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生态园景观设计

生态园景观设计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4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态园景观设计,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中图分类号:[DF4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个城市的水系是城市景观美的灵魂和历史文化之载体,是城市的风韵和灵气所在[1]。西南林业大学周边的东大沟渠段,是校园区域唯一的水系,在其沿岸建设生态园,不仅可以改善环境、提升景观价值、增加师生交流空间,同时也可成为展示校园文化的良好平台。

一、设计基址现状

1.自然概况

西南林业大学位于昆明市盘龙区,毗邻昆明市东三环,与呼马山公园、世博园相望,校内绿意盎然、景观丰富。本区属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5℃ 左右,年平均降水量900-1200毫米。

2.人文概况

西南林业大学以林学学科为主,以生物环境类学科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管等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本场地位于西南林业大学新、老校区之间,昆明市东大沟防汛沟渠的两侧,西临昙小苑等生活小区。因此,该区域内具有强烈的人文及学术气息,同时也兼具轻松休闲的生活氛围。

3. 场址现状

本次规划设计场址为西南林业大学西门至东二院段,校内河道两侧建筑退线30米,总长690米的东大沟滨水带。该段东大沟防汛沟渠宽7-8米,沟渠东临老校区外侧围墙,西侧外部为通车道。东大沟采用传统市政防洪沟渠的硬质做法,使得河道景观显得较为生硬。现有植物主要有生长茂盛的蓝桉,不利于土壤改良,且其高大的树冠隔断了视线;沟渠东侧成排种植的大叶女贞,生长状况良好。林下层仅有少量杂乱的紫茎泽兰,地表,景观层次单一。两侧绿带被人为地踩出两条土路。场地与外部空间之间有微地形分割,利于外侧花带层次展示以及内部景观空间的营造。北侧挡墙内部为西南林业大学的苗圃及休闲绿地,成为规划中可利用的元素。

二、景观设计创作思路

东大沟为昆明重要的防洪水利设施,汇入滇池。在这昆明市极力打造滇池生态环境的时期,重视生态建设是城市长足发展的源动力。原场址中看起来破旧的水利设施,反映了场地的历史与记忆,可用它们来丰富场地故事[2]。配合人才培养,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当是园林场所应具备的新内容之一。

因此,本次项目地的园林景观规划的理念,是依据节约性和生态性的原则,结合场地基本情况,利用特色景观小品和宣传牌,将该地段打造成为西南林业大学对外宣传的窗口,以及盘龙区绿色生态园林的示范平台。

三、设计详述

1.现状植物利用及改造

保留长势较好的植物,对长势不佳的进行替换或养护,对于生长杂乱的植物进行修整辅育。现有的桉树对景观视线有阻挡作用,但从生态节约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保留。在桉树下层补种耐阴的灌木和地,对一些长势不佳的桉树进行修剪和加固管理,避免出现风倒伤人事故。注重垂直绿化,在校园围墙及桉树下部种植爬山虎等藤本植物,将原本砖红的墙面和树干也打造成为园林中的绿色背景,增添整个景观的葱郁感。

从泄洪清於的角度考虑,沟渠东侧的花带每隔50米留出一段空隙,以方便汛期来临前的清理淤泥的工作。

2.各区域景观设计

西侧沿外部车道一侧以桉树下层补植小乔木,并利用色彩鲜艳的灌木修剪成鲜明而流畅的灌木带,来营造大气规整的沿路风光。绿带内部则主要采用自然式布置,设计以流畅的曲线为主,采用常绿的植物为基本元素,并在其中的休息设施、小广场周围点缀春花及秋叶类植物,使空间富有趣味性且意蕴悠长。南侧绿带狭长,自然地规划半硬质的透水性生态游步道,走向大致沿现有人为踩出的路线铺设,以符合游人的行走习惯。在较为宽阔的路段或必要位置布置节点,放置休憩设施。北侧绿化带较宽,以流畅的园路贯穿其中,时而穿插景点,时而毗邻河沟与对岸相望,时而跨过小桥亲近水体,虚实结合。在景观节点和小品上,采用自然生态的材料进行打造,与周边植被与河道融为一体,以体现作为林业高等院校的环保绿色信念。

四、景点详述

场址以高校文化为依托,从学习生涯的各个阶段顺序来布置园区景点,兼顾场地现状,挑选合适的景点表现形式。如同起景——结景的基本段落结构一样,形成具有多空间、多视点、连续性的游览体验[3]。

学之初成在于勤——闻鸡起舞:在西南林业大学西门附近,原有桉树林较为茂密,不利于布置多点小景。为减少对原有林地的破坏,选择树林中相对空旷的位置布置小型广场。广场旁放置金鸡造型雕塑,寓意披星戴月、闻鸡起舞。此处是所有景点中距离教学区最近的,未来必将成为学子早读、自习的首选之处,正呼应了景点主题——勤学。

学之精者在于行——躬学长廊:该景点位于园区西侧的竹林及苗圃地,在此设置两组错落的花架长廊,木架之间安放透明的活动宣传板,可随时更新校内时事、科技成果、学术交流活动等的宣传海报,茂密的竹林彷如天然的绿色背景墙,使该处成为校园文化的展示窗口。激励师生将自身学识在实践中转变为社会的科技推动力,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之目标在于真——葆真广场:为学者,“缘而葆真,清而容物”,保持纯真的斌性,追求真理的闪光。在整个校区的南北轴与东大沟的交点上,布置横跨水体的桥梁,沟通南北校区。在桥的北面,利用原场地的苗圃,成行种植高大的乔木,形成极具纵深感的绿色空间,如返璞归真一般的让人感受到轻松和纯真。

学海广阔互分享——曲水流觞:园区东侧原有的竹林面积较大,竹从郁郁葱葱,风吹留声。在此间点缀数个圆形小广场,再以自然流畅的园路将它们串联。最大的广场中央布置一曲水流觞的地面浮雕,周围放置或高或矮的石坐凳,便于师生谈经论道、分享知识。

学路漫漫待求索——活水亭:“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木质亲水平台、蜿蜒的栈道、临水的古亭、摇曳的水草……经过改造后的蓄水池摇身一变成为了一方诗情画意的小湖。人之一生求学,也如诗中所指一般,不断有新的知识汇入,活到老学到老,且推陈出新。

通过以上主题景点,既提升了园区内景观层次,又保护了区域生态;既满足休闲及学习的需要,又能够带给学子无限启迪,让其成为独一无二的学术生态园。

参考文献:

篇2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and design principles,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ecological design method for your reference.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cological design, method

中图分类号: 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当今生态园林设计是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但是人们对生态园林的概念还模糊不清,理解还存在偏差。有人认为,生态园林就是园林的生态效益,就是多栽树,树多了,生态就有了;也有人认为,生态园林就是植物造园,植物造景,减少建筑比例,认为绿量大了,生态水平就高了。正确认识生态园林的概念是建设好生态园林的前提,虽然对生态园林的概念还模糊不清,但是从国外的生态园林建设发展来看,其基本理念都是“创造多样性的自然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共生的乐趣,提高人们的自然志向,使人们在观察自然学习自然的过程中,认识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本文对我国目前的景观生态设计进行探讨。

2 园林生态设计的特点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布置,利用和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为开辟山水地貌,从而建造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生态设计是指能够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并对环境破坏的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

园林设计是为了创造人类理想的家园,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园林景观设计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考虑园林的生态特性。

生态园林是根据植物的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园林,因地制宜的将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内,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共同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立体植物群落。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与常规设计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生态设计在材料利用方面利用可再生物质, 循环利用,易于回收;(2)将污染减小到最低限度,废弃物的量和分子与生态系统的吸收能力相适应: (3)生态设计尊重自然,反对将设计强加于自然之上,提倡与自然合作,设计旨在实现系统内部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4)尊重和培植地方的传统文化,避免全球文化趋同。

3 生态园林的设计原则

3.1 统一的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时,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总之变化太多,整体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失去美感。过于繁杂的色彩还会引起心烦意乱,无所适从,但太平铺直叙,没有变化,也会显得单调呆板,因此生态园林设计时要掌握在统一中求变化。

3.2 景观性原则

应该表现出植物群落的美感,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这需要我们进行植物配置时,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和造景功能,并对整个群落的植物配置效果整体把握,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同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景观有较强的预见性,丰富群落美感,提高观赏价值。

3.3 均衡的原则

将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配植,景观就显得稳定、比较顺眼一点。如色彩太浓重、体量太庞大、数量繁多、质地粗厚、枝叶茂盛的植物种类,会给人沉重的感觉;相反,色彩素淡、体量小巧、数量减少、质地细柔、枝叶疏朗的植物种类,则给人以轻盈的感觉;根据周围环境,在配植时有规则式均衡和自然式均衡。规则式均衡常用于规则式建筑如庄严的陵园或雄伟的皇家园林中。自然式均衡常用于花园、公园、植物园、风景区等较自然的环境中。

3.4 生态位原则

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园林绿地设计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物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于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

根据不同地域环境的特点和人们的要求,种植不同的植物群落类型,如在污染严重的工厂应选择抗性强,对污染物吸收强的植物种类II在医院、疗养院应选择具有杀菌和保健功能的种类作为重点;街道绿化要选择易成活,对水、土、肥要求不高,耐修剪、抗烟尘、树干挺直、枝叶茂盛、生长迅速而健壮的树;山上绿化要选择耐旱树种,并有利山景的衬托;水边绿化要选择耐水湿的植物,要与水景协调等。

4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方法

4.1 增加绿量

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增加绿量,是城市绿地景观营构中必须考虑的生态学问题。如何用较少的绿地,增加更多的绿量,答案肯定是要选择光合效率高,适应性强,枝繁叶茂,叶面积指数高的植物。城市绿地需要一定的草坪开阔空间,但如果大量布局草坪,则显绿量不足。竖向空间层次不够丰富,生态效益也相对降低。要克服广场化倾向,减少草坪花坛。同时,使绿化向立体化扩展,形成地面、墙面、屋顶多层次、多景观的绿化景观体系。要特别重视推行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创造丰富的植物人工群落。群落是城市绿地的基本结构单元,直接决定着绿地的结构和功能。达到相对稳定的绿地覆盖,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绿量,使有限的城市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4.2协调植物间的相互关系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体内会向外释放次生代谢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会对周围的植物造成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促进其它植物的生长,也可能会抑制其生长。在生态设计中应遵循“互惠共生”原理,使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植物可以相互依存、共同获利。例如黑接骨木有利于云杉的生长;皂荚、白蜡与七里香之间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松树、云杉、山杨等都能互利共生。但胡桃与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却不宜种植在一起。这些都是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4.3保持生物多样性

生态设计应尽量保持生物多样性,避免单一化群落系统越复杂,其稳定性就越好。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篇3

引言:

随着人民群众对居住区绿色环境的要求不断的提升。房产开发商为了迎合群众的这一需求,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全面建设绿色生态住宅已经成为了发展趋势,而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则是小区绿化景观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一、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概念

1.1 生态设计

著名景观设计师斯图亚特・考恩认为:“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1.2 景观生态设计

如果我们把景观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而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那么,景观生态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地上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

1.3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

园林景观是人们在城市中得以亲近自然,享受户外生活的场所。设计要素包括山水地形、建筑、植物和水体等。近十几年,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考虑园林的这一生态特性。从生态角度讲,园林景观设计应尽量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使城市的生态负效应尽量得以补偿。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原则应用的最终目的为:与良好的生态过程协调,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而产出达到最大。

二、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2.1遵循地域自然条件原则

2.1.1 气候因素

在园林景观生态设计过程当中需要考虑各种气象要素,进行理性的分析与设计。如设计师在设计初期可以考虑当地的气温、日照变化规律选择不同的植物进行不同方式种植,使之在夏季温度较高时段能够遮阳,降低环境温度,而在冬季要避免影响采光。也可根据温度、降雨、湿度的年内变化选择不同开花结果期植物种植,使景观具有季相变化,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还可根据场址的风向特点合理安排景观廊道位置,使其可以引导自然气流增强基地内的自然通风,有效增加气流运动并缓解热岛效应。

2.1.2尊重地形,维护场地完整性

在园林设计当中,应当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以及各种设施,甚至利用原有的自然地形特点和废弃设施重塑新的园林景观,既保留了原有场地的历史文化,又满足人们需求。如对于原有的植被、地形、水系应加以保护利用,而不是一味推平重建。保持场地的自然风情与原始面貌成为建设园林城市的前提与基础。

2.2遵循植物生态学原则

2.2.1 植物多样性

植物多样性是城市生态园林构建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园林中植物配置多由单一物种构成,此种形式搭配的群落其结构与功能都不完善,该系统比较脆弱,很容易受病、虫害以及其他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因素的影响。所以要维持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就应该尽量设置与地带性植被结构相近的生物群落。

2.2.2 植物群落的结构

植物群落的结构主要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依据生物的不同高度将植物划入实际所逗留的层中。成层结构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一般来说,植物群落的地上部分可划分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地衣构成的地被层等四个基本层次。在园林植物的配置过程当中利用植物群落的成层性以及层片特点,在物种选择过程中依据“近自然群落”理论,效仿地带性顶级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特点来选择物种,构造一个合理的、多层次的群落结构。在设计过程中注意乔-灌-草混合搭配,取缔稀疏乔木配置大面积草坪地配置方式。

2.3循适用、经济原则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也要考虑“适用”的问题。所谓“适用”,是指是园林的功能适合于服务对象。园林设计者要根据广大群众的审美要求、活动规律、功能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创造出景色优美、环境卫生、情趣健康、舒适方便的园林空间,满足游人的游览、休息和开展健身娱乐活动的功能要求。园林空间应当充满诗情画意,处处茂林修竹,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令游人流连忘返。

经济条件是园林设计的重要依据。同样一处园林绿地,甚至同样一个设计方案,由于采用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规格的苗木,不同的施工标准,将需要不同的建园投资。当然,设计者应当在有限的投资条件下,发挥最佳设计技能,节省开支,创造出最理想的作品。实际上,正确的选址,因地制宜,本身就减少了大量投资,也解决了部分经济问题。经济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尽量在投资少情况下办好事。当然,园林建设要根据园林性质、建设需要确定必要的投资。

三、生态园林景观的植物配置

3.1根据植物的不同特点合理配置

植物的特性很多,有观花的,如紫薇、夹竹桃、石榴、桅子、广玉兰、醉鱼草、木本香蕾、糯米条、云南山茶、冬樱花、月季等。一些花形奇特的,如鹤望兰、兜兰、飘带兰、旅人蕉等。赏花时更喜闻香,如木香、月季、、桂花、梅花、白兰花类备受欢迎。不同花色可组成的绚丽色块、色斑、色带及图案,在配植中极为重要,有色有香则更是极品。根据上述特点,在园林设计时,可配植成色彩园、芳香园、季节园等。很多植物的叶片很有特色。巨大的叶片如恍榔,直上云霄,非常壮观。其它如董棕、鱼尾葵、巴西棕、高山蒲葵、油棕等都具巨叶。亚马逊王莲,浮在水面上巨大的王莲叶犹如一大圆盘,可承载幼童在水面上游荡,吸引众多游客。还有具有奇特的叶片如轴搁、山杨、羊蹄甲、马褂木、蜂腰洒金榕、旅人蕉、含羞草等。尤其是彩叶树种在园林审的应用更是广泛,它能体现园林美中的色彩美,如紫叶李、红叶桃、紫叶小劈、变叶榕,红桑、红背桂、金叶桧浓红朱蕉、菲自竹、红枫、新疆杨、银白杨等。此外,还有众多的彩叶园艺栽培变种。

有的植物的果实也极富观赏价值,奇特的如象耳豆、眼睛豆、秤锤树、蜡肠树、神秘果等。巨大的果实如木菠萝、番木瓜等。很多果实色彩鲜艳,紫色的紫珠、葡萄;红色的天目琼花、欧洲英援、平枝拘子、小果冬青、南天竺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3.2色彩搭配要协调

植物搭配要注意色彩的变化和对比,具有丰富季相变化。如落叶树下可选一些常绿植物,如麦冬、葱兰、沿阶草等。常绿树下可选耐阴性强、花色明亮、花期较长的植物,如玉瞽、紫萼等。

四、结语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不同于城市公园式的园林景观设计,需要设计者对现有楼群分布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建筑布局、园路、园林小品等内容进行合理设置,通过运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质感、色彩等自然美来创作自然植物群落景观。要营造地域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地景观须充分结合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乡土树种的作用,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的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