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新农村规划建设

新农村规划建设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6:0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新农村规划建设,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Abstract: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the construction of farmers' own homes, should is with the farmer this, arouse a farmer to build their own homes enthusiasm, farmers rely on their own efforts and hard work, to have a better life. But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practice farmers often become passive recipients, the farmer of a few places not only life not bounteous, but saddled with debt. Based o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e problems of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so as to bett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Key words: new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3-0020-02

党的十七大的政治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 近几年新农村建设受到广泛的关注,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8年1月1日,颁布实施了《城乡规划法》,更进一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规划依据。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的联系日益交融,互为影响。但原有的规划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就乡村论乡村,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引导,出现盲目建设、无序建设的现象,造成了土地资源、社会资源的浪费。这种规划制定与实施模式已经不适应城乡统筹的需要,影响了城乡协调的发展。为了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必须做到规划先行、全盘考虑、统筹协调,避免盲目建设。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上重新研究制定规划,根本上改变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没有规划、无序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制定

要坚持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目前我国多数的村庄还没有制定规划,要求所有的村庄,按照规划进行建设,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 

制定村庄规划,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对规划的要求。制定和实施村庄规划,应当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基本目标,坚持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公益事业建设与管理,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科学引导,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合理确定乡和农村的发展目标,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转贴于 中国

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   

党和国家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对今后农村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却面临着许多现实障碍和困难。   

一是体制依然存在。虽然近几年来 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困扰和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问题仍然存在,一些关系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比较突出,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没有得到改变。 长期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都由公共财政给予保障,而农村却依靠基层政府和农民集资来进行。由于大多数地区乡镇经济发展不理想,地方财政入不敷出,使得许多乡镇政府无力向农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农村的土地、资金、补贴、农产品增值等要素和现实利益继续呈流向城市的趋势,导致农村发展落后,农民增收缓慢。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老化和毁坏严重。由于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在投资制度上表现为"重工轻农",导致农村投资严重不足, 农村道路等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存在无人管理和养护现象, 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   

三是农民增收压力大。 目前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所面临的困难很多,例如:单纯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收入的空间越来越小,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滞后于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乡镇企业和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资金短缺严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等。 虽然当前国家免除了农业税,兑现了种粮直补,但农资价格不断上扬,农业增收空间变窄。同时,农业生产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自然灾害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产业化经营水平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对农民增收带动力也不强。    

四是农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由于长期受经济社会条件影响, 我国农村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农村文化、教育基础尤其薄弱,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受教育机会很不平衡,尤其是城乡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距, 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导致当前农民整体 文化素质偏低, 缺乏专业技能, 接受新事物能力差;观念落后,重农轻商的意识相当浓厚;小富即安,小成则满,缺乏开拓精神和市场风险意识 ;农村中封建迷信等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五是村庄建设亟需规划。乡镇面对广大农村的土地管理,特别是农民建房的管理难以到位,很多农村规划严重滞后,村庄房屋杂乱无章,目前农村违法建筑和违章抢建仍然十分普遍。如不及时规划,将来按新农村标准要求进行规划建设,代价将更大,同时也留下很多安全隐患。另外,由于杂乱,农民住房独家独户,缺乏有序管理,没有科学规划建设公厕、统一垃圾投放点,环境卫生脏、乱、差,鸡飞狗跳、毛厕遍地、污水横流的现象随处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正确面对和妥善解决这些现实障碍问题。

篇2

相对于传统农村,旅游型新农村除了开展日常的农耕劳作之外,是将旅游融入新农村建设中,以旅游及旅游接待为村民增加经济收入,并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一种产业[1]。除了发展日常的农业生产活动,同时增加生态农园观光、农园体验、农园展览等多项农业景观,融观赏、学习、考察、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面对如今日益趋快的生活节奏,旅游型新农村也是城市居民喜爱的一项旅游休闲去处[2]。

1.2发展旅游型新农村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村如若只是单一的种植业生产农产品、发展农业则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及精神需求。旅游型新农村结合第三产业,依托当地风土人情及当地乡土资源,通过旅游休闲促进新农村建设,切实带动村镇经济发展、转移剩余劳动力、丰富旅游区文化内涵、保护农村自然环境、和谐处理好人与自然、社会、人与文化、人与人的发展[3]。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的层面,各级政府以及学者们都在不断进行着景区新农村环境改善的实践和资源合理利用的探索[4]。作为一名规划设计工作者,应该吸取国内外新农村建设中的经验教训,促使景区新农村建设能更好、更快的发展[5-7]。作者希望通过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为正确和妥善地处理好景区规划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2项目区基本情况

2.1项目背景

为落实十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2013年2月广西省开始在防城港市全面开展“美丽方程•清洁乡村”的活动。红沙澫村位于光坡镇域的东部,三面临海,与钦州湾隔海相望。地域总面积10km2,其中耕地面积96.67hm2,林地面积300hm2,有20多km长的海岸线。红沙村主要经济收入以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为主,全村有大小渔船200艘,已开发海水养殖面积1042hm2,从事海水养殖专业户257户,人均养殖面积达0.63hm2。

2.2项目区发展优势

红沙澫村位于红纱生态旅游景区3个区域(鱼鹭园休闲区、火山岛旅游区、蚝排体验区)中火山岛旅游区内,东濒钦州湾,位于整个景区核心位置,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红沙澫旅游村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与优势。海滩、海景、海产是红沙澫村一大特色,濒海盛产贝类、虾类、蟹类、藻类等,光是海螺就有不下10种。近年来,该村还引资开发“火山岛”旅游项目,筹措资金新建渔业码头,开发旅游设施的建设,随着红沙核电基地的建设,并投入使用,将建成为新的旅游观光景点和能源工业基地。对红沙澫旅游村的规划建设是一种长远的可持续的方案,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又通过当地特色的开发从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这种优势循环将为红沙澫旅游村建设带来更多发展空间与可持续利用[8]。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规划不仅能改善红沙澫村目前的经济现状,而且也能改善红沙澫村整体环境面貌。

2.3项目区存在的问题

2.3.1建设模式单一,绿化意识淡薄

红沙澫村建设规划整体缺乏前瞻性。在绿化方面只是片面强调绿化隙地、空地,没有新的理念,多数农民对村庄绿化的作用认识不高,绿化意识较为淡薄。整体绿化水平不高,没有全面考虑村内同村外红纱景区一致的绿化景观效果。土地的利用率低,大部分用作农耕及栏圈,缺乏规范的布局。建设模式极为单一,从现场调查来看,房屋建筑保留当地特有古建筑,但由于地处沿海,房屋建筑墙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道路清一色采用水泥铺地,脏乱且凹处多,雨天易积水;树池分布杂乱,多数用石块简单围合而成,缺乏美观。

2.3.2管理经营模式滞后,缺乏技术指导

目前红沙澫村绿化只注重栽植,造林后无人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且大多由村民自行管理,或用简单的乡规民约来约束一些不利于绿化发展的行为,缺乏科学技术指导,规范化、科学化经营措施落实不到位,整体绿化效果差。村民对旅游发展方面了解甚少,无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发展旅游同农业相结合的新产业,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整个红沙澫旅游村的发展。

2.3.3树种结构不合理,缺乏管理

红沙澫村地处防城港区域,据调查,当地种植树种大多为榕树、朱槿、蕉类等植物,品种结构不合理,没有系统规范的做出规划、布局,因而景观无法突出特色。居民区附近大多种植果树如龙眼、番石榴。部分树种病虫害较严重。树种分布散乱,无人管理,整体无法达到旅游村景观标准。

3项目规划建设方案

3.1环境改造布局规范化,提高村民绿化意识

在红沙澫村开展清洁工程,鼓励村民具体参与其中,对道路、水源、栏圈、公共场地等进行清洁整理;做好乡村环境建设规划,形成具有特色的乡村风貌,融入红纱澫生态景区中;农村生产生活设施配套进一步完善,形成具有特色的乡村风貌,布局更美,村镇规划体系更科学,生产、生活、生态等空间布局更优化;风貌更美,镇圩、村屯(含乡镇社区,以下同)绿化美化取得重大进展,乡村风貌改造内涵不断拓展,改造一批旧村屯,建设一批新村镇,形成一批特色名镇、名村;庭院更美,推进庭院绿化美化,庭院及周边环境保持整洁,涌现一批清洁文明单位、农户。

3.2建设模式合理化,实行科学指导

将当地文化运用到红沙澫村景观设计中,对红沙澫村建筑、景观小品、铺装、植物配置等赋予当地文化特色并与整个红纱景区融合,体现一种生态景观效果。整个红沙澫村的改造共有8个重要的节点,分别位于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等“四旁”绿化和村庄西面的湿地水域,规划通过乔、灌、花、草合理搭配使村庄的庭院绿化率达40%以上。在保持当地古建筑群及地貌的前提下开发旅游特色的景点,具体景点有:古榕游览区、渔家饭店、生态休闲农庄、村口广场、旅游接待中心、旅游餐厅、旅游厕所、篝火广场、露营平台、度假木屋、观景平台、观景亭等。

3.3植物结构多样化,适地适树合理配置

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在尽可能使用乡土树种的条件下,充分运用乔、灌、地被植物的合理搭配,体现出当地的植物配置特色。乔木可采用旅人蕉、芭蕉、油茶、桂花、银海枣、大王椰、棕竹、樟树、小叶榕、红树林等耐盐碱濒海植物;灌木及地被可采用红叶朱蕉、彩叶朱槿、苏铁、栀子、杜鹃、蜘蛛兰、金叶黄杨、凤仙花等植物;水生植物可选用柳叶红千层、碱篷、碱茅、旱伞草、再力花、水杉、水松、芦苇等植物。同时为了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可种植一些果树如:木瓜、番石榴、木菠萝、龙眼等树种。

3.4嵌入人文景观,丰富项目内容

在旅游型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不仅仅是对其外在面貌的规划,更要赋予项目区内涵文化。农村是农耕劳作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绵长的文化历史,天然的农产品、有着文化底蕴的古村落、朴实辛勤的农民、传统的礼仪习俗都为红沙澫村带来了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在红沙澫村开展各类民俗节庆、民俗工艺、民俗故事趣说等人文景观,丰富村落的文化底蕴,提升新农村旅游的内涵。

篇3

Abstract: This paper sums up the present conditions of the castles and villages at the Great Wall around Beijing. With the planning of Changyu City Village at Changping as an example, the methods of the planning of new countryside and ancient castle protection are elaborat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methods of new countryside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of the Great Wall and ancient villages.

Key words: ancient castle;new countryside;Changyu City;planning;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09)04-36(4)

作者简介:陈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张建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明初以来,长期而深刻的外患危机,对北京防务及明王朝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迫使明廷在长城沿线驻守重兵,并以“卫”、“所”、“寨”等不同规模的军事建制形成以军事为中心的人口聚居,进而演化出独特形态的聚落体系。清军入关后,长城及其周边的堡寨失去了军事价值,“民”的序幕也至此拉开,这种戍边军事聚落开始回归于普通聚落的自然发展演进历程中。由于有前朝的屯田历史,使得大多数堡寨在军事功能丧失后,没有沦为废墟,而演化为今天的村落。

北京地区的长城戍边聚落是整个长城聚落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临近京畿地区,具有典型意义。但目前由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因素,其传统特色正在快速消失,因此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对其进行有关保护规划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重要的实际意义。

1北京地区戍边聚落的保护现状

自明亡以来,经历了三百年的风风雨雨,许多城堡处于濒危状态。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村庄的快速发展,没有文物保护意识的村民,将城砖扒下建房,墙中夯土填沟,如延庆地区的夯土砖墙城堡,正以惊人的速度快速消失。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各个区县逐步将遗址保存较好的一些戍边城堡确立为保护单位,挂牌保护。但由于保护级别较低,保护资金、措施和力度不够,许多城堡与几百年前一样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京郊旅游的火热,许多堡寨村落为了尽快致富,对传统资源盲目开发,随意整治,以至不少古城堡被“善意”地破坏。

自2005年北京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北京农村的整治与更新速度加快。2007年北京市投入7个亿用于新农村规划建设,已有小部分长城沿线的堡寨村落被划为规划整治范围。从规划建设的效果来看,由于专业人员的介入,村庄中的多数历史遗迹得到重视,为有效保护提供了条件。

北京地区长城戍边城堡村落多位于深山区,近几年,这些村落的人口增长趋势正逐渐放缓,同时许多村民为脱贫致富纷纷赴北京城区及周边城市务工,不少人在城中生活,村中常住人口下降,农事及建设规模也趋于平缓。从客观上对城堡村落中历史遗迹破坏有减缓的趋势。而一些城堡保存完好的地方,均已开展起不同内容的民俗旅游,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密云的遥桥峪是一座保存相当完好的堡寨,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有许多人来此度假。城堡中民居全部用于接待旅游者,村民对为其带来财富的城堡建筑倍加爱护。同时这些堡寨村落的成功,对周边堡寨的村民也有很大地促进作用,如距遥桥峪仅一公里的吉家营,历史上是一座比遥桥峪大许多的堡寨,但由于破坏较严重,所以在发展旅游上一直没有太大起色,当地村民对遥桥峪羡慕不已,同时也自发地对现有城堡遗址进行保护。

不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旅游开发均为长城城堡的保护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将是未来这些城堡保护的主要工作。

2昌平长峪城村庄规划实践

2.1村庄概况

长峪城建于1520年,1537年扩建,为明代长城戍边城堡中的“营城”,其位置十分险要,是从延庆盆地进京的一个要道。城池在两山夹持的山谷之中,城墙与山上长城相接。清军入关后,演变为村落,是长城戍边聚落演化的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

目前长峪城城堡墙保存相对较好,还存留着南门、北门和一小段城墙,而且均有不完整的瓮城。城内还保持着与当年戍边文化密切相关的三座寺庙――永兴寺、药王庙和关帝庙。 村外存有长城敌楼等遗迹。2003年长峪城及其村内寺庙被确立为昌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长峪城隶属于北京昌平县流村镇,属深山区型村庄(图1、图2)。到2007年底,村庄现状人口总数为400人,共165户。2007年村庄年人均纯收入为4338元,村庄北临白洋沟自然风景区,东临北京西峰山和西北风情园,是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地域。

2.2以遗址保护为前提的村庄发展分析

2.2.1村庄发展优势与机遇

2.2.1.1原生自然生态环境优势

长峪城拥有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据北京市区3小时车程,远离城市喧嚣,自然景色优美。村域内山峦迭起,植被丰富,环境优美,乡风纯朴。非常适宜发展果树种植采摘,春季满山的杏花,可以赏花;秋季遍野的海棠树、枣树,可以采摘。夏季山中凉爽宜人,可避暑,可垂钓。古堡长峪城依山而建,山村特点鲜明,山景秀丽,村庄宁静优美,生态环境较好。村中古树参天,原生态的乡土风貌保存良好(图3)。

2.2.1.2战略性的公共政策优势

长峪城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遗迹决定了以发展旅游业为主导产业,这就为村庄第三产业发展带来了条件。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山水地理优势,创出品牌,打出特色,将对村庄经济起到主要的带动作用。村庄拥有相当数量的各种果树,可为来此旅游的游客提供当地的采摘果品,一产和三产相结合,增加一产的收入,有利于村庄的发展。

2.2.1.3民俗接待具有一定基础

村庄接待民俗旅游的基础正在完善,5户市级民俗户已审批挂牌,自然资源为旅游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图4)。

2.2.1.4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村内有3座古庙,而且有残留的古城墙,是长峪城的特色之一,充分利用这些既有资源可以充分发展旅游业,并可以此带动本地商业、餐饮业的发展。

2.2.1.5传统民俗活动

长峪城梆子,在永乐年间之前就已形成,远近闻名。每年春节是当地百姓重要文化娱乐活动的时间。长峪城元宵灯会是北京地区独特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逛长峪城元宵灯会历来都是昌平西北部人们春节期间参加的一大盛事,是昌平、门头沟、怀来两区一县交界处的重要活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发展本地旅游业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

2.2.1.6有相当数量的闲置房屋、设施资源

闲置的小学和中学校舍、废弃的猪场目前都还没有利用,村庄有许多空置的房屋和潜在的建设用地资源。

2.2.2村庄发展劣势与挑战

2.2.2.1古城堡及其相关历史遗址保护工作艰巨

古城堡及其相关历史遗址自然损毁比较严重,具有代表性的老民宅年久失修,历史遗迹的保护与村庄发展及村民生活存在着一定矛盾,在村庄建设上缺少专业参与指导。

2.2.2.2产业结构不合理,村内民俗旅游业发展滞后

历史文化等独特资源利用开发方法不得当,缺乏知名度和特色项目,且缺乏与旅游及第三产业相配套的娱乐设施和服务设施,民俗接待户数量较少。以果树种植为主的产业不具规模,有产量无销量,产业链不完善。

2.2.2.3基础设施不完善

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公共厕所还未进行改造,地下排水管道目前仍然是雨污合流,除了主要道路之外,其他大部分道路还未硬化。

2.2.2.4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

缺乏基本的配套公共设施,如医疗站、文化站等。

2.2.2.5发展经济的动力机制不足

村庄产业发展目标不明确,缺乏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以及旅游业所需的技术人才,缺乏发展经济的动力。

2.3村庄定位与规划

2.3.1产业发展目标

以长峪城村原生自然生态资源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依托,大力发展古堡戍边文化体验旅游、山地休闲、民俗接待以及休闲观光农业,把长峪城建设成为北京远郊区知名的民俗旅游村。实现历史村落保护与产业经济发展同步,促进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3.2古城堡、古村落及周边长城遗址保护

编制保护规划,划定以古村落为核心的保护和建控区域,依法保护。提升长峪城遗址文保单位的级别,积极推动纳入长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范围的工作,为古村落保护提供社会、经济支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对濒危遗址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相关保护规划和措施尽可能从经济上、生态上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上综合考虑,为长城戍边堡寨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2.3.3产业发展策略

优化提升第一产业,在保持现有的农业发展水平上,根据村庄自身条件,优化产品种类,挖掘产品特色,辅助村中三产的发展。发掘土地潜力,提高农产品产出率,大力发展科技型农业,通过嫁接等手段提高现有果品的质量。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利用地区优势,以古堡及自然资源为依托,结合世界文化遗产长城这一巨大品牌效应,大力开展旅游业,并努力创新,开辟新的旅游市场,从而带动商业、餐饮、客运交通等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村庄的支柱产业。通过规划方案的逐步实施,增加长峪城在旅游业内的知名度,来达到增加吸引游客的目的。从而解决村内部分人口就业,增加村民收入。

2.3.4产业发展布局规划

构筑“一点――一带――三大片区”的布局结构。

2.3.4.1一点:水库钓鱼区

重点发展水产养殖及休闲垂钓,使其成为来此游览的游客登山之余的重要休闲场所,可以在水库周边设置垂钓休闲中心,促进餐饮业和娱乐业的发展。结合不污染水源的甲鱼,鲢鱼,中华鲟等进行有特色的放养。

2.3.4.2一带:休闲观光农业带

重点打造沿村庄主要道路周边的休闲农业种植、娱乐餐饮、民俗接待。主要建设位于观光农业带中部的旅游接待中心,规划打造为长峪城的旅游接待核心区。

2.3.4.3三大片区:古堡村落戍边聚落生活体验区、杏和海棠种植观赏区、山地休闲区。

3结论

古城堡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完全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达到双赢,特别是在同一地区自然景观相近的地区,文物古迹往往会成为村庄特色的主要特色标志,而这又恰恰会成为旅游业竞争的获胜法宝。

当古迹成为村民致富的资源时,文物保护意识自然会很快提升,只要有合理的规划、有专业人员的指导,村落中的古迹保护就会得到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周边这种环境敏感地区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中,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与方法对农村更新效果与周边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所以新农村规划的方式方法对长城及古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