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小学生命安全

小学生命安全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1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小学生命安全,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小学生命安全

篇1

当前我国的生命安全教育形势依然严峻,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思路,坚持以传统的体育教学课程为基础,并在现代教学中融入生命安全教育元素,把传统体育课转变为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体育教育四位一体的系统性综合性课程,实现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把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小学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由于小学体育教学的对象是一群活泼好多、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生,同时体育教学特点决定学生要在室外进行身体活动,因此一些意外伤害事故会时不时地发生在体育课堂中,因此,把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相结合,把安全技能与运动技能相结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必然选择。

体育课堂教学大多都是身体肢体活动和室外运动,除了强身健体的基础功能,还兼具提高小学生的自救避险和应急能力的作用,最大程度地避免活动场地和体育辅助器械对小学生造成的损伤。在生命安全教育形式严峻,体育教育又亟待发展的情况下,两者的交叉融合将是一条新出路,是一种创新型课程的探索。在原有的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活动性、知识性、目标性、科学性等学科特点为依托,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特色元素,在增强小学生体能、培养小学生生命意识的同时提高小学生的自保自护能力等方面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新标准的要求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造成小学生出现运动伤害事故、损伤等安全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体育教师、学生本身、学校场地三方面是主要成因。

(一)体育教师本身管理松散

体育课是一门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课程,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各个不同的运动项目容易让学生受哪些损伤和发生什么事故;熟知不能参加剧烈运动的疾病种类;正确使用场地、器械的方法;应急处理小学生一般运动损伤的步骤和方法。但是部分小学体育教师“放羊”式或者松散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常见,主观上存在着松散管理、缺乏责任心、工作不够认真、对学生了解不充分、备课草草了事、课后也不进行认真总结、忽视天气状况的了解、课后不清理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等教学现象,这是导致小学生遭受伤害事故的多发原因。

(二)学生本身安全意识淡薄

小学生对安全的认知还未完全成熟, 对体育安全知识相对匮乏,对危险性的动作也不自知,小学生的不安全体育行为表现在:小学生上课外体育课纪律性不够强、随意性太大、自我约束力差;在热身运动中不够认真;练习时不听从教师安排;穿衣不随季节变化等等,这些行为都是体育活动中容易产生安全问题的潜在危险因素。再加上小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体育活动安全知识,本身缺乏安全意识,就很容易导致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例如:私自擅用较为危险和锋利的运动器械而造成挫伤、刺痛;剧烈运动结束后马上喝大量的水或喝大量带气的冰饮料所引起的腹痛;在温度较低的室外,参加体育运动未注意保暖引发的肌肉痉挛和抽筋;学生在睡眠不足、患有疾病以及身体免疫力低下等情况下参加剧烈运动,则会因为身体协调性变差、反应变慢、肌肉力量弱等原因引发各类安全事故。

(三)体育场地本身缺乏安全性

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应当具备安全性高的场地和合格的体育器材,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就目前而言,在城市中近三分之一的小学体育活动场地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农村和一些偏远山区的情况更不容乐观,据悉,不达标的场地超过一半以上,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安全状况也不容忽视,体育活动场地不规范、体育器材不安全导致小学生的课堂内外的安全性无法保障,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意外伤害更会让我们追悔和痛心,毕竟如果学校及时检查和更新学校的体育器材,尽心维护和修补学校的运动场所,体育教师也避免在有安全隐患的环境中进行课堂教学,如此便会大大降低小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率。

三、生命安全教育视域下加强我国小学体育安全教学的思考

各国小学的体育课程目标均指向“健康”这一终极目标,其相关课程中的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对我国小学体育课改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我国小学也应积极将生命安全教育进一步融入到我们体育教学的日常课堂中,使其生活化、体系化、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我们要把“珍爱生命,健康第一”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小学体育教学中,并且在体育课程标准中增加“生命安全教育”这一块的学习领域目标,尽快建立健全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相关教材,不断完善和修正我国小学阶段的安全课堂教学,争取实现体育课堂零伤害事故发生率。加强我国小学体育安全教学的建议,笔者认为应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一是着力增加小学体育教师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课堂教学、应急处理等相关培训,提高小学体育教师面对伤害事故的应变能力、处理能力和责任意识;二是全面重视和加强对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和课堂安全教育,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小学生自身的课堂安全意识,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自护、自救、互救的能力;三是建立健全小学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专人管理制度,实行问责制度,争取责任到人,最终实现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实现生命安全教育理论的深度诠释和课堂的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篇2

一、合理整合教材内容,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语文教师要抓住这些极好的生命教育的题材,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解读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生命的可贵和美好,感受人们甚至是自然界生物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如,在教学《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聆听心跳”三个事例感受生命的存在,引导学生对生命发出感慨,并适时补充作家杏林子人残志不摧、坚强面对生活的真实事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从而敬畏生命、热爱生命,达到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效果。

二、善于捕捉教学契机,传授安全救护方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传授安全救护的方法,润物细无声。如,在教学《蜜蜂引路》一课时,教师这样引入:“同学们,你们外出时如果迷路了都会怎么做呢?”学生听此一言会发散思维,交流一些安全自救的方法,然后教师再引入课文:“这篇课文,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么解决迷路的困难的?”这样既完成了课文教学的导入环节,又向学生传授了安全救护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精彩描写方法的同时,教师可伺机讲解一些地震防护自救的常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补充一些在汶川大地震中的感人事件,让学生感悟大爱无私的人间真情。又如,《桥》一课讲的是一位老支书在山洪到来之际,临危不乱、沉着指挥村民转移,在危难当头舍己救人的事。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相机给学生传授一些遇到危险时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措施,使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安全防范技能。总之,语文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在备课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善于捕捉教学契机,适时向学生传授安全救护的方法,教育学生热爱生命、注意安全。

三、巧妙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安全防范意识

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小学生必须提高自身的自我保护能力,教师要巧妙地利用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安全防范的意识。课文《乌塔》讲述了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教师在教学时就可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乌塔是怎样做到安全防范、保障自己旅途安全的。抛出这样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望,推动了课堂教学的节奏,解决了本篇课文的难点问题,又引导了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旅游安全防范,增强了学生安全防范的意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小学生可否独自旅行”这个辩题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主旨,培养安全防范意识。

四、运用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生命安全教育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颖的语文教学形式,学生们比较喜欢,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时候,也可以渗透生命安全教育。如,在开展“遨游汉字王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学生需要走上街头,对错别字进行调查,教师要在活动开始前就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联系家长,在家长的监管下开展课外活动,保障学生安全。如,在开展“走进神奇的网络世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网络的两面性,一方面网络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拒绝网络诱惑,要学会安全上网,避免沉迷网络。再者,为了更系统地进行安全教育,教师可开展一次“安全你我他”的语文综合性活动,动员孩子们广泛阅读关于安全知识的知识,了解安全常识,举办安全故事会;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安全知识手抄报、组织安全知识竞赛、开展安全教育征文比赛等。这样既让学生进行了语文学习,又丰富了安全教育文化。

五、活用识字学习材料,传授安全防范知识

中国汉字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气息,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语文教师还可以挖掘安全教育内容,传授安全防范知识。如,在教学生字“灭”的时候,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火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灭火,学生会回答:“用物体覆盖,用水浇灭。”这样,教师就很容易启发学生记住“灭”的意思和写法,还顺势将灭火知识传授给了学生。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各种安全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为安全教育留有一席之地,在课堂教学中要挖掘出安全教育因素,安全教育要时时讲、常常讲,杜绝安全隐患,让学生心中安全警钟长鸣,让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安全自救能力不断提升,让每个学生平安、快乐地学习。

参考文献:

篇3

二、活化法制教育形式,教育学生知法守法

我们把法律知识融入到学生活动中,产生了积极的教育效果。一是融入到课堂活动中。在课堂教学中,把法律知识编成小故事、顺口溜、法律伴我行三字经、小诗歌等多种形式向学生渗透讲解,使法律知识变成涓涓细流,浸润滋养学生的心田。二是融入到班队会活动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编、自唱、自演,把法律知识编排成歌舞、小品、快板等多种形式向学生进行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制教育。三是定期开展主题普法活动。组织师生观看“”、“远离”等电视教育片和图片展,提高抵制其侵蚀和毒害的能力。定期举办优秀“普法手抄报”评选活动、“法律知识竞赛”活动,举办“学法故事会”、“少年维权中心模拟法庭”活动,推进法制教育,教育学生遵规守纪,依法维权,免受不法侵害。

三、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人际关系矛盾隐患

开设“知心信箱”,建立学校“悄悄话”QQ群和班级“悄悄话”QQ群,通过建立与师生心灵对话的平台,了解师生生命需要,然后对症下药,通过谈心、故事暗示、书信、主题班会等形式及时做好个别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引导师生正确交友,科学处理矛盾问题,帮助师生解决心中烦恼,防范由于心理不平衡、奚落粗暴语言、厌学等现象产生的安全事故、极端行为。同时,切实加强家长学校建设,畅通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渠道,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减少“问题孩子”产生的几率,促其健康成长。为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态度和技能,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别人添麻烦”、“我为妈妈做点啥”、“动动手,弯弯腰,我是学校小主人”、“我为家乡发展献一计”、“小手拉大手,一人带全家”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四、针对性开展交通安全教育,确保师生平安出行

农村机动车辆日益增多,特别是我校临近公路铁路的严峻交通安全形势,为确保交通安全教育效果,我们把十字路口“搬”到操场,在操场喷画十字道口斑马线,一名同学指挥,其他同学看交通手势过马路,进行道路交通模拟演练。与榆树市交警大队、刘家镇派出所联手,定期进行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知识讲座,举办安全知识大赛,全校推广交通手势操,让学生熟知交通安全标志手势及交通规则,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大力开展“我是人民小交警”活动,组建“少年交警队”,上放学期间,辅导员教师带领“小交警”到校门口指挥交通,引导车辆。

五、有效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带动社会安全防火

针对农村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柴草垛较多、容易引发火灾的现状,组建了“红领巾义务消防宣传队”。队员们利用节假日、放学后时间,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共同监护下,走出校门,走进村屯,通过发放消防安全宣传单、张贴安全防火标语等形式,向社会宣传防火安全知识,营造安全防火氛围;大风天升防火旗,挨家逐户传送“禁火牌”禁止用火;监督、劝阻路上行人不吸烟,监督家庭安全用火。定期举办消防安全文艺活动,向社会宣传交通、用电、自救、自护等安全常识。在“119”消防日,和榆树消防大队战士一起开展“小手拉大手、一人带全家”消防宣传教育活动,与家人一同制定家庭火灾疏散路线,使消防“四个能力”建设宣传到了每家每户。学校还通过消防课、消防安全角、消防征文、知识竞赛、消防演练、消防文艺宣传队、班队会、升旗仪式讲话等多种形式进行消防教育,达到“教育一名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形式多样的活动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群众的高度评价,学校被国家公安部消防总局评为“全国防火安全最佳先进集体”,被团中央全国少工委授予“创造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中国公安部消防网和省、市电台做了宣传报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