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古代文化常识归纳

古代文化常识归纳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4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古代文化常识归纳,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古代文化常识归纳

篇1

理解题目的含义,明确文章的文体、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作家的自然情况和生平经历。比如,我们在学习《荆轲刺秦王》时,应先了解燕太子丹派遣荆轲劫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及相关资料,然后明确《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及它的相关内容。

二、学生应积累文言知识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语文的学习离不开积累,学习文言文尤为如此。我们要对文章中的各种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作全面的归纳和总结,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重点实词和虚词、特殊句式几个方面。如《荆轲刺秦王》中的“丹不忍以己之私”一句中的实词“私”是名词,翻译为“私心”;而“乃遂私见樊於期”中的“私”是形容词,翻译为“私下”,其他文言知识也应注意归纳和积累。

三、学生应掌握文化常识

一个民族的文言文,包含着这个民族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常常因为时间的关系而成为我们阅读的障碍,这就需要我们弄清相关的文化知识。在文言文《鸿门宴》中,我们要了解古代座次的常识,在古代,君臣议事于朝廷之上,以向南的座位为尊,但在宾主之间,一般以向东的座位为尊。按照当时的礼节,项羽应请刘邦“东向坐”以尽宾主之礼,可他却一反常礼,自己“东向坐”,居于尊位之上,可见项羽狂傲自大。了解了这一座次上的常识,有助于我们准确判断人物的性格。

篇2

选择与填充的目标驱动,产生命题角度位移而出现新题型。目前,这种题型主要是虚词填充题、翻译和断句选择题等。未来的演变可能出现的题型有:①实词填充题。设置四组实词,选择最恰当的一组填入文中括号。②筛选填充题。设置四组关键词,选择最能概括所给多项句子内涵的一组。

例1 (湖南卷)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

A.而 因 之 B.则 为 所

C.以 乎 之 D.且 于 所

解析 本题一改往年辨析虚词意义与用法异同的做法,而采用选择虚词填充的形式,一道虚词题考了9个虚词,灵活新颖,覆盖面宽。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理解前后文语境。第一空选“以”与“而”均可,因为“为屋”与“居”之间应该是目的关系。第二空选“乎”“于”也行,句意为“免于两种祸患”。第三空所在句子前有“木处而颠,土处而病”的说法,“二者”是指“木处”“土处”,可见原文应是“二者之患”。答案为C。

基于互相借鉴的新题型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语体色彩不同,命题取向有异,但语言内核一致,表达功能相同,为两者题型的互相借鉴提供了可能。目前,文言文阅读出现的借鉴现代文阅读的新题型主要是主观表达题。文言主观题类型的未来发展必然是依据考纲从分析综合延伸到鉴赏评价的考查。这种主观题,具体会出现筛选信息题、归纳要点题、概括中心题、分析概括观点题、鉴赏形象技巧题、鉴赏思想观点题等。

例2 (上海卷)阅读下文(《治学》),完成(1)(2)题。

(1)赏析第5段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

(2)分析第6段作者论述治学的思路。

解析 初看试题,还以为是在考现代文的阅读,其实,文言文也可以命制这样的新题型。上两题涉及到古诗文阅读的三个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1)题,要注意答题术语和语段的主旨。赏析整句的答题术语,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音乐性,一是加强气势,有助于说理。本文的标题是“治学”,第5段阐述的是“治学”与“速行”的关系。因此答案为:该段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有力地论述了治学要付诸行动的道理。

(2)题,梳理某段的思路,就得划分段内的层次,依据筛选的重点语句归纳层意,然后将层次之间的关系说清楚。第6段谈的是立志;根据“故”“是以”等词语可知:①②句为一层,用学习需要持之以恒来引出立志的重要;③④两句为一层,谈“志”与“才”的关系,强调了“志”的不可或缺;最后一句是第三层,得出结论,强调立志的重要性。因此答案为:作者首先强调治学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引出立志的重要性;再论述志与才的关系,强调了志的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得出一定要立志的结论。

基于文化素养的新题型

随着语文高考的改革走向深入,人文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文言文选文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理应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上有所作为。高考语文作为学生学习的风向标,必将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基于文化素养的新题型,比如涉及有关文学常识、文化常识、人文现象的新题型等。这些题既可以出选择题,又能够出填空或主观题,旨在引导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培育人文情怀,涵养文化素质。

例3 (大纲卷)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解析 大纲卷增加文化素养的新题型,即在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能够体现古代文化含义的词语进行解释,反映词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要求选择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考查综合运用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由于是第一次考查,只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给出的大多是常见的文化现象。“南面”即“面南”,并不是担任大臣,而是真正做皇帝。答案选B。

文言文的新题型会层出不穷,但我们应该具有必备的应对技巧。一是要有考点意识。“新”是外表,“考点”才是内核。我们要透过光鲜的表象,看清考查的实质,才能做到胸有成竹,笔有方向。二是要有关联意识。我们要寻觅新题型和旧题型的关联,善于变新为旧,才能做到不惑于“新”,不坠于云雾之中。

[练习]

褚无量,字弘度,杭州盐官人。幼授经于沈子正、曹福,刻意坟典。尤精《礼》、司马《史记》。擢明经第,累除国子博士,迁司业兼修文馆学士。玄宗为太子,复拜国子司业兼侍读,撰《翼善记》( )进,厚被礼答。太子释奠国学,令讲经,建端树义,博敏而辩,进银青光禄大夫,锡予蕃渥。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1. 将文言虚词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且 B. 以 C. 乎 D. 则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坟典”是《三坟》《五典》的合称。《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即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后泛指典籍。

B. “明经”指通明经术,是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隋朝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唐朝增至六科,其中以经义取者为明经。

C. “累除”指多次升迁后授予新的官职。古代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一旦及第就能做官,然后才会有机会不断升官。

D. “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篇3

一、六合与干支 

 

例:“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年、月、日的干支六个字都相适合,就叫“六合”,“六合”日就是良辰吉日。那么,何为干支呢? 

干支,又叫天干地支。天干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用天干地支相配以纪年、纪月、纪日,由来已久。天干在上,地支在下,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配合,天干地支全配到位,共60组,叫“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排列如下: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我国的农历就是用上述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循环纪年,以至无穷。有人把公元前2696年定为第一个甲子年,依此,公元4年的干支正好是农历甲子年。如1966年是丙午年,2003年是癸未年,2004年是甲申年,2044年又是甲子年,这种纪年方法就叫“干支纪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推算任意一年的干支可用公式: 

(所求年数-3)/60=商……余数(余数就是年干支在六十甲子中的序数) 

如果余数等于0,则干支序数加上60。例如,求1983年的农历干支纪年:(1983—3)/60=33……0,则0+60=60(干支序数),第六十是癸亥,则1983年就是农历癸亥年。若求2003年则(2003—3)/60=33……20,六十甲子顺序表第二十是癸未,则2003年就是癸未年。 

干支纪月、干支纪日较复杂,且用得不普遍,此就不赘述。 

迁移练习:算一算曾爆发中日海战的1894年、的1898年的干支纪年是哪一年。 

 

二、鸡鸣和时辰 

 

例:“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鸡 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例句中的“鸡鸣”“黄昏”“人定”是古人计时的时段名称。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呋(或日昃)、哺时、日入、黄昏、人定。汉武帝时又以十二地支与之相配。每个时段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详细对照见。表一: 

襁褓:婴儿。襁褓本是包裹婴儿用的被子和带子,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齿龀:7~8岁换牙期的儿童。《列子-愚公移山》:“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垂髫、总角:幼年儿童。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井}台然自乐。”儿童头发绑起来下垂着,故称“垂髫”(黄发指老人。老年人发色转黄,故以黄发指老人)。《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袁枚《祭妹文》:“予弱冠粤行。” 

而立:30岁。源于《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不惑:40岁。源于《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知天命:50岁。源于《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耆(qi):60岁。花甲源于天干地支六十花甲子。耆源于《礼记·曲礼上》:“六十日耆。” 

古稀:70岁。源于杜甫《曲江二首·其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岁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迁移练习:想想以下例句带点的词现在指什么时候。袁枚《祭妹文》:“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毛遂自荐》:“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

三、结发与年龄称谓 

 

例:“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古时候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这个年龄一般是男子20岁,女子15岁。“结发”在句中指的就是一个年龄段的称谓。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称谓如下: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女子15岁。“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女孩大了,用簪子把盘好的头发别住,并行笄礼以示成年。犹男人的加冠。 

冠、加冠、弱冠: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结起头发,戴上成人的帽子,表示进入成年,叫“加冠”。又因20岁刚成年,故又称“弱冠”。男子加冠、女子及笄都要把头发结起来,所以“结发同枕席”中的“结发”就指这一阶段的男女。《论语·先进·子路、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