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语文中考重点

语文中考重点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3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语文中考重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语文中考重点

篇1

试题材料新颖,突出能力立意,注重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的有机联系,贴近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从识字写字、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阅读、写作等多方面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能力与水平;考查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度。从整份语文试卷来看,涉及到课内的内容很少,但是每个考查点,都离不开教材中所学的知识,离不开平时语文学习中应获得的能力,注重对语文素养的全面考查。

(二)从命题思路来看,体现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点。

今年中考语文试题在保持往年命题特点的同时,有3点变化:

1.整合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试题,突出试题检测的有效性。

将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整合在同一背景下设题,一方面有效节约试卷版面,减少文字阅读量,另一方面突出语文能力的综合考查,注重语文与生活的有机联系,所设的5道小题以“书博会”为背景,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让学生在书香浓浓的情境中,去创作设计并写出感受,考查了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了关于读书的重要意义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

2.设置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今年文言文阅读增加课外篇目,设置课内与课外文言文的比较阅读,而且今后课外文言文的比例将逐步加大,最终将全部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旨在正确引导文言文教学方向,有利于改变教学中猜题押题、机械训练的现象,不断提高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设题主要涉及文言词语、文言句子、主旨把握、内容理解等内容。所设题目切中重点知识,而且所设的课外文言文句子在翻译上只要通顺即可。从考试结果来看,学生在课外文言文试题中的得分反而比课内试题得分高。

3.淡化作文审题,更加关注真情实感的表达。

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减少了审题障碍,作文试题改变了以往考查话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的设题方式,设置了半命题作文和命题作文,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着重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基本的写作能力。作文题目为两选一,两个文题都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的抒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既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真情实感的抒发。

(三)从试题的科学性来看,语文试题的命制严谨、规范。

语文试题内容丰富、合理;表述严谨、流畅;问题清楚、明确;图形清晰、美观;形式灵活、生动;试卷布局合理、规范。试题命制坚持原创,屏蔽所有复习资料中的成题,全部由命题人员自编或者改编,较好地把握了难度,易中难的比例控制在7:2:1,有效地检验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体现新课程中考命题的要求,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并具备一定的区分度,试卷结构、考查点的覆盖面更趋于科学性、合理性。

(四)从考试结果来看,有效地考查了学生初中阶段语文学科的学业水平。

2011年牡丹江市区报名参加考试的人数为6 919人,试卷满分为120分。根据统计,牡丹江市区语文平均分为84.79分,如果折合成百分制,平均分为70.66。从图1可以看出,90分~100分的人数最多,为2 287人,占考试人数的33.13%,110分~120分的人数最少,为22人,占考试人数的0.32%。低分人数比较少,30分以下的占2%。总体来看,语文考试成绩分布比较分散,从30分到100分,各个分数段人数呈上升趋势,100分以上人数相对减少。如果折合成百分制,72分以上为及格,及格率为80%左右。

二、从学生答题情况看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1.书写不工整、不规范,错别字现象比较严重。大多数的丢分是因粗心、马虎造成,如第1小题,将所给的文字“用楷体字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一些学生因为马虎大意,出现了抄写错误的现象,填字、漏字,甚至写成错别字;在古诗文默写和在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也比较常见,一些学生卷面书写潦草、字迹难以辨认,错字、别字现象严重。可见学生在汉字的规范书写和习惯的养成方面存在问题。

2. 课内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主要表现在:(1)古诗文默写中出错率较高,本属于教材中客观性的内容,却因为记忆不清、掌握不扎实、书写错误而丢分。(2)文言文阅读中课内词语解释(书写注释的内容)、翻译丢分的学生较多。(3)一些学生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语文知识辨别不清,掌握不准确,造成混淆。

3.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须加强。如第4题、第9题,对于图表中的内容不能用简洁、清晰的语言进行概括,往往只概括图表中的部分信息,缺少对材料的全面把握。再如第16题,许多学生只是从原文中摘抄句子,不善于从文章中提炼信息、概括文章内容。

4.作文中套写、仿写现象仍然存在,内容缺乏真情实感。尽管近两年中考语文试题强化了对学生作文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但是,仍然有不少学生作文中出现一些套写、仿写、改写的文章,一些作文大段篇幅套用作文书中的华丽语言,内容浮华,不知所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一些教师应试指导中为了学生得高分,鼓励学生背范文,以备考场应试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是鼓励学生抄袭,鼓励学生说假话,作文也自然就没有真情可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师的作文教学观念问题,对学生作文要求标准过高,用一些优秀作文或者范文的标准要求去“规范”学生的作文,而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鲜活的思想和独特的经历,不是可以规范的,被“规范”了的学生作文,一定是失去了血肉的模式化东西。此外,学生作文中套写、仿写的现象,也反映了当前学校教育中缺少知识产权教育,缺少诚信教育,应该引起语文教学的重视。

三、当前语文教学的侧重点

1.强化写字教学,培养良好习惯。

让学生写好汉字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当前学生字迹潦草、不工整、不规范、错别字比较多的现象,语文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高学生识字写字能力,从培养良好书写习惯抓起,学生的每天、每节课,每一个写字的机会,都要注意规范写字要求,加强指导,持之以恒,不可松懈。其实语文学习归纳起来就两个字――习惯,所谓“习惯成自然”,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日积月累,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循序渐进,关键看教师有没有恒心,有没有耐心,有没有决心。

2.夯实语文基础,研究学习规律。

教材中一些文学知识、字词、经典句子、优秀古代诗文等基本知识和常识,需要学生牢固掌握,无论课程怎样改革,语文学习中的必备知识是不可省略不可忽视的,不能因为新课程中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忽略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关注和培养。三维目标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更不可偏废。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打下牢固的语文基础,掌握扎实的语文知识,并在反复训练中不断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语文学习是有规律的,掌握了学习规律,学生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语文教师要不断研究语文教学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按照科学的方法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

3.加强对语文教材的有效使用。

篇2

中考考查的重点是标点符号的综合运用,试题的难点往往在于标点易混处和标号、点号连用的处理,主要采用的是选择题的形式。

一、问号

1.一般情况下,选择问句,选择项之间用逗号,问号用在句末。

例如:是去好呢,还是不去好?

2.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词“谁”、“什么”、“怎么”等,如果就全句来看并不是疑问,末尾不用问号。关键点是分清整个句子是陈述语气,还是疑问语气。

例如:当时他说了什么,究竟有没有说,他都不记得了。(陈述句)

3.倒装句中,倒装成分之间用逗号,问号应放在全句的末尾。

例如:明天放假吗,张老师?

【真题演练】下列问号用法正确与否,请判断。

1.(2012湖北黄冈市)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骄傲?( )

2.(2012贵州遵义市)“我到底要行去何处?哪里是我的终点?不重要了,”徐霞客对自己说,“重要的是,我行走在天地之间。” ( )

3.王老师走进高三(25)班教室,问道:“作业写完了吗?同学们。”

【答案及解析】1.×,选择问句,前一个问号应该改为逗号。2.√,是自问自答的设问句。3.×,引号里的句子是倒装句,问号应置于句末,倒装成分之间用逗号。

二、分号

1.分号用在复句内并列的分句之间,但句中不能不用逗号而径直用分号。

例如: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2.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

例如:如果每做一件事,都要从钱来考虑,有钱就做,没有钱就不做,钱多的就多做,钱少的就少做;那么,一个儿童失足落水,还有谁去救他?

3.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也可用分号。

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县、自治县为乡、民族乡、镇。

【真题演练】下列分号用法正确与否,请判断。

1.(2012湖北黄冈市) “最美司机”吴斌用大爱阐释了生命的价值:76秒,吴斌用生命履行了职责;76秒,吴斌用平凡成就了伟大;76秒,吴斌用行动诠释了人间大爱。( )

2.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急。( )

3.(2012山东德州市)微博上,不同群体表现出来的特征各异:“70后”好为人师,制造深度话题,“80后”从不袖手旁观,参与度较高,“90后”则基本上是娱乐。( )

【答案及解析】1.√,复句内并列的分句之间用分号。2.×,在复句内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即“风”前面用分号。3.×,“80后”“90后”之前的逗号该用分号。

三、冒号

1.用在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

例如:同志们,朋友们:现在开会了。

2.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

例如: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3.“某某说”在引语前,后面用冒号;“某某说”在引语后,后面要用句号;“某某说”在引语中间,它前后的引语是一个人的话,它后面要用逗号;“某某说”后面不是直接引语,而是转述“某某”话的大意,“某某说”的后面一般用逗号。

例如:“这是国家财产,不能随便动!”王师傅看不惯这几个人的作派,严肃地说,“就是拿走这里一根铁丝,也是破坏行为!”

4.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例如: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5.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也可以用冒号,以总结上文。

例如: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6.同一句内不能同时使用两个冒号。

例如:我向大家保证:今后我一定做到三件事:第一,不迟到;第二,上课不随便说话;第三,按时完成作业。(第一个冒号应该改为逗号。)

【真题演练】下列冒号用法正确与否,请判断。

1.(2012湖北随州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

2.(2012四川达州市)“不。”他蹲下来,看着那只老鼠,摇摇头说:“这是一只旅鼠。” ( )

3.(2012四川凉山州)“我……我……我什么时候骗过你?”他问得很突然,我也就随便反问了一句,“你可是真的没有骗我?” ( )

【答案及解析】1.×,在总说性话语“散步”后面应用冒号。2.×,“说”在话语的中间,后面用逗号。3.×,引语不是同一个人说的话,“问了一句”后应用冒号。

四、引号

1.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用引号标示。

篇3

二、增加探究拓展题量。注重综合能力考查。2006年中考文言感悟研究题一般在2至4题,大多是在4题。其内容与形式主要体现在:理解重要词句语境意义与表达作用;整合概括文段主要信息;根据文段有关内容概括出人物的主要精神品格,或根据文中人物品格精神概述有关内容;感受作者思想观点、感情态度;体会主要笔法,简析语言特点;简述所受到的启示,提出自己对文章内容或形式方面的评价或看法;写出与特定精神品格有关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等。试题具有鲜明的感悟、拓展、开放、综合的能力特点。例如,吉林卷将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与蒋士铨的《鸣机夜课图记》(节选)比较阅读:要求从前文“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中体会宋濂的优秀品质;从后文“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中感受母亲的情感;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段选文的大意;就宋濂对待师长,“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的态度,蒋士铨对待母亲,“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书诵于侧”的感情,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所得到的启示。呼和浩特市将孟子《鱼我所欲也》第3段与范仲淹《岳阳楼记》第5段比较阅读:要求指出前文中的“本心”与后文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体内容;简析两段选文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山西卷要求:比较理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仕途失意之时的不同心情;写月的不同表现手法;“婵娟”与“闲人”所指对象;不同的体裁与不同的语言风格。南京卷比较阅读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微斯人,吾谁与归”与司马光《资治通鉴》中“上与群臣论止盗……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要求指出前文所表达的作者忧乐观;用前文中的语句回答后文中作为国君的唐太宗做到了什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芜湖卷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与《丰乐亭记》中两个片段比较阅读: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不同。扬州卷第16题:老虎(柳宗元《黔之驴》)和眇者(苏轼《日喻说》)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请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临汾卷第21题:(1)甲文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2)乙文中邹忌成功地说服了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河北卷第9、10题: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青海卷第14题:(1)请写出两个能表现艰难求学或勤学苦练精神的成语典故(如程门立雪、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读);(2)作为一名当代的中学生,你是如何评价古人这种勤学苦练精神的。

三、注意写作方法的概括与分析。2006年中考文言试题注意从写作方法的角度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欣赏能力,其方式主要是:在概述写作目的中体会某些写作方法及其表达作用;联系选文有关主要内容分析写作方法的特点及其作用;根据特定表现手法及其作用阐述或填写相关内容;联系特定文段内容,填写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方法。如,北京卷第15题(《岳阳楼记》选段)从铺垫、衬托的表现手法角度,请考生结合选文回答:作者写“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天津卷第21题: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人物方法的角度,要求考生“结合原文”“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芜湖卷第24题:“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重庆卷第14题:就“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反问句,体会其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昆明卷第ll题:甲文用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乙文也运用了类似的写法,请用乙文中的例子来说说这样写法的好处。武汉卷第10题:甲文用――、――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呼和浩特卷第13题:甲乙两段都运用了―――(对比)表现手法。临汾卷第20题:乙文中邹忌在劝说齐威王时,运用―――(设喻或类比)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性的话是――――。

四、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语境意义。陕西卷第17题:让考生从卷面所提供的《古代汉语词典》中关于“践”的五种解释中,为选文中“某暗以足践之”的“践”选择一个恰当的义项。漳州卷第12题,要求考生从卷面所提供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关于“坐”的五种解释中,为选文画线句子中的“坐”选择一个恰当的义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