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5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9.063
听神经瘤是指起源于听神经鞘的肿瘤, 为良性肿瘤, 是常见颅内肿瘤之一, 占颅内肿瘤的7%~12%, 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95%。桥小脑角区(CPA区)系指脑桥、延髓与其背方小脑的相交地带, 空间狭小, 毗邻重要的血管及神经, 传统外科手术死亡率很高。近些年来, 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发展及面神经监测的应用, 听神经瘤手术死亡率明显降低, 术后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及功能保留率得到明显提高。现将本科2008年8月~2015年10月收治的69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探讨提高听神经瘤手术效果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8月~2014年2月收治的69例听神经瘤患者, 男31例, 女38例。年龄17~79岁, 以35~60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 平均年龄42岁。病程3个月~ 15年, 平均病程5年8个月。住院时间35 d 4例, 平均住院时间26 d。
1. 2 症状与体征 耳鸣21例, 听力下降30例, 听力消失者18例;第Ⅶ颅神经损伤15例, 第Ⅷ颅神经损伤12例, 后组颅神经损伤18例。同侧偏瘫2例, 出现锥体束征阳性6例。伴头痛等高颅压症状19例。
1. 3 辅助检查 57例行外耳道CT检查, 显示病变侧内听道扩大者43例, 可见桥小脑角内有圆形或分叶状占位病变;69例均行头MRI检查, 肿瘤多为类圆形或半月形, 呈长或等T1、长或等T2信号55例, 短或等T1、短或等T2信号14例, 注入造影剂增强扫描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58例, 其中49例病侧有不同程度客观听阈增高。
1. 4 手术方法 本组患者均取侧卧位, 在显微镜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斜形直切口, 切口上端在横窦上1 cm, 向下5~6 cm, 铣刀锯下枕骨瓣直径约4 cm, 外缘暴露乙状窦, 上缘显露横窦及其交角, 不必暴露枕骨大孔后缘, 硬膜颜色正常张力较高, Y形剪开硬膜至横窦和乙状窦边缘并悬吊, 显微镜下, 先释放小脑延髓池脑脊液, 小脑多数能满意塌陷, 然后, 用脑压板将小脑半球的底部向内侧牵开暴露桥小脑角区。本组病例有6例剪开硬膜后小脑向骨窗外膨出, 切除小脑外侧皮层约1/3后显示瘤组织。对于直径≤2 cm的肿瘤, 先磨出内听道上壁, 从内听道内向脑干侧分离, 分块切除肿瘤;对于直径>2 cm的肿瘤, 先分离肿瘤周围的蛛网膜间隙, 囊内分块切除肿瘤大部分后, 再游离囊壁, 妥善处理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供瘤血管, 电凝肿瘤组织时, 妥善保护第Ⅸ、Ⅹ、Ⅺ颅神经, 分离肿瘤上极时注意保护三叉神经和岩静脉, 分离肿瘤外侧时, 认真寻找、剥离面听神经, 如果肿瘤深入内听道较多较深时, 则需要磨出内听道后壁切除肿瘤, 最大限度保存面、听神经, 当位于内耳门处肿瘤包膜与硬脑膜及面听神经等粘连紧密, 分离难度大时, 可以遗留少许包膜。术后分层严密缝合枕部肌肉及头皮, 皮下未留置引流管。
1. 5 评价标准 根据House-Brackmann分级[1]:Ⅰ级:正常, 总体:面部所有区域功能正常;Ⅱ级:轻度功能异常, 总体:仔细观察可察觉到轻微的面肌无力, 可有很轻微的联带运动;Ⅲ级:中度功能异常, 总体:两侧差别明显, 但无损面容, 可察觉到并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和(或)半面痉挛;Ⅳ级:中重度功能异常, 总体:明显无力和(或)毁容性不对称;Ⅴ级:重度功能异常, 总体:刚能察觉到运动;Ⅵ级:无任何运动。
2 结果
2. 1 疗效 本组69例均行手术治疗, 经病理证实为听神经鞘瘤并且术后均行影像学检查, 随访6个月~1.5年。平均随访0.9年。肿瘤全切53例(76.8%), 次全切和大部切除14例(20.3%), 术后死亡2例(2.9%)。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53例(76.8%), 13例术前面麻, 术后10例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2. 2 并发症 根据House-Brackmann分级评估标准, 术后面瘫40例, 其中轻度9例, 中度17例, 中-重度11例, 重度3例;后组颅神经损伤28例, 三叉神经损伤8例, 脑脊液漏3例, 伤口感染1例, 颅内感染3例, 肺部感染3例, 颅内积气5例。
3 讨论
听神经瘤治疗方法多种, 但以手术切除为主, 如果能够完全切除肿瘤即可达治愈, 有研究[2]表明, 不能完全切除的听神经瘤6年内复发率可高达44%, 而复发的听神经瘤再次手术切除更加困难。本组69例听神经瘤患者均采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肿瘤大小与肿瘤全切成负相关。小型肿瘤与面神经粘连轻, 易于分离, 容易保留面神经;而大型肿瘤与面神经粘连重, 分离困难, 易损伤面神经, 影响面神经保留[3]。对于≤2 cm听神经瘤几乎可完整切除, 但对于>2 cm的肿瘤, 在切除肿瘤前应充分降低颅内压, 再行囊内切除, 然后再剪开蛛网膜, 电灼肿瘤表面包膜并切开, 当肿瘤囊内大部分切除后肿瘤壁张力降低, 最后分块切除瘤壁直至全切瘤组织。生长于内听道内的肿瘤, 则需要磨开内听道的后壁后暴露并切除, 谨慎分离面神经并加以妥善保护。内听道后壁的磨除应视情况决定范围, 但要防止脑脊液漏, 必要时积极行颅底修补, 本组4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术中在分离脑干侧的肿瘤壁时, 应尽量减少双极电凝的使用, 找到肿瘤与脑干之间的蛛网膜界面, 小心将脑干侧的肿瘤壁分开。听神经瘤手术力争做到面神经解剖保留以及功能保留, 术中应轻柔操作, 避免过度牵拉, 在术中全程使用脑棉和微吸设备。在同一方向应该避免过度牵拉神经, 改变显微手术操作方向是令人满意的, 使得不同神经纤维得以暂时缓解紧张[4]。锐性分离面神经与肿瘤组织时, 术中应牵拉肿瘤组织而不是面神经, 更不要用力牵拉小脑以避免间接损伤面神经。使用滴水双极, 避免电凝的热损伤, 尽可能保留面神经血供。对于>4 cm肿瘤, 尽管非常小心, 由于已切除肿瘤后被分离出的面神经失去了支撑, 仍会撕断面神经, 因此, 掌握好肿瘤切除的度非常重要。此外, 提高面神经的解剖保留, 甚至功能保留率, 术中面神经监测仪可以随时辨认和保护面神经, 从而达到目的。听力保留甚至较面神经功能保护更为困难。听力能否保留与术前听力有无、肿瘤大小、肿瘤生长部位、手术入路、术中电生理监测等有关。如果术者操作耐心、轻柔、努力进行听神经解剖及功能保留, 同时保护好内听动脉、迷路动脉等结构, 多数患者仍可达到不同程度的听力保留。
综上所述,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治疗听神经瘤一种安全有效的入路。听神经瘤患者做到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以及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会大大提高肿瘤全切率以及面、听神经功能保留率。对CPA区解剖的熟悉和熟练的手术技巧是术中保留面神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House JW, Brackmann DE. 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85, 93(2):146-152.
[2] EL- Kashlan HK, Zeitoun H, Arts HA, et al. Recurrence ofacoustic neuroma after incomplete resection. Am J Otol, 2000, 21(3): 389-392.
胶质瘤的治疗目前仍是一大难题
中国当代医药:徐主任您好,近年来脑肿瘤、特别是胶质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国内外脑肿瘤治疗的新进展吗?
徐庚:脑肿瘤的治疗千差万变,特别是神经外科最大的脑肿瘤胶质瘤的治疗,目前在国内外都是一个难题,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无论各种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甚至光动力学、生物学、基因工程等等,都没有进展,甚至有人考虑到用干细胞移植的方法来治疗。但是不管哪种治疗方式,到目前为止仍是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的一大难题。
中国当代医药:您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脑胶质瘤。您能介绍一下目前脑胶质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什么吗?
徐庚:神经胶质瘤简称胶质瘤,是发生在神经外胚层的肿瘤。神经外胚层发生的肿瘤有两类,一类由间质细胞瘤形成,称为胶质瘤;另一类由实质细胞形成,称为神经元肿瘤。由于从病原学和形态学上还不能将两类肿瘤完全区别,而起源于间质细胞瘤的神经元肿瘤常见得多。胶质瘤以男性较多见,特别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胶质瘤大多缓慢发病,自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一般为数周至数月,少数可达数年,恶性程度高的和后颅窝肿瘤病史较短。
到目前为止,最可靠、最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仍是外科手术治疗,且疗效肯定。外科手术治疗在一些颅内良性肿瘤,包括脑膜瘤、听神经瘤、脑血管瘤等,目前已成为固定的治疗模式。大部分良性肿瘤的术后复发概率小,但不等于不会复发。目前有人在研究怎样控制肿瘤的复发,但是其可研究性相对来说比第一大肿瘤――胶质瘤的可研究性要小;因此,手术过程中应该切除多少肿瘤组织?如果手术中切除的脑组织多了,将肿瘤组织切干净了,那么这个病人的手术预后可能就很好;但是如果手术中切除的肿瘤组织少了,那么就会有肿瘤组织的残留,即使手术中残留下一点点,病人远期效果都不好。要同时保证治疗的病人的生存期、术后神经功能很难,特别在胶质瘤病人中比较困难。有人顾及了生存期,这样手术切除的范围就会很大,但保证不了神经功能的恢复;也有人考虑到了神经功能的恢复,但保证不了病人的生存期。为什么生存期与神经功能不能同时兼顾呢?因为,只要考虑到神经功能,手术切除过程中就很可能会有一定的肿瘤组织的残留。现在国际上的治疗手段包括DTI技术、术中电刺激、术中脑电图的描记来监测神经功能等,在此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这些工作对于神经外科的肿瘤治疗工作以及病人最大范围的切除肿瘤之后,保证神经功能的恢复还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总的来说,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离不开医生的临床经验。
螺旋式上升,临床经验十分重要
中国当代医药:刚才您谈到了临床经验在外科手术中非常重要,您能详细说一下吗?
徐庚:有人批评现在所谓的经验学,认为依靠现代的先进仪器和先进技术手段就可以完成手术。手术是完成了,但效果如何呢?就像胶质瘤的治疗,如果单纯依靠先进仪器和技术手段而没有临床经验,手术中要非常精确地做到对神经功能区肿瘤组织应该切除多少、保留多少?这恐怕是很难的。所以我认为,先进的仪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三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我强调临床经验,就像哲学讲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那样。经过这么多年的临床实践之后,我越来越体会到这种经验在临床中的重要性。以前临床本科毕业后要经过最少5年住院医培训,进行各科室的临床轮转。现在学制比较长了,学生毕业之后很快就进入高级职称,缺少了很大一部分的临床基础培训过程,临床经验就相对缺乏。主治医生培训是训练医生综合能力的阶段,其包括病房管理、下级医生的培养、自身临床水平的提高。这些训练过程是不可缺少的,直到升为副主任医师之后才能真正依靠脚踏实地的基础,大踏步地前进。这就像温总理所说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而我们现在是“仰望星空”仰望的很好,“脚踏实地”却做不到。
医学是人命关天的事情,有人认为单纯依靠先进的技术和仪器,就能做好手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用机器人做手术比用人做手术会更加准确。因为机器人不受人的思维的干扰,只要数据、程序设定好了以后就可以进行手术,不用人再去做手术了。但是,机器人毕竟是机器,不会在操作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所以很多东西是无法做到的,也就无法保证病人的安全性和预后。人有自己的思维模式,不受任何固定模式的束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这就凸显出临床经验的重要性。所以,临床医生离开了临床就不叫临床医生,脱离病人的医生也不是临床医生。
临床经验,要形成“与众不同的东西”
中国当代医药:据我了解,您最近几年对胶质瘤的基础研究非常感兴趣。那么,您为什么会选择胶质瘤的基础性研究呢?
徐庚:近几年我的学生都在进行胶质瘤的基础研究,包括胶质瘤的病因、病理生理、发病机制等。因为只有找到了疾病的病因才能找到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如果找不到病因,除针对病因以外的其他治疗方法都是姑息的治疗方法,不可能达到根治目的。而且,目前临床上除了一些自限性疾病以外,包括病毒性自限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能根治以外,其他疾病就没有能达到根治的。
我们医院主要研究胶质瘤的病因基础和治疗基础,因为病因学的研究对临床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胶质瘤是目前第一大颅内肿瘤,占颅内肿瘤的40%左右。颅内肿瘤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胶质瘤占如此大的比例,也有人认为更高,但是最低也不小于35%,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疾病,被称为“人类生命的一大杀手”。胶质瘤的研究即使是取得一个小的跨度的成功,应用到临床上都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目前胶质瘤的中位生存期是7~12个月,如果能将其提高一倍,那将是一个很大的成就。我们在胶质瘤的治疗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即做临床研究的同时也进行基础的研究。临床上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功能区胶质瘤,特别是恶性的功能区胶质瘤Ⅲ级或Ⅳ级以上的胶质瘤,也就是胶质母细胞瘤。大脑功能区胶质瘤的手术治疗是神经外科临床工作的一大难题,最大程度地切除病灶,同时尽可能地保护正常脑功能,避免术后神经功能缺损。大脑功能区主要是指与语言、运动、感觉和视觉功能密切相关的皮质和皮质下结构所构成的网络。在此方面,我们做的还是不错的。我们既有好的设备又有很强的临床经验,还有判断能力,这样一来就促使我们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功能区胶质瘤特别是胶质母细胞瘤,手术镜下全切除率大于96%,病人术后生存期延长,功能恢复也很好,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术中我们会尽量去减少对病人语言区的影响,这既要想到解剖学的关系,又要考虑到病理学的关系,同时还要在脑子中形成一个特殊的概念。所谓的概念,就是形成“与众不同的东西”。别人认为胶质瘤是侵袭性的,而我认为绝大多数胶质瘤不是侵袭性的,而是所谓的“膨胀”,是膨胀性生长的;特别是恶性程度越高的、越是膨胀性生长的。这些观念与国内外同行都是不同的。可能有人也不赞同我的观点,但是通过我的临床经验和手术结果来判断,我认为就是“膨胀性”的,但我无法看到神经细胞的每个传导纤维、整个纤维的传导过程;尽管有仪器、包括DTI技术能够呈现出纤维的走形,但是这都是模糊的、粗略的认识,不能清楚地告诉你这个是语言传导纤维、这个是感觉传导纤维等,只能通过大概的认知,来帮助我们进行精细的手术,但是手术的效果很好的。
这么多年来,我科肿瘤手术死亡率大概低于3‰,手术致残率不超过1%,其中包括功能区的肿瘤,手术病人肿瘤的全切除率在96%以上,其中也有部分功能区的胶质母细胞瘤病人发生奇迹。我的病人能活过3年以上的已经很多了。有一名孕妇患了很大的胶质母细胞瘤手术治疗后生存了3.5年;还有一名女性病人手术后3年多了来院复查,仍未发现复发迹象。这既反映出了科技的进步,又反映出了医生临床经验的积累,更显示出了临床经验的重要性。要想真正做一名好医生,最起码是一名合格的医生,就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积累经验。我们可以通过翻译杂志、参加会议相结合来学习知识,将别人的经验与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找出外国病人与中国病人的不同之处,找到适合自己病人的办法,而不是一味地照抄、照搬别人和书本上的东西。
要把病人看成和自己平等的人
中国当代医药:徐主任您是一个很和蔼的人,无论在技术还是与病人之间的关系上,都受到了很多病人和家属的好评。您是怎样做到这些的?
徐庚:我们每天面对的是和我们一样平等的人,所以医生对待病人就应该像对待自己一样。无论患者职位高低,都要把病人看成和自己平等的人。每一个病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子女和父母,也有与所有人一样的生存权利。我认为做一个医生永远是内疚的,永远都没有成就感。因为在你手里难免有失去生命的病人――无论因为什么原因。真正要做好一个医生,永远都没有成就感。我从医20多年,从没有一例手术感觉到自己是有成就感的,就是再难的手术我做下来都觉得是应该的。因为患者的生命是和你一样的,我一直都将所有病人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人,不管对方是讨饭的还是逃荒的,我都会在我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只要是对病人有利的事情我都会去做,对病人不利的事情我绝对不会去做,如果是弊大于利的手术我也不会做。我绝对不会以别人的生命为代价,拿着别人的生命去做实验。
其实,要做一名合格的医生是很难的。我的座右铭就是“把病人看成和自己同样的人,把病人的渴望看成你的渴望”。因为病人也渴望延长自己的生命,不管是一分钟、一小时、一天还是多久,凡是有正常理智的人都渴望生存。将病人看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才能不断地鞭策自己、激励自己前进,能够帮助病人多解决一些问题。作为一名医生,帮别人就是帮自己,拯救一个人就是在同时拯救一个家庭。病人的家庭跟你的家庭是一样的。一个家庭少了任何一个人,都是不完整的、残缺的,都会给整个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
胶质瘤应以外科治疗为主
中国当代医药:请问徐主任,目前胶质瘤的研究更趋于哪些方面?您曾经去过很多国家学习过,您觉得在这方面国内外有哪些差距?
徐庚:胶质瘤的研究目前更趋于一些更基础的东西,不管是放疗还是化疗,研究哪些细胞对放射敏感、哪些不敏感,哪些对化疗敏感、哪些不敏感,都没有明显的进展,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有些治疗措施如放疗和化疗,其实就是一把“双刃剑”,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杀死正常细胞,所以我对放疗和化疗一直持怀疑态度。有些治疗方法比单纯的手术虽然也延长了病人一段很短的生存期,但效果不明显,没有太显著的差异。胶质瘤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很多国家都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研究,就像其他科室在研究不同的癌症一样,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早期手术治疗辅以其他治疗。离开手术,目前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甚至包括现在的一些靶向药物,靶向药物并不是对所有病人都有效。据我了解,靶向药物真正对病人有效的不超过百分之几。有些病人不对其进行干预也有恢复的可能。总而言之,胶质瘤的治疗以外科治疗为主,以其他治疗手段为辅。最主要的还是要找到病因,只有找到了病因才真正找到了治疗结果。
临床上"二进宫"就是指接受手术患者治疗的患者进行再次手术的现象[1]。神经外科中的"二进宫"患者并不多,但是这类患者在接受手术时需要格外注意,否则会引起病情加重,加大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导致患者"二进宫"的因素有神经外科、脑出血、颅脑损伤和脑肿瘤[2]。为了确保患者"二进宫"的手术治疗效果,需要利用合理、科学的治疗方案。本次研究选取了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神经外科开颅术后再次手术患者,对患者的资料进行临床性的分析,现作以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神经外科开颅术后再次手术患者,患者全部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患者愿意配合医学接受治疗与研究。男性患者有32例,女性患者有28例,患者年龄为23~70岁。患者入院到第一次手术的时间为(2.2±0.3)h,首次手术时间到第二次手术时间的均值是(29.2±7.4) h,其中有25例患者的第一次手术时间到第二次手术的时间都超过了24 h。患者再次手术之前要进行相应检查,检查结果中有3例患者出现了硬膜下积液的现象,有6例患者出现了脑脊液鼻漏的现象,急性硬膜血肿脑挫伤以及重型颅脑损伤5例,有5例患者出现了颅咽管瘤,有2例患者出现了额颞部脑膜瘤,有2例患者出现了高血压性脑出血,有2例患者出现了颅内动脉瘤,有4例患者出现了慢性硬膜下血肿。致伤原因方面,有30例患者因为道路交通致伤,有18例患者由于高处坠落致伤,有12例患者由于打击致伤。GCS3~4分的患者有30例,GCS5~8分的患者有16例,GCS>8的患者有14例。有3例患者意识较为模糊,有10例患者处于浅昏状态,有9例患者处于深昏迷状态。22例患者瞳孔等大,有8例患者瞳孔不等大,有5例患者瞳孔双侧散大,有3例患者硬膜下血肿,有8例患者出现脑挫裂伤,有3例患者出现硬膜外血肿。有40例患者进行同侧再次开颅,有20例患者进行对侧再次开颅。有4例患者出现合并癫痫发作,有7例患者一侧肢体瘫痪,有30例患者产生合并肺挫伤胸腔积液,有10例患者产生合并高血压III期,有3例患者肋骨发生骨折,有1例患者骨盆发生骨折,有20例患者四肢产生骨折。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先进行CT检查,对原发疾病做出诊断,对患者进行开颅手术和相应对症治疗。手术后要进行脱水与抗感染、止血与营养脑细胞的综合性治疗。对患者手术后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硬膜下积液、慢性硬膜下血肿进行观察。30例颅脑损伤患者中,有24例患者进行了再次血肿清除手术,有2例患者进行了第3次手术,脑膜瘤去骨瓣减压患者进行动脉瘤术后进行了颅内血肿的清除,然后实施骨瓣减压术。颅咽管术患者手术后再次出血后进行血肿清除手术。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就是通过鼻蝶入路进行修补手术治疗。
1.3效果评定 按照格拉斯哥评分法,即GOS,评定治疗结果。其中,GOS1级为患者死亡,GOS2级为长期昏迷与植物生存、去皮层强直状态以及去脑强直状态,GOS3级为重残,GOS4级为生活自理,GOS5级为恢复状态良好,可以工作与学习。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χ2进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本次研究中,有6例患者为GOS1级,5例患者为GOS2级,有7例患者为GOS3级,有24例患者为GOS4级,有8例患者为GOS5级,GOS4级所占的比例与其他级别比较相对较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神经外科开颅术再次手术中有颅脑损伤、脑出血以及脑肿瘤,重型颅脑损伤术进行二次手术的患者颅内损伤比较复杂,病情非常严重,全身伴随多处损伤,尽管接受了第二次或多次手术,但是致残率与死亡率依然很高。医疗费用较高,预后较差[3]。客观原因多种多样,具有多种疾病类型,需要区别对待,例如颅脑损伤枕部着地引起对冲伤,导致急性硬膜下血肿和额颞叶脑挫裂伤,病情变化具有多样性特点,伤情较重。主观因素有术前准备不足、老年患者、动脉硬化、高血压、凝血功能障碍、糖尿病以及手术前服用可抗凝药物等。手术后的预防措施对于术后再次出血有着重要意义,如果不能保证术后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对患者病情的观察不够到位以及紧急处理不够及时,都会给手术结果带来影响。除此之外,开颅的时机也至关重要,例如颅内血肿开颅术,大骨瓣会降低颅内压,降低了损伤出血位置的填塞压迫止血作用,导致潜在出血部位发生出血现象[4]。颅脑损伤大多属于急诊手术,而非颅脑损伤手术前需要足够的准备时间,医生要加大术前准备不足和手术中止血不够彻底以及手术后脑水肿预防措施不完善等方面的重视。同时医生还要注意老年患者合并疾病、脑肿瘤术后脑水肿以及颅内动脉瘤术中处理复杂等问题。
为了预防再次开颅手术,需要加大围手术期的管理工作,预防是围手术期管理的核心工作,首先要做好手术前的准备,进行手术前需要进行患者病历讨论。医护人员要注意手术动作要轻柔,操作要精细,需要具有足够的耐心与细心,确保止血彻底。手术后要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作出相应的处理。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除了要注意相应治疗之外,还要考虑主观与客观因素导致的脑水肿、颅内出血、颅高压,要及时发现进行综合评估,然后进行再次开颅补救手术,尽量挽救患者生命,减少伤残率,提升患者的生存质 量[5-6]。
术后需要完善CT复查,开颅手术后要在24 h内进行颅内CT复查,患者病情稳定后的1~3 d中再进行一次CT复查,如果患者的病情不稳定以及生命体征不够稳定,就要及时进行复查。搬运患者期间要注重防护工作,观察患者的呼吸系统,要吸出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预防发生风险事件,确保不会耽误再次手术时间。为预防出现呼吸和高血压的情况,CT检查之前要通知家属并签字,还要向患者家属解释检查会对患者造成的危害[7]。本次研究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神经外科开颅术后再次手术患者,对患者的资料进行临床性的分析。其中有6例患者为GOS1级,5例患者为GOS2级,有7例患者为GOS3级,有24例患者为GOS4级,有8例患者为GOS5级,GOS4级所占的比例与其他级别比较相对较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高洪波.神经外科开颅术后再次手术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4,03(02):103-106.
[2]贺军.神经外科开颅术后再次手术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12(11):101-102.
[3]刘东医.为50例神经外科患者进行开颅术后再次行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01(03):56-57.
[4]董建平,罗志伟,王和平,等.神经外科开颅术后再次手术26例临床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09(12):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