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0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环境污染及防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矿山开采活动在建设期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在采场土、石、植被剥离;各项配套设施(工业场地、道路、运矿设施)的占地、取土和弃渣,破坏植被;施工临时占地及施工活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运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爆破、机械设备运转所产生的噪声和振动、矿石运输抛遗、粉尘、压占植被以及矿石剥离后的弃石堆置所造成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主要的污染因素是废土石、粉尘、废气,其次是废水、噪声、爆破震动。
1、废土石污染防治
矿山的废土石主要为生产中未能搭配利用的夹层、开采境界内的矿体、覆土。为减少废土石污染,大多数矿山采用的措施主要是充分利用地质报告,管理人员切实掌握采场生产部位质量情况,对矿区分块进行评价,根据配料质量要求,及时调剂、合理搭配。废土石弃于矿山废石堆场,表层覆盖土可以作为矿山开采终了后的植被恢复用土,单独堆存于废石场。废石场通常设在离开采区较近的沟坡或沟道中,为了保证安全和减少水土流失,应设计有水土保持及防洪措施,严防山体滑坡或滚石。废石场排弃时将最难搭配使用的废石填筑在底部,表层覆土排弃在场顶,形成0.5~l.0m厚的表土层,整平压实后可开垦种植,恢复生态环境,变害为利。
2、粉尘污染防治
矿山生产工序中,穿孔及破碎的产尘量较大。浅孔凿岩应湿式作业,井下应加强通风,露天采场中深孔爆破采用配有除尘装置的高风压潜孔钻机,石灰石破碎及输送过程一般都要设有除尘设施。矿山爆破、运矿车辆在采场装运或将废石运至废石场卸车时都会产生扬尘。要合理布置炮孔,正确选用爆破参数,加强装药和填塞作业的管理以降低爆破产尘量。采装、运输和矿石卸车等产生的粉尘,一般设专人定期清扫、洒水等,减少扬尘的产生量。
3、废气污染防治
矿山爆破通常采用2#硝氨类岩石炸药。爆炸产生的有毒气体为CO、NOx。一般石灰石矿山开采中炸药爆炸后产生的有毒气体总量对环境没有大的危害。以柴油设备为装运工具的矿井,柴油尾气的颗粒污染物(黑烟)含有SO2、NOx、碳氢化合物HC等气体污染物,有条件的应采取相关的柴油车尾气处理技术,井下内燃设备应有废气净化装置,矿井应合理安排运输车辆,加强通风。
4、废水、噪声、爆破震动污染防治
废水主要来自矿山工业场地和火工库办公室、民工宿舍、厕所等处的生活污水,不含有毒物质,量也少,可就近排放。石灰石矿山产生高噪声的设备有潜孔钻、手持风动凿岩机、空压机、载重车、挖掘机、装载机、破碎机等。矿山最近的村庄距开采境界线至少几百m,爆破时产生的噪声经过衰减后一般较弱,且爆破时间短,爆破噪声影响不大。爆破震动可造成爆破区周围建筑物和构筑物破坏,使人产生烦躁不安等。目前,微差爆破应用广泛,它能降低爆破地震效应。
三、石灰石矿开采的生态环境影响与生态防治
1、水土流失影响因素
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大部分石灰石矿山地处山地沟壑区,沟谷较发育,山坡陡,汇流快,加剧了地表的冲刷和侵蚀;石灰石矿山通常林草植被少,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人为因素:矿山开发建设及开采过程中,直接改变了原地形地貌,破坏植被、扰动地表;部分弃土弃渣如不加处理,势必导致新的水土流失。
2、生态地质环境影响
石灰石矿山开采将改变矿山原有的地貌和景观,且这种改变是不可逆的。地貌、景观格局的变化使矿山固有的自然生态功能完全丧失,景观生态结构发生变化。矿山开采破坏土地资源,特别是将破坏原有的植被,但终了后均可恢复。矿山开采对植物的影响通常仅局限于矿山区域内,对区外植物无明显影响。矿山开采破坏了动物的生存环境,爆破噪声还对矿山周围动物的栖息、觅食等活动产生较大影响。矿区建设引发的矿山地质灾害,如: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等。矿山开采导致地下含水层受到破坏。包括含水层结构破坏、含水层疏干、地下水水位下降、泉水流量减少、地下水水质变化以及对区域水系、水体及使用功能的影响。石灰石矿山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还包括:开采区和废石堆场的水土流失、废石场的稳定性、次生地质灾害等生态环境风险的影响等等。
3、水土流失防治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1)编制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矿山开采前应制定详细的生态恢复设计方案、实施计划和进度安排,并给予资金上的保证。真正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和“在保护中开发”,最大限度地减少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促进矿业活动健康发展。石灰石矿山开采特别是露天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大,为了遏制水土资源破坏,保护、恢复、补偿生态系统,保障水土资源持续利用,矿山业主应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及《福建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闽国土资综(2012)127号),委托有资质单位编制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采取积极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采用预防措施和治理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至最低限度。(2)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设计部门和业主应在满足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制定合理施工计划。在施工中,尽量减少扰动地面,平衡挖、填方量,防止造成崩塌、滑坡等现象,填方应及时铺平压实,减少风蚀、水蚀。施工机械、土石及其它建筑材料不能乱停乱放,防止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另外尽量避开在雨季和汛期进行开挖施工,弃土应妥善堆存,不能随意丢弃。(3)生态环境治理的内部管理与控制。矿山企业应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如设立安全环保部,对施工人员进行环境培训教育;监督实施环境管理计划,执行有关环境管理的法规、标准;负责生态保护设施项目的建设和运行,加强采场边坡监测与整治,做好地面岩移塌陷沉降范围观测。(4)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政府监管。编制了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政府相关部门还应该督促矿山落实,包括基建期、营运期、闭坑期3个阶段的防治。监督检查是政府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查明矿山企业遵守各项生态环境保护规定的情况,并在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
4、水土流失及生态保护的分区治理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综合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危害性,以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附录F“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表”,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区域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目前新罗区内石灰石矿山都属后两类即次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详见表1。具体分区是:(1)开采区:做好边坡防护、基础防护,防洪排水,做好采场边坡监测管理与整治,以其达到防治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开采终了后进行覆土整治,植物种植措施。(2)地面岩移塌陷分区:开采期间建设截、排水沟,沉淀池。防范地下开采井巷崩塌、冒落,进行必要的充填,监测地表沉降变形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处理;矿山闭坑期间应及时封闭硐口及露出地面的巷道,防止沟谷水流入地下采场,应继续注意沉降观测,设置沉陷区的警示及覆土植被。(3)排土场、废石堆场:做好挡土坝、截洪沟、边坡防护、周边植物防护、后期对渣场进行覆土整治,植物种植。(4)工业场地、硐口:做好防洪排水、地面硬化、挡墙护坡、植物种植措施。(5)运输道路:做好边坡防护、防洪排水、植物种植。(6)火工库:做好地面硬化、挡墙护坡、植物种植。
5、水土流失及生态保护的治理措施
包括工程整治措施和生物措施。(1)工程措施。弃土、石应在废石场集中处理,尽量减少压占地表植被。在废石场底部先以大块废石垫底,以利于水的渗透,疏导废石场内的雨水。采取分段水平堆积,再碾压,把松散的土压实。逐级设坝,保证坝体安全与稳定。废石场上部设截洪沟,避免废石场受洪水冲刷。矿区新建和改造道路两侧,采取护坡和道路护基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塌方、滑坡。对临时性施工所造成的陡坡、坝,采取简易防护措施,并设置水土流失防护栏,疏导排水,减少水土流失。(2)生物措施。矿山开采期间在有条件的道路两侧、工业场地周围应因地制宜植树绿化进行生态恢复,在边坡和路基种草;把最终台阶坡面夯实,进行植被恢复。矿山采区采掘终了,应及时覆土,恢复植被。绿化植被的筛选,应根据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和矿山特性,选择易于成活的树种,以乡土植物为主。
一、 前言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石油需求量不断增加,依赖国际市场的程度也越来越深。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提出要建设原油储备库,这对于我国石油的安全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是对原油储备库的环境污染及防治要点进行分析。
二、原油储备库环境污染及防治要点分析
我国原油储备库规模主要在百万立方米以上,其规模较大,对环境存在一定的污染,本节主要从废气、废水、固废、噪声以及环境风险等方面对原油储备库环境污染及防治的要点进行分析。
1.废气污染及防治
目前,我国原油储备库油罐以浮顶罐为主,原油主要由国外输入,所以收发油以通过管线为主。废气主要为非甲烷总烃,来自油罐呼吸损耗,具体为静止存储损耗(小呼吸)和收发油损耗(大呼吸)。根据国内外原油储备库的统计资料,储运系统的呼吸损耗约占存储量的0.0015~0.3%[1]。
油罐呼吸损耗均为面源,污染物影响的范围较近,约在50~500m范围内,且正常情况下,非甲烷总烃是可以做到达标排放的。
此外,如果原油储备库配有锅炉,废气还应包括锅炉烟气,其为有组织排放,影响的范围较远,在这里不做详细论述。
2.废水污染及防治
原油储备库的废水主要包括:(1)油罐清洗废水。油罐须用水进行定期清洗, 会产生一定量的含油废水,主要污染物是石油类;(2)地面冲洗水。考虑到油库地面会存有一些油渍,要定期清洗,会产生一定量的含油废水,主要污染物是石油类;(3)罐顶初期雨水。油罐在收发油时罐顶会存留少量的油渍,故应对罐顶30mm厚的初期雨水进行收集,这部分废水主要污染物是石油类;(4)生活污水。原油储备库员工会产生一定量的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是COD和BOD。(5)清净下水。主要是罐区的后期雨水,如果含有锅炉则包括锅炉排水。
各种废水产生量及浓度情况见表1。
表1 油库废水产生情况一览表
注:废水产生量按一个单罐容积为100000m3的浮顶储罐核算。
油库废水应按照“清污分流、污污分治”的原则进行处理。一般来说所有的含油污水应进入污水处理场进行处理,做到达标排放;生活污水可经化粪池处理后用作堆肥;清净下水则应进行收集检测,当确定没有受到污染后,可直接排放。通过上述措施可实现所有废水的有效处理,不会污染外环境。
油库废水当没有管网可排时,可考虑进入蒸发池进行冬储夏灌或用于绿化,这样既可以保护环境,也可以节约水资源。
3.噪声污染及防治
原油储备库噪声源主要为抽罐底油泵以及倒罐泵,噪声级约为85dB(A)左右,由于噪声源较小,均可做到达标排放。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库区内设有锅炉房,应该合理布置其位置,尽量与厂界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得厂界噪声可做到达标排放。
4.固废污染及防治
原油储备库固体废物主要为清罐时产生的罐底油渣以及生活垃圾,如果污水处理站位于库区内,则还应包括废油泥。固废产生量需根据油库的规模、清罐工艺进行估算。
罐底油渣和废油泥属危险固废,应交由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理后可填埋或用于铺路。
5.环境风险污染及防治
原油储备库环境风险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原油泄漏及泄漏后引发的火灾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二是发生事故后所有的物料流失可能对地表水或地下水产生影响。
根据统计资料,油库事故发生频率较高的是输油管线、阀门发生泄漏和由于泄漏及密封圈着火引发的火灾事故[2][3][4][5],但是,由于密封圈着火面积小且易于扑救,辐射热强度不高,对环境影响较小,因此,确定油库最大可信事故为阀门、管线发生泄漏和发生泄漏后的原油遇明火引发的火灾。
5.1 环境空气污染及防治
利用多烟团模式预测发生事故后下风向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当下风向出现半致死浓度时,原则上半致死浓度范围内的居民应进行搬迁,如搬迁无法实现时,应确定周密的安全撤离计划,确保发生事故后不会对居民造成较大影响。
5.2 地表水污染及防治
事故发生后,物料流失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泄漏的原油量(按一个罐完全泄漏考虑),二是消防水量,三是降雨量。为防止这三方面的物料流失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应建有污水暂存池,池的容积应确保能容纳所有的物料流失量,以免物料流失到厂界外对地表水体产生污染。进入池中的污染物料应通过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达标后才可排放。
5.3 地下水污染及防治
可能对地下水产生污染的区位有罐区及应急污水暂存池,所以要对这些地方进行防渗,以免由于油品泄漏对地下水产生影响。具体防渗方案可参考《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的规定进行。
三、小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原油储备库的环境污染及防治,从大气、水、噪声、固废以及环境风险方面进行了说明,对储备库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舸.浅析油库环境影响评价中工程分析的要点[J].中国环境管理, 2003,22(2):50-51.
[2]王媛,张健.油库环境风险评价[J].现代农业科技,2011 (18):297、303.
沧州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
当地企业的污染排放。由于沧州地区位于京津附近,近年来为了优先发展经济,吸纳一批具有一定污染危害的企业,使得当地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变得较为严重,尤其是著名的“红水”事件,揭示出当地农村极为严峻的环境污染现状。例如,近年来,在环保部门公布的几十家导致地下水污染的企业中,河北省总共有6家企业上榜,而沧州就有两家。由于工业废水的污染范围广,危害层度高,使得沧州很多农村地区的村庄成为“癌症村”。同时,在流经沧州地区的河流,由于受到污染,水产养殖业中的鱼虾出现大量死亡,甚至对于渤海口地区的鱼虾产生灭绝性危害。
农村生产中的环境污染。沧州地区的农业发展一直比较迅速,素有京津地区“菜篮子”的美誉。同时,沧州也是河北地区比较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之一。但是,由于农民在农作物种植的过程中,不懂得相应的科学技术,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不仅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农产品中含有大量农药残留,以及过剩的农药进入水源和土壤,对于当地农村的自然环境、人体健康也都构成极为严重的危害。当然还有一些其他污染问题,危害也是比较严重。例如,沧州作为河北重要的棉花生产地区,在棉花种植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白色地膜,从而产生较为严重的白色污染,影响土壤的质量。
不合理的生活习惯。由于沧州地区的农村在环保宣传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再加上农村地区不合理的生活习惯,导致很多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以及污水任意堆积和排放。这样尤其在夏季,气候燥热,垃圾和污水不仅导致大量蚊虫滋生,而且散发出阵阵臭气,对于农村地区的环境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
缺乏有效的法制保障。对于沧州农村地区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一方面由于农民处于弱势地位,对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不能寻找有效的法律救助途径解决;另一方面尽管我国目前在宪法和相关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面已经逐渐完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主要集中解决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而对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一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存在大量的法律漏洞,使得很多污染企I和环境破坏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惩处,这样就使得沧州农村地区的环保问题尤为突出。
沧州农村地区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防治对策
加强宣传教育,促进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沧州地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从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人手,进行积极的宣传教育,改善过去的不良生活习惯,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沧州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解决。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方面就是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村地区的居民改变过去的不良生活习惯,妥善处理日常的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对于农村地区的环保设施基础加大投入,建立完善的垃圾和污水管理方式,从而有效降低生活垃圾以及污水对于农村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促进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