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5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措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0 引言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强,各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越来越频繁,航运业也随之不断的发展,船舶活动对海洋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船舶活动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一些民营个体船舶,船舶公司为了节约成本和增加效益,在船舶防污染方面的投入往往不足,致使船舶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海洋环境。
1 海洋环境污染的危害
海洋环境的污染物大体可分为三类:1)生活污染物;2)油类污染物;3)物理污染因子(辐射、噪声等)。船舶生活污染物排人海中之后,会逐渐被海洋中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消耗掉海水中的氧。当海水中溶解的氧不足时,船舶生活污染物就会发生无氧分解,即发生腐烂,致使海水发臭,对海洋生物的生存产生一定的危害。例如,船舶生活污水排放入海后,由于船舶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磷酸盐和硝酸盐,容易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致使海水中的澡类大量繁殖。在这些藻类死亡后,枝叶氧化腐烂,消耗海水中大量的氧,致使高级海洋生物无法生存,海水变黑腐臭。另外,1ml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中往往含有几百万个细菌,其中大部分是病原体或是诱发因子,可能会造成一些疾病的传播,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活。
船舶活动往往会因船舶操作不当或船舶事故而造成海洋油污染事件的发生,当船舶油类污染物入海后,往往会在海面上形成一层油膜,油膜存在不仅降低了阳光向海水的辐射,削弱了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致使地球上氧气量下降,同时还阻挡了空气中氧向海水中的扩散,破坏了海洋食物链,最终导致生态的失调。因此,海洋污染不仅直接危害着沿海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而且还会破坏海滨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2 船舶对海洋环境污染途径
船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主要是通过事故性和操作性等因素将污染物带入大气或海洋而造成污染。船舶对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途径有:
1)船舶压载水、洗舱水、生活污水、含油舱底水的排放。
2)船舶垃圾和包装有害物质的倾倒。
3)船舶发生事故造成溢油入海。
4)船舶有毒液体的排放。
5)船舶废气的排放。
3 减少船舶对海洋污染的措施
3.1 加强船舶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和完善海洋环境法律体系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人类在海上的活动越来越频繁,活动的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海洋环境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所以应根据现代海洋污染的表现形式和国际相关海洋防污染条约的规定,在我国现有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订,不断完善我国船舶污染防治立法,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全面强化海洋环境管理,提高人们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
3.2 通过船员培训教育和宣传教育,不断提高船员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对船舶污染事故的调查发现,船员的安全意识、防污意识和法制观念比较淡薄,致使违反操作规程的现象比较严重,是造成船舶海洋污染事故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提高船员的安全意识和防污染意识是减少船舶海洋污染事故的有效途径。通过船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船员对防污染设备的操作技能以及对国内和国外相关防污染公约和法规的认识,同时通过宣传教育的强化,使船员充分认识到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增强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另外,公司应该制定相应的考核和激励制度,是船员能够自觉学习相关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和安全管理技能,自觉遵守相关法律规定,从而保证船舶的安全航行,保护海洋环境。
3.3 加强船舶安全检查,完善船舶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机制
作为船舶污染防治监管的主管机关,海事主管部门应具备配套的、有效的海洋环境污染监督管理机制。在船舶安全检查过程中,不仅要严格检查船舶防污染设备的配备是否符合标准,还要对船舶防污染设备的性能和结构以及使用情况作详细的检查和记录。除了对防污染设备做严格的检查之外,还要对船员严格检查,一方面严格考察船员对船舶防污染设备操作程序的认识以及操作的熟练程度,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操作程序或不规范的操作,要及时纠正并要求整改。另一方面还要考察船员对一些国际防污染公约以及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 使船员能够真正具备防污染知识,提高海洋环境保护意识以及船舶防污染设备的操作管理技能。此外,海事主管部门还应配备必要的装备和仪器,加强危险品货物运输船舶的现场监督以及船舶防污染设备的专项检查,对于一些违章操作以及违法排放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船舶,应加大惩治力度,要求及时整改并承担相应责任,增强船方的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
3.4 建立完善的海洋污染监控系统,提高处理海洋污染事故的能力
为了能够及时发现船舶污染海洋事故,分析和判断船舶污染事故发生的规模、地点,扩散趋势等,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将船舶污染损害降到最低,在国家沿海海域建立先进的网络化监视系统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能够及时发现一些船舶将海洋污染物直接排放入海的违章操作,还应建立陆-海-空立体化的监管体系,利用巡逻艇、直升机、卫星等设备加大海洋监控力度,对于一些故意违章操作引起海洋环境污染的船舶和个人,应加大惩处力度,并限时整改,使船员能够真正吸取教训,提高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减少人为故意违章操作而引起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在做好海洋环境污染监控的同时,相关管理部门还应做好海洋船舶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以及应急反应体系,一旦海上发生船舶污染事故,能够整合较多的应急资源,建立强大的污染事故处理力量,并且能够自上而下有条不紊、积极有效应对和处理污染事故,使污染的损失能够降到最低。
4 结束语
海洋占据了地球将近四分之三的面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海洋庞大的资源,但是随着海洋环境不断的被污染,海洋资源也正遭到巨大的破坏。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人们已经深深的认识到了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各个国家尤其是一些沿海发达国家不断采取措施甚至是通过立法来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保护海洋环境是每个人共同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真正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从而主动承担起保护海洋环境的责任。尤其是作为船员,应该深深的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和活动都直接影响着海洋环境,不断提高自己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升自己对船舶防污设备的操作技能,不断改进自己对船舶设备尤其是船舶防污染设备的管理方法,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最大程度的减少船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从而使船舶航行更安全,海洋环境更清洁。
宠物一般是指家庭喂养的用于玩赏、给人们做伴的动物。较常见如猫、狗、鸟类、鱼类、龟、蜥蜴等都是目前为人们所广泛饲养的。宠物是人们不是为了经济目的,而是为了精神目的而饲养的动物。
饲养宠物有很多的优点,宠物作为自己感情的寄托及休闲娱乐方式,缓解生活压力,饲养宠物能够降低人的胆固醇和高血压,降低患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英国华威大学研究发现,养狗的人比其他人更快乐和健康和长寿。宠物犬能够促进孩子沟通能力的发展,增强同情心,减轻儿童的自闭症。宠物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本文针对目前城市养宠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环境可能污染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防止措施。
1、饲养宠物的概况
在许多发达国家,宠物被视为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几乎享有家庭成员拥有的所有权利。宠物相关行业市场大力发展,如宠物婚介、宠物丧葬、、宠物服装、、宠物医院、宠物食品、宠物玩具用具、宠物宾馆和宠物交易市场。目前,国外许多国家已经通过了有关动物福利的相关法案,宠物产业市场越来越规范。
我国是一个喜欢饲养宠物的国家,在我国养宠物的历史可以追述到商代。中国的犬、猫和鸟等宠物在古书中早有记载。据最早史书记载:公元前秦代便出现了宫廷养狗。而花、鸟鱼和虫等也出现在宫廷和达官贵人中,随着社会发展宠物逐渐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的封闭性、个性化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突出,人民生活中休闲、消费和情感寄托方式呈多样化,养宠物的家庭越来越多,宠物的数量和品种急剧增加。家庭宠物的饲养已经成为了城乡居民生活消遣的新方式。人与宠物的互动过程中获得了满足和快乐,有些人还把家养宠物看作是身份的象征。
2、饲养宠物存在的问题
2.1 相关管理政策法规不够完善
关于宠物饲养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全,主要涉及到宠物市场交易市场不规范、宠物医院证照不全、病历档案不健全、宠物伤人、宠物粪便污染、宠物扰民、虐待宠物、宠物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有待健全。
2.2 人与宠物共患病的传播
宠物和人都有共患病,宠物很容易给人传染各种疾病。常见的人狗共患病有狂犬病、结核病、霉菌性肺炎、华枝睾吸虫病、线虫病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人鸟共患病有沙门氏菌病、皮肤真菌病、隐孢子虫病等;人猫共患病有猫抓热、破伤风、弓形虫病等;人与水生动物共患病有副溶血性弧菌感染、链球菌感染、头槽绦虫病等,还包括兔热病等。这些疾病都能通过相应的宠物传染给人类。
2.3 宠物对周围人及环境造成影响
在城市、乡村,人们被宠物抓伤、刮伤和咬伤的扰民事件频频发生,宠物粪便、尿液和死亡尸体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宠物与人类争夺食物,传染宠物与人共患疾病等。这些饲养宠物问题给周围居民、公共卫生防疫、市容市貌管理等方面带来很多问题。
2.4宠物生产规模不高,交易市场不规范
我国宠物生产企业数量很多,规模小、低投入,经济实力不强、在国外产品没有竞争空间。从宠物食品市场;宠物玩具用具;宠物服装;宠物房屋市场都几乎都被洋品牌所占领。
目前宠物交易还处于自发组成状态,基本处于“地下”交易,多位于城区内部,环境不封闭,易污染河水及周边居民区环境。
2.5宠物行业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目前我国宠物美容师、训导师、宠物医生、服饰设计师和建筑设计师及医疗设施等严重缺乏,国家有待于这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宠物行业走上正轨。
3 宠物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严重
3.1 空气污染
宠物污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臭气,臭气的成分和气味各异。宠物饲养的臭气主要来源是饲料、粪尿、废弃物、废水、尸体腐烂等排放的臭气,主要成分有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酚、吲哚、粪臭素、甲烷和硫酸类等。这些气味物质严重影响周围生活的居民,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同时影响附近的农牧业生产水平及产品品质,严重的时候造成酸雨和产生温室效应等。
3.2 水体污染
宠物饲养中有各种因素可能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包括饲料、粪尿(添加剂、药物、细菌、寄生虫、昆虫、蚊蝇)、废弃物(玩具、服饰、房屋、垫草垫料等)、尸体、废水等。水体污染后危害严重。宠物饲养中这些成分都能够直接和间接的污染地表水,通过地表水的渗透进一步污染地下水,受污染的地下水净化需几百年。
3.3 土壤污染
饲养宠物有很多因素污染土壤。包括饲料、粪尿、废弃物和废水等都可能污染土壤。1只成年金毛犬平均每天产生的废弃物为1.5~4千克,1年排泄的总氮量达9.534 kg,磷达6.5kg,产生的污水相当于2个成年人生活产生的废水。并且每克犬粪污中还含有78万个大肠杆菌、69万个肠球菌和一定量的寄生虫卵及其他病原微生物。这些污染源直接或间接的污染土壤,并通过农作物和动物等食物链危害其他动物的健康和人类安全。
3.4 噪音污染
当物体发出的声音超过60分贝时属于噪音。人正常说话声在55分贝左右。40-60分贝属于我们正常的交谈声音. 70分贝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很吵的,而且开始损害听力神经,90分贝以上就会使听力受损,而呆在100-120分贝的空间内,如无意外,一分钟人类就得暂时性失聪。小型狗吠叫产生的声音30-70分贝,中型狗35-80,大型狗40-90分贝。当宠物狗遇见陌生人或狗及其他动物的时候吠叫,这些叫声从理论上构成噪音,这些噪音对周围人们生活、工作、学习有一定的影响,严重的时候人心血管系统功能失调和诱发多种疾病,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4 防治措施
4.1制定和完善宠物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着相关法律法规饲养宠物。
4.2宠物饲料的科学配制和正确使用,从源头防止宠物对环境的污染。
4.3做好宠物疾病防控工作,加强人宠物共患病防控知识宣传,增强市民防疫意识,病宠物的隔离饲养,防止传播。
4.4加强宠物市场、宠物医院等从事宠物经营的从业人员的培训,培养宠物业专业人才。
4.5宠物粪、尿及其废弃物、病、死宠物的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立及使用。
4.6规范宠物饲养人的行为规范,加强社会监督管理力度,提高饲养环境,改善饲养管理。■
参考文献
1、马英金、我国养犬业的现状及展望,当代畜牧 1990年01期45-47
臭氧(O3)主要存在于离地 25 公里左右的大气平流层中,即臭氧层。臭氧层在地球大气化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被称为“地球卫士”。但到了近地面对流层,高浓度的 O3 却是一种危害较大的污染物。据统计,近地面大气中臭氧浓度已增至 36%,且在今后 50~100 年内还将以每年0.5 %~2%的速度继续上升[1]。2019年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改善,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同比下降或持平,臭氧浓度却同比上升 6.5%。
1 臭氧污染基本概述
1.1 臭氧污染基本性质
1840 年,德国科学家 Schonbein 在电解稀硫酸实验中发现了臭氧的存在,并命名为 OZEIN。臭氧(O3),又称三原子氧、超氧臭氧,淡蓝色气体,微溶于水。常温下可以自行还原为氧气,常被用作漂白剂及各种灭菌、消毒剂。全球约有 90% 的 O3 集中在平流层,10%分布在对流层,平流层中的 O3 可吸收短波紫外辐射,使地球生命系统在最大程度上免受损害,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都起到保护作用。臭氧污染是指出现在对流层,即大气层最底层的污染性 O3。臭氧污染被称为空气中的隐形杀手,其对环境的危害性主要取决于 O3 的浓度和生物暴露在 O3 环境中的时长。按照我国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规定,O3 日最大 8 小时平均值一级浓度限值 100μg/m3,二级浓度限值 160μg/m3。O3 浓度超标会对人体健康、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系统造成诸多不利影响[2]。
1.2 臭氧污染形成机理
臭氧的形成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是由大气中的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碳氢化合物等物质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吸收光能量,破坏原本的化学键,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次污染物。其中,二氧化氮(NO2)分子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解,产生氧原子和一氧化氮(NO),氧原子会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形成 O3,而 NO 能够与 O3 结合重新生成 NO2,此循环过程不断重复。另外,挥发性物质在紫外线作用下,会产生大量自由基,代替 O3 使 NO 生成 NO2,导致 O3 浓度的积累升高,随之大气的氧化性增强,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等气态污染物会转化成硝酸盐、硫酸盐等颗粒物,这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的混合物被称为光化学烟雾,O3 正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
2 臭氧污染来源及特征
2.1 臭氧污染的来源
臭氧污染的来源包括天然源和人为源。天然源少部分来自高空平流层O3 的流入,平流层和对流层温度梯度在一定条件下会遭到破坏,产生“对流层顶折叠”现象,导致平流层中O3向下传输到对流层[3],另一部分来自闪电、地表森林、湿地系统、生物源等直接释放的臭氧或臭氧前体物(VOCs、NOx 等)的二次反应。人为源主要来自机动车、船舶等移动源,燃煤、石油化工、火力发电等工业源以及餐饮、干洗等服务行业所排放的臭氧前体物的光化学反应。研究表明,工业源影响最大占 60%,移动源、居民源和天然源的贡献相近约10%[4]。
2.2 臭氧污染的特征
臭氧污染具有时间性。臭氧浓度与温度及天气条件有较大的相关性,一般 1 月份浓度最低,4~10 月较高,6~8 月达到高峰。从季节上看,臭氧污染呈现出夏、秋季浓度高,冬季低的特征。就单日来说,O3 日变化周期比较明显,清晨和夜晚浓度低,中午和午后浓度高。而且,晴天 O3 浓度明显高于阴雨天。臭氧污染具有地域性。北方城市臭氧污染多发生在 6 月,O3 浓度月变化规律呈倒“V”型,南方城市臭氧污染多发生在 5、6、10 月,变化规律呈“M”型[5],臭氧污染由北向南呈逐渐增加趋势。对于同一地区来说,城市工业区及下风向郊区附近 O3 浓度往往高于居民区、市中心。大中城市臭氧污染一般呈现中心城区低,沿市区向外逐渐增高的环形分布。
3 臭氧污染治理措施
3.1 深度治理工业污染
全面实施工业污染源提标改造,改善能源结构,严控煤炭消费总量;石化、印刷、喷涂等行业深入实施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推广使用水性漆、植物油墨等低挥发性原料;发展清洁生产,倡导清洁能源,改进工艺设计,推进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
3.2 加强移动污染源控制
提升燃油品质,推广使用燃油清洁增效剂,加油站、运油车、储油库建设高效油气回收设施。加快淘汰老旧车辆,加强机动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排放检验管理,落实区域禁限行措施。鼓励市民使用新能源汽车,引导市民绿色出行,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3.3 强化生产生活管控
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喷洒管理,严控高挥发性农药。干洗店错时营业,使用低挥发性清洗剂。全面整治车辆维修小微企业,科学收集处置废机油、废棉纱、废手套。实施餐饮业油烟排放强化管控,安装使用高效油烟净化设施。
3.4 提升监测分析能力
加强臭氧前体物监测力度,不断提高环境监测和监控能力。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大中院校研究制定 VOCs 排放清单,深入实施污染源头的分析和研究工作,摸清污染类型、成因及相关机理,并针对性的提出细致有效的臭氧管控措施。
4 结语
近年来,光化学污染事件屡屡发生,臭氧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已不容忽视。臭氧污染防治需要深化区域联合防控,全社会各行业各部门通力协作,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和相关技术手段,科学防治臭氧污染。
参考文献
[1]IPCC.IPCC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Climate Change 2007(AR4).Http://ipcc.ch/.
[2]王雪松,李金龙,张远航,等.北京地区臭氧污染的来源分析[J].中国科学,2009,39(6):548-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