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

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4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

篇1

党的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协调推进、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单兵突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始终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本质要求就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生态文明发展程度。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要求之一便是生态宜居、和谐发展。因此新型城镇化进程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始终贯穿于整个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两者是统一于一体的。

一、生态文明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党的十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为此,我们要倡导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新型城镇化基本内涵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在于改变过去对扩大城市规模、扩张空间的片面追求,坚持城镇化科学发展,以公共服务的完善、城市文化的提升为发展基点,使我们的城镇变得更加舒适,成为经济发展迅速、环境友好型城镇。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运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

三、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目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体中新兴经济体。但是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经济活动中对于短期经济利益的盲目、片面追求,忽视了环境资源的承载力,造成资源紧张,浪费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城镇化的进程中出现了亟待解决的众多难题。因此,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梦想。

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是统一于一体的,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新型城镇化要求城镇化道路中要重视环境保护;在城镇规划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新型城镇化借助科技知识,走新型工业化路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降低污染,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总而言之,科学实施新型城镇化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反过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强也会极大的提高城镇的竞争力,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保持城镇发展的永续循环。一味的盲目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资源过度开发、浪费,忽视资源的循环利用,必然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总而言之,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的永续发展离不开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

1、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所以,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具有统一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是衡量城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2、 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快速实现的动力和保障

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生态文明建设关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关乎人类的子孙后代的利益;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方向。新型城镇化则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工业化水平和国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只有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居民生活环境变得更加舒适,人民大众才能够更加积极的为城镇化建设做出努力,才能够珍惜美好的家园,而好的生态环境又给新型城镇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实现的巨大动力,也是新型城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3、同步推动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可以分两点分析,即: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是因为经济迅速发展,由于生产资料的不均匀分布和因此产生的不均匀经济活动,最终使得某些地理位置人口不断聚集,形成城镇;新型化则是目前针对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坚持以人为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兼顾为原则,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坚持科学发展,促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子。只有同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够实现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才能够实现共赢局面。如果只是加速城镇化建设,忽视生态文明建设,那么,最终我们的居住环境会变得很恶劣,资源紧缺、污染严重、居民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同时经济发展也会停滞不前,整个社会因此陷入困局;如果只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忽视经济发展,城镇化停滞不前,那么居民的生活质量依然得不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也会因为经济发展不足而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只有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统筹兼顾,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发展循环经济,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使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建设齐步前进,才能够让社会发展越来越发达,居民环境更加舒适、人类文明得以延续。

结语: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化,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造福于子孙后代,必须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城镇化建设,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发展战略地位。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进程中,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要加强全民建设生态文明城镇意识,走绿色发展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积极学习理论知识,以先进的理论为先导,在实践中大胆开拓,积极创新,善于总结,统筹兼顾,实现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早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

参考文献:

[1]孙晓冰.山东省低碳生态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2011(12)

[2]杨继学,杨磊.论城镇化推进中的生态文明建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6)

篇2

把绿色惠民明确放置到比GDP增长更优先的位置,是当代中国发展理念的又一次重大革新与突破。在此之前,虽然各界对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囿于思维与行动中的条条框框难以一时净除,因此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仍有很多模糊的地方。

对“先污染、后治理”模式持暧昧态度的重要理论支撑,是所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该假说认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随着人均收入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增长而加剧;此后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并迈过某个临界点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程度又会由高趋低,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

于是在此假说的“掩护”下,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经常处于“说不清、道不明”的状态,落至实处,又很容易因为如下两项因素的干扰,致使不少地方官员口称“两手抓”,实则两手软硬悬殊。

篇3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3-0164-01

党的十以来,新一届领导集体坚持问题导向、运用战略眼光,擎画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深入发展做出顶层设计。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部分,要发挥生态文明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需要加强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战略研究。

一、着眼战略目标,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战略目标,对三个战略举措具有引领作用。“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是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科学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还要以五大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核心引领地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并深化对“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认识,积极承担起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国际责任,实现共享发展。

二、涵蕴发展动力,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领域的改革需要其他改革的协调推进和配合,因此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自有其必要性。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着眼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树立六个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原则。特别要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体系,“把资源节约、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不再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实现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新跨越。

三、打牢制度基石,以全面依法治国规范生态文明建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