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4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心理弹性概念
心理弹性来源于对“resilience”的翻译,它又被叫做“心理韧性”“复原力”“抗逆力”等。目前较多的用“心理弹性”一词。而对于心理弹性的定义一直未有统一的标准,大致有三种类型,即过程性定义、结果性定义和能力性定义。过程性定义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中,通过应对逆境、压力事件而达到良好适应的调试过程。结果性定义是指个体在经历创伤、逆境后仍能良好适应的行为结果。能力性定义认为心理弹性是与社会适应相关的人格维度,指的是在情境发生改变时,个体所表现出来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倾向。
2学习倦怠概念
对于“学习倦怠”的概念目前并没有确定的定义。Pines(1980)和 Meier(1985)对学习倦怠的定义是: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和负担,而产生精力耗竭、对课业及活动的热情逐渐消失、与同学态度冷漠疏远,以及对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国内学者也未形成统一的定义,连榕指出学习倦怠反映了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是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过大或对学习的兴趣不足而厌倦学习的消极态度和行为。
3心理弹性与学中学生学习倦怠
3.1心理弹性对中学生学习过程的作用
心理弹性能够帮助中学生应对学习压力,克服学习困难。心理弹性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保护性的作用。而这些保护性因素正是帮助学生应对学习压力的重要源头。在这里,可以把保护性因素分为三类: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比如积极乐观的心态,良好的气质,较高的自尊等。家庭因素是指民主的教养方式,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亲子关系等因素对克服困境的积极作用。社会因素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学校。浓烈的学习氛围,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对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弹性提供了基础。综上所述,心理弹性正是以上述三种保护因素为途径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学习困难。
3.2厌学中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
中学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也被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从根本上来说,厌学是缺乏学习兴趣,是学生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对知识的排斥,由此而引起的一种不良学习行为表现。那么厌学中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有哪些表现呢?(1)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2)成就感低。厌学中学生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在学习上经常的挫败感使得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找不到成就感。(3)人际关系出现危机。由于厌学的中学生不想学习,他们会对老师产生消极、否定的态度,尤其是当他们不学习时,被老师批评的时候。因此在与老师的关系中,会存在危机。
3.3心理弹性对厌学中学生学习倦怠的作用
心理弹性对厌学中学生的学习倦怠有着积极的作用。青少年发展中有最基本的需求,如爱、归属感等,学校、家庭、社会这些保护性因素可以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而心理弹性能够提供这些保护性因素帮助厌学中学生克服学习倦怠。心理弹性的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这些就是有利于青少年的外部保护因素,只要青少年拥有了这些因素,就可以形成利于适应的内部资源,这些内部资源可以保护青少年,可以减少学业上的有害因素对青少年的损伤,从而能在学业上表现良好,减少了学习倦怠的产生。
培养心理弹性有助于降低厌学中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那么我们从心理弹性的视角出发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预防和降低厌学中学生的学习倦怠呢?
(1)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弹性和内省、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高期望、批判思维、问题解决能力、自身调节能力、移情能力、意志力等这些具有正向、积极意义的因素有关。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面对学习困难时能够克服。
(2)从外部因素来看,学校要为学生提供适时、积极的外部支持,让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时能有所缓冲。外部支持是心理弹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包括学校心理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学校教学过程的及时调整。
(3)从另一个外部因素来看,应该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应该使用民主的教养方式,学会和孩子商量。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学习上有压力时,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分析问题,提供适当的帮助。良好的心理弹性的重要保护因素必然少不了充满爱意和关怀的和谐氛围。
(4)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该丰富多彩,以此来激发厌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要对教学内容有所研究,要精心设计。
参考文献
[1] 赵琴.高中生心理弹性、应对方式与考试心理问题的关系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2] Masten A.S.(2001).0rdinary magic: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American Psychologist,56:227-238.
[3] 陈猛.情绪智力理论的整合:挑战、依据和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5.
[4] 连榕,杨丽娴.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632-636.
一、案例基本资料
潘某,女,14岁,某艺术学校一年级美术班学生。外形条件一般,有腰伤。广西北海市合浦县人,父母双全,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潘某的爷爷原为当地政府官员。父亲在政府机关工作,颇有发展前途,因为超生后弃政从商。家庭经济状况良好。
二、主述
我觉得自己好像是多余的,在学校得不到班主任的关心,一有问题就认为是我造成的,我说的话她也不相信,专业教师看不起我,觉得我条件差。我家里有一个弟弟,爸爸妈妈注意力都放在他身上,经常忽视我的存在,我提的要求他们也不满足,我讨厌他们。
三、教师观察与他人反应
该生由于参与打架,情绪反应大,由班主任带过来,刚来时恕气冲冲。但其思维敏捷,个性很强,自我中心倾向较明显。从和她的交谈可知,她虽然表面上强硬,但内心脆弱,之所以把自己武装成一个“刺猬”,是害怕受伤害,是一个渴望关爱,渴望被认可被理解的人。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该生个性极强,好斗,敢与班主任及家长犟嘴。经常与其他专业的差生来往,合伙欺负本班同学,在本班没有朋友。无组织无纪律,经常无故旷课,迟到,经常夜不归宿。厌学情绪严重,对学习没有兴趣,怕苦、怕累、怕难。
五、原因分析
1.家庭原因。父母与孩子缺少沟通,教育方式欠妥当。潘某与弟弟的年龄相差十岁,在弟弟出生之前父母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她身上。当有了弟弟之后,父母的精力转移到弟弟身上,她无法适应这个变化,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她便想方设法弄出一些事来,但并没有因此得到更多的关注。父母觉得她给家人丢脸,添麻烦,反而更加责备讨厌她。爸爸当着同学教师的面还打了她耳光,致使她的逆反厌学心理更加严重。
2.个人原因。思想上,学习目的不明确,无远大理想,无具体的奋斗目标。来学校就读,只是为了逃离父母,为了离开原来让自己丢了面子的学校。生活上,组织纪律性差,自控能力差。性格上,以自我为中心,善于为自己找借口,苛求他人,事事讲求公平。客观条件:该生文化底子薄,身体素质一般,有腰伤,确实不太适合舞蹈专业学习。
六、辅导方式与过程
根据潘某的具体情况,她厌学的形成与家庭有关,与自己也有关,因此我们采取对其本人进行辅导和与其家长联系双结合的方法。对潘某的辅导采取个别心理辅导的方式,辅导约7次,每次70分钟。
1.对潘某的辅导
第一次辅导
目的:让其明白什么是爱,爱的角度和方式。
过程:针对“父母爱,教师爱,同学爱”的话题,与之交流并引导。通过实例深入分析,让她明白爱的角度及爱的方式,明白爱是相互的,爱更多的是给予而不是索求这个道理。让其正确认识父母爱和教师爱的内含。
作业布置:让潘某回想自己入学以来做了哪几件值得骄傲的事?做了哪些丢面子的事?来到这个学校交了几个好朋友?是不是真想留在这个学校。
第二次辅导
目的:让求助者明确其专业发展方向。
过程:与潘某讨论上次布置的作业。潘某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专业方向也并不明确。与之探讨是否真的想留在这个学校,她的回答是想,列举反面事例说明,引导其思考就目前的状况,如何度过三年的中专生活,潘某略有所思。用生活中的实例告诉她守纪的益处和无视纪律的害处,让她真正明白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从而自觉自愿地成为守纪好学的学生。这次谈话,潘某不再像上次那样着急着辩解,而是默默地听,时不时还掉泪。对自己的表现表示出后悔,希望得到教师的原谅。
布置作业:“这个学校是不是适合我?我如何去适应这个学校,如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哪个专业更适合我?我如何去克服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努力学好这个专业?
第三次辅导
目的:明确潘某专业定位的问题。
过程:(1)与其讨论家庭作业的情况。带着上次辅导布置的作业,潘某客观地陈述了留校的理由:第一,不想回家,家里很压抑。第二,不想再回原来的学校,因为出来了又回去,丢脸。第三,在这里交了几个新朋友,跟她们关系不错,舍不得。第四,希望能转到美术专业,因为自己还是比较喜欢画画的,学舞蹈太苦,而且自己的腰上的确有伤不适合练舞蹈。她的理由不堂皇,但很真实。(2)与之探讨转专业,将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让其思考并做决定。说明目标和坚持的重要性,与之探讨对未来的一些思考和具体的学习计划,引导其对未来职业生涯进行思考。(3)协助其办理转专业的相关手续。同潘某的妈妈及班主任就她的辅导问题做了长谈。并且将潘某写的新专业学习计划转交给班主任,嘱咐班主任要多给这个学生关心,多给她机会,让她感受到新集体的温暖和教师的爱心。
第四次辅导
目的:适应新环境,新班同学的问题。
过程:潘某喜欢和原来的班级同学玩,和新同学相处不够融洽,感觉没有归属感。她承认,新班的同学并不是不好,而是没有找到和他们的共同语言。我让她试着去接近同学,同时试着打开自己的心扉让同学走进来。学会换位思考,角色互换,并和她一起探讨了与人交往的技巧,她答应试着多了解同学,适应新的环境。通过谈话,潘某从心里理解了班主任的良苦用心,同时表示愿意试着去接触本班同学。
布置作业:让其主动和同学交往,并记下交往的具体感受。
第五次辅导
目的:学会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
过程:让潘某思考自己如何把专业学好,在学习上遇到什么问题,引导其学会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计划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的,目标的设定要是自己努力能够达到的高度,有坚持性。
布置作业:让潘某试着制定学期计划、月度计划和周计划,养成做事有计划的习惯。
第六次辅导
目的:学会合理地利用时间。
过程:让潘某回顾自己原来时间的利用情况,找出浪费时间的因素。潘某之前用于娱乐的时间过多,导致自己制订的计划经常完不成。让其通过画时间馅饼图,分析时间利用的情况,学会制定时间管理表,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列出,并计划好具体的时间段,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安排优先顺序,重要的事情先做,学会给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打分。
布置作业:让潘某回去后学着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好时间管理规划,并记录下来。
第七次辅导
跟踪潘某的学习情况,了解其时间利用情况及学习计划的执行情况,对辅导效果进行评估,结束咨询。
2.与潘某班主任、父母、及科任教师、同学的沟通
(1)与班主任沟通,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和掌握潘某最新表现的第一手资料。要求班主任督促和关心她,记录她平时的表现并及时反馈。
(2)与潘某父母联系,要求他们平时多关心孩子,不能只是单纯的经济补给,而应该多些精神上的关爱和指点。
(3)与潘某班上的科任教师联系,让他们从专业上多帮助她,及时肯定潘某的进步并给予表扬,在同学面前树立她的自我效能感。
(4)与潘某班上的班干沟通,要求班干们主动关心潘某,帮助她一起进步。
七、结果与反思
1.结果
师生反映:潘某的纪律观念加强了,学习自觉性提高了,偶尔还有迟到,但再没有旷课和外宿现象,作业均能完成。各科成绩良好。集体活动都能参加,跟同学关系也融洽了。
父母反映:潘某比以前懂事了,过节知道主动打电话问候父母,回家有时候还能主动做些家务事。
潘某自己:现在我很喜欢这个班,学美术设计挺有意思的。班主任是蛮凶的,不过,我不再讨厌她,我知道,她其实是关心我的。
2.思考
从结果来看,对潘某的辅导是成功的。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家庭,班级,学校、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要教育好一个学生,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是不行的。要提高家长的素质,提高教师的素质,尤其是要提高班主任的素质。不要轻易地对厌学的学生说“NO”。不要试图去强迫他们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要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关爱他们,用真诚去解开他们的心结,用智慧去解开他们心中的困惑,让厌学的孩子心甘情愿地走回课堂,不能单靠规章制度,心理引导应该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4
1 心理健康
1.1 对心理健康的理解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来说,“心理健康”可理解为:无心理疾病(没有心理障碍),无心理或行为异常情形;并具有积极心理状态,即指人们能经常保持和促进良好心理健康状态,努力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处于最佳发展状态。
1.2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
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有客观的标准,很容易测定。但心理状况如何,其标准就难以测定。许多心理现象往往受到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般把心理健康的人所具有的心理特点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分析,中学生的健康心理表现大致为:
1.学习上刻苦、自觉、能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2.关心集体、愿与同学交流。
3.热爱劳动,能帮助父母从事简单生产劳动。
4.遵守社会公德,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5.富有同情心,自觉帮助他人。
2 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特征表现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发展阶段,是身心发展的一个突变期,从小学升到中学,环境改变、课程增多、难度增大,导致学生内心发生变化,造成了一定的不健康心理。其特征大致表现为:
2.1骄傲自负型心理
有部分学生在小学时成绩好;或是长期担任班干部;或是经常参加比赛并获奖等。进入中学后不能正确对待以往的成绩,不习惯中学的学习生活方式,他们就产生失落、怨恨心理,总认为自己“失宠”、被“冷落”、没有人“关心”等。
2.2自卑孤僻型心理
有的学生由于神庭素质弱,学习成绩差,家庭经济状况不如人家等原因,产生自卑孤僻的心理,不愿与同学、老师交流,尤其不愿与条件比自己好的同学或学习好的同学交往,他们心理压抑、行为孤僻,有时甚至有古怪异常的行为。
2.3贪图享受型心理
现在的一些家境较好的学生,家长过分宠爱,使他们逐渐变得行为懒散,好逸恶劳,学习上怕吃苦,生活上讲究吃穿,追求高消费,抗挫能力差。
2.4过分依赖型心理
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习上过于被动,遇到难题就等老师讲解,考不好就闹情绪;生活上自理能力差,这部分学生往往不能接受寄宿制生活,需要家长陪读。
2.5 任性自私型心理
当前有很大部分学生有这种不健康心理,独生子女的他们在家中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常常顶撞父母,在学校自然吃不得一点亏,不礼让同学,因此无法正确处理与他人、集体的关系。
3 中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原因
3.1个体的原因
初中生处理发育高峰期,身高体重剧增,性开始成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使得许多学生意识到自己不是孩子了。但是青少年身体成熟速度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性,同性别和不同性别之间都存着差异。
随着学生生理变化,“成人感”出现,在心理上也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感”,总想摆脱对大人的依赖,师长在他们心中的权威降低,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增强,学生存在着强烈的逆反心理,情绪比较冲动不能克制自己,在兴趣和愿望上常有随意性、多变性,在感情上较封闭,不愿对别人敞开心扉。
3.2外界的原因
外界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心理学家认为,环境条件有利与否对个体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教育观念、方式方法等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影响,幸福美满且教育方法得当的家庭会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起着良好作用,反之则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其次,在学校的教育环境里,如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一味抓成绩,或者教师的不当言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最后,在社会的环境里,许多社会变化必然会影响家庭、学校以及学生个人。
4 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4.1 心理健康促进学习作用
4.1.1学习成绩与学习适应能力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适应能力上的差异十分显著,适应能力强的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自然在学业成绩上会较适应能力弱的学生好。
4.1.2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个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学生会拥有良好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一个人在高兴的时候会对每一件事感兴趣,在别人的启示和指导下,他会努力完成一项艰难的工作,并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自信、乐观、积极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表现,学生在心理健康状态下接受教育,就会达到教师预期的目标,反之,效果很难想象。
4.1.3心理健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美国教育专家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并非决定于智力因素,而决定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自信心、意志力、兴趣、态度、情感等。所为心理素质好坏,其实就是心理健康与否,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会时刻表现出积极乐观、充满自信,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经常缺乏自信,自信心的强弱就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学生成绩好坏与心理健康有直接关系,心理健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