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5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神经内科科室管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关键词】神经内外科 病区管理 模式
【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内外科病区管理模式。 方法 调整优化病房布局科主任、护士长,狠抓医疗服务质量。 结果 通过研究神经内外科病区管理模式转变前后工作成效的变化,分析病区管理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 结论 各临床科室应根据专业特点并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病区管理模式,以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医疗质量管理水平。
exploratory studying of ward management pattern on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 internal medicine and neurosurgery wu hui,han chenguang,wang zuoyu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 medicine and neurosurgerry,affiliated hospital of
armed police medical collgeg,tianjin300162.
【abstract】 by studying the change about effect on transforming the ward management pattern about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 internal medicine and neurosurgery,the importance of ward management for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is analyzed and pointed deeply and thoroughly.in order to raise the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level in clinical prac-tice,the clinical department should probe into a rational ward management pattern according to its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actual conditions.
【key words】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 internal medicine and neurosurgery ward management pattern
临床科室的质量管理是医院质量管理系统工程中最重要环节之一,而临床科室的病区管理是质量管理的核心。神经内外科不同于一般临床科室,其危重症患者所占比例相对较大,护理要求专业性强是其特点 [1~3] 。我院神经内外科在病区管理方面敢于创新、勇于开拓,迅速由过去的传统管理模式向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管理模式转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病区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调整、优化病房布局
神经内外科病房在1年前曾是医院的一个普通病区,床位设置40张,主要包括普通病房(含急救室)和特需病房。收治患者主要是病情相对稳定的脑血管疾病(以脑梗塞、脑出血为主)及少数颅脑创伤患者,病种相对单一,科室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在天津地区的影响力不大。为扭转当时的不利局面,从2004年4月开始,科主任对神经内外科病房布局进行调整,建立了用于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专业化重症监护病房(即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使危重症患者的住院数量和抢救质量有了显著性提高,形成了重症监护病房、特需病房、普通病房三位一体的初期病区布局新模式。针对住院患者特别是颅脑创伤患者日益增多的现状,结合神经病学科的专业特点,从2004年8月开始,科主任对神经内外科病房布局进行了优化,在原病房布局的基础上增设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亚低温治疗中心(mhtc)以及康复病房,从而形成了亚低温治疗中心、重症监护病房、特需病房、普通病房和康复病房五位一体的病区布局新模式,床位扩展至80张。
2 科主任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放在科室管理的首位
努力达到“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技术建设目标,完成医院赋予科室的各项任务,为医院“两个效益”的提高尽最大可能贡献力量是科室管理的制高点。基于此,神经内外科主任针对临床科室工作具有科学性、实践性、规范性、协作性、个体性和服务性的特点,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科室管理方案,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放在科室管理的首位。
2.1 不断强化质量意识 质量是临床科室建设永恒的主题。神经内外科主任始终将医疗质量作为衡量科室水平的首要标准,把医疗质量管理作为科室的中心任务常抓不懈。科室制定了各项工作的质量标准与诊疗常规,作为做好临床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医疗服务的准则,从而保证了各项工作的质量。每月上旬召开科室质量分析会时,科主任将医疗质量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分析、讲评,不断强化全科人员医疗工作的“中心意识”和“质量意识”。同时,针对颅脑创伤患者相对较多、病情相对较重的专业特点,科主任进行经常性的质量教育,教育全体科室人员以质量为本,视质量为科室的生命。
2.2 明确学科建设方向,尽快形成技术特色 特色是学科的立足之本。一个学科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取决于是否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一个学科若要在本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必须拥有自己的杀手锏。这既代表科室的学术地位与学术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医疗质量。没有优势特色技术,医疗质量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鉴于此,神经内外科根据学科带头人的业务专长形成三大技术特色,一是亚低温治疗重症颅脑创伤,二是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血管疾病后遗症,三是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性检查与治疗。实践证明,三个亚专业的划分与发展,在明确科室学科建设方向的同时,使医疗服务质量产生了质的飞跃,三大技术特色树立了科室的社会地位。
2.3 狠抓规章制度建设 科主任根据医院的总体要求,在全面落实共同制度的前提下,对有关规章制度进行了分解、细化。同时,针对神经内外科的工作特点、人员情况和薄弱环节,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规定和要求,形成了一整套目标明确、要求明确、责任明确、奖罚明确、操作性强的科室规章制度体系。运行两个月后,各项常规工作步入程序化,日常管理走向制度化,技术操作趋于规范化,建立其对本科室的全部工作、全部环节、全体人员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量为主的综合考核和控制之管理模式。
2.4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科主任将衡量科室工作的标尺定位在患者满意不满意、方便不方便、就医环境好不好、医疗质量高不高四个方面。为满足病人合理的要求和利益,神经内外科把“以病人为中心”的口号真正落实到每个医务人员的具体工作中,以保护患者的利益,相应地科室服务质量和社会信誉得以提高,从而吸引了大批患者就诊。
2.5 “医疗”为中心,医教研协调发展 科室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医疗、教学、科研三方面整体推进与协调发展。神经内外科一方面重点抓好基础医疗质量和特色技术,一方面妥善处理基础与临床、医疗与科研的关系。科研和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临床、依靠临床,充分发挥神经内外科临床工作的优势,以临床一线为基地,围绕临床搞科研。同时,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培养不同层次医师的科研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科室的学术水平。
3 护士长狠抓护理质量管理
病房管理体现了医院质量管理水平,体现了护理质量管理水平。病房管理是医院管理水平的浓缩,是护士长管理能力高低的表现。神经内外科护士长用现代护理质量标准要求科室护理队伍,重点加强全过程护理质量控制、技术操作质量控制、病情观察质量控制、经济效益质量控制等四个方面。同时,护士长做好日常病房秩序和病房卫生的管理,从而为患者营造了一个整洁、温馨、安全、有序的病房环境,并为医务人员工作效率的提高提供了重要条件。针对神经内外科危重症患者较多的专业特点,护士长重点抓好nicu和mhtc的护理质量管理,采取多项有效措施提高护理水平,杜绝了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4 病区管理工作成效评价 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新的病区管理模式下,神经内外科 的住院患者数量持续攀升,病种范围逐渐扩大,科室人才梯队建设步入正轨,医疗状况明显改观。由于2004年9~12月神经内外科的危重症患者例数平均每日维持在15~20人左右,人均费用和日均费用相应上升。受危重症患者增多因素影响,床位周转次数较先前有所降低,但随着科室管理水平的不断改善以及科室医疗服务质量的稳步提高,科室的住院收容与医疗收入大幅度增加。
表1 不同时期医疗状况对比(略)
5 分析
神经内外科病区管理模式转变后的工作成效充分说明,科主任和护士长的科室管理(特别是病区管理)模式选择是科室质量管理的基石与后盾。各临床科室应根据专业特点并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室管理思路并付诸实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质量管理水平,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良好的科室人才梯队,其医疗、护理质量方可在良性循环中呈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negri m,martignoni a,baccheschi j,et al.management of stroke in a ward of internal medicine.limits and prospects.recenti prog med,2004,95(3):137-143.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44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51-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随之不断的提高。如今,脑血管疾病已是全世界的首发疾病,此类型的患者病情相对较为复杂、病情较重,因此神经内科的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相对较大。医院管理中一再提倡“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这也是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要,是医院发展的道路,同时也是医院增强竞争力的所在[1]。护理管理实施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它是在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加重情感、欲望、个性以及能力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所管理的目的是采取非强制的方式进行,能够使人接受,并有一定的说服力,从而强制的意志转变为个人的自觉行为动力[2]。主要包括人性化管理、情感化管理、激励性管理、民主管理以及培训管理等非强制性的新型管理手段和方法[3]。笔者现将柔性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实践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2年度护理管理中实施柔性管理理念的护理工作人员为观察组,以2011年度护理管理中未实施以柔性管理理念的护理工作人员为对照组,两年内的护理人员没有变化,护理工作人员的一般情况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未实施以柔性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的护士经过以柔性管理理念的培训,具体实施如下:
1.2.1 注重整体观念,改变传统观念 在日常管理中护理管理要注重人性化管理方式。在护理工作中让护士充分享受到尊严,感到被他人尊重,采用参与式管理模式,贯彻人性化管理的原则,努力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发挥l+l>2的总体系统功能[4]。
1.2.2 合理安排人员 根据病房患者的情况合理安排人员工作,实施弹性排班制度,为护士合理安排工作量。并根据护士的身体以及生活情况合理的安全工作岗位。
1.2.3 为护士减压 运用沟通与交流的技巧及时排解护士的心理压力,护理服务的实践主宰者是全体护上,而护理质量的好坏与护士的工作态度、热情以及心情密切相关.要定期与护士进行沟通,了解护士的生活及工作压力,根据护士的特点安排工作。护士长应鼓励护士说出自己的不良心理感受,及时帮助护士解决内心压力,工作上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服务对象。
1.2.4 采取激励技巧 希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而这种认可就是一种自我价值得的标志。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人性化管理的作用是设法满足护士的需求。护理管理者对护士采取多鼓励少惩罚,努力发现每位护士的价值,并对工作给予肯定和承认,使其护士能保持愉快的心情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定考核细则,进行质控考核,将结果与奖金挂钩。护理管理者采取激励理论,落实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管理理念。充分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潜力投入到护理事业中。
1.2.5 加强专科护士的培训,实施绩效考核 实施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模式以后制定计划对各级护理人员进行专科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加强护士的沟通技巧、急救意识、应变能力以及抢救技术,定期对全科护士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护士的奖金牵拉,以增强护士的积极性以及主动学习的能力。
1.3 判定标准 由护理部制定的护理质量考核表,进行统一考核,满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护理质量越高。
1.4 数据统计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统计分析使用SPSS11.3软件包完成,P
2 结果
两组不同的护理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以及护士的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3 讨论
神经内科的护理工作人员面对特殊的人群,患者多数是老年、病重、神志意识改变,功能异常的患者,住院时间长,治愈率低。因此为护士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实施柔性管理后,不仅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而且提高护士的工作质量,充分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潜力投入到护理事业中,从而有效推动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人性化护理服务以在市场经济及医疗市场竞争的严峻形势下医院的立院之本,只有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以人性化服务为宗旨,赢得患者和社会的良好评价。
参考文献
[1] 李彩云.浅谈以柔性管理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J].教育管理,2010,1(22):230.
护士岗位管理是优化护理服务流程,实施科学的护士人力资源管理、护理工作绩效考评,稳定临床护士队伍的基础。《卫生部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颁布,无疑将引领护理改革的进一步推进[1]。如何能够真正在实践中落实文件的要求,是需要我们广大管理者认真思考,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以适应时展的需要。从2013年1月~12月开始,在护理部的指导下我科作为医院第一批模版病房对临床一线护士实施岗位管理。从护士弹性排班、以岗位管理的绩效考核与分配、个人与岗位共同发展的分层培训体系、护理模式改变和护士分级管理等方面制定和完善制度框架,通过在临床护士从身份管理到实施岗位管理的课题研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护理模式的转变
小组式的护理模式转化为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模式。将病区内每一张床位指定责任护士,并在病房门口标示责任护士的姓名,即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由责任护士全面负责提供整体性连续的护理,负责全部护理活动的计划、实施与评价,8h上班,24h负责,坚持实施扁平化、动态化管理,做到人人管床,推行床旁责任制,采用移动式护士站,减少护士来回走动,增加直接护理时数,科室结合专科特点个性化排班,做到全员参与基础护理,个个动手护理患者,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无缝隙的护理服务。
2导师制护士分层培训
2.1依据护理部护士分级标准将科室所有护士划分三个级别:
2.1.1一级护士:新上岗或工作2年之内的护士
2.1.2二级护士:具有护师职称或工作满2年的护士
2.1.3三级护士:具有主管护师或以上职称的护士
2.2导师制安排
2.2.1一级护士均有一位二级护士指定为其导师,实施一对一培训;
2.2.2二级护士指定一位三级护士为其导师,实施一对一或一对二以上的培训;
2.2.3三级护士指定护士长为其导师,实施一对一或一对二以上的培训;
2.3实施方法:
2.3.1科室依据护理部制定一、二、三级护士的培训计划结合专科特色制定专科一、二、三级护士的培训和考核方法,人手一册由各自导师对护士进行培训与指导并记录。一级护士升为二级护士按护理部制定的标准由科室小组考核合格晋升,二级护士升为三级护士按护理部制定的标准由科室申报护理部考核合格才能晋升。
2.3.2导师和其指导的护士两人进行双人夜班制,白班尽可能的排在同时上班,便于导师对护士的指导。
3护士实施分级管理
一、二、三级护士在科室总护士人数的百分比分别是50%、35%、15%。一级护士岗位的主要工作职责为负责病情较轻患者的护理;二级护士岗位的主要工作职责为负责病情较重患者的护理;三级护士岗位的主要工作职责为负责重患者的护理,同时还要担负专科护理指导、临床带教等工作[1]。
除完成患者的治疗护理工作外人人参与管理,护士长依据护士个人能力特点将科室的护理质量和部分行政管理工作进行合理安排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做到事事有人管,每月召开护理质量控制反馈会,对科室工作存在的问题运用鱼骨图进行根因分析,不断总结,制定改进措施,组织实施,持续改进运用PDCA循环进行科学管理。以岗位管理为核心,将护士负责的工作质量与其每月的绩效进行联动。
4护士弹性排班
4.1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按忙时人不少,闲时人不多的原则合理安排各班次的人力衔接,实行弹性排班;
4.2就目前现有的人力资源26人(包含护士长),科室设有NICU4张床按责监、连、P、N、夜协的排班模式,每班配备护士2名,病房48张床位分为五个区域,每天每个区域分别配备责任护士1名;
4.3排班时注意一、二、三级护士结合,避免科内护士年轻化而影响护理工作;
4.4试行新型双夜班模式:病区由4人实行一二一的双人包夜班模式,即四名护士由两组导师和其指导的护士实施夜班包班制(在1个月里隔天上一个17:00~8:00;不上白班),科里所有护士分组1个月一轮换。夜班护士上夜班期间不分管病房。此种模式排班弥补了护士人员不足的困难,增加了白班人次,且责任护士负责的区域相对固定,增进责任护士与患者双方的了解,同时又有利于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的实施;
4.5利用交接班及班内现场监督、检查、指导,对排班与实际工作不符造成的偏差采取纠正措施。包括四个区域之间人力再分配,如突发事件人员的增加,工作量不足时调休,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协作,防止人浮与事,以确保工作任务的完成。
4.6护士长每日评估病区患者,将病情危重,护理难度较大患者分配给有经验,有能力的护士负责;
4.7如有突发事件如抢救、护士突发请假,需要增加人力,原则上先安排上白班休第2d的护士,其次是安排上晚班休第2d的护士。科室内无法安排时,向科护士长报告请求增援。
4.8每周排班前护士长根据护士休假要求,在保证完成各项任务和质量的基础上尽量满足护士的要求使护士能劳逸结合,迅速恢复体力,上班能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愉快的心情,高效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5以岗位管理的绩效考核与分配
5.1护理部作为医院绩效评审委员会和绩效仲裁委员会成员之一,参与医院绩效分配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护士长每月绩效由护理部考核后单独发放,不再计入病区内。由于该方式避免了士长分配过程中自身利益的冲突,保证了病区绩效考核分配的公平性、可行性。
5.2个性化二次分配 在全科护士讨论一致认可的基础上,形成本单元个性化的二次分配方案;奖金的95%与护士责任岗位、护理工作质量,工作量、绩效考核挂钩,5%作为科室基金,以岗位管理结合护理工作量、护理质量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公平、公正、公开。对各层护士起到激励作用大大的提高护士工作的积极性。
6通过一年实施岗位管理的研究,我科护理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
6.1护士工作的满意度提高 科室共有护士26名,除护士长、2名护士参与课题研究和2名轮科护士未参与调查共有21名固定护士参与调查。在2012年9月还是以身份管理模式由护理部对本科室所在的固定护士单独会谈进行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和2013年实施岗位管理模式以后的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前后进行对比总满意度提升25.2%,以层级管理满意度提升最明显,提升了38%,责任制护理工作模式和工作量的满意度均提升33.3%。所有参与调查的护士对《临床护士实施岗位管理的研究》课题都不知情以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性,见表1。
6.2患者对优质服务满意度: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多,护理工作任务繁重,对护士的服务能力要求高,通过改革护理管理模式,激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主动优质服务的意识,获得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在护理部每月随机对各护理单元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我科患者对护士工作2013全年满意度居全院第一名达100%
6.3基础护理质量:全年平均分为98.54,全院15个科室年度排名第四;
6.4护理安全护理质量:全年平均分为99.19急救物品完好率为100%,全院15个科室年度排名第三。
6.5健康教育护理质量:全年平均分98.67为全院15个科室年度排名第五.
6.6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护理部对我科一、二、三级护士抽查操作考试的合格率为100%,无人补考。
6.7年压疮发生率:神经内科的患者70%都是卧床不能自行翻身的患者,特别容易发生压疮,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责任护士的主动服务,我科2013年的患者压疮发生率为0。
7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