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6:1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小学音乐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在农村小学里,从校长、领导到普通教师都有着一种偏见思想,把音乐课看成是可开可不开的“杂课”,属于副属地位,一切都应“副”从主便,因此很多音乐课都被敷衍了事,有的上成了语文、数学,有的则上成了自习课。目前,乡村的中心小学仍没有专职音乐教师。这可能是因为:在领导眼里,由于师资短缺,让教师既教语文或数学,又兼音乐,是一种更好的“统筹安排”;在教师的眼里,认为乡村音乐教学,是被人所遗忘的。当了专职音乐教师就好像埋没了自己,更不用说什么出头之日,难免会有几分伤感。就这样农村音乐教学空白更多。殊不知,这里的学生们是多么地喜欢上音乐课,可是每次上音乐课,却叫他们很失望。越来越重的负担使他们也不得不“副”从主便。所以我认为,作为校长、领导、老师,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给学生上音乐课的权利。
二、音乐课当成“唱歌课”——教学模式陈旧
我的小学生涯也是在农村度过的,因此我仍然清楚地记得那时上音乐课,老师从不教歌谱。总是老师教一句我们跟一句地学唱歌,一直唱到下课铃响。这样单调、古板的教学模式,难怪学生唱准的没几个,也难免这些学生会五音不全。现在,我以教师的身份走向农村,却发现仍有些音乐教师仍用这种模式教会着这些天真烂漫、很赋天性的孩子。农村小学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音乐课都是让其他科目的老师应付着上,而这些老师则把音乐课间化成“唱歌课”,应付式地将一两首歌曲教给学生就完了。这样一来,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对学习音乐失去了兴趣,也自然而然地将音乐课当成是副科,是茶余饭后的甜品。一些小学生读了几年书还不知道上音乐课是怎么一回事。我参加工作5年,在基层小学,乡镇中心小学都遇到过五六年级的学生不认识Do-Re-Mi-Fa-So-La-Ti,念成一二三四五六七.我开始犯疑,难道在这日新月异的年代里,我们的音乐天地却是一同往昔的吗?我有点不寒而栗。
三、教学设备不齐备
在许多农村小学里没有一件乐器,教师在介绍乐器时就只能把书举得高高的指着书上的图给学生看,我觉得这一幕让许多人看了都会心酸。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要靠耳朵去聆听的美。我清晰的记得我第一次现场听到大提琴那雄浑的声音时被感动的心境,农村的孩子最熟悉最常听到的乐器也只有喇叭了,我在想他们如果听到电子琴,听到萨克斯,听到钢琴、小提琴,会有多少次的感动。
音乐教育能使孩子的听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此外,音乐教育在许多非智力因素(如意志、耐力、专注力等)的培养中有着其独特的功能,有着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重视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势在必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改善办学条件,增置教学设备。
农村小学应尽快改善办学条件,增置教学设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艺术学习环境,如设立音乐室、多媒体室等,同时购置一些教学设备,如电子琴、录音机、鼓号乐器、打击乐器等,让学生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校园才充满生机和活力。
3.2 重视音乐,积极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
校园内外应经常开展各式各样的文艺活动,活跃学生的课外生活,丰富精神生活。学校应积极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如鼓号队、合唱队、电子琴班、舞蹈队等,开展各种活动,如校园歌手比赛、班级合唱比赛等,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
一、关于小学音乐学科在小学知识系统中的定位
长期以来,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把小学音乐课称之为副科,从而使小学音乐课教育在小学知识系统中的定位陷入误区。一个“副”字,折射出的是学科的歧视。在这个错误理念的影响下,一些司空见惯的怪现象在一些学校出现了。诸如:音乐课被所谓的主课挤占,音乐课时被借用(借而不还),音乐课变成自习课。更有甚者在有些学校没有固定的音乐课教师,有的极个别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
上述现象在一些偏远学校表现尤为严重,但却没能引起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以致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从而导致小学知识体系链条断裂缺环,综合素质教育营养不良。
音乐教育归类在美育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成为育人的百年大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中小学校理应引起高度重视,全面认真严肃的贯彻执行,尽快地走出在小学教育知识体系划分所谓主副科的误区。
二、小学音乐课的教育功能
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结晶,是社会精神文明、道德情操的鲜活载体,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助推力。
对青少年的美育启蒙教育,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基础教育,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飞速发展,强化教育启蒙教育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相对比越是发达的国家,对此重视的程度越高,其社会效果亦就越显著,社会知名的音乐大师多出现在发达国家,多出现在对青少年美育教育起步早,重视程度高的国家和家庭便是明证。
令人高兴的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窗口的打开,国人的视野开阔了。对青少年美育启蒙教育必要性有了理性的认知,近些年来,社会上美术、音乐、舞蹈班雨后春笋般的兴起就是有力的证明。
正常青少年的智商大体上相差不大,然而在不同知识领域内的潜质相差却很悬殊,有的可堪称天才。或许可以说在某一领域内人人都具有天才的潜质,能否最后成才,在青少年时能否通过启蒙教育,使潜质得到开发教育,对后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一名优秀的小学音乐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音乐启蒙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音乐天赋较强的学生。注意培养这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早期开发,挖掘他们的先天音乐潜质,就有可能引导其走上未来的音乐人生,音乐就有可能成为其终生所从事的事业。这位老师也就成了受人尊重的伯乐。
一所生机勃勃、充满怏然生气的校园。不但有朗朗的读书声,也一定还有嘹亮的歌声。在这种校园文化氛围中学习生活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各领域内必然会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把音乐课程置于语文、数学、英语同等地位纳入综合考评。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音乐教学器材也要与各类实验室、电化教学设备享有同等的资源待遇。从而使小学音乐课教学也同步与其他科学一起走向现代化。
三、小学音乐课教学的普及与提高
小学的音乐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启蒙,所以普及理念应置于首,面向全体学生。其目的在于以音乐课为载体,通过学习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文明精神,焕发青少年的活力,营造生动、活泼、奋发向上的校园。以音乐为载体,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社会道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小学音乐教育要以教学大纲为范本系统传教授音乐基础知识,要循序渐进,在乐感、节奏、耳音、发声、识谱的基础上下功夫。
要开设有特色的音乐欣赏课,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在普及的基础上,注意发现音乐天赋较强的,给该小灶,着意引导,开发其潜质。
学校要在第二课堂对音乐天赋突出的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如组建合唱团队组建小乐队,组建演出队等等。通过实践活动为音乐天赋,表演天赋较强的学生日后有可能报考艺术院校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四、对经典青少年歌曲断代的关注
三十年来,出现了一个值得音乐界教育界关注的怪现象,即经典青少年歌曲断代。三十年来,还没出现一首象《少年先锋队歌》、《歌唱王二小放牛郎》、《我爱北京天安门》、《学习雷锋好榜样》、《让我们荡起双桨》、《红星照我去战斗》、《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那样在全社会,在校园广为传唱的反映强烈的时代信息,表现广大青少年奋发向上精神风貌,洋溢爱国爱党激情的青少年校园歌曲。
年小学音乐教学的经验,谈谈对小学音乐教育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趣味;
小学音乐本来就是专门的为儿童所打造的,其本身蕴藏着许多天真、欢快的因素在里面,小学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如何把这些方面通过教学展现出来,让同学们更加的容易接受。教师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带着童心更加努力的去探索小学音乐当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更多的去重视小学音乐当中的趣味性,如此才能使老师的教学受到最佳的效果,教学任务才能圆满的完成。
一、发掘儿童对于音乐的认识性
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儿童在还没有生出来之前就对音乐有着一种先天的敏感性,而到了婴儿期,婴儿就已经能够感知到音乐节奏上的旋律变化及其在音高上的短暂变化,因此从这点可以看出,音乐是儿童进入社会之前最早认识到的社会经验之一。当然在音乐认知能力逐步发展的同时也是伴随着其它认识能力的发展的。儿童对于音乐认知能力的一个很主要的表现在演奏或者弹唱音乐的过程当中能够非常清晰的辨别出音乐的变化及其音乐的再现。儿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当中不仅能够感受到音乐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带有儿童感知方式的特点并且经过艺术加工过的知识性内容,同时富含有知识性的音乐作品同样能够给予儿童适当的教育和启迪。
二、儿童音乐所具有的幻想性
现今社会的儿童都具有比较丰富的想象力,总是爱追着问十万个为什么。而音乐恰恰也具有着能让儿童产生幻想的特性,因为音乐不是机械的由一连串字符所构成的,而是音乐家通过自己的感知及其幻想所创造出来的,因此我想用自然界中所存在的语言去描述或者解释音乐都会显得有些苍白无力。音乐家在创造音乐时,所带有的各种心情,比如说悲伤、温柔。愤怒都没有直接的写在音乐上,而是把这些个性特征和音乐当中音符及其节奏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从而寄托了音乐家都与某一事物的寄托及其幻想,因此对于智力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来说,教师就需要尽可能的去理解音乐当中所带有的情感,精准的把握出音乐当中所包含的音乐语言,并且通过通俗的语言去表现出来,让孩子们能够很轻易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理解,去接受。
案例一:儿童音乐《鸭子拌嘴》所要表现出来的是鸭子调皮可爱的一面,教师在表现这个动作时,可以配上多媒体的情境效果,再加上背景音乐,这样就创造出来了一个比较真实的虚拟环境,孩子们在这种情境当中就很容易的把自己幻想成那只调皮可爱的鸭子,并且随着情境的起伏,孩子们也会很自然的跟着老师学鸭子摇摇摆摆的走起路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孩子们边随着情境学着各种动作,边唱“小鸭子你要跳下水游泳了,尾巴摇动起来了”,“小鸭小鸭吃食了,头动起来了,走路也要摇起来了”,在整个情境模仿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过多的讲动作的要领及其相关的技巧,而是让孩子们通过虚拟的情境,很自然表现出来,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情境的美好和环境,从而提高孩子们上音乐课的兴趣。
作为儿童很重要的一种心理活动,幻想即是对于某一事物的想象,从而创造出从而知觉过的食物的形象,因此在小学阶段很有必要对孩子们展开系统的完整的音乐教育,从而使孩子们在这一方面的天赋被充分的挖掘出来。
三、儿童音乐所具有的童趣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上音乐课的时候不应该过多的强调音乐演唱所需要的技巧,即使讲了天真的孩子们也未必能够接受,只会让孩子们感觉到上音乐课的乏味,从而渐渐的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因此,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当中,应以孩子们的兴趣为出发点,充分的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学习热情的激发可以通过在课堂上举办一系列的游戏活动或者比赛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玩耍的过程当中体验到音乐所带来的快乐,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让教学课堂显得更加的欢快活泼,同时能够让孩子们在这种欢快的气氛当中塑造健康向上、活泼开朗的心态。
所谓的童趣性指的就是音乐在创作过程当中的所蕴含的表现力和儿童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游戏性的相互统一,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自娱自乐。
案例二:在歌曲《龟兔比赛》的学习当中,教师可以事先的把歌词转化成为相应的情境和角色,并且用声音的表现力给呈现出来,并且让孩子们在情境当中创造出音乐当中所包含的动作,从而使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掌握了音乐知识。又比如说在《火车开啦》的歌曲学习当中,教师可以就音乐当中所表现的内容设计出一套剧情:假设一个观光旅游团坐在火车上在导游的指引之下参观游览风景,在火车旅途上开心的唱着《火车开啦》,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和孩子们要事先布置好树木、火车站等场景,由诺干个孩子组成一趟火车,剩下的孩子可以扮演其它不同的角色,比如说或者的“司机”,比如说观光团的“导游”,有的也可以扮演火车上的“游客“,不同的角色可以体验到不同的快乐,让孩子们共同的在一场情境游戏当中完成对于音乐的学习。
一首好的音乐可以打开孩子们想象的天窗,可以引领孩子们去感受真善美的音乐天堂。有位音乐家曾经说过:“音乐是思维的声音”,在教授音乐的过程当中,应该具有一颗灵动的心和智慧的思维,让孩子们将注意力集中到音乐当中来,并且还应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让孩子学会如何去提问,或者把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感知通过自己的语言给表达出来,学会让孩子们进入到更加深层次的音乐欣赏当中来。
四、小结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的从音乐的童趣性、幻想性和认知性三个方面综合的阐述了小学音乐教育的方法及其策略。由于在儿童当中,存在着普遍的个性差异,每一个孩子对于知识的教授所表现出来的接受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在小学教育当中仍然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之下,作为一名小学音乐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的推陈出新,创造出一套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孩子们接受能力的一套新的教学思路。这一生我愿与教育相伴,与音乐同行。
参考文献:
[1]黄娜.论小学音乐教学“双课堂”中的兴趣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9.
[2]周志杰.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J].新课程研究,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