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1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在会现场,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辛广伟表示:“该系列丛书是对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一直深耕细作并逐年不断丰富而成的恢弘巨制。”
据悉,今年该系列蓝皮书再创新高,一举推出了包括中国工业发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国工业发展质量、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发展、中国工业节能减排发展、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国消费品工业发展、中国原材料工业发展、中国装备工业发展、世界工业发展、中国安全产业发展、中国信息化发展、世界信息化发展、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国软件产业发展、中国网络安全发展、中国无线电应用与管理、中国北斗卫星导航产业、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在内的24个领域蓝皮书。
该系列丛书对工业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出发,系统分析了2015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发展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主要发达国家的工业转型经验,并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深入探讨了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和2016年的发展趋势。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已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任务
我国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由大变强的关键期。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日益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推动全球制造业发展进入―个深度调整、转型升级的新时期。从国内看,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我国制造业发展也站到了爬坡过坎、由大变强的新历史起点上。
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制造I战略机遇,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制造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新型制造业体系,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十三五”开局之年应把握五大要素
该系列蓝皮书研究表明: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关键一年,也是“中国制造2025”全面实施年。应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立足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全局,坚持稳增长与调结构、扩内需、促改革、强管理、减负担相结合,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工业平稳增长和提质增效,确保“十三五”实现良好开局。
为此,要注意和把握好以下五方面的问题:
第一,保持工业平稳运行在合理区间,增强发展质量和效益。
第二,分业施策调整存量,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T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102-01
现代制造业尤其是机械制造业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在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机械制造方面,我国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却在制造工艺、设计理念、生产管理等方面有所欠缺。为了提升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其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使其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跟得上市场需求,应加快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
1 机械制造业信息化趋势必然性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机械制造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只有加速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进程才能不断提升机械制造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长期健康发展。机械制造业信息化趋势的必然性,可以从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现状与特点来看。
1.1 地位基础化
机械制造业不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现代化经济的战略性产业,一些发达国家虽然已经迈进“信息化社会”,但仍然十分注重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可见机械制造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日益凸现,不可动摇。
1.2 经济规模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很多企业加速了国际业务的开展,尤其实现了全球化规模生产。为了提升企业主要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很多企业纷纷加大了对其主干业务的投资,尤其是增加了科研投资,为了适应多样化市场的需求,增强针对不同市场的机械化产品的系统性和特殊性,机械制造企业只有敏锐地观察不同市场的特点与需求,迅速地捕捉市场和产品动态,才能在规模化经济发展中取得成功。
1.3 产业结构调整
多样化市场中,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追求日渐增强,而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很多机械制造企业纷纷采取“单品种,大批量”的生产方式,以这一变化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展开,机械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正逐渐向着以消费者为主导的方向转变。
2 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
机械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技术经验和生产规模。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制造企业尤其是机械制造业逐渐开始向中国转移,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大量涌入,这为国内机械制造企业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新的挑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国内机械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每家机械制造企业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方面,我国很多机械制造企业对企业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缺乏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创新,造成管理能力低下,管理效率低等问题,直接制约着企业经营成效的提升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因而,采用先进的现代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提升机械制造企业管理能力,促进其企业管理方面的创新,是我国每个机械制造企业的重要责任。
另一方面,技术水平较低也是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中的难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机械制造业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的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更重视发展机械制造业,这充分体现了机械制造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在推动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中的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目前,我国不论是机械制造工艺、设备还是生产管理能力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信息化建设无疑是促进我国机械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相信信息化建设对于增强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提升其市场竞争优势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我国机械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可分为品牌优势型企业和技术优势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不同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采取相应措施。
3.1 品牌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对策
品牌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指的是品牌知名度较高的企业,这些企业往往是机械制造企业总的领军企业,他们能够很好的把握甚至引领消费者对机械产品的需求,产品设计相对丰富,外观时尚,并且拥有较为完善的营销渠道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对于品牌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其信息化发展中可采取以下对策:(1)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和不断完善分销系统,应建立客户需求管理系统(如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分销管理系统(如DMS经销商管理系统)。(2)强化对供应链的管理,促进供应链系统中不同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充分发挥供应链中每个成员的能动力,可以建立SCD供应链管理系统等。(3)加大对产品研发的投入,对产品的研发信息、产量、工艺、设计等方面进行完善的管理和控制,并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准确把握及时进行产品的更新、升级和换代,可建立PLM产品周期管理系统等。(4)建立并不断完善企业电子商务系统,与客户、供应商、分销商及时进行沟通。
3.2 技术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对策
技术优势性机械制造企业指的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新产品开发和制造能力的企业,这些机械制造企业都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的产品,并具备持续不断开发高技术含量产品的能力。技术型机械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良好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的机械产品制造技术,还要依靠高水平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以及高质量的销售服务等,这类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可采取以下对策:(1)强化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信息管理,建立研发信息系统,如PLM系统或PDM系统、MES生产制造过程系统、ERP工程资源计划系统等等。(2)加速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提升技术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的办公效率,提升其企业管理能力。(3)强化对销售过程、销售信息的分析和控制,建立CRM系统等,捕捉市场信息、销售商机,提升市场营销水平。(4)可与品牌优势型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协作开发平台,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和销售产品。
4 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机械制造业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和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由于缺乏管理、技术方面的经验,我国机械制造业信息化程度还相对较低。为了激发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活力,使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持续健康发展,应结合企业特点采取相应的信息化建设对策,不断提升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洪斌.试析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4):8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4年钢铁行业
运行情况[E/B]..
[7]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
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全球风能理事会.2014
中国风电发展报告[R].
[8] 河北装备制造业“十二五”专项发展规划
[E/B]..
[9] 中国制造2025[E/B].http:///zheng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