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2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级会计实务辅导,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初级会计考试需要两份资料,《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实务》。建议使用考试当年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由“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制。
2、参加初级资格考试的人必须在考试当年通过所有科目的考试。 您可以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 资格标准:每个科目60分。
3、会计专业资格定期注册。 资格证书每三年注册一次。 持票人应当按照规定到当地人事和财务部门指定的办公室。 取得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应当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接受本级会计师的继续教育。
(来源:文章屋网 )
[作者简介]邵丽(1978- ),女,辽宁沈阳人,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审计教研室主任,讲师、会计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审计学、高职教育;史新浩(1970- ),男,山东莱西人,山东经贸职业学院会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会计学、高职教育。(山东 潍坊 26101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任务驱动’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史新浩,项目编号:200948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50-02
一、引言
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会计人才资源总量增长40%,会计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80%,高、中、低级会计人才比例达到10︰40︰50。这一发展规划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发展空间。规划特别强调,推动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应用型会计人才是指能够将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会计工作实践的专门人才。①这对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职院校,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应当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教而不做不是真教,学而不做不是真学,要教学做合一。②本文在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体现专业核心能力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了“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对其改革效果进行了总结。“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全国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主要贡献。
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长期以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可谓灌输之功十居七八,而启运之功十不得二三。这客观上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对专业实践技能的有效训练,制约着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导致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结果是教师不满意、学生没收获。
2.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训练不同步。传统上,会计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分开的,理论课程开设在先,实践课程开设在后。以笔者所在学校改革之前的课程为例,“会计基础”在第一学期先进行理论讲授,学期末进行一周的“会计基础仿真实训”。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时,没有同步进行实践能力的训练,而学生在进行集中实训时又忘了理论知识。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专业教师发现这种“学做不一”“学做分离”的模式已不适应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3.教学目标与证书考取目标不配合。许多职业院校的常规教学和职业资格证书考取之间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课程教学目标与证书获取目标不能形成合力。课程教学仅仅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没有考虑和兼顾证书考试科目的内容要求。为了学生参加证书考试,还要组织专门的辅导,增大了日常工作量。实际上,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会计专业教学应当把证书考核项目和要求纳入课程标准,将课程教学目标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结合起来。
三、“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财务管理》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也是中级会计师考试的考试科目之一。根据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目标,高职毕业生一般在毕业前后就已经取得初级会计师资格,在工作两年后就可以考取中级会计师资格,而实际工作中用到的财务管理知识越来越多。因此学好财务管理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夯实会计实务的学习
要想学好《财务管理》,必须学好会计实务。以高职二年制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在学习《财务管理》之前,应该开设《会计基础》、《会计实务》等会计基础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企业经济业务循环和会计核算的认识和理解,而这些恰好又是学好《财务管理》的基础。夯实《会计基础》与《会计实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关于《会计基础》的学习。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一般在第一个学期就开设了这门课程。对于新接触会计的人来说,真正地理解会计的基本原理,学会基本的会计核算方法,是很难的。在教学中应多安排实际操作的练习,规范学生对会计科目、会计分录的使用。充分理解企业经济业务循环的内容和特点。
(二)关于《会计实务》的学习。现在的《会计实务》包括《会计实务1》和《会计实务2》两部分内容,所需要的教学课时很多,因此建议安排至少二个学期的时间来完成相关教学。
(1)在第二学期,开设《会计实务1》。这一部分主要包括根据工业企业经济业务内容,《新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的一般方法,它的内容比《会计基础》更全面、具体。内容较多,对学生的要求也较高,也是中级会计师考试必考的内容,为了达到实际应用和考试的需要,必须安排更多的课时。因此,建议安排两个学期来学习。第二学期,学习前半部分,第二学期学习后半部分。
(2)在第二学期,继续开设《会计实务1》本学期继续完成余下的相关内容,重点放在会计报表的编制上。在学期末再次安排综合练习,复习《会计基础》和《会计实务1》的全部内容,提高会计核算的实务操作能力。
(3)在第四学期,开设《会计实务2》。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和上市公司财务核算关系密切的特殊业务核算,也是近年来根据市场要求新增加的内容,部分内容在实务中可以较多遇到,但大多数内容实务中使用并不是很多。在中级会计师的考试中也是必考的内容。在教学中只安排一个学期就可以,重点放在解题能力的培养上。在学期末配合综合实务练习,继续提高会计核算的操作水平。
二、慎重选择教材和教辅书籍
目前高职教育在我国已形成规模,相关专业的配套教材和实训教材都有很多的版本出现。相关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配套的练习上都是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了简单化的处理,很多中级会计师《财务管理》考试中涉及的内容都被删除了,这是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的。
建议使用财政部中级会计师考试用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的考试辅导习题册。尽管内容多,学时紧,但可以给学生一个《财务管理》内容的全貌,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未讲授的部分可以让有能力的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自学。
三、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对基本知识概念的讲授,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熟练程度。教学方法见仁见智,本文建议在教学中运用如下方法:
(一)理清知识脉络,把握各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财务观念是贯穿整个课程的线索,其中货币时间价值观念和风险价值观念更是把课程大部分内容串联起来,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围绕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展开的,筹资、投资、利润分配、营运资金管理、财务分析,对实现企业经营目标都是缺一不可的。在学习时每章之间并不是循序渐进的,但是各章节之间是存在上述逻辑关系的。
(二)注重基本概念的深入讲解。
理解基本概念是进行财务管理相关计算的基础。在教学中应注意基本概念的讲授,并注意联系实际,促进学生对基本问题的理解。如:财务管理的观念中的货币时间价值观念,是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讲授时就需要多结合实际来介绍。在这个观念中有两个基本概念首先要弄清楚,即终值和现值。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可以举出,比如存钱和取钱,存钱时存入的本金即现值,经过一段时间后取出的本利合计即为终值。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三)适当进行案例教学。
针对重点内容采用案例进行教学。案例里所包含的内容比一般简单的计算题包含的信息要多,而且案例大多以实际为依据编制,更接近实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培养基本的财务管理观念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财务分析这个内容的讲解上,可以选择典型上市公司的实际财务资料,根据财务分析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并联系该公司的市场表现来验证分析的结果。
这些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财务管理》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应试解题能力。
四、该课程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好地实现以考为目标,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高职毕业生,在该课程设计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重视教材中的典型例题。为了更好地掌握基本理论,记住基本公式,熟记教材中的例题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充分重视典型例题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