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2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传统文化类别,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二、活动组织
(一)活动由市语委、市教育局主办。活动设组委会,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语委办。
(二)各县市区和有关学校可以联合有关单位共同组织相关活动。
三、活动内容
(一)xx市“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经典诵读大赛。
(二)xx市2017年中小学师生规范汉字软笔书写展评。
(三)xx市第三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初中)。
(四)各县市区和有关学校组织相关推普活动。
四、活动时间及地点
(一)xx市“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经典诵读大赛及xx市2017年中小学师生规范汉字软笔书写展评
1.8月6日—9月25日各县市区和有关学校组织相关活动,9月12日前将参加“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经典诵读比赛和中小学师生规范汉字软笔书写展评的领队、选手名单报送xx市教育局语委办(报名表见附表1)。联系人:钟胜;联系电话:0795-3198319;联系地址:xx市宜阳大厦西座1512室;邮政编码:336000;电子信箱:。
2.9月14日下午16:00各地各校领队、选手到xx市教育局1416会议室(宜阳大厦西座1416室)报到,并召开大赛领队会议,抽取教师经典诵读比赛顺序,上交书写作品。
3.9月15日上午8:00—11:30,举行“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经典诵读、中小学师生规范汉字软笔书写展评,地点:xx市教育局1416会议室。
(二)xx市第三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初中)
1.初赛于9月23日前,由各地各校自行组织完成并上报参加复赛队伍名单(见附表2)到xx市教育局。联系人:吴巧琴;联系电话:0795-3997653;联系地址:xx市宜阳大厦西座1510室;邮政编码:336000;电子信箱: 。
2.复赛和决赛报到时间和地点:参赛学生和领队于9月28日下午在xx市明月大酒店北店(xx市袁州区袁山西路8号,联系电话:0795-3571555)报到,并于下午16:30前到xx八中学术报告厅参加预备会并抽取复赛场次和座次。复赛和决赛时间:9月29日上午。
五、活动规则及要求
(一)xx市“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经典诵读比赛
1.比赛分小学(含幼儿园)、初中、高中三个组别。每县市区各选派3位(每个组别各一位)、“三区”和有关学校各选派1位选手参加比赛,比赛顺序由选手抽签决定。每位选手参赛作品时间控制在3—4分钟,比赛现场计时,超时30秒扣分。
2.参赛对象为选手个人,不接受组合(集体)参赛;选手的服装、化妆等自备。作品无需制作背景PPT,可配背景音乐(自带播放器)。
3.比赛将邀请专业评委进行现场评分。参赛选手的作品演绎、语音表达、节奏韵律、仪表仪态等方面的综合效果,将作为评委的评分依据。比赛按照组别分别设立一等奖、二等奖若干名。
(二)xx市2017年中小学师生规范汉字软笔书写展评
1.展评活动设立中学学生组、小学学生组、教师组三个组别,分为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预赛由各县市区(含三区)、有关学校采取选手现场书写形式进行,在此选拔基础上,各地各校向市教育局报送作品和人员名单参加市级决赛。
2.市级上交作品书体类别分为小学软笔楷书、软笔隶书;中学软笔楷书、软笔隶书、软笔行书;教师软笔楷书、软笔隶书、软笔行书。各县市区按照组别和书体类别分别选送2幅作品、“三区”按照组别和书体类别分别选送1幅作品,有关学校选送3幅学生作品和3幅教师作品参赛,即每县市区各16幅作品、“三区”8幅作品、有关学校各6幅作品。展评活动的书写内容自定,纸张规格不超过67*133cm,每位选手必须完整填写《参赛作品登记卡》(见附表3),并贴至作品反面的左下角,领队报到时上交会务组。
3.预赛和决赛作品书写须使用规范汉字,不得使用繁体字、异体字及“二简”字。决不能,如有将取消该学生参赛资格,并取消相应学校近三年参加该项目资格。
4.市语委、市教育局将邀请专家进行现场评判,每个组别分别设立一等奖、二等奖若干名。
(三)xx市第三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初中)
1.参加对象:全日制初中一、二年级在校生。各县市区(含三区)、市直初中学校各组织一支队伍,每队5人。县市区可以单一学校组队,也可以跨校组队,每队上报指导教师2人,领队1人(教育局工作人员)。
2.奖项设置:活动设团体一、二等奖若干名;个人一、二、等奖若干名(奖项与团队奖项一致);教师指导奖一、二等奖若干名(奖项与团队奖项一致)。另设3个最佳书写奖(答题书写最规范端正者,由3名裁判商议产生)。
近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的倾向转变让人们更愿意追求空间的可变性、灵活性,渐渐时兴简化生冷的“硬装”,更多的采用让人产生亲近感的软装饰。软装饰可分为具有实用功能(如:家具、灯具等),和观赏性为主的两大类。种类纷繁的软装饰极尽的满足了我们的各种使用要求,还可用之划分功能区,组织室内流线。除此之外,软装饰是室内空间中最直接的视觉感官点,且在室内所占比重大,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烘托或左右着空间格调、氛围,改善着室内环境、增添情趣,使居住者与环境相互交融并“增进感情”。所以设计师们常用软装饰来表达个性,体现文化传统、民族气质,强化环境风格,营造室内环境感染力。
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群越来越广泛,不仅限于性格沉稳的中年人,许多年轻人心中也都有着自己的中式情怀。喜中式、追求雅韵和文化品位的业主通常都希望营造出一种静谧温馨而又充斥书香的雅致环境,这无疑要将中国传统元素融入其中。
中国传统纹样的类别与寓意
《中国传统纹样图鉴》中古月按造型题材把中国传统纹样分为:几何纹样、动物纹样、花鸟昆虫纹样、人物纹样、吉祥纹样、器物纹样六大类。这些纹样是古人将各种题材通过谐音、暗语、比较等方式进行创作的结果,正如工艺美术家雷奎元先生所说:“吉祥图案除了给人的视觉以美的享受外,还兼顾精神的营养。”这些纹样富含深刻的吉祥寓意、表达出人们的美好期盼。如:一个寿字被五只蝙蝠围着意为五福捧寿,寓意幸福长寿,桃子象征长寿,石榴表示多子等。通过对称均衡、调和对比、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等形式美法则,使图案符合审美的视觉效果,进一步强化了装饰功能,提升了艺术表现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展现了民俗文化的魅力,反映了各时期的历史文化及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征也不是其他美术形式能够比拟的。
中国传统纹样在室内软装中的应用
1.中国传统纹样在软装中起到的作用
人们在物质生活上得以满足后对精神上的享受便有了要求,在室内设计上同理,满足了功能需求和审美需求后,需照顾人的心理感受,在整体环境氛围上给人以共鸣,形成情感化设计。唐纳德・诺曼提出人类认知物品分为:本能水平、行为水平、反思水平,即:物品的外观表现;物品的功能、易用性等内在行为;物品对人的思维、情感的影响意义。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从门、窗的线脚上都会使人印象深刻,所以细节是不可忽视的,“装者,藏也,饰者,物既成加以文采也”。中国传统纹样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艺术精髓,无疑渗透着浓厚的异域和民族文化气息,而软装饰在整个室内设计中又有不可小觑的作用与意义,因此融中国传统纹样于软装饰中起装饰、点缀的作用,更容易与人产生通感,置身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谁不希望在体验着舒适的现代生活的同时,还能感受文人墨客抒情又诗意的氛围,守着我们一片精神栖土。
2.运用的方法与原则
在繁华的都市生活中,现代简约风受到极大部分上班族的推崇与喜爱,加之一点中国韵味更是让人情有独钟。这要求我们在运用这些传统纹样时要充分理解其文化艺术价值,研究其本形、保留延续其深层次的含义,传递其神韵,把传统纹样的形式韵律、审美特点以及表现方法与现念相结合。
对传统纹样的提炼与重构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来实行:
(1)型的简化与再造。对于较简洁、与简洁的现代风格协调的传统纹样可直接运用。而在对于较为具象、繁琐的中国传统纹样,我们要按法则和秩序精减、取舍。在文脉原则的指导下,将这种渗透着浓厚地域和民族文化气息的传统纹样加以打散、重构、变形、提炼,全面构思整个空间的视觉效果,通过合理的设计,营造出文人雅士、水墨烟雨的意境,又有简洁概括的现代感。
(2)色彩的沿用与重组。中国的传统色彩已经经过千年的积淀,是表达地域文化与时代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味的继承传统色彩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喜好。配合整个空间内的主色调,在色彩搭配原则指导下对传统纹样色彩按现念进行调整、重塑,以形成富有韵律且和谐统一的大色调。
实现文化小康的重点和难点在基层在农村。安徽亳州历史文化厚重,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保护完整、传承良好、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近年来,亳州市把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文化建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跃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涵育了文明淳朴的和谐乡风,筑牢了文化小康供给基础。
加大保护传承,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亳州市对地域文化进行了整理挖掘。开展地域文化普查,对地域文化资源的类别形态、蕴藏情况、流布区域、传承脉络以及衍变等情况进行全面登记,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亳州地域文化数据库,评选了5个批次81项市级非遗项目。对老庄道家文化、中医药养生文化、酒文化、曹魏文化、民俗文化等进行深入研究、系统挖掘整理。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加大对乡史、村史的挖掘力度,大力发展具有历史文化遗存和地域特色的美丽集镇、美丽乡村。组织优秀传统文化巡回展演,利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民文化乐园等各类文化阵地开展宣传展示活动,传播传统文化。打造以村居文化墙为载体的宣传阵地,利用道路两旁的护坡围墙、农户院墙和农村公共场所,运用农民画、山水画、卡通画等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反映国学故事、家风家训、村规民约、民俗文化等,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
立足丰厚土壤,让优秀传统文化热起来。亳州市立足丰厚地域文化资源,积极创设多样化、接地气的平台载体,把活动开展到群众中去。在全市1350个村居启动书香村居建设,通过常态化的村居宣讲、系列化的文化活动,统筹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等工作,切实提升群众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组织专家编写乡土文化教材,教材包含传统文化、身边好人故事和法律知识读本。组建以基层宣传文化干部、身边好人、法律工作者、专业教师等四类人员为主,以老党员等“五老”人员为辅的近2000人的百姓宣讲团和近800人的志愿宣讲队伍。按照每个村居每月至少开展1场宣讲的目标要求,上好“四课”,即优秀传统文化课、道德模范课、法律知识课和形势政策课。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目标,大力推进国学经典进校园、进课堂,组织编写《国学经典教育丛书》,作为全市幼儿园到高中的必修科目,纳入学业考试。把书法、剪纸等民间工艺扩充到艺术课中,组织传统戏曲、非遗进校园活动,在校园中形成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生态。组织家风家训讨论和展示活动,在百姓厅堂悬挂展示家风家训,共吸引20多万个家庭参加。按照为人正直、诚实守信、做事正派、德高望重等标准,开展荐乡贤、评乡贤、学乡贤活动,评选出100名新乡贤。
着力统筹推进,让优秀传统文化传起来。亳州市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创建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党委y一领导、宣传部门组织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完善统筹协调、保障服务、督查落实等制度机制,以“项目化”思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谋划实施了研究阐释、宣传教育、保护传承、实践养成、传播交流等五大类20多个项目。把代表传统文化和记忆的“人”作为保护的主体,定期开展优秀民间艺人寻访、选拔、表彰,建立并落实非遗传承人补贴和奖励制度,建设“建安文学研究中心”等传统文化研究基地。建立二夹弦、剪纸、五禽戏、梆剧等非遗传承人、优秀文化人才创作工作室,发挥传、帮、带作用。抓好基层文化能人、文化骨干和文化热心人的常态培训,每年重点培育100支优秀业余文化团队、1000名农村优秀文艺骨干。发挥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基层群众表现自身,创作属于自己的文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