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大学生的健康心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3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大学生的健康心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篇1

【关键词】 心理健康;大学生;创新;模式

构建符合时代特点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高校教育研究中重要的课题,今年来随着校园暴力和突发事件的频发使得这个问题更加的迫切。在过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我们注重课堂理论的教育,同时也建立了心理咨询、课外活动等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及时、有效还是显得不够,为此在原有的教育模式上,进行创新成为此文研究重点。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长期和日常化的教育任务,在高校内一直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在实际的教育管理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知识教育上做得较为认真,学校专门为学生设置了必修课程,但是在教学形式上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生很难通过课堂教学对心理健康知识形成认同。此外,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部分,学校大多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展开,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有比较充分的活动自由。但是,由于活动与课堂教学相割裂,没有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发挥期望中的教育作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1.教育为先,树立健康心理的基石

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课堂的知识教学,但是仅仅是知识教育难以将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内心自我的需要,所以改进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途径势必能够提高教育的有效性。首先,在原有公共必修的基础上设置可供学生进行选择的选修课,从生活中结合案例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选择并且丰富选修课的教学形式,从传统的班级课堂讲授方式到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以我校的心理健康活动为例,在每年学校会组织心理健康节,宣传册子、宣传视频、还有临时搭建的心理咨询室,以及提供给大家一起参与的心理测试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最后,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后作业的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设置开放型的教学问题,让学生以小论文、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让作业更能体现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2.服务为主,引导健康心理的养成

在学校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大学生学习生活都发生在校园内,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去关注。在学校内建立多级心理健康服务部门,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主,根据学生的人数,在学院内分级建立心理服务站,心理健康服务点。向学生传递心理健康知识,播放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影视作品,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通过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一方面可以分流心理健康任务的负担,另一方面,通过分流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资讯服务,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健康问题。以我校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数据,在进行分层服务以后,每年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的人增加了近200人次。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引起的校园突发事件也明显减少,从学生表现出来的状态看W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3.排查为辅,细化心理健康的教育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科学有序的心理危机机制。在学校建立以宿舍为单位的排查措施,同时班级每个月展开一次心理健康排查工作,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个常态,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在排查工作进行中辅导员或者管理要对重点学生或是心理问题高危人群进行面对面的谈话,并为其制定心理教育方案。除此之外,学校应该逐步建立从心理服务到校医院、以及专业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机制。来面对紧急突发事件。以我校心理健康排查为例,在过去一年中每个月各班级将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排查,并进行及时的心理健康辅导和建议,鼓励学生正确面对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寻求外界的帮助。近一年来,通过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老师累计成功干预心理危机事件13余起。学生在排查过程中也能积极正确地面对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状态,大多学生还主动帮助其他同学一起克服由于生活、学习带来的心里困扰,对于无法自我调节无效的也能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

4.研究为续,完善心理健康的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理论支持和实践,为此通过研究记录和探究相关内容为教育实践奠定基础,在学校教师应该将每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整理变成档案,指导教师在今后遇到相似案例时进行参考。以笔者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教育事件为例,大二某专业一个学生长期因为兼职太多问题导致上课缺席成绩差,且与班级同学十分疏远。按着学校规定缺勤达到一定节数要给予处分,但是学生家庭又非常困难导致其不得不通过兼职保证自己的能够上学。为此,笔者参照学校关于贫困生相关文件、政策,以及往年相似案例为学生争取相应的资助和补助,同时在班上让学生承担一定的事务,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逐渐改变。通过这些事件和案例的研究积累将其变成理论成果,丰富相关研究课题的研究,为今后工作提供参考。

总之,构建符合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心声和诉求。通过上述模式把理论转变成实践让学生在校园内获得安全、温暖的环境,避免心里健康问题的进一步严重,相反要让学生在面对心理障碍、心理问题时能够自我判断、自我调节,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用平和的心态不断去完善自我。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重要的教育内容,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在健康积极的校园氛围内得到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吉尼斯.当代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7(05)

[2]樊亚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17(01)

篇2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67-02

一、前言

现阶段,95后大学新生和90后、80后大学新生相比,在学校教育理念、家庭教育、经济条件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在心理发展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他们的思想更加独立,具备时代特点。根据前人研究和大量文献研究表明,自我接纳和心理健康存在密切的关联,通过提高大学新生自我接纳能力,能够健全大学新生的心理和人格。因此,文章针对自我接纳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我接纳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自我接纳是评价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也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一个人自愿、乐意的去面对、了解以及无条件的接纳自己所有的特征。自我接纳和心理健康、健全人格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刘芳等人(2007年)证实大学生的社会焦虑和自我接纳存在关联;范寅莹等人(2011年)证实,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自我接纳存在显著关联。由此可见,大学新生的自我接纳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密切的关联。

三、自我接纳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文章以某综合性大学2016级大一新生为例,样本具体状况为:女生602人、男生277人;高中文科651人、理科228人;农村297人、城镇281人以及城市301人;独生子女619人、非独生子女260人。

(2)方法

①自评量表。自评量表主要包括10类(精神病性、偏执、恐怖、敌对、焦虑、抑郁、人际敏感、强迫症状、躯体化以及其他)与精神状况相关的因子,采用5级评分方式,量表因子分或者总分越高,则表明大学新生的健康水平越低、精神状况越差,该量表α(克隆巴赫系数)=0.996,符合统计学检验标准。

②自我接纳量表。自我接纳量表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总共包括16道题,包括自我评价与自我接纳两个方面,采用4级评分方式,得分越高,则表明大学兴盛自我接纳水平越高,该量表α=0.740,符合统计学检验标准。

③适应量表。适应量表主要包括5类(资源利用、独立生活、职业目标、学习方法以及人际关系),采用4级评分方式,量表总分越高,则表明大学新生适应性越差,α=0.872,符合统计学检验标准。

(3)统计处理。统计处理采用SPPS17.0,包括线性逐步回归、差异性检验以及描述性统计等方法。

2.结果

(1)心理健康、自我接纳以及心理适应的关系。心理健康、自我接纳以及心理适应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人际关系与大学新生自我评价、自我接纳之间的相关性分别表示为:-0.324**、-0.456**;职业目标分别为:-0.198**、-0.264**;独立生活分别为:-0.202**、-0.325**;资源利用分别为:-0.290**、-0.421**;学习方法分别为:0.129**、0.016。

由此可知,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接纳以及心理适应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并且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适应呈显著正相关;心理健康量表和自我接纳量表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心理适应量表和自我接纳量表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2)自我接纳与心理健康、心理适应的关系。为了验证自我接纳和心理健康、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需要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技术验证假设模型以及相关数据的拟合程度。在结构方程模型中,自变量为心理适应、因变量为心理健康、中介为自我接纳,通过对模型结果进行修正,df为111;χ2为416.534;TLI为0.958;CFI为0.966;GFI为0.947;RMSEA为0.056,由此可见,所有指标都符合模型要求。自我接纳在心理健康和心理适应之间起到中介的作用,经过计算得知中介效应量为0,486,重复抽样1000次,中介效应量介于0.436-0.538之间。

四、结论和讨论

1.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适应呈显著正相关,大学新生的心理困扰越小,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反之则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2.自我接纳能够准确的反映大学新生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关系,心理健康和自我接纳呈显著负相关,大学新生自我接纳水平越低,则心理困扰越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3.心理适应和自我接纳呈显著负相关,通过心理适应量表的5个指标,能够对大学新生的自我接纳水平进行准确的预算,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现实与理想自我接纳之间的矛盾冲突的解决提供可靠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明波,丁志强,李炜.大学新生被接纳与心理健康: 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5):766-768.

篇3

1.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大学生,是指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其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从大多数的心理学观点来看,他们属于青年中期,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如辨证思维的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完善、同伴群体的形成、价值体系的稳定等,但作为一个群体,大学生也有他们自己的一些独特性。

(一)大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在未入校之前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向往,跨入校门之后全新的世界、人际关系、教学模式等往往会造成他们心理上很大的波动,随着时间推移,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逐渐显现,例如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是班级的干部是佼佼者,可是进入大学后又是从同一起跑线上重新比赛,这种优势的瞬间缺失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紧迫感同时也有较大的心理落差;一部分独生子女会表现出对集体生活的不适应,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于是很多学生会从一开始的好奇新鲜转为对以往生活的怀念。同时这些学生在离开父母视野之后,会迅速的独立起来,班级寝室的氛围会对他们的心理活动产生较大影响,他们的心理在这个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所以应该加强引导,注意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掌握大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四年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二)大二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里有这样的话:大一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知道自己知道。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二年级的学生基本可以进入大学生的角色,此时的他们熟悉了大学生活的节奏方向,表现的比一年级成熟很多,心理上也趋于稳定,由于距离考研就业还有一段时间,外界的刺激不强烈,更多自我的东西便得以表现。一些学生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开始拼搏奋斗设计自己的专业方向不断靠近学业目标,而另一些没有良好规划的学生则继续虚度光阴。同时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起来,校园活动多以二年级参加为主,他们在组织中增长才干,在活动中学会快乐。另一方面学生中的恋爱人数明显增多,经过一年的相处,社会文化的感染,很多学生开始了感情的体验,而这个时候往往是不成熟不稳定的。

(三)大三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年级已是大学学程过半,进入学习专业知识的阶段。学生在这个时候开始逐渐有成人感,开始着手设计自己的未来,心理更进一步的成熟了,绝大多数学生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其中有部分是由于前两年没有好好学习而产生负罪感开始积极学习的学生。他们开始关心个人前途,关心国家形势,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明确了自己的好恶,喜欢摆事实,讲道理、生动活泼的形势政策教育,反感空洞无物的、形式主义的东西。逐步去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探索人生,意识到自己所要承担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但又由于没有足够的知识和阅历,往往在这一过程中迷惘苦恼。

(四)大四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活即将告一段落,此时的大学生心理发展经过四年的学习历练已较为成熟稳定,做好了面对现实步入社会的准备。但这一年也是他们心里活动最复杂最不平静的一年。临近毕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考研、就业会让学生感到压力明显增大,很多学生会发出“如果让我重新来过这四年,一定学的比现在好多了”的感慨,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够准确,或高或低,缺乏一定的自我判断力,很多时候不能坦然面对问题,对于找工作考研重新出现高中阶段对老师和家长的依赖心理,“等、靠、要”思想严重。甚至有学生在这个时候对前途过度焦虑和不安,产生了就业焦虑症,直接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另一个明显表现则是面对分别,学生们大多是依依不舍的,回顾四年的大学生活酸甜苦辣,学生在这个时候会表现的失落黯淡抑郁。对于爱情一部分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分手的说法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基于成熟的心理所建立的稳定的感情。

二、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模式的构建

(一)发挥课堂的重要作用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教学向大学生传授有关心理学的知识,是心理健康教育最为常用的方法。教学是教育的首要方法,心理学也不例外。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部分,也是最主要的工作内容。以课程开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中,向学生传授心理保健知识、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还可以有针对性的举办各类讲座,如缓解考试压力的、介绍就业面试技巧的、恋爱相关心理辅导的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