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2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篇1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2-0195-01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认为其核心是文化建设,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没有文化建设,就不可能建设好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指建图书室、运动场、组织跳跳舞、唱唱歌,更重要的是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农民致富本领,发展农村经济。总之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保证、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条件。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文化建设总体是很好的但是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下面列举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

(一)“不良文化”在农村普遍可见

农村的“不良文化”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为:迷信、赌博、重男轻女、早婚等。在很多的乡村神汉、巫婆、看相、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还时不时的出现,农村红白喜事中还存在大操大办的现象,不仅浪费,也为封建迷信的滋长提供了土壤。进年来在农村打牌、搓麻将的现象比比皆是。

(二)基层党委政府“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依然存在

在执政为民理念的指导下,党委和政府对农民给予了高度关注,但这种关注基本上都是物质上的从而忽略了农民群众对现代文明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一些基层领导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让农民增收,生活富裕就行,至于文化发展好坏与否关系不大。

(三)缺乏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文化基础设施关键问题是资金问题,难点也是资金问题。由于受到经费限制,农村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明显不足,没有钱再好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都只能是纸上谈兵。

三、新农村文化问题的解决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物质文化的需要,农村文化建设才会有真正的“大繁荣、大发展”针对以上所谈到的问题,本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对策。

(一)传播科学的文化思想

要想使得农村“不良文化”消失,就必须从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出发。迷信泛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较低的科学文化素质,由于科学文化素质低使得农民很难接受新事物、很难割断旧习俗。赌博蔓延的根本是:农民拥有了充足的时间并且贫乏的精神生活。重男轻女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农民一直认为男孩才是家庭的保卫者。早婚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存在着不良的社会意识。

(二)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水平

文化建设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文化建设能否取得成绩,除了其他方面的条件外,各级领导的认识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局限在为某乡镇办几件好事,不能当场临时性的社会文化福利活动,不能为文化而文化更不能“重经济、轻文化”。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文化工作摆在战略的高度予以充分的重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结合起来。

(三)合理的利用已有资金和加大资金投入

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一样,有投入才会有产出,离开了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成了一句空话。

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虽然政府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出资者,但是为了使农村文化事业获得更快、更大的发展,可以适当地采取其它方式筹集资金。例如可以在资金数额不大、群众负担得起的前提下,采取群众自愿临时的集资的做法。

(四)优化农村文化工作的专职队伍

篇2

农村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通过这一概念可以分析出农村社区主要由地域、人口、社区意识、社区设施四部分组成。现如今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都可以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农村社区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社会结构体系,从新型农村社区开始建设到建设成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这些问题也可以在新型农村社区中得到反映。

一、农村社区的历史沿革和特征

自从人类开始出现,人类就过着群居的生活。随着人类开始运用工具,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便逐渐形成了氏族、部落、联盟等组织化的单位。最后国家的出现,使得氏族、部落、联盟等组织化的群体成为国家组成体系中的一部分。相对较早出现的氏族,便演变为村庄。随着历史的发展农村社区的概念逐渐形成。城乡一体化之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可以说是自成一体。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我国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之一,应该学会接受新的事物和学会尝试改变。新型农村社区便是改变过程中的一部分。(一)农村社区中的基本单元是农民。农村居民不仅是农村社会进步的有力推动者,也是农村社区的缔造者和维护者。正是因为这样,农村社区的建设不是以环境或者经济为主要参考因素,而是把人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新型农村社区作为一个新的活动场所,它能不能将农民吸收进来,并使农民定居,就要看农民们能不能接受并希望改变原有的生活状态。(二)农业生产是最基础的经济活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其经济组成都离不开农业生产,因为农业生产是保证一个国家运行的最基本条件之一。在我国城市及其周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普遍存在,而在我国农村,农民绝大多数还是以从事农业为主。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比如一些地区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农民开始增多,但是农村居民内心还是希望拥有自己的土地,以基础农业为主要活动。(三)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低,规模小。农业活动的性质决定了它需要大面积的土地。这使得农村地区的居民不能像城市、县城的居民那样聚居在小范围区域内,这就造成了农村居民大多数是小规模的、分散的定居。这是因为这样,新型农村社区可以将农村居民聚集在一起,实现人力资源的整合,同时可以增加农村社区的人口,对土地实现整体规划。所以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时代的需要。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缩短城乡贫富差距。基尼系数是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越大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平均。从2008-2015年之间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基尼系数徘徊在0.47到0.49之间,说明我国收入差距很大,尤其是城镇居民内部和城乡居民之间。然而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其目的就是整合农村人力资源,使农村人口不再分散便于管理。这样就可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使我国未来的基尼系数继续保持下降的趋势。(二)促进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整个社会的物质极大丰富。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的居民,对来国家、社会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公共服务在农村地区普及率还是很低。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完成之后,人口集中在一个地域范围内,日常生活消费其实是拉动内需的一种方式。(三)促进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美好的追求,其特征就包括安定有序。而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就包含着社会稳定,发展有序的理念。安安稳稳的过日子是老百姓永恒的追求,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应该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契机,将“和谐”融入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推动和谐社区的构建。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拉力不足,内部推力有限。所谓拉力就是来自农村地区以外的助力,这些助力可以帮助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可以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所帮助。主要形式是招商引资到乡镇,但是很多企业都因为农村的交通落后或者是环境等原因搬离了该地区。招商引资的困难和企业的离开,使得农村的产业结构难以得到调整,最后出现了外部拉力不足的局面。传统农村社区以一种稳定的文化作为凝聚力,在于其一成不变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传统的生产方式不能推动农村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新农村社区的建设的内部推力不足。(二)资金来源单一,缺乏财政动力。资金是保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社区建设的主要资金是国家拨款。虽然市县各级财政积极筹措、大力投入,但与新型农村社区发展规模、实际所需相比却相去甚远。比如一些偏远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没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导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缓慢。由此可以看出,建立起多种资金来源渠道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保证。(三)农村居民过于分散,积极性不高。我国九亿多农民分布在五百多万个自然村,如此大的数字告诉我们想要将村民集中在新型农村社区存在一定难度。如此庞大的数字背后就是农村公共服务和基层设施建设的缺乏。仅仅从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就可以看出“集中难”的困661周刊境,新型农村社区首要的任务就是解决这个问题。新型农村建设中也存在一些现象打击了村民的积极性,比如房屋建设没有考虑到农民生产工具的存放、没有针对养殖业专门规划土地等事项,对农民的实际需求考虑不够周到,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

四、解决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坚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而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理念非常适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需要一种内部支撑,这种内部支撑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因为产业结构合理性的调整,不仅可以改变农村居民固有的思想观念,还可以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实现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变,促进内部经济的发展。如此一来,即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又引导了农民主要生产活动向高级生产活动的转变,增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内部推力。(二)扩展资金来源渠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资金问题一直困扰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从以下两点出发。一是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政府投入的资金是社区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政府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社区的建设。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政府必须做好“领头人”的作用,积极引导、规范使用资金。二是吸收社会流动资金。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来看,规范的合作制是当前农村经济体制的现实要求。政府虽然主导着社区的建设,但是太过于依赖政府反而会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虽然政府不能主动吸收社会流动资金。但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政府可以引导农村金融平台的创建,通过融资的手段来吸收社会资金。(三)坚持以人文本,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新型农村社区是为人服务的,人口数量是新型农村社区必不可少的基本单位之一,农村居民的积极性之间影响新型农村社区的形成。积极性的调动离不开正确的措施,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一是增加宣传力度,提高村民认识。首先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让农民知道新型农村社区的存在。其次定期组织农民参观社区,增加大家对社区的认知。最后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培养农民的大局意识。二是结合实际,科学规划。科学的规划能够促进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社区是为人服务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要考虑到居民的日常生活,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绿化水平。整体规划严谨,使社区建设更加科学合理,那么农村居民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认同。

作者:周广涵 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1 新农村环境绿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在农村中绿化不切合实际

例如,花灌木和1、2年生花卉的使用过多,大量的花灌木、草本1、2年生花卉等引入城乡,虽然从整体上增加了城乡的美观性,但是从管理需要方面讲就要加大精细度,而且要时常的维护,这样成本上会有所增加,对大部分地区而言,并不适用。而且绿化植物缺乏适当的维护和保障。绿化植物被栽植到一个新地方就需要时间来适应所在地的气候和环境,因此在绿化植物成熟前需要特别的关心和管理。村中栽植的绿化植物,正是因为缺乏这样的关心和管理,有的被折断,有的因缺水而死,或因不适应当地的气候而死,浪费了许多的树苗。村容、树貌也因为绿化树木的残缺受到了影响。

1.2 植物的种类单一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审美观念的要求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植物种类上的单一,从整体上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多样性的植物是大自然留给人们的物质财富,它培养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加本文由收集整理注重环境的绿化,所以草坪的铺设、种植都很多,为了使绿化程度变的更好,各地区都大量铺草坪,这在农村是不科学的,偶尔种上乔木的树种,可以说是草坪上的点缀,把环境绿化简单的理解成为铺设和种植草坪这样说是不全面的。对于草坪的过度铺设,从整体上占用了人们的活动休息空间,会直接影响到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如果将草坪改变成树木种植会更好些。因此,提倡对草坪的大量铺设和种植是存在问题的。

1.3 对垂直绿不重视

在村庄中很少有过多的绿色,所用的植物种类也都较少,在村庄的道路两旁可以看见有成排的柳树和杨树,它们确实起到很大的作用,特别每到春秋季节刮风的时候这些树木会阻挡风沙,但是不仅要将树木种到道路两旁,还应将它们放置在村庄中,但是在村庄中,垂直绿化中所用的植物与乔灌木争夺生存环境,对乔灌木生长的环境存在一定的影响,所以很难起到垂直绿化的作用。

1.4 在农村绿化的风格存在雷同

为了改善农村的面貌,适应新农村建设,每个村都花了大量的资金去修建了小公园,方便村民日常的锻炼和休闲。可是往往在园内总会看到相似的园路、植物,无法分清村庄间的区别,从这点看有悖于新农村建设的宗旨,不利于农村的发展。所以说,农村的环境绿化应该避免雷同,要做到自身的独特性。而且有的村庄不注重季节变化和颜色变化,使得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不当,在冬季可观赏的景物太少,应该做好比例上的分配。

1.5 整体上疏于管理

现在都提倡搞新农村建设,大多数城乡都舍得花钱搞好绿化工程,但是只注重了建设,而忽略了管理,对种植好的树木就放置一边,忽略了对它们修剪、浇水,施肥等,在季节变化时树木所生的虫子,更多的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而无法让人们更好的去享受绿化给人带来的方便之处。

2 对新农村环境绿化的主要对策

2.1农村绿化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

充分满足当地村民的需求。不同地区有着不同风俗习惯、地理形态,对于自然美有着不同的看法。比如说:一些山区,可以种植符合气候的果树;这样既满足了审美方面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增加经济收入。一些地方背阴向阳,气候好,比较适合种植花类植物例如玉兰、紫薇、牡丹等。这样不仅使环境得到美化,还能体现出本村的独特性。

2.2农村绿化尽量要符合当地的乡土

尽量减少对绿化植物的日常维护费用。如松柏,在一年四季都是常绿的,可以村庄的主道两旁,既美化环境又可以防风防沙。又如紫薇,夏季开花,而且花期较长,适合种植在背风向阳的公园中,方便人们进行赏玩。虽然同为绿化的植物,有些植物它独特之处。如臭椿,可以杀菌、滞尘,适合在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作为绿化植物进行种植。

2.3建立村内绿化植物的保护制度

对村内的绿化植物进行适当的养护。派遣专人对村内的绿化植物进行养护,向村民宣传绿化植物对空气对环境的重要性,动员全体村民对绿化植物加以爱护,做到为本村的绿化植物的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并且要制定出奖罚条例,对于破坏绿化植物的人要惩罚,对于爱护植物的村民要表扬。新农村的发展建设,离不开良好的绿化环境,好的居住环境能够培养出人们的高雅品位,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绿化植物定能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的一个亮点。

2.4加强对环境的管理和宣传教育工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