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5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医疗器材市场研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然而就在半个月前,谢文坚还在“双11”狂欢夜上为公司站台。业内人士解释称,或许是业绩不佳导致谢文坚此次出走,最新财报显示,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已跌去近五成。
实际上,自2011年平安信托入主上海家化以来,资方与原管理层之间的矛盾频发,内斗不断,外界对公司状况颇为关注。
此外,之前一直流传的平安将出售上海家化的谣言也并未成真,2015年9月,平安信托持有的股权转到了平安人寿名下,近期,平安人寿还进行了增持。平安集团方面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平安会一如既往支持家化,也对家化的未来充满信心。”
无论如何,上海家化新一轮人动风波已基本结束,引入的张东方担任总经理及CEO职务,此前曾任维达国际CEO。对于人动、公司治理等一系列问题,上海家化进行了部分回应。
离职后被前任举报
在3年前的资本大战上,股东方选出的职业经理人谢文坚正式担任上海家化董事长一职。据公开资料显示,谢文坚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此后留美,先后在波士顿大学和纽约大学获得生物化学硕士及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在入职上海家化之前,谢文坚曾于2000年进入强生(中国)医疗器材有限公司,供职期间,谢文坚凭借优秀业绩不断得到晋升,历任部门销售总监、商务总监直至部门负责人。随后,谢文坚被调往中国台湾地区,出任强生医疗台湾区总经理,2006年,谢文坚升任强生医疗中国区总经理一职。2013年,他加入上海家化并担任董事长、总经理等相关职务。
值得一提的是,谢文坚准备进入上海家化之前,他的妻子持反对意见,但谢文坚对媒体表示,恰恰是这种复杂的局面,让他觉得这是一件既有刺激又充满挑战的事情。据了解,这也是谢文坚第一次回到本土企业工作,此前均是外资企业的工作经历。
就在谢文坚离职后的第三天,其前任葛文耀凌晨发文,列举了包括谢文坚生活奢侈、每年出国十余次、花大价钱租办公室等行为给公司带来沉重负担,并以个人名义向家化董事会、平安集团等举报谢文坚。对此,谢文坚通过媒体回应说:“他年纪大了,随他去说。”上海家化是一家公开透明的上市公司,“这个没有什么好质疑的。”上海家化方面也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公司对市场的传言不予置评。”
上位源于资本斗争胜利
实际上,无论是谢文坚上位,还是葛文耀的退出,都是引入资本与原管理层相互斗争的结果。
资料显示,上海家化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日化企业之一,其前身是成立于1896年的香港广生行,产品包括:护肤品、彩妆等,“六神”、“佰草集”、“美加净”等诸多民众耳熟能详的品牌都源自上海家化。2001年,公司于上交所上市。
谢文坚前任葛文耀1984年就在上海家化工作,1996年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职位,外界评价称,“没有葛文耀就没有今天的上海家化”,甚至将其称为“家化之父”。上述诸多著名产品皆在葛文耀任职时诞生并发展壮大。
变化从2011年开始,在上海家化发展的过程中,国有企业体制形成制约,葛文耀希望能引入战略投资者,突破机制束缚。2011年,上海国资委炫瞥鋈蒙虾<一集团100%国有股权,而上海家化集团又持有上海家化27.72%的股权,当时海航、复星等与平安竞争,希望买下股权,但最后资本实力雄厚的平安获得葛文耀的青睐。
平安信托与葛文耀之间的“蜜月期”大约只有一年,随后便陷入了争斗的局面。双方矛盾点主要在于葛文耀一直力推股权激励计划遭到平安方面的阻碍,此外,平安信托入主后想变卖上海家化地产一事被葛文耀极力阻挠,在2012年12月18日的股东大会上,双方因为投资海鸥牌手表项目的分歧,矛盾进一步激化及公开化。
2013年5月,葛文耀被免去上海家化集团董事长和总经理职务,由平安信托副总经理张礼庆替代,但上海家化上市公司董事长职务仍保留,好景不长,同年9月17日,葛文耀请求退休,辞去了上市公司董事长一职。
实际上,资本市场对于平安信托与上海家化的“联姻”是看好的,即使是在内斗时期。Wind资讯数据显示,自平安加入上海家化以来,股价一路高升,2013年8月30日,上海家化最高股价为54.29元,收盘价为52.42元,超平安未入主之前股价的一倍有余,但自葛文耀辞职之后,上海家化股票即使在牛市也没有回到这个高峰,反而在震荡中下行,截至2016年12月2日,上海家化收盘价为27.66元,股价较高峰时期已跌去四成。
经营三年营收几近腰斩
葛文耀离职后,谢文坚时代正式开启,一边是将公司做大的原管理层灵魂人物的黯然离去,另一边是资本层派驻的职业经理人的风光上任,上海家化人事整顿的潘多拉魔盒正式由此展开。
2014年6月,葛文耀一手培养的王茁总经理职务遭遇免除,董事职务也被投票罢免,而后的2015年,王茁重新回到了上海家化,但目前仍与公司方面存有劳动合同的纠纷。与王茁同时离职的还有公司总会计师兼财务总监丁逸清。2014年6月之后,公司先后引进了包括首席人力资源官在内的11名总监级以上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同样是2014年6月,谢文坚及公司高管团队在5年战略会上首度集中亮相,谢文坚也表示,在其战略中,希望上海家化2018年销售收入突破120亿。
当时谢文坚还对媒体表示,“相信自己过去20年的企业管理经验,可以带领家化走向更高的增长。”
然而事与愿违,谢文坚担任公司董事长的三年间,上海家化业绩呈现波动下滑的状态。历年财报显示,公司2015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仅为8亿元,是11年来出现的首次下滑,2016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43亿元,同比下降7%,净利润4亿元,同比下降45%,公司方面预计,2016年实现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80%~90%。也就是说,今年全年的净利润大约在2.1亿元~4.4亿元之间,四季度将收获甚微,甚至有所亏损。此外,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前三季度仅为0.86亿元,较去年年底已跌去超八成。
在任三年到底做了什么?
虽然不得不承认谢文坚在任时期,面临着日化品行业本身增速放缓、百货渠道受到网络电商的大冲击等现实状况。但几乎腰斩的下滑依然让外界好奇,谢文坚在任这三年到底做了些什么?
谢文坚上任之后表示,将集中资源发展“5+1”品牌矩阵,包括六神、佰草集、高夫、美加净、新品牌启初和产异化品牌家安。特别是化妆品佰草集,近两年来被公司大力推广。但今年上半年化妆品营业收入依然下降了13%,佰草集今年上半年占总营收比例由去年年底的36%下降到不足30%。而佰草集在营销推广上则不遗余力,发动“佰草节”,联手知名艺人柳岩进行网络直播,还与电影“功夫熊猫3”合作产品大白泥。
据中怡康市场研究公司数据显示,上半年佰草集的市场份额为2.8%,较去年年底并未有所变化,也就是说即使如此大规模的宣传,佰草集依然没能俘获更多消费者的芳心。上海家化方面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只有在调整期加大市场投入才能巩固市场地位。不过佰草集确实是目前百货渠道中唯一进入前10的国产品牌。
在谢文坚明确品牌矩阵之后,其他的公司品牌如 “玉泽”、 “双妹”品牌都暂停了市场投入,收入来源逐渐减少。
此外,自2014年以来,谢文坚还大力发展电商渠道,上海家化方面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电商不仅是销售渠道,更是与消费者进行品牌沟通和互动的高效快捷平台。
今年上半年,上海家化电商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4亿元,同比增长46%,但由于这个部分占总营业收入的比例仅有1/10左右,所以对提升公司总体业务收入贡献不大。电商渠道占比小,而线下的百货渠道又持续下降,营业收入自然有所下降。
值得关注的是,谢文坚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都砸亿级投资参与到阿里的“双11”晚会上。今年“双11”上海家化更是拿下了独家冠名权,谢文坚亲自为公司站台,这也说明谢文坚拥抱电商渠道的信心和Q心。
品牌年轻化业务是谢文坚的产品规划方向之一,在今年7月份的新品会上,“美加净”换了更小清新的包装,希望能吸引年轻群体的注意,此外,在代言人选择、产品购买渠道上,公司的品牌都在向年轻一代靠拢。
但上述种种手段并未给家化成绩单锦上添花,反而加大了营销费用,削薄了利润。公司今年上半年销售费用已达12亿元,同比增长14%。上海家化方面曾对媒体表示,根据近几年的经营策略,仍会继续加大营销投入。
接任者为“铁娘子”
现在的上海家化已历经百年发展,其规模逐渐壮大,又在强大资本的搅局下,愈发如一位百岁老人,步履蹒跚。
石化产业是台湾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平均年产值占整体制造业之比重维持在7%左右水准,且产业关联效果相当大,为台湾重要关键性产业之一。石化工业是化学工业中是以石油或天然气作为主要生产原料,以制造成各种石化产品的工业。基本上,石化工业可分为上、中、下游三大产业。上游产业为石化原料业,系将轻油或天然气中的乙烷,经由裂解工厂加以生产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等产品。中游产业包括塑胶原料业(包括PVC、LDPE、HDPE、PP、PSKABS等)、人造纤维业(AN、CPL、PTA等)、合成橡胶业(BR、SBR等),以及肥料业。中游厂商再根据上述本原料加以衍生出四大产品,即乙烯、丙烯、四碳烯烃及芳香烃系列产品。因此,所称石化工业其范围包括上游的石化原料业及中游的中间原料业。
化学工业不仅和传统制造业相关,它的基本原理也是各应用科学的基础。近年更与生化、聚合物、航天材料、医药、半导体电子材料、光电化学工程、高分子科学、污染防治、特用化学品等科技紧密关联,成为既是传统产业,也是高科技产业的一环。
2.台湾化学工业的回顾
台湾化学工业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1898年清光绪年间设立的磷酸及硝酸工厂,1902年打狗(现在的高雄)是糖商、糖行聚集之处,台湾的砂糖95%是自打狗港外销出口的,打狗港是当时著名的“糖港”。这一阶段,所生产的基本都是初级日用化学品。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全力动员台湾的人力与物资推动固碱、盐酸和液氯、化学肥料、水泥、平板玻璃、味精等工业发展,以满足军事和民生物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二战结束后,台湾政府倾全力成立提炼樟脑油的樟脑工厂,整修生产烧碱、硫酸的设施,分别成立台碱公司与台肥公司。另于1946年重建日本人在高雄所留置的炼油设备,成立中油公司(现更名为台湾中油公司),于高雄原厂址设立炼油厂,负责石油与石油化学产品的产制工作,提供经济建设、工业发展所需化学产品与发电用燃料,基础化学工业开始兴起。
1959年,台湾中油公司嘉义溶剂厂生产苯、甲苯、二甲苯等基本石化品,充分供应岛内的染整、农业、清洁剂、纺织、塑料等市场,满足了民生用品需求。由台湾中油公司在高雄炼油厂内兴建的台湾省内第一套轻油裂解厂于1968年开始运转,提高了纺织、塑料、皮包、雨具、玩具出口制造业的原料自给率,不但让高雄成为台湾化学工业发展的重心,也建立台湾化学工业在整体工业体系中的角色与地位。
自1986年起,台湾化学工业进入转型期,产品结构调整,面临“质”的提高。为适应国际竞争,低附加价值产品移往海外,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渐受重视,部分研究成果也开始涌现。
台湾“经济部”统计处的数据显示,台湾在1991年化学工业的产值约新台币10,958亿元,占制造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而在化学工业中,造纸印刷化学品、塑料制品、化学材料、石油及煤制品的产值合计已达新台币7,275亿元,显示当时的化学工业仍以生产民生用品、基础素材型化学工业产品为主。
3.台湾化学工业的现况分析
化学工业是台湾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对台湾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产值约占制造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按台湾标准行业分类,台湾的化学工业分为化学材料、化学制品、石油及煤制品,橡胶制品及塑料制品等门类。台湾化学工业的发展,过去主要是采取了“逆向垂直整合”的方式。就是先从下游加工产业开始,进口原料、加工生产、开拓市场,然后逐步扩大延伸,发展成为上、中、下游配套的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1986年来,台湾化学工业从过去以解决数量问题为主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主的转型期,产品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通用型产品的生产移向境外,岛内注重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特用(精细)化学品,并不断增加这方面的科研投入。
步入21世纪,因工资上涨、环保意识增强,以及中东、印度及中国大陆化学品产能骤增、东盟区域贸易壁垒的压力等因素,台湾许多大型化学工业厂商加速转型,生产关键化学原料及特用化学品等高价值产品。此外,为扩张生产规模与销售范围,台湾化学工业经营业者也纷纷进行国际化布局,到中国大陆、美国或东南亚国家投资设立生产或贸易基地。
近10多年来,信息电子工业的产值略高于化学工业,而两者之间的产值差异正逐渐减少。1993年化学工业产值为12,300亿台币,占制造业总产值22.3%,高居各行业之首。1999年化学工业的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约2成,2009年化学工业的产值约为新台币32,318亿元,占制造业总产值高达31%。十年来,化工业的发展很快,与制造业相比较,制造业的年平均成长率约为3.5%,化学工业却已达5.8%。
在化学工业的产值中,石化约1.7万亿,其余是一般化学工业。石化工业主要靠成套技术及设备引进,其发展即是典型的下游带动的“逆向垂直整合”模式,以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开拓加工产品的市场,再逐步扩大到上中下游完整的生产体系。由于过去台湾的竞争依仗劳动力比较优势,研究开发未受重视,研究成果少,自主技术建立缓慢。
而在化学工业中,医药用化学品、特用化学制品、高性能合成纤维材料、石油及煤制品的产值成长较为显着,造纸印刷、肥料、塑料制品等则呈现负成长,显见化学工业的产值成长快速,主要归功于光电与电子工业用精密材料、医药化学品等高附加价值的化学制品。
2009年,台湾公布生物科技(包括:生技制药、医疗器材等产业)、绿色能源(包括:太阳光电、LED照明、风力发电、氢能及燃料电池、生质燃料、能源资通讯及电动车)、精准农业(包括:基因选种、高效能高生物安全生物工厂等产业)、观光旅游、医疗照护及文化创意为六大新兴产业。
这些产业政策将引领化学工业厂商提升生产技术与产品等级,开发光电、资通讯、医疗材料、关键性药品中间成分等化学品,并研发对环境友善性高的绿色生产制程与产品,如氢能、生物质酒精与生物柴油、可分解生质塑料制品等,构建化学工业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4.台湾化工厂商分析
在台湾化工行业占据统治地位的厂商是公营的台湾中华石油公司(CPC)及一些私营的岛内化工公司,包括台塑集团、NanYa塑料公司、台湾聚丙烯公司、大太平洋石化公司、联合石化公司以及台湾苯乙烯单体公司等。与亚洲其它一些地区的情况不同,西方跨国大公司在中国台湾占领的市场不多。
在石油化工行业,共有50家企业。从业人员达到3万以上,并且逐年递增。产值上下波动,但总体呈上升态势,近三年来产值从2009年的1.6万亿增加到2010年的1.8万亿新台币。研发经费上―直保持稳定,占营业额的0.32%。在投资方面,投资在50亿元以上的有4家公司。分别是台塑集团、台湾中油公司、长春石化公司和中美和石化公司。其塑集团投资最多,共达到9200亿元,分五期完成,各期分别为5137、1246、2817亿新台币。重点投资项目分别是炼油、轻油裂解相关产品及石化相关产品,芳香烃厂及石化相关产品,炼油、轻油裂解相关产品及石化相关产品。
化工行业中从业人员最多的是塑料加工业,也是化学工业中最大的产业,工厂约9000家,从业人员23万。高级材料的加工、加工技术的提高、产品精密度的提高,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例如,加强混炼技术、添加剂使用技术、高精密度射出成型技术、弹性自动化生产技术,重点开发电子零组件、汽车机车零配件、光学仪器零件、医疗器件零件与功能性多层模制品等。
台湾专用化学品工业包括橡胶、塑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电子工业用化学品、水处理剂以及农药、医药、染料、生物技术制品等,共有220家。
5.两岸产业合作
六十多年来,中国大陆的化学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品种大体配套、大中小企业相结合的工业体系,并建成了较完善的科研、设计和教育体系。
中国大陆的化学工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1949年,祖国大陆化学工业总产值为3.2亿元人民币,1996年达到2577亿元人民币。尤其是从1991年到1995年的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化学工业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1.1%,是中国大陆化学工业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
同样,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台湾的化学工业日臻成熟,它的特点是:大量地成套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生产效率高,许多产品,如ABS、聚醋纤维、聚氯乙烯等均具国际竞争力;上下游产业结构完整,部分中间原料达到世界级产量水平,下游加工业以中小企业居多,灵活而多样化高科技投入的成果也渐渐显现,今后将全力推动高附加值的精细及专用化学品、生物科技及制药产业的发展,加快国际化步伐。
总之,两岸化学工业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其整个发展历程中有其共同之处。即起始时问差不多,初创时的化学工业均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而进行化肥的生产。后来由于发展环境、资金和政策等不同,所以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以化工科技为例,台湾化工科技发展主要是通过吸收海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的途经进行的、因此走的是一条轻基础研究、重应用技术研究的道路,其化工研究焦点集中在中下游,因此,其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强。而中国大陆的化工科技重基础研究和高科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相对较少。化工研究焦点是中、上游,所以中国化工科技基础研究发达,积蓄了大量的科技人才,据统计,中国大陆化工系统共有县以上独立的科研院所245个,职工约5.5万人,研究领域之广泛涵盖了整个化工领域。然而,由于应用研究投入不够,科技成果转化比较慢。
由于海峡两岸化学工业发展道路不同,形成了相异的优劣势和互补性。
中国大陆化学工业的优势为:天然资源丰富,化工专业人才众多,力量雄厚;石化上游规模大;消费市场潜力大;劳动力成本低廉。劣势:资金短缺,营销渠道尚不完整,经营和管理人才缺乏;市场经济体系不尽完善;化工技术转化能力欠缺。
台湾化学工业的优势是:资金充裕;营销网络完整,经营和管理人才水平较高;化工技术转化能力强;下游加工实力较强。劣势:天然资源缺乏;内需市场较小;基础研究人才欠缺;生产要素成本高。
两岸化工业各自的优劣势充分显示了双方之间存在巨大的互补性,是今后合作的良好条件和机遇。例如,。可以以大陆化工基础研究成果和人才优势,通过共同开发、委托研究、技术转让等方式,协助台湾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利用大陆经济持续增长的机会,为台湾化学工业的技术、资金、产品提供更大的市场;以台湾化工的技术转化和国际营销经验的优势,与大陆联手创造更多的投资机会。打破西方国家在技术上和市场上的垄断。双方还可以通过发展机会的互相配合,创造出1+1>2的综合效应,以取得两岸双赢的格局。
6.台湾化学工业的未来
台湾的化学工业历经多年的努力,如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制造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奠定了工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台湾经济发展之所以能稳健成长,其贡献很大。
近年来,由于中国大陆产业的崛起,亚洲部分国家也急起直追,提升技术能力,化学企业不断经历着购并、联盟和重整,扩大规模与厚植竞争力;同时,东盟组织的成形也逐步构筑贸易障碍。在这样的冲击下,台湾的化学工业必将经受严酷的考验,必须积极进行核心技术与产品升级及再转型。化学工业产品将朝着洁净化、多样化、专用化及机能化,且是绿色环保产品的方向发展。产品的研究开发力量将强化并富有效率,持续改进产品质量、纯度与物理及化学特性,以创造新价值来提升国际竞争力。而新工程塑料与精密涂料、色料化学品、薄膜材料、医药化学品、纳米材料、保健品与化妆品配方原料、新兴产业用关键化学品材料等新化学工业制品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加。最后,化学工业为推动国际化、全球化贸易运筹,必须整合产销体系建立电子化系统,才能及时把握商机。
未来化学工业科技仍然是纳米材料、光电材料、光电、半导体、生物医学材料、航天材料、污染防治工程、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基础。只有依赖化学工业才能创造出环保的、优质的、安全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因此台湾努力朝着开发省原料、低耗能、低污染与高经济附加价值的新产品方向发展,以抵御成本低廉、劳力密集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以渠道及品牌打入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台湾化工业正在稳步前进[J].化工文摘,2000(04):7.
1 引言
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范围很广,在一般意义上来讲,只要通信双方通过无线电波相互传输信息,并且传输距离限制在较短的范围(通常是几十米)内,就可以称为近距离无线通信。近年来,近距离无线数据业务呈现巨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随着无线个域网(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s,WPAN)的升温,近距离数据业务迅速膨胀。各种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出现,在不断刷新人们对近距离无线通信认识的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技术挑战。为满足高速率大容量、低速率高可靠性以及低功耗、低成本等方面的需求,近距离无线通信应用对无线通信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发展现状
目前,实现近距离无线通信的主要技术有蓝牙(Bluetooth)、ZigBee、Wi-Fi(Wireless Fidelity)、近距离无线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等,都具有低成本、低功耗和对等通信的特点,上述技术主要技术参数见表1。
2.1 蓝牙技术
蓝牙(Bluetooth)以低成本的近距离无线连接为基础,采用分散式网络结构以及快跳频和短包技术,支持点对点及点对多点通信,工作在全球通用的2.4GHz ISM(即工业、科学、医学)频段。其数据速率为1Mbps[1]。
在蓝牙技术联盟(Bluetooth SIG)的大力推动下,蓝牙近几年普及速度较快。据统计,蓝牙设备全球累计出货量至今已超过90亿件,而每年均有近20亿蓝牙设备进入市场,以蓝牙为核心技术的应用设备现已逐渐形成全球互连的智能网络。
应用扩大和低功耗的蓝牙技术首先在音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拓展到了保健、医疗、体育锻炼等新市场,产品有手表、计步器等,用以检测脉搏、行走距离等指标。2012年的最新蓝牙版本-蓝牙4.0具有低功耗 (仅为传统规格的1/10)、成本低、3ms低延迟、超长连接距离等优势,因而受到用户的特别青睐。除了上述应用之外,蓝牙技术下一个应用方向将是物联网。蓝牙是支持点对点、点对多点的,其最基本的网络组成是微微网。该网络在设备进入临近射频时自动生成,单个设备可同时与同网内最多7个设备通讯,每个设备又能同时进入若干个微微网,完全符合物联网的通信要求。
国际上,蓝牙技术联盟(Bluetooth SIG)正大力发展数字家庭中和医疗市场的无线应用市场,与各成员密切合作,确保其蓝牙产品达到高速蓝牙技术发展蓝图的核心规范要求,新产品的数据传输速率有望从目前的3Mb/s(2.0+EDR版)提升到100Mb/s以上。此外,蓝牙与红外的互补竞争关系将会在市场上下去,而彼此间的互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Wi-Fi技术
Wi-Fi技术的目的是改善基于IEEE 802.11标准的无线网路产品之间的互通性。IEEE 802.11第一个版本发表于1997年,其中定义了介质访问接入控制层和物理层[2]。1999年加上了两个补充版本:802.11a定义了一个在5GHz ISM频段上的数据传输速率可达54Mbit/s的物理层,802.11b定义了一个在2.4GHz的ISM频段上但数据传输速率高达11Mbit/s的物理层。2.4GHz的ISM频段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通用,因此802.11b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3]。
Wi-Fi联盟(Wi-Fi Alliance,简称WFA)成立于1999年,主要负责Wi-Fi认证与商标授权的工作,在全球范围内推行Wi-Fi产品的兼容认证,发展IEEE802.11标准的无线局域网技术。目前,该联盟成员单位超过200家,其中42%的成员单位来自亚太地区。
随着MiFi和WiBro(便携式Wi-Fi路由器)的出现可以很容易地创建Wi-Fi热点,通过电信网络连接到网络。除私人家庭和办公室使用外,Wi-Fi无线网络还可以提供公众访问的热点免费使用或各种商业服务。室内定位是Wi-Fi又一大重要用途。由于用户进入室内后,就无法使用GPS定位服务。相比其他技术,Wi-Fi因为部署广泛而且成本较低,成为目前业界普遍看好的室内定位技术。一定区域内的Wi-Fi热点数越多,Wi-Fi室内定位的精确度就越高。
作为当今全球广为普及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凭借WiFi良好的用户基础和巨大的产业规模,低能耗WiFi将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诸多电子产品领域。大力发展和部署新型低能耗WiFi热点,实现移动蜂窝网络分流,将成为未来几年全球运营商应对数据洪流最主要的手段。
2.3 ZigBee技术
ZigBee技术是一种近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速率、低成本的双向无线通讯技术,主要用于距离短、功耗低且传输速率不高的各种电子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以及典型的有周期性数据、间歇性数据和低反应时间数据传输的应用[4]。
ZigBee联盟于2011年8月正式成立,是国际重要的物联网(无线传感网)产业标准化组织,2003年,ZigBee联盟率先提出了物联网概念,致力推动全球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截至目前,联盟成员已超过420家。ZigBee联盟制定的ZigBee标准是世界公认的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中的权威标准,在此标准上形成了一整套系列的物联网关键性技术,针对智能电网、智能建筑、消费电子、医疗和无线通信等行业领域也逐渐产生了大量的应用规范和专利技术。其中,很多标准已被广泛应用。
在数字家庭的应用方面,ZigBee将从现有的家电遥控、灯光控制、门禁领域进一步拓展到灯光控制、便携设备领域等。在工业领域,ZigBee技术有助于改进公共设施和能源管理、物流和库存追踪、安全性和访问控制,它也能够跟踪其他系统以实现预防性维护和性能监控;在家庭和楼宇自动化领域,易于进入、简单明了和廉价的安装成本已成为驱动居家和建筑商开发和应用无线技术的动因,未来的家庭将会有50~150个支持ZigBee的模块被安装在电视、灯泡、遥控器、儿童玩具、游戏机、门禁系统、空调系统、烟火检测器、抄表系统、无线报警、安保系统、暖通系统、厨房器械和其他家电产品中,通过ZigBee收集各种信息,传送到中央控制装置,或通过遥控达到远程控制之目的,提供家居生活更朝向自动化、网络化与智能化,以有效增加人们居住环境之方便性与舒适度。
2.4 NFC技术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技术是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及和互联技术相结合演变而来的,在单一芯片上结合了感应式读卡器、感应式卡片和点对点的功能,使用了13.56MHz频带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标准,在约为15cm距离内运作,传输速度为106kbit/s~424kbit/s[5]。
NFC技术为个人机密数据提供一个安全的储存机制,使得电子设备之间的互联变得简单明了,让人们有机会与周围的电子产品尽情地交互。根据2012年市场研究公司Research and Markets的调查报告,北美和欧洲的NFC芯片占总市场的60%以上,而亚太地区增长最快,特别是日本、中国和韩国。NFC应用程序正随着市场的成长,将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参与。该报告还表示,NFC应用带来的市场收入预计将从2011年的76.86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3451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5%,其中,主要收入来自电子支付,其次是包括票务和门禁业务。它的用途主要体现在电子票务、移动娱乐、商务旅游等方面。
NFC近距离移动付款机制通过更安全、简便的转账方式,让人们通过刷NFC手机完成公交、地铁刷卡和超市餐饮的小额消费等功能。但是,NFC在数据交换过程中的用户信息是否会遭黑客入侵或是被商家滥用,则是消费者普遍担心的问题。通过NFC可将各种无线娱乐与服务准确地传送到接收点,让消费者成为广大社群中的一份子。对服务供应商而言,内置NFC功能的移动娱乐可促进各种内容与服务的快速传播与大量推广,有助于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
2011年,三家NFC移动营销公司Blue Bite、Proxama和Tapit宣布组成一个“NFC全球联盟”(NFC World Alliance),以促进NFC技术在移动营销上的应用。他们分别代表美国地区;欧洲、中东、非洲三地区和亚太地区。三家公司认为,在推动NFC在消费者中的普及方面,起主导作用的是广告客户,而非手机厂商和移动支付公司。
3 发展趋势
3.1 向着高效率、低能耗和高安全性方向发展迅速
随着全球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无线通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中,短距离无线通信的核心技术,如调制与解调、天线、检测、同步、伪随机序列生成、脉冲合成等也会逐渐得到改进。各类技术发展虽各有侧重,总体而言都向着高传输效率、低能耗和高安全性的方向发展。
如2012年的最新版本-蓝牙4.0,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低功耗(仅为传统规格的1/10),此外,还具有成本低、3ms低延迟、超长连接距离等优势。ZigBee联盟于近日宣布新版 ZigBee Home Automation 1.2(家庭自动化)已获得批准,将安全传感器的电池寿命延长至7年以上、实现设备配对标准化,并简化了消费者和定制安装人员的安装和维护作业。在2013年CES消费电子展上,Wi-Fi则通过实现更大范围产品之间的连接,以支持各种多元化应用,包括家庭影院、智能能源、汽车和其他应用等,广受业界好评。而资料的加密性则是广泛用于移动支付的NFC技术最大的挑战。
3.2 适用应用领域不同,技术融合趋势凸显
近年来,随着各种无线传输技术的兴起,许多人将其定义为竞争关系。但实际上,这些技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这取决于他们所应用的领域。
比如在医疗领域,Wi-Fi由于功耗和功率都很强,需要经常充电,也会对一些医疗器材的一些干扰,所以一般而言它不太适用于医疗领域。而在蓝牙4.0低功耗的支持下,即使由一个纽扣电池供电,使用时间也可以长达一年,甚至更长。在无线个域网应用中,Wi-Fi一般覆盖范围较大的,随着天线加强或者增设热点,覆盖面积将会更广。与NFC、蓝牙技术的两移动设备互联互通在点对点(peer to peer)结构上有着巨大的区别。然而由于 Wi-Fi设备在通信中没有使用跳频等技术,虽然使用了加密协议但是还是存在被破解的隐患。ZigBee是对等(ad-hoc)、多跳的无线网格网络标准,扩展性很好,可以在网络不中断的情况下增减节点。它的目标定位于现存的系统还不能满足其需求的特定的低功耗低速率的市场,如可以用于控制家用电器的启动和关闭。一般来说,Wi-Fi、ZigBee用于较长距离的网络通信业务和电信业务,蓝牙用于中短距离的通信,而NFC技术适用传输距离更短的场合。
无线行业的未来在于无线网络融合和终端的功能融合,市场对于融合的需求正在推动着众多领先无线行业厂商积极地开展技术创新
在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领域中的对于存在着明显的互补关系的技术之间,与其单一的提高单一技术特性,不如考虑与其他技术的结合。
如,NFC与蓝牙传输技术相比,由于NFC面向近距离交易,适用于交换财务信息或敏感的个人信息等重要私密数据;另一方面,蓝牙技术能够弥补 NFC技术通信距离不足的缺点,可以应用于较长距离的数据通信。因此,NFC技术和蓝牙技术可以相互补充、共同存在。事实上,快捷轻型的NFC协议可以用于引导两台设备之间的蓝牙配对过程,促进蓝牙的使用。
3.3 产业联盟推动作用显著,发展需要产业链共同参与
新兴的NFC技术被业界视为发展前景良好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然而,一种技术的应用推广,除了技术本身完善且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外,国际产业联盟、产业链上下游厂商的推动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在Wi-Fi联盟的强力推动下,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得到了空前的推广。Wi-Fi行业的活力与增长体现在Wi-Fi联盟领先于业界的Wi-Fi CERTIFIED认证计划。2011年至2012年期间,Wi-Fi经认证产品总量的增长幅度超过25%,在这段时间内,消费电子类产品认证数量的上涨达64%。手机类产品的认证数量则较去年同期剧增34%。正是有了Wi-Fi成功的先例,现在还处于技术标准化时期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就纷纷建立各自的产业联盟,一方面推动高层协议的规范化,进而开展设备认证和互通测试,另一方面积极进行市场宣传和普及,为今后的产品商用做准备。如ZigBee联盟于2011年8月正式成立,是国际重要的物联网(无线传感网)产业标准化组织,2003年,ZigBee联盟率先提出了物联网概念,致力推动全球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移动支付在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已成为新的支付形式,新兴的NFC技术被寄予希望,但目前移动支付市场才刚刚起步,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NFC移动支付属于跨行业的支付产业,需要跨行业的参与者共同支持。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一是支持“NFC手机一卡通”业务的手机机型有限,拥有广泛市场基础的苹果iPhone手机并不在支持范围之内。二是统一技术标准姗姗来迟使得产业链上下游的生产商家持观望态度。三是相应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入和推广成本如何分担还是问题。离开任何一方,移动支付产业都只能跛足前行。回顾NFC市场历程,银联、运营商一直试图单枪匹马挑起产业,最终无一例外鲜有成功案例可循。
3.4 市场面临重新整合,公司间并购频繁
随着各种各样无线通信标准的推出,大批初创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他们针对这些5年或10年之前闻所未闻的标准提出各自的方案,一时间无线通信市场成为最热的领域之一。由于现在的无线技术面对的挑战已不仅限于本身,而是跨越了不同领域的技术,并不是每个进入者都有足够的技术与资本解决这些问题,市场逐步会优胜劣汰,重新整合。
如,蓝牙的市场前景取决于蓝牙价格和基于蓝牙的应用是否能达到一定的规模,当蓝牙模块价格足够低的时候,才是蓝牙大规模占有市场的时候。据了解,蓝牙芯片的成本目前已低至0.6-1.5美元之间,低价格大大降低了蓝牙设备的成本,目前,高通、博通、德州仪器等主流芯片厂商均积极参与蓝牙芯片的研制。
但这个市场的特殊性在于其很大一部分买家是运营商,其更关注的是如何使利润最大化,或者说综合性成本,包括系统方案、可靠性等等,所以他们除了对产品价格在意之外,更愿意支付高性能高可靠性产品,所以方案供应商如果只靠一两款低成本芯片将很难在市场上立足。而这一领域的初创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通常只在于推出一两项在成本方面比过去方案节约创新性产品。这就导致这些初创公司往往没有较持续的竞争优势。
4 结语
近距离无线通信具有成本低、功耗低、网络组建灵活等特点,在无线个人接入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每一种无线通信技术的产品都有各自的一些特点,不论是在距离,还是在成本、速率等方面,因此,必然有多种无线通信技术的产品在市场上共存的现象,存在交叉应用的竞争场面也不足为奇;但从细分的市场上分析,各种技术的定位有所区分的,但更多的是互补的关系。
新兴技术的崛起带给近距离无线通信领域更多的竞争和发展,但往往被业界看好的技术未必能发展普及为市场活跃者,除了自身技术和应用的局限之外,与国际产业联盟的推广、产业链上下游的参与和政府的主导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低速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多种近距离通信技术广泛的深入到医疗卫生、家庭自动化、工农业自动化及远程控制等多个领域,并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姚远.宋俊德.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移动通信.2008,6:5-9.
[2]徐林.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