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5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企业信息化评估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40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02
网络时代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对高新技术企业在管理效率、风险管控、市场响应、产品研发等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绩效方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推动和提升作用,企业通过引入线上办公系统(OA)、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全面风险管理系统(TBS)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分销管理系统等提高其销售贸易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随着高新企业信息化程度的快速扩展和IT投入不断增加所带来的风险及隐患也呈上升趋势。如何进一步规避信息化风险,控制信息化损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为高新技术企业研究一种信息化风险评价方法。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识别高新技术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运用专家评分法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评分排序,并将专家的打分表现在帕累托图中,根据帕累托法则的“二八原则”,找出关键的风险因素。高新技术企业可依据本文提出的方法对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及评价,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
1 高新技术企业信息化风险识别
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投入、高创新、高收益、高人才拥有、高风险等区别于传统企业的特征,如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企业,基于其发展初期往往需要构建一套需要较高人力、资金和技术投入的信息系统,即迈出企业信息化这一步,这是高新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依据生命周期模型和诺兰模型的理论,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一般划分为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系统运行维护5个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的阶段。借鉴前人的研究思路,本文将从信息化生命周期的上述5个阶段来识别高新企业信息化风险的类型和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实施分析评估。规划阶段风险主要包括IT战略计划风险、资金供给风险、人力资源风险三个方面;分析阶段风险包括开发制度风险、需求分析风险、流程再造风险三个方面;设计阶段在概要和详细设计、设计方案审核两个方面存在风险;实施阶段风险包括软硬件采购风险、系统测试风险、人员培训风险;在运行维护阶段会出现职责分工风险、权限管理风险、备份风险三个方面的风险因素。各阶段的具体风险表现在表1中进行列示。
2 高新技术企业信息化风险评价
高新技术企业信息化风险评估首先通过专家评分对企业的信息化风险进行评价,随后使用帕累托图对各风险因素进行排序,根据帕累托法则的“二八原则”评价出关键的风险因素。
2.1 专家评分法
在识别出高新技术企业信息化风险后,企业应组建专家团队对本企业信息化风险进行具体评价打分。企业应建立专家组对风险进行匿名打分。为保证评估的权威性和客观性,专家团队应由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和功能的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人员组成,包括有内部专家和外部专家。内部专家至少应该包括公司总经理、各部门负责人、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人员,外部专家包括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咨询机构专家等。专家团队人数应当控制在适当的比例范围内,可根据企业信息化规模确定。
组织专家评分主要分为5个步骤。第一,发放资料。应先向评分专家提供企业信息化规划、设计及运行方面的资料,专家应在足够了解企业信息化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判读和评价。第二,专家打分。将评分表发放给选定的的专家,专家团队成员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被评价企业信息化建设和运行情况,对每项风险发生的概率、预期损失值进行评价打分,同时在备注中给出治理措施建议。第三,汇总分析。评价企业统一收集整理评分表,计算每位专家针对每一风险因素打分的统计指标,包括平均数、方差、中位数、极值等,并将结果反馈给各位专家,若需修正可二次打分一次。第四,召开讨论会。邀请个人评分与最终汇总分数差异较大的专家发表意见,从专家的个人视角给出合理解释或反驳意见,专家根据反馈结果再修正自己的意见。第五,经过多轮匿名征询和意见反馈,形成最终得分及治理意见集合。
2.2 帕累托排序
高新技术企业的IT风险符合帕累托法则的“二八原则”,即80%的企业风险由20%的风险点引起。通过专家的匿名打分和意见反馈,形成了最终评分结果。高新技术企业需按照专家评分分数高低,运用帕累托图对风险进行排序评价处对企业威胁最大的风险因素。对专家评分的结果进行排序,并绘制帕累托图,则前20%的风险点即为高新技术企业IT风险中的关键风险因素,应进行重点控制和关注。为说明问题,本文在小范围内进行模拟打分,得到如表1所示的数据,据此得到图1所示的对应帕累托直方图,通过要素排序的递进累计,当累计风险达到80%左右时(本文为81.33%),落入考察区间的考察量为X1、X2和X10,说明该3项要素的存在导致了企业绝大部分(80%)风险的后果,因此治理时应抓住主要矛盾,重点对这三项最可能的诱因实施风险治理。
图1 高新技术企业IT风险专家评分帕累托图
3 措施建议
众所周知,信息化在给企业带来高效便利的同时,也夹裹着诸多风险,关键是如何快速识别出致险因素,并在排序中寻找关键风险因素,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治理方案。高新技术企业是信息化建设的典型代表,运用上述风险识别和评估方法,可以重点防控企业最可能出现重大风险,保证信息化建设和运行顺利。同时企业还应慎重选择信息化时机、节奏和规模,并注重企业中人的作用,适度引入“人机治理模式”,将“人因”与“机因”有机结合起来。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志,唐波,张庆林.高新技术企业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9(7).
[2]吴炎太,林斌,孙烨.基于生命周期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研究[J].审计研究,2009(6).
[3]彭超然.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信息化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财政研究,2014(4).
[4]王凡林.企业信息化风险的内部控制与治理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
[5]周娟,杜栋.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系统的研制[J].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4(2).
一、信息化项目投资效益评估的重要性
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效益评估,对于解决“IT项目泥潭”问题很有必要。从企业信息化的项目建设层面分析,项目建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信息化的成败。目前,众多企业热衷于开发适用于自己的MIS系统,争相上ERP等项目,却陷入屡遭失败而难以自拔的境地,被称为“IT项目泥潭”。信息化项目评价缺乏可具体参照的标准是导致项目陷入“泥潭”的根源之一。尽管评价通常经过前期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预算审查、招投标、专家评议,到项目中期的规划会议、选型会议、技术方案研讨会,再到项目结束时的测试、验收、总结、评奖等阶段,然而在回答信息系统项目有多大价值,或者能对企业绩效产生多大贡献的时候,通常只能用工作效率提高,业务处理速度改善,使用更加方便,资料更易于更新等模糊指标来回答。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的“值不值”问题还需要建立项目验收和绩效评价标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实施持续的过程管理和评价。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特点
企业信息化建设一般要通过建立数据仓库,全面收集、整理企业内外部的数据和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层次分析,以发挥决策支持作用,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传统的实物投资相比,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具有下面几个特点。
1、不确定性大。即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成功主要来源于高科技技术成功的实际应用,信息化技术本身的发展存在不可预见性,其成功与否需要在项目建成后生产过程中的不断完善,投资的不确定性较大。
2、收益的无形性和延迟性。即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收益并不总是能够在企业财务报表中反映出来,而且收益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的规模和程度。
3、投入高,换代快。特别是前期的建设投入数额巨大,但是项目的寿命周期相对而言却比较短,更新换代频繁。
4、效益评估的复杂性。与传统的其他实物投资的效益评估相比,信息化的效益评估和优化确实具有更高的复杂性。传统的投资项目价值评估的指标比较容易量化,进行最终的评价就比较容易,而且其效益主要还是体现在显性收益上,而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价值评价中隐性成分相对较多,且IT的应用受到许多变量的影响,IT与其他因素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对信息化进行效益评估时,需要进行综合全面衡量。
三、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的效益评估
1、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的效益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效益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总劳动量的条件下,生产出更多的社会所需要的劳动成果。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效益同样也是反映了劳动成果和劳动占用、消耗之间的关系。一般可将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效益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1)直接效益。直接效益又叫有形效益,是指可以定量计算出的那一部分经济效益。例如企业物资管理的信息化,缩短了供货周期,压缩了库存,裁减了人员,于是就可以依据缩短时间的天数和库存物资的减少,以及裁减人员的工资等,定量地算出由此产生的增收节支额,计算出的结果就属于企业信息化的直接经济效益。直接效益可以用不同的量化指标和计算方法加以体现。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带来的直接效益有的是很容易看出的,例如企业信息化可能带来下列直接经济效益:使原材料、燃料和劳动力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并使生产计划达到最优化,从而提高了多大的生产能力,增加了多少产品和产量;信息化建设项目可以减少工时的损失和设备的停车事故,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多少的百分比;信息化建设项目降低了多少成本,避免了多少消耗,减少多少管理费用的支出等等。
(2)间接效益。间接经济效益是指不能加以定量计算的那一部分经济效益,故又称无形效益。它主要是指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效率以及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引起企业管理上的一系列变革等。例如,企业信息化可能带来下列间接经济效益:使管理人员决策及时、准确、更科学化;使企业上下级的信息流通结构更趋合理;提高企业信誉与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增强竞争力;提高了企业售后部门的效率和客户满意度等等。以上这些方面的效益一般不能通过定量计算得到,具有一定的隐含性质和延迟性,但对于企业的管理以及企业的发展、壮大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与作用,所以在评价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时,这部分效益应予以高度重视。
2、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评价
(1)净现值法。目前常用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是净现值法,该方法是利用经过风险调整的现金流量或资本成本率来计算净现值。当净现值大于零,说明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在经济上可行,反之则不可行。投资项目净现值等于企业建设项目每年的净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但是传统的净现值法无法对由于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资而产生的各种发展机会的价值进行评价,容易低估项目本身的价值。近年来期权定价理论的出现及其在投资决策领域方面的应用在这方面弥补了传统的净现值评价方法的不足。显然一项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投资除了该项目本身形成的现金流外,还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带来许多有利的发展机会,例如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拥有了管理资源、技术知识、信誉、市场地位和规模方面的优势,从而相对于不具有该类资源的企业来说,企业在今后的经营过程中具有很多发展机会。企业所持有的投资机会构成了以未来的投资项目为标的的期权。企业在有利条件下进行下一步投资,尽可能获得最大效益,这相当于执行期权。当环境不利时,企业可选择进一步放弃投资,其损失仅为期权的成本。因此,为全面评价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必须计算项目所带来的各种发展机会的价值。结合期权定价模型,可对传统的净现值评价方法作大胆的修正,修正后的净现值的计算公式为:含发展机会价值的净现值NPV=传统净现值NPV+项目所含发展机会的价值。式中的项目所含发展机会的价值,可参考费雪·布莱克(FischerBlack)和梅隆·舒尔斯(MyronScholes)创立的期权定价模型进行测算。
(2)其它的评估方法。修正后的净现值法可以体现投资项目所含发展机会的价值,在实用性上提高了一步。但它还只停留在对直接经济效益的评价上,回避了大部分难以定量计算但对企业的发展又非常重要的间接经济效益,无法全面反映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综合经济效益,所以近年来,国外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HirrarchyProcess)、模糊综合评价法(FCE)、灰色评价法(GE)以及精经网络(NN)等评价方法,都是在进一步探讨信息化综合效益的评价问题。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提出的一种多目标、多准则的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工程、经济、军事等领域,解决了诸如系统评价、资源分配等许多重要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和减少主观影响,使判断趋于科学化,是一种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有效方法。在该方法中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并确定各项指标在企业现实条件下应达到的理想数值(即标准分),然后应用层次分析法求评价指标重要性系数,最后根据设计权重和计算的各项指标的分值进行汇总。
总而言之,由于效益所构成的系统既包含有已知信息,又有部分未知信息或模糊信息,所以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评估是一项困难的工作,用一般的系统分析方法很难对其进行合理的、定量的分析。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其它有关理论的最新成果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效益评价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祖培:关于加强信息化项目能力建设探讨,广西农学院,2006,(6)。
一、信息化项目投资效益评估的重要性
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效益评估,对于解决“IT项目泥潭”问题很有必要。从企业信息化的项目建设层面分析,项目建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信息化的成败。目前,众多企业热衷于开发适用于自己的MIS系统,争相上ERP等项目,却陷入屡遭失败而难以自拔的境地,被称为“IT项目泥潭”。信息化项目评价缺乏可具体参照的标准是导致项目陷入“泥潭”的根源之一。尽管评价通常经过前期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预算审查、招投标、专家评议,到项目中期的规划会议、选型会议、技术方案研讨会,再到项目结束时的测试、验收、总结、评奖等阶段,然而在回答信息系统项目有多大价值,或者能对企业绩效产生多大贡献的时候,通常只能用工作效率提高,业务处理速度改善,使用更加方便,资料更易于更新等模糊指标来回答。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的“值不值”问题还需要建立项目验收和绩效评价标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实施持续的过程管理和评价。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特点
企业信息化建设一般要通过建立数据仓库,全面收集、整理企业内外部的数据和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层次分析,以发挥决策支持作用,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传统的实物投资相比,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具有下面几个特点。
1、不确定性大。即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成功主要来源于高科技技术成功的实际应用,信息化技术本身的发展存在不可预见性,其成功与否需要在项目建成后生产过程中的不断完善,投资的不确定性较大。
2、收益的无形性和延迟性。即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收益并不总是能够在企业财务报表中反映出来,而且收益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的规模和程度。
3、投入高,换代快。特别是前期的建设投入数额巨大,但是项目的寿命周期相对而言却比较短,更新换代频繁。
4、效益评估的复杂性。与传统的其他实物投资的效益评估相比,信息化的效益评估和优化确实具有更高的复杂性。传统的投资项目价值评估的指标比较容易量化,进行最终的评价就比较容易,而且其效益主要还是体现在显性收益上,而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价值评价中隐性成分相对较多,且IT的应用受到许多变量的影响,IT与其他因素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对信息化进行效益评估时,需要进行综合全面衡量。
三、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的效益评估
1、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的效益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效益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总劳动量的条件下,生产出更多的社会所需要的劳动成果。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效益同样也是反映了劳动成果和劳动占用、消耗之间的关系。一般可将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效益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1)直接效益。直接效益又叫有形效益,是指可以定量计算出的那一部分经济效益。例如企业物资管理的信息化,缩短了供货周期,压缩了库存,裁减了人员,于是就可以依据缩短时间的天数和库存物资的减少,以及裁减人员的工资等,定量地算出由此产生的增收节支额,计算出的结果就属于企业信息化的直接经济效益。直接效益可以用不同的量化指标和计算方法加以体现。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带来的直接效益有的是很容易看出的,例如企业信息化可能带来下列直接经济效益:使原材料、燃料和劳动力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并使生产计划达到最优化,从而提高了多大的生产能力,增加了多少产品和产量;信息化建设项目可以减少工时的损失和设备的停车事故,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多少的百分比;信息化建设项目降低了多少成本,避免了多少消耗,减少多少管理费用的支出等等。
(2)间接效益。间接经济效益是指不能加以定量计算的那一部分经济效益,故又称无形效益。它主要是指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效率以及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引起企业管理上的一系列变革等。例如,企业信息化可能带来下列间接经济效益:使管理人员决策及时、准确、更科学化;使企业上下级的信息流通结构更趋合理;提高企业信誉与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增强竞争力;提高了企业售后部门的效率和客户满意度等等。以上这些方面的效益一般不能通过定量计算得到,具有一定的隐含性质和延迟性,但对于企业的管理以及企业的发展、壮大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与作用,所以在评价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时,这部分效益应予以高度重视。
2、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评价
(1)净现值法。目前常用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是净现值法,该方法是利用经过风险调整的现金流量或资本成本率来计算净现值。当净现值大于零,说明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在经济上可行,反之则不可行。投资项目净现值等于企业建设项目每年的净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但是传统的净现值法无法对由于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资而产生的各种发展机会的价值进行评价,容易低估项目本身的价值。近年来期权定价理论的出现及其在投资决策领域方面的应用在这方面弥补了传统的净现值评价方法的不足。显然一项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投资除了该项目本身形成的现金流外,还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带来许多有利的发展机会,例如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拥有了管理资源、技术知识、信誉、市场地位和规模方面的优势,从而相对于不具有该类资源的企业来说,企业在今后的经营过程中具有很多发展机会。企业所持有的投资机会构成了以未来的投资项目为标的的期权。企业在有利条件下进行下一步投资,尽可能获得最大效益,这相当于执行期权。当环境不利时,企业可选择进一步放弃投资,其损失仅为期权的成本。因此,为全面评价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必须计算项目所带来的各种发展机会的价值。结合期权定价模型,可对传统的净现值评价方法作大胆的修正,修正后的净现值的计算公式为:含发展机会价值的净现值NPV=传统净现值NPV+项目所含发展机会的价值。式中的项目所含发展机会的价值,可参考费雪・布莱克(Fischer Black)和梅隆・舒尔斯(Myron Scholes)创立的期权定价模型进行测算。
(2)其它的评估方法。修正后的净现值法可以体现投资项目所含发展机会的价值,在实用性上提高了一步。但它还只停留在对直接经济效益的评价上,回避了大部分难以定量计算但对企业的发展又非常重要的间接经济效益,无法全面反映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综合经济效益,所以近年来,国外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rrarchy Process)、模糊综合评价法(FCE)、灰色评价法(GE)以及精经网络(NN)等评价方法,都是在进一步探讨信息化综合效益的评价问题。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提出的一种多目标、多准则的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工程、经济、军事等领域,解决了诸如系统评价、资源分配等许多重要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和减少主观影响,使判断趋于科学化,是一种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有效方法。在该方法中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并确定各项指标在企业现实条件下应达到的理想数值(即标准分),然后应用层次分析法求评价指标重要性系数,最后根据设计权重和计算的各项指标的分值进行汇总。
总而言之,由于效益所构成的系统既包含有已知信息,又有部分未知信息或模糊信息,所以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评估是一项困难的工作,用一般的系统分析方法很难对其进行合理的、定量的分析。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其它有关理论的最新成果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效益评价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祖培:关于加强信息化项目能力建设探讨,广西农学院,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