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2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产量调查,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日前从农业部农机化司获悉,为促进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加强在用农机产品质量监督,今年农业部将开展玉米收获机械产品质量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我国玉米收获机销量前20家企业及其40个型号的产品,调查结果将在“三秋”玉米收获后。
此次质量调查工作委托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承担,有关农机鉴定机构参与实施。调查区域为玉米种植主产区中机具生产和使用较多的河北、吉林、黑龙江、山东和河南5个省份。调查对象为2011年全国玉米收获机销量位居前20名的生产企业及其主导产品,并且是被列入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中的40个型号的产品。每个型号的产品至少调查20个今年购买使用玉米收获机的用户,内容主要涉及产品安全性、可靠性、适用性以及服务质量等方面。
自2008年起,农业部、财政部将玉米收获机纳入全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范围,广大农户购机用机积极性高涨,我国玉米收获机行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全国玉米收获机保有量由2007年末2.65万台,增长到2011年末的17万台,增加了5.4倍。全国玉米收获机生产企业由2008年的60多家增长到目前的100多家,产品技术日趋成熟,结构型式和功能更加丰富。2011年“三秋”期间,全国共完成玉米机收面积1.7亿亩,玉米机收水平达到33.6%,比2007年增长了26个百分点。
但随着玉米收获机械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一些技术尚不成熟、质量水平较低的产品也进入了市场,致使产品质量问题日益增加。据统计,2010年全国各级投诉监督机构共收到玉米收获机质量投诉案件346件,占收获机械类投诉案件的71.9%。2011年玉米收获机质量投诉案件669件,占收获机械类投诉案件的81.1%。数据表明,玉米收获机投诉量和投诉占比均呈增长态势,成为当前农机质量投诉的热点领域。
今年“三秋”玉米收获后,有关单位将完成玉米收获机质量调查活动。农业部将依据《农业机械质量调查办法》规定的程序,通过有关媒体玉米收获机质量调查结果,准确反映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引导生产企业制定改进措施,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玉米收获机行业健康发展。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132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3
近年来,农产品安全事件频发,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农产品质量信息不透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通过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部信息的展示,被消费者视为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与预防农产品质量问题发生的重要手段。
由于消费者是农产品安全管理的直接利益相关者,获知消费者的真实态度,让广大的消费者参与到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的建设中,是做好农产品安全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就好比淘宝网的用户与商家的互评机制,构建了电子商务诚信生态链基础一样。因此对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的消费者态度调查对改善农产品质量有重要意义,其研究结果可为建立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提供了参考依据。
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1.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5年6月20日至2015年7月20日对广州市主城区内大型超市、综合性农贸市场和广州本土网络论坛展开的问卷调查。调查采用面访形式进行,实际调查时在不同的时间段与不同场所的农产品购买场所出口处发放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刚购买完农产品的城市居民。调查员为华南农业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2013级、2014级本科生及部分研究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问卷332份,剔除消费者漏答、回答信息不完整、存在明显问题的无效问卷外,共计有效问卷317份,样本有效率达到95.48%。
1.2 样本特征描述
被调查者的基本统计样本特征见表1,调查问卷中女性访问者较多,共计159人,占样本数的50.2%。18~24岁和25~30岁的受访者相对集中,分别占样本的25.9%与48.6%。本科学历的受访者有184人(58%)最多。受访者以企业员工的样本数最多有180人(56.8%),政府/事业单位其次有46人(14.5%)。3 001~5 000元月收入与5 001~8 000元的月收入的受访者最多,分别有119人(37.5%)与83人(26.2%)。
1.3 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的消费者态度描述性统计
统计结果显示(见表2):72.3%的受调查者对食品的安全表示关注,83.6%的受访者有过高价格购买到低质量的农产品的经历;有90.8%的受调查者对现有渠道了解农产品质量信息感到不满足;受调查者在了解农产品质量信息的途径中,68.1%是通过企业单方面宣传来了解的;有90.9%的受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受调查者中有59.94%的认为选择行业协会作为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的建设主体是最优的方案。
表2 受访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信息的认知与选择
统计特征 分类指标 人数 有效比例(%)
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关注度 非常关注 62 19.6
较多关注 82 25.9
关注 85 26.8
较少关注 80 25.2
完全不关注 8 2.5
消费者高价购买到低质农产品的频率 一天多次 9 2.8
一周多次 52 16.4
一月多次 84 26.5
一年多次 120 37.9
零次 52 16.4
现有信息渠道对农产品质量信息的需求的满足程度 完全满足 4 1.3
满足 25 7.9
一般 130 41
不满足 117 36.9
完全不满足 41 12.9
了解农产品质量的信息渠道 销售人员 195 33.9
网上消费者咨询或评价 154 26.7
广告 141 24.5
企业网站 56 9.7
工商局/消费者协会 30 5.2
消费者觉得建立可追溯系统的必要程度 非常有必要 135 42.6
有必要 153 48.3
无所谓 25 7.9
没必要 3 0.9
完全没必要 1 0.3
在当前,主导可追溯系统的主导主体的选择 政府机关 101 31.86
行业协会 190 59.94
企业 26 8.2
2 消费者对基于行业协会的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的态度分析
90.9%的受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建立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其中有62.85%的消费者选择了行业协会主导建设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见表3)。在消费者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三个建设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主体的优缺点综合评分中,选择行业协会作为建设主体的受调查者93.16%的消费者其评分结果为“优点大于缺点”,这说明消费者选择农产品行业协会作为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的建设主体是经过深入了解和思考后的结果(见表4)。
选择行业协会为建设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主体的受访消费者在选择行业协会的优点频率从高到低分别是:①行业协会帮助消费者了解企业的生产现状,解决质量信息不对称问题,协助政府做好监管;②行业协会对本行业内企业生产技术与生产质量状况有较为深入的了解;③行业协会内的技术专家多、素养高,能开展本行业的质量技术培训与研讨交流会议,对本行业质量信息也能超前预警。
表3 可追溯系统必要性对系统主导主体的选择
分类指标 主导可追溯系统的主体选择
非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
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必要性 没必要 20 9
68.97% 31.03%
有必要 107 181
37.15% 62.85%
表4 行业协会优缺点的综合评分对可追溯系统主导主体的选择
分类指标 行业协会优缺点综合评分
缺点>优点 缺点
主导可追溯系统
的主体选择 非行业协会 77 50
60.63% 39.37%
行业协会 13 177
6.84% 93.16%
3 是否有必要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1 研究方法
消费者选择是否有必要建立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消费者个人基本特征这一因素。作为可追溯农产品的最终消费端,消费者的选择将对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的健康、顺利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部分在上一节描述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采用实证分析中的二元Logistic分析法以“消费者个人基本特征”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对影响是否有必要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因素作回归分析,并对影响因素进行显著性检验。
3.2 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是否有必要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
本文采用SPSS 19.0软件对消费者是否有必要建立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Logistic分析估计结果预测准确率90.9%,较理想。经Hosmer- 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之后,我们可以得到检验P值为0.615>0.05,这说明由预期概率得到的期望频数与观察频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也就是说建立的模型拟合较好。如果针对模型系数进行全局性检验,可以得到似然比的卡方值为37.581,自由度为13,相应的P值=0.000
表5 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变量的定义
变 量 定义解释 变量赋值 预期影响方向
X1 性 别 男=0 ,女=1 -
X2 年 龄 18岁以下=0,18~24岁=1,25~30岁=2,31~40岁=3,41~50岁=4,51岁及以上=5 +
X3 学历水平 初中及以下=0,高中/中专/技校=1,大专=2,本科=3,硕士及以上=4 +
X4 收入水平 3 000元及以下=0,3 000元~5 000元=1,5 001元~8 000元=2,8 001元~10 000元=3,10 000元以上=4 +
X5 职 业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0,企业高管或老板=1,企业员工=2,自由职业者=3,其他=4 ?
Y1 建立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的必要性 没必要=0,有必要=1
分析回归结果(见表6),在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结果中Sig值可以表明选取的自变量中哪些与因变量有显著相关性,即对因变量的变化有显著性影响。由于我们选择的显著性水平是0.05,所以,当Sig大于0.05,就说明该自变量无统计学意义,即对因变量无显著性影响。该模型对调查数据的解释率为90.9%,通过上述结果发现:自变量对因变量无显著性影响。由表可知,消费者的年龄、学历、收入估计系数为正,性别的估计系数为正,即男性、年纪越大、学历越高、收入越高的消费者更认为有必要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①男性一般购买农产品比较理性,会比较之间的差异,而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刚好可以满足其对农产品质量信息的需求;②年纪越大的人对于健康会更关注,关于饮食的农产品就更加关注,年纪越大越想吃到健康营养的农产品,所以年纪越大的消费者越认为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有必要;③学历越高的消费者相对于学历越低的消费者更加注重农产品信息的全面,更加注重农产品自身的质量,对农产品质量信息了解的更加透彻,而现有渠道并不能满足他们,所以他们认为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非常有必要;④收入越高的人可选择范围较广,他们有能力花更高的价格来购买更健康的农产品,而大部分的农产品无相关的参照标准来比较农产品质量高低,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刚好填补了信息渠道的不足,让消费者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所以收入越高的人越支持建立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⑤消费者的职业的估计系数为正,参考类别为“其他职业”,即在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上班的消费者、企业高管或老板、企业员工、自由职业者比其他职业的消费者对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有更高需求。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广州市区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的态度调查与分析,本文得到如下结论:①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十分关注,但同时绝大部分的消费者对现有渠道了解农产品质量信息不满足;②消费者对于了解农产品质量信息的渠道十分狭窄,主要是通过企业单方面的宣传来了解农产品质量信息的,但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组织为农产品进行农产品质量信息的整理;③绝大部分的消费者都支持建立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同时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认为选择农产品行业协会作为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的建设主体是最优的。
基于以上调查结论,本文提出如下三条具体策略:①建立更多渠道让消费者有更多机会了解到农产品质量信息。②丰富现有渠道的农产品质量信息内容,并且不局限于企业、政府机构现有的关于农产品基本信息的展示。③建立基于行业协会的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
主要参考文献
[1]熊芳.食品安全问题的经济学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5(2).
[2]王秀清,孙云峰.我国食品市场上的质量信号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02(5).
[3]张晓勇,李刚,张莉.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切――对天津消费者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4(1).
[4]徐玲玲.食品可追溯体系中消费者行为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0.
[5]周洁红.消费者对蔬菜安全认知和购买行为的地区差别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6).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农副产品作为人类不可缺少的食品,其发挥的作用非常巨大,但其质量问题所引发的健康问题,也影响了农业的有序发展。
盈江县是农业大县,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每年对外销售的农产品高达35万t。拥有这么大的外销数量源于盈江县农产品重视质量和安全,2013年监督检测的3114个样品中,合格样品2987个,合格率接近95.9%。整体来看,盈江县农产品的质量很好,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以及该县人民的收入利益,促进盈江县农业的继续发展,应该对农产品的质量问题进行仔细地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2.1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落后
我国农村生产的条件极其有限,农民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独立生产,规模不但小,统一管理也不方便,要实行检测就更困难,因此分散的经营模式更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并且,农村受到地理条件和经济技术的限制,很多高科技设备不能很好地直接引入。盈江县处于边疆地区,经济条件差、技术落后、教育不足,所以当地的农民不注重病虫的防治和技术的学习,致使农民重视产量而忽略了安全问题。
2.2交易类型
经济的发展促使农产品的销售由单一的市场转向专业化的大型市场,在开放性的市场中,农产品的质量和检测就会带上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从而影响产品的质量检测。低质量的农产品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他们就会减少投入,这样农产品就会滞销,时间久了,原本好的农产品就会因积压而腐烂,造成农产品的浪费。盈江县的农产品不能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在质量、认可、检测方面还较薄弱,就算是一些大型的产业化企业也还没有认证的农产品品牌。
2.3垄断组织给农产品带来的影响
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不是单一的环境,经常会有垄断组织在市场中活跃,所以产品的买入者不是真正的需求者,他们仅仅是中间人,低价从市场上购买农产品,然后又以农产品的正常价格卖给大众消费者。中间流程的出现,使农产品在垄断者那里堆积,他们在意利益,根本不在意农产品的质量,有的垄断者就算知道农产品出问题,也会欺骗购买者,导致可信度降低。
2.4政府监督力度不够
农产品的安全质量体现着它自身的价值,包括食用性、可靠性等。然而中国的法律法规虽然已经明确做了规定和划分,但是政府部门没有按照法律法规对农产品进行检查和管理,或者执法不严格,出现漏洞,所以农产品的质量没有提高,消费者的权益和健康也没得到保障。盈江县虽然已经成立了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但由于缺乏经费,监管人员少,特别是乡镇农技人员被政府大量调用,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的人员较少,这样的情况会影响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农产品出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质的变化,购买中出现现成的农产品大不如从前,农药的富集越来越严重,引发的各种疾病也越来越多。
3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措施
3.1注重宣传
加大农产品的宣传力度就要从人民群众的认识开始,让每一位农民群众了解农产品质量检测的全过程,这对于农产品的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可以通过电视台、网络、广播等传播媒体来进行宣传,向大众传播相关基本知识。为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可以实行奖励举报的方式,鼓励大众将那些损害农产品质量的现象举报给政府部门,以便及时纠正。
3.2实现农产品的规范化生产和技术指导
农产品的质量与先天的生存环境以及后天的管理关系密切。比如说农产品的种类繁多,各自的生活习性不尽相同,所以在种植农产品时,分析各地的气候、温度,选择什么样的物种适合种植。引进大量先进仪器实现大规模生产,使整个农业生产变得科学化、自动化。同时引进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全面指导,尤其是那些主要环节。政府部门例如农业科技部门和监督部门给予
高度地重视,严格把控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化肥促进生长和提高产量,施用适度的化肥可以保证农产品早期的生长状况。农药在早期的种子、初期的幼苗、终期的成熟都是至关重要的,不过过多农药的农产品给食用者的生命带来隐患。
3.3提高执法力度
在执行法律时,根据以往或预测的违法和不规范的地方,用明文警示大家,具体比如在使用农药时,按照规定的使用量进行除虫,每次都要登记在案,食品管理部门根据纪律登记并公示。只有通过公开的方式和至始至终的贯彻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才能改善目前的执法情况。对于假冒伪劣农产品,应该给予生产者或者肇事者严厉的惩处,不能只是走走形式,睁眼闭眼就马虎过去了,这个时候执法人员和监督人员不能受贿行贿,让假冒产品存在在市场中,置人民群众的生命于度外。损害大众利益之人目无法纪,聚万贯家财,必须严厉惩处。
3.4政府加大各方面的投入
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各地区的需求,加大投入,例如生产设备、生产技术、专业人员等。发达的科技和先进的管理方式,才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节约化肥,促进农业向着绿色的方向发展。
4结语
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日益出现的问题受到大众的关注,为了维持农业的持续发展,保障人们的健康,政府部门要加大监督的力度以及严格执行法律,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配备专业的研究人员,才能使农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质量完全问题也才能逐渐解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