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2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村电商行业商业模式,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F326.6;F7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一、电商背景下村级物流发展现状
1.农村商品物流量大、种类多
从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农产品商品总量、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农资市场容量等方面可以明显的看出我国农村商品物流总量非常大,例如2014年我国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已经超过了36亿,和上一年相比增加了13%,而农资市场容量也超过了1.5万亿,但是庞大的物流市场所涉及到的商品种类千差万别,例如日常生活用品、农作物生产用品、粮食产品运输等,但是目前农村物流体系的发展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庞大的产品运输需求,双向物流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协同解决,导致物流资源的严重浪费,所以必须尽快的优化整合产品运输。
2.农村物流组织形式多样
农村农业生产由于基本上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再加上收入十分有限,所以实际上物流需求相对分散,正是由于这一点所以现阶段我国农村存在两个传统性质的物流组织,首先是供销合作社,截止2014年底,农村供销合作社县级以上的有2770个,县级以下有25000个左右,和农业生产资料相关的连锁企业有2400多家,配送中心6300多个,县级以下的配送网点超过了36万个,日用品县级以下配送网点超过了33万个;其次是邮政物流系统,中国邮政目前对外的服务网点有70%左右都分布在农村地区,2015年中国邮政农村快递网点超过5万个。
3.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缺乏有效的公共信息平台,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方面农村宽带用户比例较低,信息应用平台基础设施缺乏,另一方面物流公共信心平台重视程度低,投入不足;其次表现比较明显的是车辆设备技术水平较低,物流所需的重要交通工具过于落后。
4.农村物流政策落实困难
尽管我国近些年来十分关注农村物流行业发展,但是村级物流发展的实质性问题还是市场的引导,村级物流的发展属于市场发展行为,国家政策的落实十分关键,例如一些地方性的政策不能很好的推动农村物流行业发展,再加上没有大型企业的介入,村级物流无法实现良好的规模经营,资源整合能力差。
二、村级物流发展模式研究
1.建设村级物流综合平台
农村物流现阶段发展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所以需要通过物流综合平台的建立,规范化的发展建设村级物流网点,通过村级物流服务站的建设和引导,推动农村物流资源的整合。
村级物流服务站需要发挥自身在农村生活用品配送、农资产品配送、农产品收购、市场信息公布查询以及村级快递收发等方面的优势,整合各种资源,为农村提供综合一站式的物流服务。村级物流综合平台发展的关键要有大型企业的帮助,村级物流站是综合平台的枢纽,最终目的是推动农村物流服务网络朝着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
2.村级物流服务站发展组织模式
村级物流发展组织模式的核心是村级物流服务站,然后结合企业和物流园区,发展资源整合型的现代化农业流通经济模式,实现企业、物流配送中心、用户(农户)和农村的有机结合,发展村级物流。村级物流服务站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混合所有制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就是结合村委会、村级超市、农村专业大户、供销合作社、农村专业合作社、社区服务中心、家庭农场等来构建农村专业的物流模式:
(1)企业+物流园区+村委会+农户
村级物流服务站位置的选择一定要方便物流园区产品配送,同时村委会对于物流服务站的支持和帮助能够有效的推动村级物流行业发展,通过企业带头,充分的发挥村级物流园区的配送作用,村委会提供场地支持,同时吸引农户加入,在村委会周围建设村级物流服务站。
(2)企业+物流园区+村级超市+农户
村级超市承担着我国农村80%以上的零售重担,农村日常用品的购买大多数都是通过村级超市实现的,村级物流服务站的构建需要充分的发挥农村超市商品展示和地理位置的优势,而企业物流园区则为超市提供物流产品配送,例如京东和阿里巴巴在发展农村电商的时候都是以农村超市为突破点,通过农村超市来连接企业和农村消费群体。
(3)企业+物流园区+社区服务中心+农户
社区服务中心能够为农村提供综合化、社会化的服务,例如农村市场购物消费、生产资料供应、农业产品的销售、科技信息服务、医疗健身以及文化娱乐项目等都需要社区服务中心来提供,截止2014年底,我国农村以供销合作社形式存在的社区服务中心已经超过了38万个,所以可以充分的利用社区服务中心的综合服务能力来推动村级物流服务站建设和发展,充分利用社区服务中心优势,结合消费购物职能、生产资料供应职能、农产品购销职能以及信息服务职能,同时带动农村个体户的参与,发展村级物流一体化模式。
(4)企业+物流园区+家庭农场+农户
近两年家庭农场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家庭农场对于农业生产资料、生活建设资料以及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需求正是村级物流服务站发展的追求点,利用家庭农场的这种需求,将其作为村级物流发展的重要对象,企业可以为家庭农场提供交通设备、人员技术和物流社会,而家庭农场为村级物流发展提供合作点,推动企业到农户的村级物流服务站建设和发展。
三、结论
村级物流的发展和网络布局并不像快递行业的发展,村级物流发展模式的建立必须抓住物流这个关键点,需要首先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物流体系落后的现状,通过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构建多层次的村级物流服务平台,充分的利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超市、村委会和家庭农场,整合农村物流资源,开辟新的村级物流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陈佳华.浅析农村电商及特色化进程发展[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
一亩田成立于2011年,是一个农产品大宗交易的B2B平台。据公开资料显示,在过去4年里,这家公司实现了2000%的增长。一亩田创始人兼CEO邓锦宏1985年出生,大学毕业后,两次创业失败,两度进入百度,最后创建了一亩田。7月,他在极客公园的一次演讲里说:“你们每天吃的食材有20%可能就是一亩田提供的。”也正是这次演讲,让一亩田受到了多家媒体的关注。
2011年到2013年9月,一亩田主要靠农产品的“去哪儿”模式生存,即提供信息服务,比如用户搜索白菜价格,就能看到一些买家和卖家的白菜价格信息。现在中国大概有70万个自然村,一亩田已经覆盖了3万多个。
去年7月,一亩田一个月只有50万元的交易额,现在一个月已经达到100亿元,日交易额突破3亿元。目前,活跃在一亩田平台上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供应方,包括散户、大户、合作社、经纪人、龙头企业(如新希望);另一类是采购方,包括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批发商、饭店、超市、深加工企业和出口型企业。
据一亩田公开发言整理,它们主要做的就是三件事:一是用大数据来建立一个信用体系;二是用互联网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三是用规模来制定行业规则。目前公司还处在亏损状态,最大的成本是人力。但每个月的收入都在增加,主要来自广告、金融、大数据和物流。其中,广告是卖家和买家投放的。
一亩田的集团副总裁高海燕曾说,一亩田平台上大宗农产品的买家客户有25万家,在线的卖家用户有210万家,每天的交易规模达到3亿元。明年实现5000亿元的交易规模没有悬念。
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亩田现在大肆“收编”种植大户,把它们的供应品放在一亩田平台上。当它们“收编”了足够多的SKU和足够大的量之后,它们其实想的是干掉批发经销商,从产地直供餐厅或者果蔬零售终端店,甚至直供消费者。
有哪些玩法
自2013年来,农业市场与电商结合,开始产生效应,一波生鲜潮席卷这个未被开垦的蓝海市场,一亩田是其中顺势而起的一棵新竹。众多的玩家中,目前农产品电商的模式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B2C模式,典型代表为顺丰优选、本来生活,这类平台本身不参与农产品的种植,产品均来自其他品牌商或直接采购自某些农场。第二种也是B2C模式,但是自身有农场,平台亲自参与到农产品的种植和牲畜的饲养中,代表平台有联想控股的“佳沃市集”,前不久还在北京举办了会。第三种是B2B模式,深入到供应链的管理环节,通过电商平台撮合供应商和采购商进行交易。一亩田就是第三种模式。
撮合交易模式是典型的中介模式,相比前两种商业模式相对清晰,一亩田的商业模式是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以撮合交易为主要职能的平台并不少见,大多数平台的盈利模式是从交易额中抽成,也就是“中介费”,这种模式目前仍普遍存在于房产、医疗美容、金融等行业,不过这种模式被一亩田所抛弃。一亩田平台对交易双方都是免费的,目前并未考虑盈利的问题,也正是这个原因,一亩田的盈利模式问题也一直为媒体所关心。
事实上,国内农产品电商仅有1%实现盈利,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涉农电商企业已经超过4000家,但绝大多数处于亏损状态。但是在一亩田副总裁高海燕看来,“农产品电商仅有1%盈利只是现象并非问题,目前农产品电商不赚钱并非经营模式造成的,而是由于电商平台发展初期都具有类似特征,因为农产品电商需要对整个行业进行架构充值、资源重配等,距离盈利需要一个过程。”但是问题在于,在这个过程中存在许多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
比如,物流成本高的问题。国内物流成本本身已经很高,再加上大多数农产品的售卖价格又很低,导致运输成本占了商品整体成本的100%甚至更多。这个因素也是导致“高买低卖”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农民抱怨收购价格低,而城市居民又认为瓜果蔬菜的价格过高,双方都满腹牢骚。对于农产品电商平台而言,这个问题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个问题绝不会因其意志而发生改变。它有赖于国家对农业电商行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发展新能源车辆等方式优化物流环节,从而降低运输成本。
回到一亩田的问题。它本质上是一个中介平台,但却放弃了中介的盈利模式。它有一个口号叫“先交易,后服务”,意思是先培养平台上用户的交易习惯,给用户带来切实的利益收入,然后再提供相关的增值服务,从中寻找盈利点。比如,平台有了大量的交易数据,利用这些数据涉足农村互联网金融等领域。这是个十分具有想象力的设想,但很显然现在讲还有些遥远。 一亩田离让“每一亩田都有价值”的目标还很远。
一亩田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保证供应商和采购商始终在自己平台上进行交易。难道一直靠“返利”?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以“撮合交易”为主的平台还有一个共同的困扰,即当第一次交易发生之后,买卖双方会不会绕过平台进行交易?比如一个以加工土豆为主的餐厅,在平台上购买到产品并与卖方取得联系后,下一次需要采购时有什么充足的理由,需要再通过平台采购而非直接与卖家交易?一亩田前文中的豪气来自于哪?
造假风波
5000亿元的豪言还未落下,高曝光率中的一亩田,在台上不小心就露了“短”。
围观这个“商业奇迹”,细心的人开始研究,并指出一亩田交易数据存在造假。在网站成交动态的数据中,有一些数据看起来有些不正常。比如“6小时前刘老板采购了999.999吨毛桃”“9小时前王老板采购了1073741.8235吨洋葱”,如此种种令人对其平台交易数据的真实性生疑。
对于公众的疑问,一亩田方面给出的解释是:“这些诡异的数据其实是产品的Bug(漏洞),它只是版本更新期间的测试数据而非真实数据,而这些数据并不会影响平台交易,因为前台显示的数据和后天交易的数据是完全不同的。”据一亩田市场副总裁李国训说,目前一亩田PC版还是去年6月份的版本。换句话说,一亩田PC站点已经有一年时间没有更新。
一亩田在对造假风波的回应别强调了“平台日交易额集中在移动端,不存在造假现象”。按照这个说法,从2014年4月开始,一亩田便开始将移动端作为发力的重点,所以PC端长达1年时间没有更新并不奇怪。而根据其公布的后台数据,截至今年6月,一亩田交易流水达到153亿元,仅6月20日至7月21日期间,一亩田的流水总额就达到99亿元,完成订单65602笔,日均3.2亿元。这样的数据真的没有问题吗?
苍白的解释并没有为质疑者释疑,后续的调查更揭开了一亩田“暴增”数据的面纱,这些快速增长的业绩大部分是靠刷出来的。在有人假装与一亩田交易的时候,工作人员特别说明“有偿转账”,即签约发货后可以给予交易额的部分作为返利,甚至暗示可以代为介绍供应商,一笔交易能进行多次转账返现。而新发地的一位经销商也证实了一亩田“走账即可返现,且上不封顶”的说法,曾有一些供货商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返利的同时,帮助一亩田刷流水。
看起来事情并非造假与否那么简单。一般来讲,造假或者没造假,只有一种可能,但在电商行业中,通过返利等方式刷流水做大交易额已经是行业默许的行为,特别是对于创业团队而言,这意味着能够获得更高的估值,拿到更大笔的融资。你很难通过“造假”来定义这样一种行为,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显然是不正常的操作行为。知乎上一位自称一亩田员工的匿名用户称,“创业公司需要数据来吸引投资,然而急功近利的结果相信你们都知道。”
造假风波的影响并没有随着话题热度的消失而平息。8月27日,一亩田传出突然裁员1500人与投资方撤资的消息,次日传言被证实并见诸媒体,一个被辞退员工致信媒体,爆出一亩田如何刷单造假。29日公司发表声明称是地推销售违规被辞退,并声称投资方并没有撤资。一亩田从大红大紫一落千丈,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
危机过后
一如所有风波一样,对于一亩田的质疑很快就销声匿迹了。这是一个注意力被高度分散的年代,人们在同一事物身上停留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舆论漩涡中脱身的一亩田,接下来该何去何从是个问题。
从目前来看,一亩田无疑是资本市场的宠儿,在国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时代背景之下,一亩田也很容易被当做时代典型而赚足眼球。就在8月初,一场由北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主办的“2015北京国际农业・农产品展览会”上,一亩田还作为嘉宾企业针对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做了发言。一亩田集团副总经理表示,为鼓励采购商大批进货以解决农民“难卖”问题,一亩田将对在某一地区采购量突出的采购商发放现金奖励。
现金奖励、交易返利,这是频繁被一亩田提及的关键词。奖励机制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平台交易额的提升,但长远来看对平台的发展却很容易形成一个怪圈,返利刺激交易额提升,停止返利交易额下滑,然后继续返利。最终的结果是,平台的交易额和估值节节攀升,但是距离盈利却仍然遥不可及。
一亩田的模式在现在看来是十分超前的,但是如果不弱化平台的中介色彩,仅停留在撮合交易上,非常容易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随着行业规模越来越大,总会有更“激进”的对手将其“颠覆”。比如,放弃中介模式,仅提供信息交互平台,让采购方和供应商直接对接,进行交易。这样的例子在其他领域已经不胜枚举,租房、招聘行业中涌现出的一些新平台已经全然放弃了中介模式的盈利空间,直接让供需双方对接需求。
但吕建杰并未提及申请的牌照是移动网络牌照还是固网牌照,亦未提到具体将如何使用这张牌照。
这个消息令人浮想联翩。
2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文宣布,中广传播集团有限公司划归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管理。
中广传播是数年前曾经火爆的CMMB(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实际运营者,由于CMMB,广电总局将700MHz频段划给中广传播运营使用。中广网络合并中广传播,意味着将700MHz频段收入囊中。
700MHz是适用于移动通信的黄金频段,其频点低,具有高穿透性、大覆盖性等特点,能显著降低运营商的建网成本,且RF技术门槛低,现有网络大量资源可以复用。
因为如此,以移动电信联通为核心的电信系与广电系博弈多年,但依据世界通例,700MHz的频点资源主要集中在广电手中,中国亦不例外。
手握700MHz频段的中广网络此番宣布申请的牌照如果包含移动网络运营牌照,将意味着中广网络距离成为第四大电信运营商的距离越来越近。
中广网络已经在部分省份开始了包含移动LTE网络的融合组网试验,其中就包括了炙手可热的700MHz应用。
中广传播此前手握700MHz频段多年但并未变现,近期更因缺少可行性的商业模式与政策扶持,业务急剧下滑,出现巨额亏损。
划归中广网络后,700MHz可否充分发挥频段优势,为中广网络在基础电信运营市场趟出一条血路,目前来看变数颇多。 中广网络困局
中广网络是一个略带神秘色彩的公司,亦是广电系网络融合重组的历史产物。
2014年4月17日,财政部出资正式成立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注册资本45亿元,广电总局负责组建和代管。
中广网络在国家决策层决意推进三网融合政策特定的历史阶段下应运而生,源于老广电网络乱局整合的需要。
按照规划,中广网络是代表广电系三网融合的经营实体。也就是说,是代表广电系统向基础电信运营市场进军的一个尖兵。从成立伊始,这家公司就被业界赋予“第四大电信运营商”的历史定位。
因此,中广网络的战略定位里有三个重要使命。
一是以互联网业务为突破口,依托传统有线电视业务,寻求视频业务创新的解决方案。
二是在资本层面整合全国各区域网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程全网,确保互联互通、可管可控。
三是通过资源整合,确立有线、无线、卫星协调发展的战略格局,最终成为合格的三网融合市场主体。
从2010年酝酿成立到2014年正式成立,迄今为止,中广网络的每一步都走得相当艰难。
筹备成立时间就花费四年,远超此前预计的两年;中广网络成立两年间,几无撼动业界的大改革和大动作,更多是尝试和规划。
一位广电行业高层人士向《财经》记者总结,其中原因在于中广网络定位虽高,但成立资本体量太小,加上广电体系划省、市乃至县分权而治的体系,中广网络无力施展。
“这就好比用一把很小的梳子去梳理一盘大散沙,无处发力。”他说。
中广网络的一个历史使命是在资本层面整合全国各区域网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程全网,确保互联互通、可管可控,但这点相当之难。
广电行业里实行国家、省、市、县四级办台,且网台分离,各个台、网公司之间无上下级隶属关系,全国一共有300多个市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和3000多个县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它们互相独立,只在自己的地盘发展。
近些年来,出于生存和发展的考虑,一些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经过资本运作,被收购、整合,成为其他公司的一部分。
“中广网络的尴尬在于成立之后一直是一个空壳,手里没有任何网络资源。”广电行业人士吴纯勇对《财经》记者说,“收购、整合全国3000多个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但注册资金只有45亿元,几乎无从下手。”
但中广网络也并非无处发力。2015年底在杭州举行的媒体融合技术研讨会上,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建杰总结,中广网络成立两年多来的核心动作在于顶层设计和业务规划,也开始尝试做一些具体的事情。
例如,启动了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构建各个行业合作联盟和实验室,并购了深圳天华世纪传媒,开展全国性VOD业务,筹划广电大数据业务,筹划组建CDN运营实体公司等。
中广网络成立之后的另一大措施是充分利用相应政策申请一些牌照,想借此厘清自己的运营商角色。2016年1月,中广网络获批因特网接入服务业务、网络托管业务、国内多方通信服务业务、国内因特网虚拟专网业务、呼叫中心业务、信息服务业共7张跨地域电信业务牌照。
加上吕建杰提及的正在申请的两张运营商牌照,分别是互联网国内数据传送业务牌照、国内通信设施服务业务牌照。如果申请成功,中广网络公司拥有1张第一类基础电信业务牌照、2张第二类基础电信业务牌照、3张第一类增值电信业务牌照、3张第二个增值电信业务牌照。
广电行业资深业者吴纯勇对《财经》记者说,中广网络在这两年当中不算碌碌无为,但摆在面前的行业政策、产业链、资金、市场环境及经营策略等障碍和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毕竟上述这些因素对于原来的事业单位的人做公益事情的时候,是不用考虑的。”他说,“一旦市场化,才发现环境如此复杂。” 700MHz机会
合并中广传播为中广网络的尴尬境遇带来了转机。
2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文称,中广传播集团有限公司划归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管理,不再列为总局直属单位。
中广传播手握商业价值巨大的700MHz频段,但该频段此前一直用于CMMB的商业运营,因为缺少可行性的商业模式与政策扶持,CMMB商业化运营的失败,也导致其最终携700MHz频段被并入中广网络的命运。
对于中广网络而言,利用700MHz去新建一个移动网络,比用资本去整合全国3000多个利益复杂的有线网络也更清晰容易得多。
中广网络内部乃至整个广电体系对如何利用700MHz建立一张有线无线卫星三网融合的融合网络已经有初步的技术架构和战略构想。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互联网所李继龙博士在3月22日的一个行业会议上,首次公开披露了有线无线卫星融合网的相关情况,其中就包括业界争论颇多的700MHz应用。
李继龙从技术角度阐述了广电体系对无线网络的理解。他认为,利用700MHz建设一张无线网络,可以从核心网广电业务内容做对接,引入现有内容资源,发挥广电内容优势,与其他行业形成差异化的竞争。
据其透露,在频段上,广电还进行了相关测试,采用700MHz组网在覆盖半径和站间距单站覆盖面积上,要明显优于1.8GHz(运营商目前使用的组网频段)。“覆盖成本就会显著下降。可以实现WIFI的覆盖,实现公共区域、交通工具或者家庭WIFI覆盖,这样减少布线成本,也可以实现对移动终端的支持。”
按照广电系统的测算,从网络覆盖上来说,利用700MHz频段至少可以做到5公里以上覆盖。
这一单基站覆盖效率远高于电信运营商,在农村覆盖和城市深度覆盖方面有天然优势。
最新的进展是,广电已经在包括广东、重庆、贵州和甘肃在内的四个省市进行不同方向和侧重点的融合组网实验。
其中,广东主要是在江门和清远等地,进行多媒体广播、融合类业务以及农村多向化覆盖。
重庆主要是在渝北地区进行多媒体广播、旅游信息,以及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建设。
贵州主要是在贵安新区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以及农村地面电视机顶盒双向化改造。
甘肃计划是在敦煌召开文博会期间,提供信息化服务,WIFI覆盖保障,以及楼宇信息牌信息的传输。
从实验网的目标来看,这些组网实验的侧重点在移动网,有线网络参与有限。
去年底,这四个省市启动了LTE设备招标。按照规划,今年6月底之前,广电将对实验网进行设备和业务测试验收。
实验网研究的目标集中在电信运营商布网成本更高的农村地区、竞争尚有空间的政府和企业市场。
中国移动的一位资深人士直言,在电信运营商竞争已成红海的个人移动网络市场,中广网络作为后来者已经几无机会,在上述领域“可能是划算的,有机会的”。
上述中国移动资深人士亦认为,与运营商在基础资源上灵活合作,也是出路。
不过,从中广网络乃至整个广电系统的战略沙盘上看,700MHz在技术上为中广网络提供了一个快速建成一张移动4G网络的可能性,但无法直接帮助广电解决这张移动网络的商业模式落地问题。
“如果解决不了700MHz商业模式的问题,中广网络难免步CMMB后尘。”一位资深电信运营商行业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在过去数年间,他曾多次参与中国电信800MHz频段组网试验,该实验网的目的在于用更低的成本快速建网。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700MHz为中广网络带来的频段红利,正在随着电信运营商的技术成熟和市场布局而逐渐衰减。
对于既无运营经验又无运营队伍的中广网络而言,上述资深电信运营人士向《财经》记者评论,即使中广网络通过资本运作成功融资,也想清楚了如何充分利用700MHz频段,但管理和运营一张网络是一个战略级问题,孱弱的中广网络恐难胜任。
与已经在基础通信网络市场搏杀多年的三大电信运营商相比,中广网络甚至还未具备整合一张融合网络的能力,能量其实有限。
此外,就算700MHz加速了中广网络在移动这张网络的建设和商业化,但另外两张网络(有线网和卫星网),尤其是历史包袱沉重的有线网的整合,目前来看也并无任何破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