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生态经济旅游

生态经济旅游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4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态经济旅游,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生态经济旅游

篇1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109-02

0引言

循环经济理念自9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得到了学术界和政府决策层次的广泛认可和接受。旅游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来实现旅游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是循环经济理念在旅游业中的体现。旅游循环经济是在循环经济逐步发展的背景下人类不断探索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途径的结果。旅游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理念在旅游产业中的体现,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推进循环经济全面深入发展的重要途径。另外由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好的经济基础。

珠江源风景区是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炎方乡境内的马雄山麓,2005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给资源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要保持珠江源风景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改变当前以旅游资源大量消耗和旅游生态恶化为代价的发展方式。旅游循环经济理念无疑为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

1珠江源风景区发展现状

1.1 珠江源风景区概况珠江是我国三大河流之一,是中国仅次于长江、黄河的第三大河流,也是常人唯一能到达源头、目睹其风采的大江河,全长2214千米,年均水量3400亿平方千米。被誉为“南方母亲河”,是一条对我国乃至于东南亚具有重要影响的河流。珠江源风景区位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炎方乡境内的马雄山东麓,属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3°45′―104°23′,北纬23°30′―26°26′之间。距曲靖市区60千米,昆明市150千米,昆曲、曲胜、天宣等高速公路可以直接达景区交通十分方便。珠江源风景区总面积50平方千米,最高海拔2444米,属喀斯特地貌,是著名的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2005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珠江源头地区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江河源头区中唯一的人口高度密集区,土地垦植率高,农林交错。有汉、回、苗、彝等民族,本区交通便利,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主,而作为本区客源市场的曲靖市无论是区位、交通通讯、客源市场,还是社会环境条件均具优势[1]。目前珠江源已完成大门区、石碑坊、珠江禅寺、三叠水瀑布等20个景点建设,风景区已初具规模。

1.2 珠江源风景区存在的问题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珠江源景区的建设初具规模,但也显现出一些较尖锐的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将影响其进一步发展。

1.2.1 珠江源风景区客源市场偏窄珠江源风景区的开发主要是以曲靖市为依托,曲靖市从区位、交通通讯、客源市场,还是社会环境均具优势。曲靖市为云南省第二大城市,总人口为587.5万,麒麟区为曲靖市政府所在地,是曲靖市的中心城区,为曲靖市人口、经济、政治、交通中心,辖区人口66.7万。为珠江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总体而言,珠江源风景区省外、国际游客量较少,其旅游吸引力还与待进一步提升。

1.2.2 珠江源风景区客流量偏小珠江源旅游资源开发的季节性导致其年内客流量变化性强,在一年内的3月―5月清明节前后将会迎来一个年内的客流量高峰期,因为在本段时间之内正值景区内的杜鹃花开发,加之气候条件适宜等优势。根据各年各季统计资料数据统计分析,年际变化虽不及年内变化大,但也存在较大变化。

1.2.3 景区内存在其他的问题 珠江源风景区是江河源头区中唯一的人口高度密集区,开发历史较悠久。土地垦殖率高,农林交错,资源开发日趋加剧,人地关系矛盾十分突出,是云南省较有代表性的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矛盾显著,土地石漠化过程明显,地质灾害发生频繁地[2]。另外,在珠江源景区内部,对植被、水域等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总体表现为:旅游产品比较单一粗放,规划建设不到位;对风景区内沼泽、湖泊、森林、岩溶地貌等多种优势资源的良好组合条件认识不足,未进行充分开发利用;开发中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破坏了风景区的整体效果,因此应进一步按照旅游循环经济理念对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3]。

2旅游循环经济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耦合

旅游业的综合性决定了它和许多产业之间存在耦合关系,如与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可能的耦合方式为观光农业、农家乐、观光休闲果园、森林公园、水库观光休闲、渔家乐、观光牧场、畜牧产品购物,与加工业、制造业的耦合表现形态为加工(制造)场所参观、购物等[4]。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以大自然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以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为核心导向,旅游者在享受自然和文化的同时,有着明确的了解和学习自然和文化的目的,并负有保护责任,同时不乏促进目的地的经济效益的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5]。

发展乡村旅游循环经济下的乡村生态旅游,通过实施清洁生产、促进产业耦合、发展生态农业、促进生态恢复与环境保育来降低对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综合利用废弃物,可以减轻或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增加资源的可利用量,有利于解决乡村旅游环境问题,缓解传统农业带来的资源与环境压力[6]。因此推行循环型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是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环境与经济双赢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3基于旅游循环经济理念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思路

“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其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

在实践过程中根据珠江源附近乡村自身的特点和现状,基于这三个原则,探寻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3.1 基于减量化原则下的珠江源乡村生态旅游减量化是循环经济的第一原则,属于源头控制原则,它要求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管理技术的改进,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量,即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和与环境的相容性。具体到乡村生态旅游,我们可以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来看,自然景观是乡村所处的自然环境,不仅关乎旅游业的发展,也关乎乡村自身的生存发展,以及乡村所处生态系统的安全与稳定,因此要合理规划和组织,尽可能多地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燃料、肥料和饲料及其他原材料的使用[8]。“农家饭”是乡村生态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我省乡村生态旅游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其吸引游客的卖点就是“原料的天然”和“食材的原味”,乡村生态旅游中的人文景观则是指一个地区的文化与传统,是一个地区的精神内涵,是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相区别的内在属性,所以一个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的时候要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所以在对珠江源二道沟村的开发,要注重文化尤其是信仰的传承与庄重,注重民族文化的保护。因此,乡村生态旅游在发展之初,做好产品的规划,制定长期系统的宣传营销方案,在发展过程中,注意规划的贯彻实施和文化的保护是乡村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2 基于再利用原则下的珠江源乡村生态旅游再利用是循环经济的第二大原则,是过程控制性原则,就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得利用产品或物品。对乡村生态旅游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把旅游业的发展控制在环境的承受范围之内,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8]。珠江源风景区旅游消费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乡村生态旅游也是如此,因此在计算景区的承载量的时候,不能笼统言之,要具体到每天。做好垃圾处理工作也是保护珠江源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因为旅游活动在珠江源附近乡村,不在城市公共卫生保障范围内,垃圾采取就地焚烧或填埋的方式处理,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精神相违背,因此,在可能的范围内,要尽可能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减轻发展旅游业对乡村生态环境得影响。

3.3 基于再循环原则下的珠江源乡村生态旅游再循环是循环经济的第三大原则,是输出端控制原则,就是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使“废弃物”资源化[14]。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依托乡村生态环境,乡村农事活动既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引游客参与的重要项目。结合珠江源附近乡村气候,地形等环境,对其开发研究可以借鉴如下的范本,例如,著名的“桑基鱼塘”模型。(见图2)

再如,“沼气循环系统模式”:把森林大量的落叶、树枝、杂草、树皮,农家生产秸秆、牛蓄粪便等入池进行沼气生产。沼气既可照明,又可用来加热发电,燃烧产物清洁卫生;沼液是一种有机肥料,可作为景区植物的追肥。冬秋季节是森林提供生物质能最丰富的时节,大量的落叶、干枯树枝可收集粉碎库存起来,用以弥补春夏季的不足[3]。

循环经济除了以上三个最基本的原则之外,有的学者还增加了“再思考”、“再修复” “再整合”的内容,形成“6R”原则,进一步强调新经济理论的应用及对已破坏生态系统的修复与补偿,利用这些理论可以进一步指导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8]。

除此之外,还应通过加强新农村规划、人居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与旅游业,通过清洁能源、环境友好型旅游项目、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耦合与链条延伸、污染治理与生态建设等措施来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6]。

4结语

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珠江源风景区秉承循环经济理念,遵循循环经济原则,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缓解社会矛盾,不断丰富景区活动内容,打造精品,增强景区竞争力,增加旅游收入,使其实现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桂华,王跃华.珠江源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研究[J].思想战线,1997,(6):44-48.

[2]肖波,王嘉学.珠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性评价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民营科技,2008,(3):284-286.

[3]朱菲,李庆雷,杨文娟等.旅游循环经济理念下的珠江源旅游区建设初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3):284-286.

[4]李庆雷,明庆忠.旅游循环经济运行的基本模式[J].社会科学家,2007,9(5):130-132.

[5]寇明婷,李录堂,陈凯华.乡村生态旅游的深层研究[J].西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98-101.

篇2

随着生态旅游的出现与发展,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也应运而生。从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的长足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并认识到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1生态旅游的提出

1.1生态旅游的概念

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性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生态旅游是个外来词,关于这一新词语,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的使用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这些诠释有的很相似,有的差别很大,甚至讲的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内容。从中外学者70多条对生态旅游所作概念和内容的诠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包括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基础,具有生态伦理理念的一种高层次的保护性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可创造持续的就业机会,是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2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其别是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生态旅游更是风靡全球,成为一种新时尚。

虽然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要改进旅游方式,促进旅游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对生态环境既加以利用。但是,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包括生态旅游,都会对旅游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发展生态旅游,不搞好规划,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旅游环境的问题,就会阻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则

生态旅游地正受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成为开展可持续旅游和生态体验的理想场所。但是,生态旅游区(地)属于自然生态环境敏感区,开展旅游业极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就成为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的重要原则。

生态旅游由于囊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诸多关系,故对其进行开发管理时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观,并以此为指导,形成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双向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2.2经济有效性与生态安全性兼容协调原则

经济有效性是指人们在积极发展旅游经济时,应最有效地利用生态资源。

生态安全性是指人们在组织旅游经济活动时,应该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使之保持存在和再生的能力。

2.2.1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衡量经济的有效性上

衡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管理体制对经济发展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要把促进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二,向自然生态系统索取资源要适度,坚持控制外延无限扩大的生产方式,反对掠夺或利用自然风景资源和旅游生态资源的做法。第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要充分,以便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多的生态感受和生态知识。只有做到上面三条,才能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吸引力,使旅游收益得以实现。

2.2.2必须对生态安全性进行定位

通过对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两个指标的分析,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处于既矛盾又统一的定位整体中。其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的无限增长给生态安全带来的威胁,其统一主要表现为二者可以有机结合和转化。

2.3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整体统一原则

生态效益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社会效益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始动力;经济效益则是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的重要拉力,从中起主导作用。三大效益都是生态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与规划需注意的问题

(1)制定生态旅游区的专项规划时,要特别注意研究生态环境承载力,亦即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某一旅游地环境(指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在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包括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如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舒适程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或景点、景区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2)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规划

篇3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生态旅游是现代文明标志之一的旅游产业,它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已经是世界最大的产业。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大多还停留在初期发展阶段。总的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旅游资源缺乏规划,盲目开发

纵观我国许多新开发的生态旅游地,我们存在问题有很多。其中没有规划与规划和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尤为突出,成为生态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首要因素。有不少的开发商、管理者,他们将景区的“精品化”建设误解为多盖建筑物,其结果造成了很多景区的“城市化”。

2.风景区生态环境的日益退化

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它们希望通过旅游业的收入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它们缺乏管理和经营人才,在对旅游资源认识不足的情况之下,采取掠夺式开发的手段,来追求明显的短期效益,使得景区的管理显得十分粗放。这种发展模式严重的毁坏了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造成了旅游质量严重下降,景观严重衰退的结果,使得真正的生态旅游难以开展。

3.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的管理

生态旅游景区的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影响了其科学的管理。例如:水利风景区归水利部门管理、森林公园景区归林业部门管理、生态观光农业园区归农业部门管理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管理体制,会降低旅游开发难度。然而在多头管理之下,各部门会相互推卸责任,因而利益冲突等问题频繁出现,冲突多于积极合作,自然环境必然会成为它们的牺牲品,风景区也不能真正做到有效管理。

三、推动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

1.进行旅游区空间规划

怎样从整体上来保护生物和濒危物种的多样性,不仅仅要合理的设计好自然保护区,还要考虑到不同的栖息地之间物种的交换与迁移,考虑到它们与周围区域的生态联系。要求若干的功能相同的保护区的保护从散点状走向网络状,从孤岛式开发转向开放式经营,协调景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

2.加强领导,建立管理体系

加强和完善市政府、市委对生态工作的重视。将生态旅游业列入全市经济的发展计划,来保证生态旅游业的积极健康发展。将生态旅游作为主导性旅游宣传,搞好政府基础性和引导性的投资。加强林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对生态旅游发展的综合协调、督促检查、指导服务、审查把关等职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