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3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经济学弹性的定义,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F71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9-0096-02
一、问题的提出
弹性是指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对于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其定义式为e=-。目前许多西方经济学中求弹性系数常用的方法有:
在微观经济学关于需求价格弹性与销售收益之间的关系中,几乎所有的经济学教科书得出的都是相同的结论,即当e<1时,降价将导致销售收益的增加,提价将导致销售收益的减少;e<1时,降价将导致销售收益的减少,提价将导致销售收益的增加。然而,通过严格的数学分析,本文证明得出这个结论并不是恒成立的,如果要使其成立也要有一定的条件。下面将从传统教材对这一观点的证明入手,接着结合本人的证明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二、传统证明方法对需求价格弹性及其与销售收益之间关系的分析
首先,我们总结一下传统的证明与分析方法对需求价格弹性与销售收益之间关系的论述。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主要有两种方法,第①是用弧弹性的方法,第②是用点弹性的方法。
三、对需求价格弹性及其与销售收益之间关系的证明与分析
以上两种方法都是对需求价格弹性及其与销售收益之间关系的证明,下面本人再通过分析论述,证明得出这一结论的不正确性。
(1)我们先来证明当e=1时,其收益是否不会随价格的变化而变化。设价格P的变动幅度为r(r>0),r=PP;因为需求量与价格成反向变动,那么Q的变动幅度为-r=Q/Q。价格变动后的总收益为:P2Q2=P1(1+r)×Q1(1-r)=P1Q1×(1+r)(1-r)。
参考文献:
[1]王辉.关于价格弹性理论的一点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37-39.
通过本章的教学,能够理解经济学产生的原因。并熟悉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体系。要求掌握稀缺性、选择的定义、以及稀缺性、选择与经济学的关系;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含义,了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等问题。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产生的原因:资源稀缺与人类需要欲望的矛盾
二、经济学的定义:选择、资源配置、资源利用与经济学的关系
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定义、基本假设、基本内容
二、宏观经济学:定义、基本假设、基本内容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第三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定义
二、实证分析方法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掌握均衡价格形成的一系列相关概念;需求与供给、需求变动与供给变动、供求规律、弹性,充分理解价格调节、市场机制的作用,了解均衡价格、弹性在现实经济中运用的一般原理等内容。
第一节 需求与供给
一、需求:定义、影响需求的因素、需求函数、需求曲线、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
二、供给:定义、影响供给的因素、供给函数、供给曲线、供给量变动与供给变动
第二节 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一、均衡价格的决定
二、需求变动、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三、均衡价格的运用:支持价格、限制价格
第三节 弹性理论
一、需求弹性: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二、供给弹性:供给弹性的含义、分类
三、蛛网理论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围绕着如何达到效用化实现消费者均衡的中心理论,要求学生掌握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及消费者均衡决定。
第一节 边际效用分析
一、欲望与效用
二、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总效用与边际效用关系
三、消费者均衡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分析
一、无差异曲线:定义、特征
二、消费者均衡:预算约束线、消费者均衡
第四章 生产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围绕着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产量化和产品化这一中心理论,要求学生掌握: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含义;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含义;规模经济的含义;短期成本的变动;并要求用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说明产量化的条件和规模,既生产要素的组合;理解生产可能性曲线及机会成本概念。
第一节 生产与生产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函数
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关系
三、规模经济
第二节 成本
一、短期成本的分类:短期总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短期边际成本及各短期成本变动的特征、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长期边际成本
二、收益:总收益、边际收益
三、利润化原则: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第三节 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一、等成本线、等产量线
二、组合的确定:等成本线切于等产量线
第四节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机会成本
一、生产可能性曲线含义
二、机会成本含义
第五章 厂商均衡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是要求理解和掌握在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垒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的情况下,广方是如何进行化产量、价格决策的有关问题。
第一节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完全竞争的含义和条件
二、完全竞争下的收益规律
三、完全竞争下的厂商均衡
第二节 完全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完全垄断含义
二、完全垄断下的收益规律
三、完全垄断下的厂商均衡
第三节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垄断竞争的含义与条件
二、垄断竞争下的均衡
第四节 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寡头垄断的含义
二、寡头理论
三、四种市场结构的比较与总结
第六章 分配理论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理解西方社会的关于分配的一般原理。侧重掌握工资的决定以及洛伦斯曲线和基层系数的含义。
第一节 以边际生产力理论为基础的分配理论
一、边际生产力
二、边际生产力决定工资和利息
第二节 以均衡价格理论为基础的分配理论
一、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
二、工资理论
三、利息理论
四、地租理论
五、利润理论
第三节 洛伦斯曲线
一、洛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
二、洛伦斯曲线的运用
第七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以及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国民经济各种流量模型的恒等关系。
第一节 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一、国内生产总值概念及具体含义、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分法:支出法、收人法、部门法
三、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关系
四、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缺陷及纠正
一、国民收入核算中的缺陷
二、对国民收入核算中缺陷的纠正
第八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
通过本章的教学,围绕着总供给=总需求这一基本原则,要求学生掌握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决定及其变动相关的消费函数、储蓄函数等概念。
第一节 储蓄、消费和投资
一、投资与储蓄的关系
二、消费函数
三、储蓄函数
第二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两部门经济中收入流量循环的模型
二、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
三、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三节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一般化
一、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二、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九章 国民收入的变动
通过本章的教学,围绕着总供给=总需求这一基本原则,要求掌握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决定及其变动相关的消费函数、储蓄函数等概念。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变动与调节
一、国民收入的变动
二、国民收入的调节
第二节 乘数理论
一、乘数的概念
二、乘数的公式
第十章国民收入与就业量的决定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了解传统就业理论和凯恩斯就业理论,掌握凯恩斯对失业存在的解释、IS-LM模型。
第一节 传统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一、萨伊定律
二、储蓄永远等于投资
三、工资的决定与工人的充分就业
第二节 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一、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
二、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三、失业的存在及其根源:边际消费倾向、灵活偏好、资本边际效率
第三节 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一、IS曲线:含义、方程、曲线的移动
二、LM曲线:含义、方程、曲线的移动
三、IS-LM分析: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同时均衡:四个区域中点的含义
四、IS-LM分析的意义
第十一章 经济周期理论
通过本章的教学,理解国民收入波动的因素,并掌握经济周期的含义和分类,了解经济周期原因的解释、乘数-加速原理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
学生自学要求:
第一节 经济周期概论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
二、经济周期的分类
三、对经济周期原因的解释:纯货币理论、投资过渡理论、消费不足理论、心理理论、创新理论、太阳黑子理论
第二节 乘数与加速原理相结合的理论
一、加速原理
二、乘数与加速原理的相结合
第十二章 经济增长理论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增长的动因、源泉、以及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模型等理论。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概论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
二、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哈罗德一多马模型
一、基本公式
二、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三、经济中短期波动的原因
四、经济中长期波动的原因
第三节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一、肯德里克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二、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索的分析
三、关于增长极限理论的简介
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政策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掌握政府宏观经济制定的背景和所要求达到的目标。掌握宏观财政政策的内容和运用,宏观货币政策的内容和运用以及供给管理政策。
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的概况:目标、需求管理
一、 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二、 宏观经济政策——需求管理
第二节 宏观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内容和运用
二、内在稳定器
三、 赤字财政政策
第三节 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的基础知识:银行制度、货币乘数
二、货币政策的内容与运用: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政策、改变准备率、其他措施
第四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一、相机抉择
二、菲利蒲斯曲线及其运用
二、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满分150分。
中图分类号 F0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3-0114-05
当前在我国倡导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已经成为前沿性研究领域。本文正是基于这个目的,试图揭示在经济保持增长而又能降低资源消费时,资源生产率及其增长速度、节能率、经济增长速度和资源消费弹性之间的关系。进而为遏止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的发展任务提供理论支撑。
1 资源消费弹性系数
1.1 基本定义
弹性是指当变量间存在相互依存关系时,一变量对另一变量变动的相对反应程度, 弹性值就是两个变量变化率之比。弹性作为一种数量分析方法,与数学中的导数密切相联。 例如对于一元函数y=f(x),其导数的意义是:dy[]dx[SX)]=lim[]Δx0Δy[]Δx。则y对自变量x的弧弹性为:E=Δy/y[]Δx/x=Δy[]Δxx[]y;y对自变量x点的弹性为:E=lim[]Δx 0Δy/y[]Δx/x=x[]y dy[]dx。由于弹性概念揭示了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并可在相关分析中分析期间动态变 化的规律性,因此弹性的概念在经济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比如常用的价格弹性、投资弹性、收入 弹性、税收弹性、电力消费弹性、能源消费弹性等。
根据弹性定义的基本理念,其本文提出资源弹性的概念,其基本定义为资源消费增长率与经济增长速度之比。这里资源弹性系数是研究资源消费与 宏观经济发展指标(通常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关系的数值。利用 弧弹性的概念(以下简称弹性),公式表达如下:
e=ΔR/RΔY/Y=αβ=ΔRΔY×YR(1)
其中:e为资源消费弹性系数;α为资源消费增长率;β为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R为资源消费量;ΔR为资源消费增量;Y为国内生产总值;ΔY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量。
对于资源消费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这里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公式如下:
Rt=R0(1+α)t-t0(2)
Yt=Y0(1+β)t-t0(3)
其中:Rt和R0为t年与t0年的资源消费量;Yt和Y0为t年与t0年的国内 生产总值;α为t0~t年的资源消费年均增长率;β为t0~t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由(2)式和(3)式,可计算:
α=(RtR0)1t-t0-1(4)
β=(YtY0)1t-t0-1(5)
1.2 资源生产率
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率概念是指资源利用效率,即生产过程中投入转变为产出的效率,资源生产率可以用当年的国民经济总产出与自然资源的投入来计算自然资源生产率。本文认为可以用国民经济总产出(GDP)与当年的生态足迹来计算资源生产率,因为生态足迹是一种很好的自然资源使用的度量指标。计算公式为:
RP=YR(6)
根据公式(2)(3),类似的有:
RPt=RP0(1+δ)t-t0
δ=(RPtRP0)1t-t0-1
甚至我们还可以定义资源的边际产出:
MPr=ΔY[]ΔR其中:RPt和RP0表示t年与t0年的资源生产率;δ 为t0~t年的资源生产率年均增长率;RP为资源生产率,MPr是资源的边际产出;Y表示 国内生产总值,R是基于生态足迹的自然资源要素投入;ΔR为资源消费增量,ΔY为国内生 产总值增量。 孟维华等:资源消费弹性系数与降低经济增长中的资源消耗 2008年 第3期因此,在定义了资源生产率和资源边际产出之后,就可以把资源消费弹性系数写成资源生产率和资源边际产出的函数表达式。即:
e=ΔRΔY×YR=ΔRΔY×RP=RPMPr(7)
即资源消费弹性系数不仅与资源生产率成正比,而且和资源的边际产出成反比。由此可见,资源生产率是关系到资源消费弹性系数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它与其他相关指标的关系。
2 资源生产率、经济增长与降低资源消费的关系
2.1 资源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速度、资源消费总量增长率
的关系由公式(2)(3)可得出下面的推导:
Rt=R0(1+α)t-t0=Y0RP0(1+α)t-t0(8)
Rt=YtRPt=Y0RPt(1+ β)t-t0(9)
可得出:
RPtRP0=(1+β)t-t0(1+α)t-t0=(1+β1+α)t-t0=(1-δ)t-t0(10)
δ=1+β1+α-1=β-α1+α(11)
RPtRP0表示t年与t0年的资源生产率的比值,它等于此期间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 长值与资源消费总量的增长值之比。δ为资源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β与资源消费增长率α之差跟(1+α)的比值。因此可以说,资源生产率的增长率与资源消费增长率、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可以借助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资源利用的效率。根据公式(11)可知资源生产率与经济增长速度、资源消费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存在3种可能:
(1)β>α,δ>0;即资源生产率逐年增大,表明经济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是提高的,也说明社会发展是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β<α,δ<0;即资源生产率逐年变小,表明经济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是降低的,说明社会发展不是可持续的。
(3)β=α,δ=0;即资源生产率恒定,表明经济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保持不变,此时经济系统可能处于可持续发展的起点。
2.2 资源生产率与降低资源消费的关系
为简化分析,假定t-t0=1,那么由公式(11)得:
(1+α)RPt=(1+β)RPt-1
α=(1+β)RPt-1RPt-1
假设:资源的消费总量下降,即α< 0,则有:
(1+β)RPt-1RPt-1< 0,又因为RP大于0,因此可推导出:
RPtRPt-1> 1+β(12)
公式(12)表明,若当年与上一年的资源生产率之比RPtRPt-1大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1+β)倍数时,则会在保持经济以β增长率增长的同时可以减少资源消费,即资源消费负增长也就是资源消费弹性小于0。又因为RPtRPt-1=1+β1+α,所以在经济增长速度β值一定时,RPt/ RPt-1值越大则α值越小,即资源消费降低的越多。
2.3 经济增长速度与降低资源消费的关系
基于资源消费总量下降的假设下,(12)式还可以写作:β<RPt-RPt-1RPt-1;设ΔRP=RPt-RPt-1,则有:
β<ΔRPRPt-1(13)
这样可以进一步反映出资源生产率变化情况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资源消费量增减趋势的影响。ΔRP越大说明资源生产率的变化程度越大,当ΔRP与t-1年资源生产率的比值大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时,资源消费量才会出现负增长。
3 资源生产率增长率、节能率和资源消费三者之间的关系
3.1 资源生产率增长率和节能率的关系
节能率的定义是指经济系统产值能耗的年均相对降低速率,则从初始时间t0 年到t年的年均节能率γ满足:
γ=1-(DtD0)1t-t0(14)
其中:D=R/Y,为能耗系数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资源(能源)量。D t和D0为t年与t0年的能耗系数。
因为能耗系数D=R/Y,而资源生产率RP=Y/R,因此有D=1/RP。(14)式也可写成:
RPtRP0=1(1-γ)t-t0(15)
根据公式(10)和(15)可知,δ=γ1-γ或γ=δ1+δ(16)
公式(16)表明节能率和资源生产率增长率成正比关系。即资源生产率增加意味着节能,资源生产率降低代表能源浪费。存在以下的关系:
(1)当γ>0时,δ>0;资源生产率增加,经济系统处于节能型经济发展阶段。
(2)当γ=0时,δ=0;资源生产率不变,经济系统既不节约资源也不浪费资源。
(3)当γ<0时,δ<0;资源生产率下降,经济系统的节能效果较差。
3.2 资源生产率增长率、节能率与资源消费弹性的关系
资源弹性系数:
e=(Rt-R0)/R0(Yt-Y0)/Y0=(YtY0×RP0RPt-1)/(YtY0-1)
=(1+β)t-t0/(1+δ)t-t0-1(1+β)t-t0-1
假设t-t0=1,则上式可写为:e=(1+β)/(1+δ)-1β=1-δ/β1+δ(17)
由公式(17)可以得出资源生产率增长率δ和资源消费弹性系数е之间的关系:
上式说明只有当节能率γ大于β1+β时,资源消费量可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
4 实证分析
以上分析说明,资源生产率RP、节能率γ、经济增长速度β应该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出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又降低资源的消费。对此,我们可以1978-2003年数据进行检验。
(1)资源生产率、经济增长速度与降低资源消费的关系,RPtRPt-1> 1+β或 ΔRPRPt-1>β。
由表2可知,1981、1999年的资源生产率之比RPtRPt-1要大于 1+β或ΔRPRPt-1大于β的数值,因此符合资源消费负增长的条件。再由表1可知,以生态足迹表示的资源消费总量的增长率在这两个年份确实为负值,从而验证了资源生产率与降低资源消费之间的关系。
(2)节能率、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源消费的关系,γ>β1+β。
表2显示1981、1999年的节能率γ大于β1+β的数值,因此符合资源消费负增长的条件。再由表1可知,以生态足迹表示的资源消费总量的增长率在这两个年份确实为负值,从而验证了节能率、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源消费之间的关系。
5 结 论
(1)遵照弹性定义的资源消费弹性概念是一个分析资源消费变化的有用指标。进而又在资源生产率和资源的边际产出与资源消费弹性之间建立了联系,从而为用资源生产率来判断资源消费增量变化提供了依据。即资源生产率、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在RPtRPt-1> 1+β或 ΔRPRPt-1> β的关系时,可以降低经济系统的资源消费。
(2)δ=γ1-γ,即节能率γ和资源生产率的增长率δ成正比关系。即资源生产率增加意味着节能,资源生产率降低代表能源浪费。
(3)当节能率γ和经济增长速度β之间存在γ>β1+β关系时,资源消费将负增长。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史丹. 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2000,2:38~43.[Shi Dan. Changes in Structure Mostly Impact Power Consumption in Our Country[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y,2000,2:38~43.]
[2]隗斌贤.弹性统计及其应用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1996,15(2):28~34.[Kui Binxian. Elastic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Its Applied Research[J].Application of Statistics and Management,1996,15(2):28~34.]
[3]戴建国.节能效果对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影响分析[J].中国能源,1996,10:23~25.[Dai Jianguo. The Analysis of Impact on the Elasticity Ratio of Energy Consumption For Energy Saving[J].Energy of China,1996,10:23~25.]
[4]陈书通,耿志成,董路影.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能源与经济增长[J].中国能源,1996,12:24~30.[Chen Shutong,Geng Zhicheng,Dong Luying. Energy in Our Country and Economic Growth From the Beginning 90's[J].Energy of China,1996,12:24~30.]
[5]张宗成,周猛.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异常关系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4,4:41~46. [Zhang Zongcheng,Zhou Meng. The Analysis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na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bnormality[J].Shanghai Economic Review,2004,4:41~46.]
[6]杨敏英.解析负值的能源弹性系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4:55~58. [Yang Minying. The Analysis on the Minus Elasticity Ratio of Energy[J]. Quantitative and Technica Economics,2003,4:55~58.]
[7]史丹.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J].经济研究,2002,9:49~57.[Shi Dan.The Improvement Of Energy Consumption Efficiency In China's Economic Growth[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02,9:49~57.]
[8]诸大建,臧漫丹,朱远. C 模式: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选择[J]. , 2005 , 15 (6) :8~12. [ Zhu Dajian, Zang Mandan, Zhu Yuan. Model C: the Strategic Choice for China's Circular Economic Development[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ses and Environment, 2005 ,15 (6):8~12. ]
Elasticity Ratio of Resource Consumption and Reducing the
Resource Consumption in Economic Growth
MENG Weihua1 ZHU Dajian1 ZHOU Xinhong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