二长花岗岩、晚侏罗系花岗斑岩及晚侏罗系花岗岩。前震旦纪辉长岩主要分布于坝址两侧坝端;燕山晚期二长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库区上游右岸处;晚侏罗系花岗斑岩主要分布于库区上游右岸处;晚侏罗系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库区上游。
2.4构造
工程建设区主要构造为新华夏系压性断裂,大部分在早元古代混合岩、印支期花岗岩及燕山期花岗岩中通过,总体走向北东约20°~30°,倾向南东。总体上工程建设区从区域上看库区及坝址区没有大的断裂构造通过,从断裂的走向看,局部断裂构造从深部有可能通过库区,因此工程建设区内地质构造不甚发育,未见有大的断裂构造存在,工程建设区内地质构造较简单。
2.5地震
工程建设区地震区划属华北地震区,海城-丹东-朝鲜西海岸北西向地震带和鸭绿江北东向次级地震带交汇处,重力梯度和地壳厚度有一定变化,区域地震活动主要受鸭绿江断裂带活动影响。据现有地震资料记载,工程建设区内没有发生过破坏性地震,地震活动性微弱。工程建设区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区域地壳稳定性较好,属于区域相对稳定的地区。
2.6水文地质特征
工程建设区地表水系较发育,根据区内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和运移特点等因素,将工程建设区内地下水分为两种类型,即第四系松散层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第四系松散层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河谷、漫滩、坡麓及沟谷地带,赋存于第四纪松散堆积物中,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好,水交替作用强烈。地下水位随季节变化及大气降水变化显著,含水层厚度不均变化较大,由坡顶至沟谷厚度逐渐增大。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燕山晚期二长花岗岩及晚侏罗系花岗斑岩和花岗岩等基岩裂隙和风化裂隙中,其含水性受岩石的风化程度及成岩时的孔隙、裂隙的空间大小所控制,主要受季节性降水及松散含水层补给,含水性较弱,富水性不均,受出露部位、地形切割程度的影响,往往以短途径流、点状泉等方式排汇。
2.7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工程建设区内岩土工程地质特征主要按库区、坝址工程区、电厂尾水渠工程区进行说明。
(1)库区工程地质特征
石桥水电站库区河谷成U字型,两侧阶地有两级,山体多南北向延展。左岸坝址线地势陡峭,岩石面积较大;右岸坝址线为低缓丘陵区,植被发育,覆盖层较厚。
库区基岩均为侵入岩,其中二长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坝址两端;花岗斑岩主要分布于库区上游右岸处;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库区上游右侧低山处;少量辉长岩分布于坝址两侧坝端。
库区第四系地层以粉土、粉细砂、砂卵石为主,主要分布于河床两侧河漫滩与沟谷及Ⅰ、Ⅱ级阶地上。砂卵石厚度一般为5.0m左右;粉细砂一般在3.0-4.0m左右。
库区内未发现较大的断裂构造,右岸及左岸均未见通往库外的断层。
库区两岸,新鲜岩石坚硬完整稳固,但沟谷冲蚀地带及表层岩石风化较强烈,其承载力相对较低,岩土体工程参数与坝址工程区基本一致。
(2)坝址工程区工程地质特征
坝址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分为耕植土层,分布于右坝端;细砂层分布于河床左侧与左岸山丘之间的台地上;卵石层主要分布于河床右侧河漫滩,岩石成分为花岗岩、石英岩等,磨圆度较好。
坝址区基岩均为侵入岩,主要为二长花岗岩,分两期侵入,广泛出露于坝址区,是坝基的主要岩体。坝址区未见断层通过,坝基岩体二长花岗岩发育有三组节理,节理面大多闭合-微张,泥质-岩屑充填,结构面起伏粗糙。
坝址区强风化岩层较薄,多为弱风化岩石,两岸坝端岩层风化浅,河漫滩处风化较深。第四系以下基岩顶面为强风化岩,其中最大厚度2.3m,最小厚度0.5m。坝址左坝端岩石为弱透水,河漫滩段岩石为中等透水,右坝端岩石透水性为弱透水-中等透水,应对整个坝基岩体尤其河漫滩段坝基基础进行帷幕防渗处理。
(3)电厂、尾水渠工程区工程地质特征
电厂区第四系主要为冲洪积细砂和山麓堆积物,电厂厂基岩性有辉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强风化岩体破碎,弱风化岩体较为完整,厂区内无断层,地基承载力为3000~1000KPa;尾水渠区第四系主要为冲洪积细砂,基岩有辉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上游段有弱风化岩,下游段有强风化岩。整个电厂、尾水渠岩体透水性均为弱透水。
2.8人为工程活动的影响
工程建设区原始地貌保持较好,地表植被较发育,人为工程活动主要表现为河谷区Ⅰ、Ⅱ级阶地的农业种植,县乡间便道的建设、引水工程的建设、村居民区建设及小规模的采石、采砂活动,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较小,工程建设区人为工程活动一般。
3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
经实地调查,工程建设区内潜在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塌、滑坡、泥石流。
3.1崩塌、滑塌
在库区左岸坝址工程区、电厂尾水渠工程区边坡多见岩体,坡脚见有倒石堆及崩落块石,由于地形坡度较陡,岩体长期遭受自然风化剥蚀,在强降水入渗、地震、人工不合理削坡等激发因素的作用下或某一主导因素的作用下,均存在倾倒式或滑落式崩塌的危险隐患,其危险性小。
3.2滑坡、泥石流
在库区两岸边坡地带,小型溪流沟谷较为发育,河谷阶地及山坡农业耕作地带植被破坏较重,坡面水土流失现象较多,加上区内其它工程建设切坡扰动土体现象,使得本区在雨季特别是暴雨季节,沿河两岸部分沟谷、斜坡地段有小型滑坡、泥石流的发生,给工程建设带来潜在危险,因此,在丰水期洪水的冲击下,区内有滑坡、泥石流的危险隐患,其危险性小。
4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将对库区及周边地带内的地质环境条件产生影响,特别是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原有的力学平衡状态将发生改变,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库岸坍塌、滑塌、浸没、水库渗漏、坝基坝肩渗漏等问题。
4.1枢纽建筑区
(1)崩塌、滑塌
在坝址左右两岸的枢纽建筑工程区,由于工程建设人工开挖边坡,形成高陡边坡,尤其在左侧坝肩枢纽工程切坡地带可能引发小型岩土体崩塌、滑塌,给工程建设带来危险,并对本区地质环境条件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随着工程建设的实施,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强,在自然及人为等因素激发下,两侧边坡及人工切坡地带均有可能发生小面积的崩塌、滑塌,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性中等。
(2)坝基渗漏、坝肩绕坝渗漏
在坝址区,由于坝基岩体透水率多以中等透水为主,局部岩段较为破碎,岩体完整性较差,可能发生坝基渗漏;在右坝肩由于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相对左岸较差,可能发生坝肩绕坝渗漏,应根据坝基及坝肩透水性分带特征及基岩透水性特点,在大坝施工过程中,应对坝基深厚覆盖层及下伏岩体做防渗墙和防渗帷幕,否则水库蓄水后易产生坝基渗漏、坝肩绕坝渗漏,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性中等。
4.2库区
(1)库岸坍塌、滑坡
水库蓄水后,水位抬升,水文地质条件发生改变,地表及地下水径流条件发生变化,并对库区两岸边坡地带的岩土体进行浸润,在静水压力、动水压力、坡体自重应力、强降水等自然和人为工程活动因素的作用下,库区两岸边坡地带可能发生库岸坍塌、滑坡,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性中等。
(2)泥石流
库区所处流域水系较发育,库区周边有多条溪流沟谷、冲沟存在,沟谷、坡麓及坡谷地带多为农业耕地,对地表植被造成一定破坏,尤其在库区左岸坝肩上游有一较大冲沟存在,沟内有人工扰动土体及多处水塘存在,该沟区亦是工程建设的砂石骨料加工区,工程施工势必加大对沟内岩土体的扰动,增加松散物源,在雨季强降水入渗、冲沟水流的冲刷及自身重力和暴雨突发引发山洪等人为和自然因素的激发作用下,在沟谷中均可能引发小型坡面泥石流和溪沟泥石流,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性中等。
(3)水库渗漏
库区岩性单一,均为侵入岩,没有碳酸盐岩分布,岩体透水性弱,水库两侧与邻谷分水岭山体宽厚,无低矮单薄分水岭和低邻谷,地下水分水岭高程远大于正常蓄水位,无穿越库区分水岭通向库外的断裂构造,水库封闭条件较好,不存在向邻谷产生永久性渗漏问题,故水库渗漏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小。
(4)水库泥沙淤积
库区所处流域植被覆盖情况较好,上游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水土保持状况良好,但流域悬移质输沙量年际间变化较大,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汛期,约占全年的99%。由于库区所处流域上游,山地面积大,流域内山高坡陡,河道比降较大,属于少沙河流中推移质沙量高产区,因此推移质及库区塌岸和泥石流等所产生沙量占悬移质的比值较一般地区高,年均入库泥沙体积约为63.7万m3,故水库发生泥沙淤积可能性和危险性中等。
(5)水库淹没及浸没
电站正常蓄水后,库区及周边地下水位抬高,对位于正常蓄水位附近的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如一、二级阶地等,可能产生浸没问题,但因库区周边松散堆积物质多为砂土、碎块石土、卵砾石土等,透水性较好,库区周边阶地上的耕地,因库水抬升受毛细管作用,局部可能产生浸没现象,但分布范围较小,受水库浸没影响不大,库区发生淹没及浸没的可能性和危险性中等。
(6)水库诱发地震
工程建设区地震活动微弱,库区及周边无可溶岩分布,不存在规模宏大的活动性断裂构造,局部断裂未与库区发生直接的水力联系,电站水库蓄水后存在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小,但应对坝址工程区进行监测设置,确保坝体等枢纽工程与水库的安全。
5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5.1崩塌、危岩、落石等灾害防治措施
工程建设中应采取如绕避、刷坡清除、镶补勾缝、加固支档、修筑拦石墙、排水沟、预应力锚索、架设安全防护网、采用安全坡率法施工等有效安全防护措施,应严格控制爆破用药量,采取预爆破措施来保护基岩不受损害,发现危石应及时清除或支撑加固,对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岩体空洞、裂隙应及时进行镶补勾缝,要拦截疏导斜坡地表水和地下水,作好边坡及其以外集水面积内的排水和防渗体系。对区内的永久性边坡地带,尤其是左岸枢纽工程区的岩质边坡,必须修筑永久性安全防护治理设施,保证边坡安全稳定,雨季应加强坡体稳定监测,及时发现隐患,采取科学防护措施,保证人员和财产不受损失。
5.2边坡失稳、滑坡的防治措施
工程建设中及工程建成后,区内高边坡段应采用台阶及适当放缓边坡坡度、全断面边坡防护,或采用下挡上护措施,必要时可采用预应力锚索加固手段;低边坡段,可采用坡面防护,下设挡墙、脚墙的防护措施;同时上述地段尚应做好防、排水工程,避免地表水渗入岩土体内。斜坡地带,在坡积层上填方加载时,可能会导致坡积层沿下伏基岩面滑动,可采取路堤挡土墙、路肩墙进行防治,挡墙基础宜置于基岩中一定深度,确保坡体稳定而不危害工程,并做好坡体稳定的监测和预警工作。
5.3泥石流灾害防护措施
加强对区内沟谷溪流、河流的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所需砂石料要科学合理堆放,禁止随意乱堆乱弃,特别是严禁在主沟槽内堆积存放,尽量少占压河床,并加强导流工程设施建设,采用恰当的工程防护措施如固稳、挡储、排导等,生物防治措施如封山育林等方法,控制地表径流,防止坡面侵蚀,消除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在雨季强降水期应加强对可能发生泥石流沟谷的监测和预警工作。
5.4水库坍岸的防护措施
石桥水电站蓄水后,将对库区两岸分布的岩土质坡体及松散坡积物堆积体产生浸润剥蚀,在边坡防护中,应采用干砌片石护坡、挡墙、抛石或干砌片石与挡墙相结合的库岸防护或路基防护措施,同时对抬高农田分布的地段采取永久防护堤等工程措施和种草、植树等生物措施,严格禁止一切破坏岸坡的人类工程活动。
5.5坝基渗漏、坝肩绕坝渗漏的防治措施
坝基工程建设基面为弱风化二长花岗岩,对坝址、坝肩区引起坝基渗漏、坝肩绕坝渗漏的透水岩段,建议采用帷幕灌浆至隔水岩层的方式处理,确保坝基及枢纽工程的绝对安全。
6 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工程建设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中等。现状条件下的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塌、滑坡、泥石流。人类工程活动一般,对本区自然地质及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程度较小。现状条件下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属弱发育,危险性小。
随着工程建设区枢纽工程、库区等各项人为工程活动的实施及自然激发因素的影响下,将破坏该区现有岩土体的稳定平衡条件及地表植被等自然生态环境,可能引发崩塌、滑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其发生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崩塌、滑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中等。
6.2建议
(1)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治,科学合理规划,提高思想认识,做到以预防为主,"防"、"治"相结合的方针,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尽量减轻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不利影响,尽可能避免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2)坝基及边坡开挖中要注意施工方法,做好安全防护,边坡要控制在安全坡角内,全面进行坝基及坝肩防渗帷幕灌浆,施工时应尽量避开雨季,以防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
(3)电站主体工程施工开挖,要采取工程防护措施,在坝基、坝肩高边坡开挖地段,应确定合理的开挖坡比,进行边坡防护及布设截排水设施等,防止边坡发生渗透变形与滑塌,保证施工安全,同时布置必要的边坡变形监测措施。
(4)工程建设过程中,应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做好施工区、库区及周边地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对库区及冲沟、河道进行治理,避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库区及周边地区要进行绿化、美化工作。
(5)工程建设及运营期,应"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坚决做到"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7结束语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蓬勃发展,我们更应着力强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在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确保电力工程建设安全可靠运行,保证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损失,做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在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时,要有充分的前瞻性,既要认识历史灾害过程,又要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
参考文献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M],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
[2]《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2004]69号.
[3]《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S],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发[2004]198号.
[4]《辽宁省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S],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发[2004]198号附件
[5]《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M],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专业技术培训资料,2006.
[6]《辽宁省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办法》[S],辽省国土资源厅发[2007]42号.
[7]《凤城市石桥水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R],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11.
1 引言
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的任务是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结果,充分考虑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和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危险程度、危害程度,确定判别区段危险性的量化指标。
2 公路建设工程概况
某公路改建工程,全长52104km。公路按照所处地理位置的地形地貌特点,划分为两段:起点K44+600-63+000为山岭重丘段,长约17182km;K63+000-界为平原微丘段,长约34122km。该公路改建工程涉及山地、沟谷、盆地和洪积扇等多种地貌单元,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大,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在线路沿线存在较大变化,且地质灾害发育。
3 公路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
3.1 预测评估
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影响的灾害主要为崩塌、泥石流、边坡稳定、地面沉降。工程建设诱发、加剧的地质灾害可能为崩塌、泥石流、边坡失稳和地面沉降。通过预测评估,对该公路有危险的崩塌46处,泥石流5条,不稳定边坡1处。平原微丘段诱发和遭受地面沉降的危险性为小。
3.2 公路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1)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根据现场地质灾害调查结果、该公路沿线的地质环境条件以及各地段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成果,依据上述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分区的定性和定量标准,对该公路沿线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根据表1可以看出,该公路全线划分15个区段,其中山岭重丘段划分14个区段,平原微丘段1个区段。山岭重丘段各区段位置及危险性等级见图1。平原微丘段危险性等级为“小”。从图1可以看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有1个区段,长101802km,占线路总长1154%;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的有6个区段,长81635km,占线路总长1616%;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的有8个区段,长421616km,占线路总长81186%。
表1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分区分级标准
危险性等级 地质环境条件 地质灾害种类 灾害点平均密度/个•km-1 灾害分布长度比例/% 分区说明
危险
性小 简单 1-2
危险
性中 较复杂 1-2 1.5-5.5 25-80 地质环境条件较复杂,有一种或两种地质灾害,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中等,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害程度中等。
危险
性大 复杂 ≥2 >5.5 >80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有两种以上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发育强烈,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大,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危害程度大。
图1 某公路改建工程山岭重丘段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
(2)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根据各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综合评估结果,81.86%的线路处于地质灾害危险小的区域,因此,适宜进行公路建设;16.6%的线路处于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的区域,公路建设用地基本适宜,但应对地质灾害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
4 公路建设工程状评估内容
地质灾害危险性由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稳定性)和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估(表2);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稳定性)主要以工程地质比拟法和地质历史分析法进行评估;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根据其已造成的死亡人数(或威胁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或威胁资产)进行定量评价。在起点K44+600-K63+000的山岭重丘区段,未发现滑坡、地裂缝、岩溶塌陷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主要灾害类型为活动断裂、崩塌和泥石流,局部存在小规模的危岩体,各地质灾害的分布明显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发育程度、地形地貌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条件综合控制。在评估区内崩塌点共计51处,其中现状危险性大的崩塌点为1处,危险性中等的崩塌点计29处,危险性小的崩塌点计21处;评估区内发育5条泥石流,其中危害性中等的有1条,危害性小的有4条;南口山前断裂对本工程的危险性小。
表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危险性分级 地质灾害发育程度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
危险性大 强发育(不稳定) 危害大(重、特重)
危险性中等 中等发育(基本稳定) 危害中等(中)
危险性小 弱发育(稳定) 危害小(轻)
5 公路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公路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问题比较严重,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防治。
(1)切方边坡引发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应确定合理的开挖坡比,自上而下采取阶梯状放坡分级、分段开挖等工程措施,边坡上部形成的危岩,及时清除或加固处理,坡面及时采用锚固、锚喷、修筑挡墙以及削坡减载等措施,以防止切方边坡产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危及拟建工程施工人员及机械设备的安全。
(2)填方边坡引发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首先应对地基土进行处理,做好填筑材料的选择,分层碾压,其次高速公路两侧填方边坡坡比、坡型应予以加强,坡面采用浆砌片石等进行护坡,同时防治路面及坡面等地表水下渗路堤基础,引起路基塌陷等地质灾害危及拟建工程本身及施工人员、机械设备的安全。
(3)隧道工程引发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为避免洞身开挖引发地面塌陷以及洞顶崩塌等地质灾害,施工中应遵循先支护、后开挖、在支护的原则,地表划定安全区和采取保护。
(4)岩溶塌陷、采空区塌陷防治措施,沿线地基选择上应尽量避开大型岩溶洞穴、采空区,小型岩溶洞穴可采用回填灌浆处理,或采用桩基础直接跨越等措施,采空区应予以综合回填等工程处理措施。
(5)拟建公路沿线城镇、交通设施、厂矿、企事业单位较多,房屋较密集,在施工过程中,为防止对道路两侧的厂矿企业、居民和沿线交通通行等的危害,应留有施工安全距离、加强监测预警,合理进行安全爆破等。
6 结束语
综合评估时,进行量化指标的统计分析,确定量化指标分区取值,应充分考虑环境地质条件的影响,并结合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结果进行危险性等级分区,如有出入再按评估原则进行调整或细分区段,达到所有区段划分既符合标准,更要切合实际。
参考文献:
作者:潘尚霞 张建鹏 戴昌芳 吴和岩 黄锦叙 何昌云 金晓玲
目前国内铁路运营绝大多数已采用空调客运列车,新风量普遍不足,长时间运行显示其车厢内CO2、可吸入颗粒物、空气细菌总数均出现超标现象[12-13]。类比调查结果对三号线的站台、站厅、列车及主要卫生设施进行现场卫生学调查检测,结果。①三号线卫生状况良好,绝大部分检测项目符合相关卫生标准的要求;②站厅、站台、列车个别时点存在不舒适的微小气候(温度、相对湿度、风速);③空调系统冷却水、冷凝水6个样品中有2份检出军团菌。类比现场卫生学调查显示,三号线在日常运营卫生管理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成效的措施,如委托专门的公司对车站内环境进行保洁和消毒、定期除四害、通风空调系统定期清理、乘客文明卫生行为引导与监督等。从卫生学角度分析,上述措施落实到位,车站、列车总体卫生状况良好,但同时也发现三号线在通风空调系统的建筑设计、卫生防护、清洁消毒、污染预防和控制等环节,均存在一定缺陷,存在卫生安全隐患。
大部分风亭取风口临近并朝向交通干线,可能会把交通废气引入车站;②个别地面风亭取风口周围环境杂乱,没有及时清理并设置必要的卫生防护措施;③车站内空调回风口受天花板阻隔,难以清洗;保洁人员意识到需要定期清洗,但不清楚清洗周期,说明车站空调风口清洗制度存在漏洞或没有落实;④回风口长期积尘,容易滋生微生物等污染,可能会引起集中通风空调系统新的卫生问题工程项目卫生学预评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相关卫生法规、标准,通过地下商场等相关资料分析并结合检查表法和类比调查结果,对本项目的车站及卫生设施选址、站厅和站台、列车、车站主要卫生设施(通风空调系统、采光照明系统、给排水系统、减振防噪与电磁辐射、放射性防护措施)和卫生管理组织、措施及效果等进行预评价,结果如下:①总体而言,该项目各种乘客健康影响因素可得到控制、减轻或消除,达到良好卫生状态;②站厅、站台和列车与乘客健康相关的卫生参数基本符合现行相关卫生标准;③本项目部分车站空调冷源采用集中供冷,直接从外部引入冷源,推荐购买冷冻水,经隧道输送至部分车站、车场的方案,避免设置冷却塔潜在的污染隐患,这一公共建筑中的新尝试,对卫生评价是有利的;④车站建筑、布局、通风设施的选址应注意避免交通干线、餐饮业和居民住宅排烟口、工业、商业等污染源对车站空气卫生质量的影响,宜选择主要污染源的常年主导风向上风侧;⑤本项目采用新型橡胶轮胎,高速运行、磨损时可能产生颗粒物污染,通过活塞风进入车站和车辆内部。建议在试运营阶段进行专项系统监测,如果实测发现可吸入颗粒物超标,应加强送/回风口的卫生清洗工作,并建议在风口安装空气过滤/净化装置。该项目建设方案在车站选址、建筑、结构型式、装修、通风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消声和减振措施以及运营列车等方面提出的设计要求,总体上基本符合卫生学原则,初步评估该公共场所卫生工程是可行的。进一步加强卫生管理,完善和落实各项卫生管理措施,参照有关卫生标准,重点加强通风空调系统的调节、控制与维护,该项目站厅、站台和列车可期望达到良好卫生水平。该项目采用的是国内首次在公共交通中运营的车辆,系统验收与试运行阶段应委托相关技术机构开展车辆的卫生技术考核和现场卫生检测工作,重点检测和评价实际新风量以及满员状态运行时车厢内的空气质量状况,以便对车辆卫生状况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必要时可控制乘客流量,以保证室内空气质量。依照有关法规的规定,建立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输送系统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报告制度。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输送系统工程竣工后进行验收、试运行时,应依照有关法规文件,通知卫生行政、技术机构参加验收。
建议本项目运营期间应维持稳定舒适的微小气候,同时建立严格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制度和措施,以防范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嗜肺军团菌污染。此外,同一城市运营中的地铁列车一般采用钢轮,而本项目车辆采用橡胶轮胎,在列车高速运行时可能会产生颗粒物,通过活塞风效应污染车站和车厢内部。目前没有文献报道这种橡胶轮胎在运营期间产生的颗粒物对人群健康是否有影响,但橡胶职业环境接触对工人健康有一定的危害性[16]。建议在试运营阶段进行专项系统监测,如果实测发现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超标,应加强送/回风口的卫生清洗工作,并建议在风口安装空气过滤/净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