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统计学标准化

统计学标准化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4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统计学标准化,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学评价;标准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3-0107-03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教师教学评价是职业院校的教师考核工作的重要参考。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已成为所有职业院校管理的重要研究课题。各职业院校均部署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在线教师教学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已成为广泛需求。

但在教学评价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因素影响这评价的合理性,具体如下:

1)评价者的不同的心理因素或主观尺度造成的评价差异

在职业院校中,部分班级或者学生会对管理严格的老师故意恶意评价,即使采用排除最高分、最低分的方法来剔除可能造成差异的数据,也不能有效的减少因此个别评价者主观评价而造成的误差。

2)不同专业知识领域造成的评价差异

公共基础类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性较强,学生较容易接受。所以,往往公共基础类课程教师的评价得分比专业核心课程老师分数要低,但其实不能说明公共基础课教师水平较低,只是专业知识领域差异造成而已。

3)不同评价项目,不同评价群体的结果是没有可加性的

职业院校通常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教师考核和教学评价制度,确定了评价内容、项目指标和权重。为保证评价结果更全面,教学评价参与人员涉及学生、专家、I导、教师本人等,最终将评价得分按权重比例进行相加处理。但从统计学角度,只有在各评价项目数据平均值与标准差均相同的条件下才能相加。简单加权相加的评价结果是不科学的。

2 标准分计算原理

1)标准分计算公式

标准分是指原始分与其平均值之差除以标准差所得的商。

2)T分数

便于理解与记录,标准分是需要线性变换成T 分数。T 分数通过T=KZ+C求得,其中K、C 可自定义的常数,可以根据记录需要调整,如按总分是100,则可取K=13,C=59,使得T取值保持在21~99 分之间。

3)加权求和

3 基于标准分教学评价结果的优化

以某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实施过程为例。

3.1 评价指标和权重

该学校拥有多个专业系,而每个系又划分若干个教研组,每位任课老师或兼课老师都分配到教研组,以便展开教研活动。而学校采用院系二级管理模式,让各专业自主设定教学实施计划。该学校制定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规定,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由学生评价、教师教研组互评、教研组长评、系主任评等四个部分组成,该四部分评价所占权重分别是A%、B%、C%、D%。

3.2 评价等次的确定

教学评价评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级别。每学期统计的教师评价综合得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名,优秀比例为10%,良好比例为40%,60分以下评定为不合格。

3.3 基于标准分优化的计算过程

1) 学生评价的标准分计算

计算每班对各任课老师评价分的平均分和方差,再按标准分计算方法(公式1)计算每位老师在该班级的标准分Zc。如果教师多个班级任课,则该教师的标准分计算是由任教所有班级评价所得标准分的平均计算所得。

2) 教师组内互评的标准分计算

教师组内互评时,教师评价得分Zg由所有组内教师对其评价的标准分(公式1)求平均计算所得。

3) 系主任、组长等(或第三方评价)评价标准分计算

计算各位教师的系主任、教研组长评分时,应以评分者为个体,先计算每位系主任、教研组长对其所评价教师评分的平均分和方差,再计算评分者所评的标准分Zm、Zl(公式1)。

4) 教师综合得分

5) 校准分转化成百分制分数

由于标准分是浮点小数,不便于识别和记录。考虑通过线性变换分段处理,转换成0~100的百分制数。转换前,必须先确定优、良与及格比例。

假设评价标准分排名前20%的教师是优秀,末位2位老师是不及格。考虑便于记录, 80分以上记为优秀,60分以下记为不及格(即C=59)。若参与被评价教师有200人,有40名老师可以评为优秀。首先,找到第40位教师综合所得标准分,记为Zex;第197名教师标准分为Zpa;然后,计算及格到优秀之间,没递增一个教师排名,相当于增加的百分制分数K’=(80-C)/( Zex-(Zpa))。最后,将每位教师综合标准分Zi代入T分数线形变换公式得T= (Z-( Zpa))*K’+C,求得每位教师评价的百分制分数,而且,还可保持教学评价综合得分的合理排序。

4 在线教学评价系统的实现

4.1 系统模块设计

教学评价系统模块设计分为用户管理、评价设置、评价实施、结果查询四个部分,方便评价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登录平成在线评价。具体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

4.2 评价实施流程

系统管理员登录系统在评价实施前,输入学生、教师、课程和课表等基础信息,确定教学评价项目级别、内容、指标和权重。待教学评价全部完成,由系统管理员优化处理程序,计算价综合得分。待统计完成,参与评价者可以登录进入系统查询评价结果。

4.3 系统的网络运行环境

系统课运行于院校的OA办公服务器上,评价者可以通过校园网访问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完成评估评分和查询工作,也可以通过校园网官方首页通过外互联网络进行单点门户登录。

5 系统功能实现与程序设计

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是基于ThinkPhp开发,系统MVC框架如图2。

1) 用户管理模块:用户划分四种角色权限:系统管理员、教师、学生和领导(专家)。

2) 评价设置模块:实施教师教学评价工作前,系统管理员可通过页面录入或者Excel文件格导入的方法完成数据的初始化的配置,包括录入教师、学生、课程等基本信息。

3) 评价指标模块:系统管理员可在系统内设置两级项目评价内容,并根据院校的考核要求合理分配项目权重,设置后由系统生成本学期的在线教学评价问卷。

4) 评价实施模块:待评价指设置完成标参加评价人员可登录系统录入评价得分,

5) 评价统计模块:

5 总结与展望

采用标准分优化的教学评价得分,有利于获取更客观教师教学评价结果。根据优良率和及格率的现实比例需求,将标准分进行分段定位、线性变换处理,使评价得分更便于记录与理解。本系统设适用于通用网络环境和操作系统平台,易安装,易维护,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教师教学评价本是一门系统工程,如何设置合理的评价考核内容,如何合理分配权重指标,更有效地帮助职业院校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方法,仍是需要长期的研究和完善。还需要大量的教学评价数据,努力通过的数据挖掘或者变异系数法等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寻求更客观的指标设置与合理的赋权方法,才能真正达到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钟卫,袁卫.对360度反馈评价系统偏差的矫正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4(4):76-79.

[2] 傅登继.基于标准分的技工院校网上教W测评的新尝试[J].职业, 2012(27):65-65.

[3] 刘子龙,张卓.基于标准分的学生评教结果的优化处理[J].现代教育管理,2010(8):52-54.

[4] 王彭德,李国虹.标准分在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0(1):27-29.

篇2

课 题:本文系2016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6-R-50416)和2016年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教改项目研究成果。

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使教学方式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学习的方式转变。面对教育信息化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环境下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以及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教育科学前沿课题之一,更是高校所关注的突出问题。

大型开放式网络成功实现了一种高端的知识交换。它可适用于专家培训,各学科间的交流学习以及特别教育的学习模式。任何学习类型的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传播。

本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研发标准化力学作业测试系统,改革了传统基础力学作业检测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突破,亦是对理论教学成果的一次考验。

一、系统研发关键点

第一,借鉴国内一级建造师、结构工程师等规范化考试系统开发经验,建立可交互式软件框架。

第二,搜集国内所有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理论力学试题资料,并将其制作成试题库,一题可改成多题(仅仅合理改变外载荷数字)。

第三,由一线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给每道习题定难度等级,分成1~5级。

第四,将计算题改编成选择题,编写具有迷惑性的选择项,尤其是图形题,工作量巨大。

第五,选编国内、江苏省内近年来力学考研试题,难度等级6,为有更高需求的学生服务。

二、系统基本原理

第一,依据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对大量题目进行分类管理。

第二,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特定问题进行抽象业务模型,并模拟教师的日常批阅和作业行为。

第三,利用C/S架构完成整个系统的设计和构建。

三、测试系统功能

该软件是为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而设计的一个系统性产品,具体功能包括如下几方面。

1.教师客户端

教师端的功能主要在于帮助教师快速作业、快速查询学生完成情况并进行总结。

浏览作业:浏览和管理所有已的作业。

作业:启动作业向导根据提示,教师设定题目来源、题目难度、题目章节、题目数量,进行作业。

查询提交:教师可以查询具体的某一次、某个学生的作业,便于掌握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

查询成绩: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可以查询所有学生或者某位学生的成绩。教师可以查看学生容易做错、错误较多的或者标记为难题的题目,以便制订下节课的教学计划。

导出成绩: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将题目、成绩导出为Office Excel兼容格式,并可以支持将关键信息高亮。

导入题库:教师可以按照出题范围题目难度将题目导入数据库。

2.学生客户端

学生端的功能主要在于查看作业、进行答题、提交作业。

学生登录:学生登录客户端,对学生的身份进行认证。

查看作业:查看所需要完成的作业,和以前做过的作业。

提交作业:作业完成后提交,系统可以自动评定分数。

查看正确答案和解析:学生提交作业后,可以根据需要查看正确答案及解析。

四、标准化测试系统特点

该系统可有效防止抄袭的行为发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和良好习惯。

该系统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建立题库,有效解决了教学资源积累困难的问题。

该系统可极大减轻教师日常批阅作业的工作量。

该系统能协助教师高效完成作业生成的工作。教师不必面对一堆参考资料进行出题。

五、系统实践意义及理论价值

1.实践意义

首次采用“标准化测试”服务于力学学科理论教学过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自身的优势,服务于传统力学学科教学。这无形中减少了教师的精力过多投入,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学生也是第一次接受如此新鲜的教学体验。学生可以实时在线进行学习、练习,测试和相关的考核。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因材施教,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力学涵养。因为测试系统中试题难度有一定的独立性,所以,为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了选择性测试的机会,用选择性学习策略指导其他课程教学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多元智能、建构实践应用能力的有效实践,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应用能力。

2.理论意义

现代社会已步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的人才应具有主动获取知识、探索创新、动手操作、团结协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探究学习”顺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促进人才培养提供了技术手段,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基本认知工具,对教育的影响也日新月异,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网络支持的新模式。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能满足不同情况学习者的需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智慧资源的互动共享,突破时空界限的环境,为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可能的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已成为一种趋势:海量的信息资源支持,便于进行个别化学习,具有超越时空的信息传播渠道。

六、小结

本测试系统曾经应用于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2012级船舶与海洋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达到预期检测效果。学生们统一在机房进行测试,很多学生测试时发现与邻座题目相似,纷纷要“借鉴”答案,却突然发现题目数据不一致,只能亲自操刀辛苦计算。由于系统基础题目约有1000题,变化之后,达到4000题左右。因此,基本避免邻座题目完全一致。面对题海,学生只能老老实实自己做。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普及至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也需适应科技的进步。学校教师以标准化测试系统入手,着力改进力学教学中作业、考试环节,极大减少教师工作量,成功避免作业相互抄袭等现象。

参考文献:

[1]许凌蔚.基于大学生综合测评的评估系统研发[J].中国科技纵横,2014(16).

[2]倪慧.改变传统作业批改模式实施多元化作业批改[J].小学时代:教师,2012(11).

[3]段献辉.基于Web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河北科技大学,2010.

[4]杨万理,王宁,王广俊等.土木工程制图作业批改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图学学报,2014(4).

篇3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医学学生人数逐渐增加,而单纯的理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从学校到医院实际工作的快速转变。即使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也会发现在医院工作与学校学习的知识有较大差异,知识运用也较为困难[1]。为此,转变教学理念,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是促进医学生进步的关键。我校在医学生教学中,使用医学模拟教育和标准化患者联合,学生的学习成绩等明显提高,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校2007届临床专业本科生128名作为本次实验的实验组。其中男116名,女12名,学生年龄在20~22岁之间,平均(20.75±1.32)岁。

将2006届临床专业本科生130名作为本次实验的对照组,其中男118名,女12名,学生年龄在20~22岁之间,平均(20.62±1.41)岁。

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入学成绩等无明显差异,经SPSS软件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教学方法 2006届临床专业学生,外科学的教学采用常规方法,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完成。理论教学中穿插课间实习。

2007届临床专业学生,在2006届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医学模拟教育联合标准化患者。具体方法如下:

(1)医学模拟教育:利用模拟技术,创建出仿真的临床场景和患者,以代替真实的临床情景。教师在制定教学软件时,除了以往的文字图片外,还需要加入声音、生理、病理、心电图和CT等,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正常机体和病理条件下的差异。教师在授课中,结合此模拟教育手段,分步、直观和具体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并教会学生如何处理。让学生在学习中,反复操作和练习,直到完全掌握为止。

(2)标准化患者:对临床常见疾病,利用标准化患者。让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独立完成对患者的问诊(病史采集)、查体、诊断、救治,并处理紧急情况和突发状况。在标准化患者培训中,注意兼顾多种情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除了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文素质。

在每次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此次课程中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叮嘱学生积极采取各种方法解决问题。

1.3 实验方法 对两组学生在外科学课程结束后,给予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理论考试和课间实习考核,满分各100分。理论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和病例分析能力。课间实习考核考察学生的问诊、查体、诊断、临床决策和急危重症应变能力。

1.4 数据处理 将本次实验所得数据准确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即(x±S),数据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取95%可信区间,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2007届学生外科学的期末考试成绩高于2006届学生,两组学生各成绩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详见表1.

表1.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

3 讨论

随着人们对医疗行业的日趋重视,培养出具有高职业素质的医学生是医学教学的关键[2]。其不但要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知识的学生,还要求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临床工作中,快速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到临床医生的转变。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也可看出,2007届学生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理论知识和问诊、查体、诊断、临床决策和急危重症应变能力等均有明显的提高,与2006届学生比较,差异明显,p<0.05。

但是,实施此教学模式尚处于应用初期,仍存在一定问题,如标准化患者少,培训困难,且逼真度不足,标准化患者往往仅能够描述出临床常见的疾病和症状,且仅能模拟疾病的主观部分,客观表现等模拟较为困难;而真实的患者往往临床表现复杂,患者文化程度不同,临床问诊、查体等更加困难,与标准化患者有较大差异。模拟教学所需费用较大等。因此还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这需要学校、教师、医院等不断努力,将多种教学模式结合,提高医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和综合素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