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8:3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古代文学现象,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前言
现代文学是时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受传统的民族文化影响而自然形成的。鲁迅先生曾经评价现代文学说:“符合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禁锢中国的民族性。”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诗歌、小说、散文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其爱国明理、诚信守礼、勇敢自强的核心是历经时代幻化而永恒不变的,是文学歌颂和赞扬的主题。现代文学的产生对古典文学是一种精神上的继承和内容与形式上的革新的关系,在保持古典文学内涵不变的情况下,又为其增添了新的时代特征和内容。现代文学从优秀的古典文学中汲取精华发展自身,因此说古典文学为现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诗歌产生的影响
我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成就斐然,有着自身独特的韵味和意义。自之后,白话文得到了大力提倡,涌现出了大批的现代诗人,他们使用白话文作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但是现代诗从诗歌的意境、韵律、形式上看,大多却来自传统的古典诗歌。
2.1对现代文学诗歌意境的影响
意境是指诗歌创造中通过语言文字构建的诗歌环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可在精神层次上引起共鸣。古典诗歌尤为重视对意境构造,诗仙李白、诗鬼李贺、诗圣杜甫可谓是对意境的描写达到一定境界的高手,王维更是被人称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营造了一种山间秋夜宁静而有生机的意境,石上流动的清泉,松间照耀的明月,归来的泛舟渔人,表达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脱俗的精神追求,读者仿佛是路过的游人,此种意境很容易与人产生共鸣。受古典诗歌的影响,现代诗人对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的运用成就了现代诗歌的意境美。比如冰心的现代诗《成功的花》,“人们只羡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他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通过营造花儿绽放背后的苦楚,表达人们成功的得来不易。徐志摩的诗句“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简单的几句写景,意境和心情便全然而出。这中创作手法以是古典诗歌的意境创作为基础,进行了现代的创新和改变。
2.2对现代文学诗歌韵律的影响
古典诗歌对韵律要求非常严格,有其必须要遵守的规律,对音调的搭配、字词的协调十分讲究,盛唐之后的格律诗在社会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对押韵和对偶的运用也较为讲究。比如杜甫的《三绝句》, “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是押韵的,“飞”和“稀”同属平水韵,在今天读来不押韵,但其实是押韵的。俞平伯和闻一多创作的现代诗歌最具古典诗歌的韵律美,俞平伯的诗歌大部分都是来自古典诗词的。湖畔诗人也曾经创作过一些具有格律特点的诗歌。与传统的古典诗歌相比,现代诗歌对韵律的要求更加灵活多变,更加注重实用美。除此之外,在诗歌的创作的形式上也受到了古典诗歌的影响,现代诗歌继承了古典诗歌的简短形式,以宗白华的诗歌为例,特点尤为显著,简短凝练,琅琅上口,蕴含着丰富的含义。
3.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小说产生的影响
古典小说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对现代文学小说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当时古典小说的一些主题表达和小说结构被沿袭了下来,甚至古典小说的内容也被现代人津津乐道,甚至在其基础上进行翻版和创新。
3.1对现代文学小说主题的影响
在古典小说中“仁义礼智”、“爱国思想”等是小说永恒的主题,是当时社会人们追求境界的一种反应和体现,通过作家的笔赞扬了社会的传统风气,讽刺了不良的社会现象。比如古典小说《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儒林外史》以讽刺的手法表达对当社会黑暗的控诉。现代作家鲁迅的《故事新编》受古典小说《儒林外史》的影响,以暗喻和讽刺的手法表现时代的主题,给人以深刻得反思。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从诞生一直到今天,依旧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和热捧。小说里详细阐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一个家族从繁荣到衰落的整个过程,浓缩了历史的变迁。对封建贵族的制度进行了批判,提倡人性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可以说是社会的一个进步。《红楼梦》的主题在现代小说中经常有所体现。老舍的《家》、《春》、《秋》等都吸收了古典小说的主题内涵。
3.2对现代文学小说结构的影响
小说的结构对表达小说的主题有着重要作用,古典小说的结构特点尤为明显,比如《红楼梦》采用的章回体的结构,其他小说的特点在现代小说中经常被模仿。比如张爱玲的《沉香屑》、《倾城之恋》在古典小说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但是人物说话的语气、描写的场景极易使人联想到古典小说中的情景。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运用的白描和故事性的记叙手法都来自古典小说,《金粉世家》、《吕梁英雄传》的小说结构则继承了章回体的手法,
4.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散文产生的影响
在古典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优秀散文,至今都被不断的传诵和研究,如先秦时期儒家的《论语》、历史散文《左传》,两汉司马迁的《试剂》,唐宋时期的《古文观止》等。现代作家受到了古典散文的熏陶和影响,对现代散文进行创作时,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借鉴了古典散文的创作风格和内涵。
4.1对现代文学散文风格的影响
散文风格是文章在形式和内容上所呈现出的一种和谐统一的艺术特性,与作者的个性和表现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古典的散文风格受当时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在表达上较为含蓄,语言大多较为清新秀气,情感细腻,书生气质浓厚。现代散文继承了古典文学的清新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冰心的散文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古典散文的影响,并将这种风格特点与西方的典范相融合,创造了独特的散文风格。除此之外,著名散文家林语堂在创作散文时经常用到文言词和古典散文的句法,排偶、对仗等方式的运用,也可以看出现代散文深受古典散文风格的影响。
4.2对现代文学散文体制的影响
散文体制是指文章的类型,根据文章所表达中心思想的方式将散文分成几种类别。先秦时期便创立了我国文学的议论与叙事的散文体制,汉朝以哲理性散文著称,唐宋的情景散文尤其引人重视,明清的小品文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古代散文体制的不断发展,逐渐走向成熟。比如古典散文《桃花源记》,属于情景交融式的散文,通过对环境的夸张渲染,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同社会的追求。现代散文依旧保留着议论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等体制,并集古典散文之众长,融合了百家散文体制的特点,发挥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比如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春》、《荷塘月色》,张晓风的议论散文《行道树》等。在古典散文的基础上对现代散文的体制进行了创新,但归根到底,离不开古典散文的影响。
5.结束语:
古典文学成就了许多著名的作家和杰出的作品,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珍宝,也是中华儿女和世界人民用之不尽的文化遗产。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是众多学者长久以来共同研究的话题,探讨古典文学的构成因素和精神内涵对发展现代文学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除了本文阐述的在诗歌、小说、散文方面的影响之外,对话剧、戏剧等均有影响作用,对古典文学的研究仍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刘莹. 浅谈我国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的深远影响[J]. 学理论,2013,02:164-165.
在屈赋中,作者构造了很多求女情节,塑造了一批女神形象,如洛神、湘妃、汉女等。虽然屈原的求女行为多被阐释为求贤、求君,但是其笔下神女的美丽光辉无法掩盖。之后的曹植继承了楚辞传统,又在《洛神赋》中塑造出极其完美的洛神形象。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述”,无论有无深层寄托,诸多文士都在作品中对这种女性都表现出向往之情。这是因为封建时代的文人,由于种种原因,人生有着诸多的坎坷失意,而在经历这些磨难的时候,他们往往又幽居寂寞,需要一个无论外在还是内在都符合要求的红粉知己陪伴。但是大多数的文人没有这样的好运,于是便将水仙等美丽芳香的花卉塑造成心中理想的女性知己。洛神等神女成为水仙的主要象征意象后,文士们又顺势将这些神女的品格赋予水仙,为它塑造出美丽贞洁的女性人格层面,并且表达了对此类红颜知己的希求,以及由此产生的甜蜜、安慰、惆怅、哀伤等情绪。其甜蜜期许之情如宋李石《水仙花》诗:“肌肤剪秋水,垂云出龙宫。我意得子佩,笑许无言中。”采用借喻手法,直接将水仙塑造成美丽的女子,表达了与其赠物相许的愿望。诗的尾句“笑许无言中”尽展深意:即作者看重的不仅仅是神女“秋水”、“肌肤”这些外表的美丽,更重要的是需求一个无需言语,心灵默契的知己,这“一笑”乃是会心一笑,蕴涵着作者对水仙花所象征的美好女性的期许。相对于李石的直白袒露,陈与义在表达同样的希求时便委婉惆怅得多:咏水仙花五韵[宋]陈与义仙人湘色裘,编衣以杨之。青获纷委地,独立东风时。吹香洞庭暖,弄影清昼迟。寂寂篱落英,亭亭与予期。谁知园中客,能赋会真诗。诗中使用的独立、弄影、寂寂等字眼,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如同杜甫《佳人》般寂寞幽处的女子,这女子因为与诗人共同具有幽贞芳洁的品质,所以才能“亭亭与予期”。正是因为花品恰如人品,人意方托花意,此时水仙花在诗人笔下,要比那些不知道“园中客”有“能赋会真诗”才华的外人要解语得多,知己得多,而作者怀才不遇的幽怨之情却是浸透全篇,无法抑制的。
二、严守封建礼教的贞女
值得说明的是古希腊也存在“科学峡谷”现象,古希腊文化虽然曾经很繁荣,出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亚里士多德那样的科学开拓者,但是古希腊最终未能出现实证科学,反而一步一步地走向衰落。虽然古希腊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到了西欧,但是古希腊文化和西欧的近代科学之间不仅有地域的差别,而且在时间上间隔了一千多年,因此可以说古希腊像其他古代文明一样在其发展史上也出现了衰落现象,并且也有共同的导致文明衰落的原因。虽然西欧吸收了古希腊文化的优秀成果,但主要是西欧自己特定的历史条件导致了近代科学的产生。
那么在西欧科技史上是否存在“科学峡谷”现象呢?答案是肯定的,西欧曾经笼罩在中世纪的黑暗中,科学徘徊在停滞或处于倒退状态,这种长期停滞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峡谷”。不过当特定的历史条件具备的时候,科学思想的发展就会越过科学峡谷,从而形成近代早期的实证科学。
二 对“科学峡谷”现象的解释
如果想用科学的动力机制合理解释“科学峡谷”的成因,那么就要分析早期实证科学产生的社会基础:(1)科学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2)古代生产与技术之间的关系;(3)科学与社会思想解释系统之间的关系。
原因之一:近代早期科学难以应用于生产
与社会系统被划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意识两个方面相对应,科学也具有两种基本功能,其一是科学的认识功能,科学理论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等问题的回答,对作为生存环境的自然界进行解释和认识的渴望是人的生存本能。其二是生产功能,人们不断地创新生产技术,以便更有效地改造自然,提高生产力水平,从而获得生存。
根据科学是否具有生产力功能可以将科学史大致上划分为两个阶段:无生产力功能阶段和有生产力功能阶段。在无生产力功能阶段,科学没有生产力功能却有认识功能,科学和技术相互分立,二者各有自己独立的发展史。这一阶段包括从自然哲学的思辨到务实证科学的早期形成,在西方科学史上指大约17世纪以前的科学历程。近代早期实证科学属于这个阶段,仅有认识功能而无生产力功能。汤浅光朝认为,“16世纪的技术仍然缺乏精密科学的基础,必须了解到它们与今天的技术之间还有着深刻的差异,那时的经济史和技术史与当时的科学史基本上没有什么很深的关联。”[1]
在科学的无生产力功能阶段,不仅阿基米德、亚里士多德等的自然学无法应用于日常操作,而且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的天文学、力学,拉瓦锡的化学理论,道尔顿的原子理论都无法应用于生活、生产之中。贝尔纳认为近代早期科学没有生产力功能,他说:“直到18世纪末,科学获益于工业,远多于它所能给予工业的,在化学和生物两方面,至少要再过一百年,然后科学家才能给出任何可以取代或改进传统的方法,而生物学方面甚至还要更长些。”“磨机的改良还要掌握在磨工的手里,炮的改良掌握在铸工的手里,为期都相当久。”[2]在当时看来,科学的用途莫过于解释自然现象,满足人们的认识需求,而不考虑生产的效用。
另一个阶段是科学的“有生产力功能”阶段,在西方是指17世纪以后近代科学得到成熟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科学既具有认识功能又具有生产功能,科学与技术由分立走向了融合,相互促进。当然,在某一阶段有无生产力功能是就总体相对而言,具体到某一学科理论对生产力的贡献,情况则有所不同。
在科学的有生产力功能阶段,某些科学理论与生产应用相结合,转化为生产技术。前者指导后者如何操作,这样科学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可以看出科学具有长远的、根本性的意义,是技术创新的源泉。[3]例如,统一自然力的能量理论为制造机器所利用,电磁学则为人们提供了电动机和电话等电器,于是能量理论和电磁理论就成为一种生产力。
把科学史区分为有认识功能但无生产力功能的阶段和既有认识功能又有生产力功能的阶段,目的是想说明科学发展的动力机制。在前一阶段,科学发展只受认识需求的拉动,而处于某一社会文化中的人的认识极易受到复杂社会因素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如经院哲学的自然学根据宗教需要解释物理学。而后一阶段,科学发展不仅受到认识功能的拉动,而且生产力功能也稳定有力地拉动科学加速发展,工业革命以后的科学发展受到生产的推动就说明这一点。
原因之二:经验性技术与古代生产的互洽拒斥实证科学的形成
在科学只具有认识功能的阶段,技术一般来源于生活和生产,而不是从科学理论导出,因此那时的技术是经验性的。古代社会的生产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人们凭力气和双手劳动。由于简单的工作本身不需要非常复杂的工具,不需要在经验的基础上推理得很远。从经验到技术几乎可以不经过任何中介,人们仅需将经验经过各种形式的类比,就可获得非常实用的技术。例如,鲁班见到带齿的小草在挂破人的皮肤时非常厉害,于是就类比到铁制的锯子可以有效地锯断树木。中国古代的造纸术、印刷术都是经验性技术。为了实用的目的,古人仅凭直觉和灵感,经过多次尝试和试验,面不是进行理论研究,就发明了这些技术。至于火药的发明与古人炼制长生不老的仙丹有关,在炼丹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了丰富的有关化学药品反应的经验。不是依靠理论的演绎,而是对化学药品的爆炸性的注意导致了火药的发明。正像亚里士多德所说:“从经验所得到的许多要点使人产生对一类事物的普遍判断,而技术就由此兴起。”
经验性技术不仅来自于经验性实践,而且它还基本上满足了工业革命以前的生产需要。古代的生产都是手工劳动,经验性技术可以灵活适应各种各样的特殊环境,仅凭经验性技术就能完成全部劳动过程。一个人可以不懂科学理论,而只凭经验和模仿就能够成为一名好农民、好猎人或好木匠等。经验性技术是以学徒形式世世代代相传下去,在劳动中人们是以直觉和常识去判断类似的事情怎么做,而不是学习某种理论来指导。
在古代和近代早期经验性技术与生活、生产之间可以相互适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科学则被排除出这个联合体之外,几乎成为与生产、生活无关的东西。在古代社会,经验性技术与生产之间愈是相互适应、相互满足,科学就愈被漠视,科学与技术的分立状态就表现得愈明显。例如,中国的李时珍根据中草药的长期试用性医疗实践总结出系统的《本草纲目》,这种中草药知识自成一体,较好地满足了人们的医疗需要,人们认为不必再进行探求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在西方,人们没有中草药知识,然而疾病必须治疗,人们就开始寻找某种化学药品对人体治疗的有效性,因此西方人对中草药知识的欠缺反而成为他们研究医疗化学的动力。
经验性技术和农业、手工业形成了具有稳定结构的生产系统,这种稳定性拒斥科学作为一种新要素的加入;另一方面,早期实证科学本身并没有生产力功能,新要素的加入并不能使生产系统的品质提高而促使系统演进,因此科学与“技术—生产”系统只能倾向于分离。
原因之三:思想解释系统的稳态拒斥实证科学的形成
每个民族都需要一个思想解释系统以对自然界和人的存在作一个自圆其说的假定性的说明。个人有自我意识,社会也必须进行自我意识。人类只有搞清楚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才能确立自己行动的目的和价值,才能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利用和改造自然。人们渴望得到关于世界的合理解释,从而形成一种自觉的生活模式。在目前人们看来,各种解释系统只是具有相对性的假设,但人们在当时看来却是符合日常经验的,是合理的。宗教神学、自然哲学和近代科学在不同的时代都被认为是正确的解释系统。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的解释系统,例如在古希腊社会中,自然哲学成为主要的解释系统,而在中国主要解释系统是伦理学、天道观。这些思想解释系统形成的原因是由那一区域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特定的因素来说明,但是那些解释系统已经成为民族文化传统的内核,形成了定势,并以一种惯性保持下去。宗教神学、自然哲学、伦理学或者科学思想等解释系统的稳定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否则就会出现思想空穴,并且这种空穴会迅速为其他理论所填充。如果思想空穴被影响力很大的具有反叛性的理论所填充,社会就会出现振荡,因此,社会统治阶层尽力控制思想解释系统以利于自己的统治。基督教神学把人定位于上帝的奴仆,中国封建社会把人定位于天命和伦理纲常。东方和西方都对自然进行了解释,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哲学。这些思想解释系统扩张为文化传统的形式,使人们安于现状。
古人往往对先人为主的思想解释系统感到满足,不会自觉地提出新的理论。古人相信,当时社会所认同的理论解释都已经相当清楚明白了(有时是神学的解释),似乎再没有什么可以探求的了。犹如几乎所有的哲学大家都相信自己的理论是最正确的,但后来都被证明它们不过是思想进程中的一个环节。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不同的人对同一图像会有不同的知觉,知觉一旦形成则难以相互转变。这说明人们对某种解释感到满足时,很难转换到新的解释模式。
人们对自己民族的社会思想解释系统的满足会导致难以提出一种与原解释系统相矛盾的实证科学的解释,古代稳定的思想文化形态作为保守力量与近代科学思想作为革命力量基本上是相悖的。前者作为稳态系统愈是稳定,对后者的拒斥力愈大。人们对解释系统感到满足后,力求改进具有生产力功能的实用技术,而不会意识到进行科学研究可以用于经济的目的。这种满足会阻止近代科学的形成,于是出现了科学的惰性(长期保持科学的无意识状态)。丹皮尔说:“印度对医学以外的其他科学贡献贫乏,或许部分的是由于印度宗教的缘故。”[4]
没有科学基础的实用技术难以超出经验所能及的范围,古代社会的经验性技术在达到一定的丰富程度之后将会出现巅峰,巅峰则意味着停滞。如中国在战国时期就出现铁制农具,但直到明清仍无多大改进。中国的经验性技术在唐宋基本上达到了巅峰,以后一直徘徊不前。可以说科学理论的含量是技术进步的标尺,只有科学理论才使经验性技术突破了经验的范围。科技含量是生产力的标尺,而生产力则是文明的标尺。如果一个民族的科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之中,则意味着这个民族的危机。一旦该民族遇到毁灭性灾难,就可能导致它的衰落、湮灭,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就是例证。无怪乎世界上的几个文明古国在近现代大都落后于欧美后起工业国家。
科学发展的进程不仅由科学本身所决定,而且更主要的由社会因素所决定。目前科学哲学的研究转向社会学便说明这一点。科学能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和社会需要科学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决定了科学史的进展。古代和近代早期的科学缺失了最主要的动力——生产力功能,科学仅仅受到认识需求的驱使。某种社会思想解释系统有时得到社会的维护,有时遭到社会的反对。因此科学认识功能易受社会因素的左右,它对科学的动力作用也变得很不确定,于是“科学峡谷”的形成在情理之中。
三 西欧发生科学革命的独特条件
诸多古代文明或者处于停滞状态或者衰落了,西欧为何能够跨越“科学峡谷“呢?在近代科学形成的世纪里,西欧拥有独特的历史机遇以克服科学发展的障碍。
(一)近代科学之所以在西欧产生,重要原因是西欧借鉴和吸收了很多其他文明的文化精华。
西欧文明在时间上居于四大文明古国和古希腊、古罗马等许多文明之后,它可以继承这些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在地理条件上,它可以与亚非欧各民族便利地相互往来,进行科学文化交流。“历史上科学技术的,往往与不同民族在文化上的大汇合、大交流分不开。”[5]“13世纪传入欧洲的科学思想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大部分相互关联着的体系,它在力量和范围上都远远地超出了早期用西方拉丁文所知道的东西。事实上,直到7世纪,它的一般原理一直统治着欧洲科学。”[6]欧洲人用了一个世纪来消化吸收这些知识体系,又用了一个世纪,使在这一新基础上的科学达到了顶峰。西欧从古希腊那里继承了自然哲学中形成的理性传统,成为近代科学形成的重要前提条件。中古社会既没有科学建制也没有科学教育,科学往往只是有闲阶层的活动,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倘若不继承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就,科学活动的星星之火难成燎原之势。
(二)思想解释系统的稳态被打破。
资产阶级的兴起和封建宗教保守势力的抑制之间的尖锐矛盾,在思想上表现为实证科学对宗教神学的英勇突击。贝尔纳说:“直到封建秩序的束缚被资产阶级的兴起所突破,科学才能进展。”[7]自12世纪以后数百年里,工商业的发展为新文化的产生提供了温床,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兴起必然反对与之不相适应的旧思想,急需建立新文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科学的兴起准备了必要的文化条件,而观察和实验则是证伪经院哲学的自然学中的错误命题的最有效的工具,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科学作为一种思想解释系统取代经院哲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斗争意义。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打破了经验性技术与古代手工劳动互相适应的生产系统。
工业生产的劳动对象急剧扩大,新的工业部门陆续出现,工业生产是以开发新资源为特点。商业则开辟新市场和原料产地,随之航海业兴起,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日增。原有生产模式不能够满足人口的增长和新市场的开辟所带来的消费需求的增长,必须采取新的生产方式,如分工作业的工场手工业。一般而言,工商业区域比同时代的农业区域具有更发达的科学,说明工商业比农业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工商业的发展拓展了人们活动的广阔天地,如纺织业、采矿业、远洋航海等,这为科学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经验基础。罗素说:“新事实的洪流汹涌而来,人们起初只能让这洪流挟持着往前涌进。那些老思想体系显然错了,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托勒密的天文学以及盖伦的医学,再勉强扩展也不能包容已有的种种发现。”[8]新经验需要新理论来解释,而科学理论是力图统一所有经验事实的假说。
新事实、新生产方式需要以实证科学作为解释性的知识背景,工商业阶层主导的社会生活也需要重建新的思想解释系统。近代科学具有革命性的认识功能,它成为新兴资产阶级的新信仰和新价值观。虽然早期实证科学对实际生产并无多大益处,但是它具有与工商业生产相匹配的认识功能,另外它还能够满足个人的好奇心,因此那时人们尊重科学。贝尔纳在《历史中的科学》一书中写道,“所谓自然哲学(指近代科学)是受重视的,甚至是高贵的职业,而它的获奖者在维护之中,就正是为国争光。”[9]
总之,近代早期的实证科学在欧洲形成,由于其没有生产力功能,不能归因于实际的直接的经济需求,而应主要地归因于科学的社会认识功能——作为与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新技术相匹配的知识背景,作为政治文化思想解释系统的革命工具。在欧洲,古希腊理性传统得以传承,古代社会思想解释系统的稳态得以打破,工商业的发展扩大了作为科学基础的经验范围等因素都使科学的认识功能得到了极好的发挥,推动着近代科学跨越科学峡谷。当近代科学发展到能够衍生应用技术时,生产力功能便开始发挥作用,推动科学加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汤浅光朝.科学文化史年表[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45.
[2][9] 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281、283.
[3][6] Stokes.Donald E.Pasteur's Quadrant[M].Published by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97.2、25.
[4] W.C.丹皮尔.科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39.
[5] 萧子健主编.简明科学技术史[M].西安: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198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