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5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关于通信技术的问题,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E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118-02
信息时代,军队的作战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促使人类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演变为信息化。积极转变观念,研究并确立基于信息系统合同战术教学训练的新思想、新观念,探索并论证新战法、新手段,为培养具有过硬素质的合同战术指挥人员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是军队院校战术教学训练的首要任务。
一 切实增强基于信息系统合同战术教学训练的紧迫感、责任感
军队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和部队建设发展需要,开展基于信息系统合同战术教学训练和研究,为部队军事斗争和信息化建设服务,是当前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第一,开展基于信息系统合同战术教学训练是适应战争形态发展变化的需要。随着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战争形态从机械化战争发展到了信息化战争,适应世界新军革和战争形态的发展变化,确立加强基于信息系统合同战术教学训练,是积极推进军事训练转型的重要途径。
第二,开展基于信息系统合同战术教学训练是适应培养合同战术指挥人才的需要。军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取决于未来战争的样式。近年世界主要局部战争的实际表明: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样式是合同作战,因此院校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打赢信息化合同作战人才的培养体系。
第三,开展基于信息系统合同战术教学训练是适应任职教育特点、规律的需要。院校教育作为一种军队岗位任职教育,具有军事职业性、岗位指向性、实践依赖性、整体融合性等显著特征,只有积极开展基于信息系统合同战术教学训练,注重运用过程性教学、情境式教学等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员的岗位适应能力。
二 科学构建基于信息系统合同战术教学训练内容体系
首先,根据培训对象的要求和实际,树立系统集成的观念,搞好教学内容的顶层设计,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围绕部队作战训练要求构建人才素质结构模型,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合理规范教材、课目、要求等。总体来说,应从以机械化条件下某单一军兵种作战为轴转化为以信息化条件下合同作战为轴设置教学训练内容的思路上来。
其次,应在原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岗位教育阶段加入信息化合同作战单元基础、专项集成、课题综合3个层次的教学训练内容。
最后,围绕提高受训人员信息化素质加大信息战尤其是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训练教学的比重。要对学科专业进行内涵改造和优化重组,加强信息和合同战术学科建设,在电子对抗、目标保障等领域筹划开设新专业。要密切跟踪部队作战、训练模式的变革和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加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增强教学训练的集成性,扩大综合性课程和跨专业课程的比例,适当增加其他军兵种和合同战术课程。
三 着力提高教员基于信息系统合同战术教学训练的能力素质
第一,要普及信息系统知识。通过多种途径,在全体教员中普及信息系统知识,深入研究基于信息系统合同作战教学训练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二,要改善教学队伍专业结构。按照专业对口、学用结合的原则,有计划地选送教员到军兵种专业院校学习深造;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把具有诸军兵种合同作战演习实践经验的优秀基层干部选调到院校专业教学岗位;根据教学训练的实际需求,选聘一批部队专业人才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员,把部队基于信息系统合同作战训练方面的最新成果及时融入院校教学;加大教员代职锻炼力度,依托部队实践平台,培养、锻炼专业教员复杂电磁环境下教学研究能力。
第三,要加强专题学术的研讨、交流。针对当前部队基于信息系统作战训练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适时与部队联合组织开展专题学术研究,充分发挥院校理论研究优势,破解部队训练难题,攻克训练难关,为部队开展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训练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四 积极创建基于信息系统合同战术教学训练条件
基于信息系统合同战术教学训练,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积极改善教学训练条件,提高教学训练的质量和效益。
第一,虚拟仿真训练平台。综合考虑各种构成要素,以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多媒体手段形象展现复杂电磁环境,营造现有条件下实兵实装不易构成的特殊训练环境。
第二,模拟仿真战场环境。应积极提出申请,力争通过多种渠道领取一些信息化装备保障器材;也可适当从地方购进一部分价位不高、军地通用的器材,最大程度上构设真实的战场电磁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积极开展实装构设。要综合考虑空间状态、时间分布、频谱范围、能量密度等因素,利用装备之间的自扰、互扰和友邻电子对抗部队创设军用电磁环境,利用地方广播电视发射塔、高压发电用电设备等大功率民用设备创设民用电磁环境,成建制、成系统逐级开展基于信息系统合同战术综合演练。
1 前言
根据国际电联的工作安排,2009年将集中征集4G技术标准,2010年会推出第一个4G版本,并在2011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上通过。4G预计2015年左右投入商用。4G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广大用户享受更新、更快捷、更丰富的通信生活成为可能。
2 4G网络中的关键技术
4G系统针对各种不同业务的接人系统,通过多媒体接入连接到基于口的核心网中。基于IP技术的网络结构使用户可实现在3G、4G、WLAN及固定网间无缝漫游。4G网络结构可分为三层:物理网络层、中间环境层、应用网络层。
(1)物理网络层提供接入和路南选择功能。
(2)中间环境层的功能有网络服务质量映射、地址变换和完全性管理等。
(3)物理网络层与中间环境层及其应用环境之间的接口是开放的,使发展和提供新的服务变得更容易,提供无缝高数据率的无线服务。并运行于多个频带,这一服务能自适应于多个无线标准及多模终端,跨越多个运营商和服务商,提供更大范围服务。
据国际电信联盟定义,4G技术是可为移动中的用户提供100 Mb/S的数据传输、为静止的用户提供1Gb/S的数据传输的无线通讯技术,包含OFDM、智能天线(SA)与多人多出天线(MIMO)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SDR)三大关键技术。
2.1 OFDM
OFDM即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实际上OFDM是MCM Multi-CarrierModulation,多载波调制的一种。OFDM技术有很多优点:可以消除或减小信号波形间的干扰,对多径衰落和多普勒频移不敏感,提高了频谱利用率;适合高速数据传输;抗衰落能力强;抗码间干扰(ISI)能力强。
2.2 智能天线(SA)与多入多出天线(MIMO)技术
智能天线具有抑制信号干扰、自动跟踪以及数字波束调节等智能功能,被认为是未来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智能天线成形波束能在空间域内抑制交互干扰,增强特殊范围内想要的信号,这种技术既能改善信号质量又能增加传输容量。其基本原理是在无线基站端使用天线阵和相干无线收发信机来实现射频信号的接收和发射。同时通过基带数字信号处理器,对各个天线链路上接收到的信号按一定算法进行合并,实现上行波束赋形。目前智能天线的工作方式主要有两种:全自适应方式和基于预多波束的波束切换方式。
移动通信环境中的多径传播对通信的有效性与可靠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多输入多输出(M1MO)技术在通信链路两端均使用多个天线,发端将信源输出的串行码流转成多路并行子码流,分别通过不同的发射天线阵元同频、同时发送,接收方则利用多径引起的多个接收天线上信号的不相关性从混合信号中分离估计出原始子码流,这相当于频带资源重复利用,使频谱利用率和链路可靠性极大的提高。
2.3 软件无线电技术(SDR)
软件无线电(SDR)是将标准化、模块化的硬件功能单元经一通用硬件平台,利用软件加载方式来实现各类无线电通信系统的一种开放式结构的技术。其中心思想是使宽带模数转换器(A/D)及数模转换器(D/A)等先进的模块尽可能地靠近射频天线的要求。尽可能多地用软件来定义无线功能。其软件系统包括各类无线信令规则与处理软件、信号流变换软件、调制解调算法软件、信道纠错编码软件、信源编码软件等。软件无线电技术主要涉及数字信号处理硬件(DSPH)、现场可编程器件(FPGA)、数字信号处理(DSP)等。
2.4 基于IP的核心网
4G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网是一个基于全IP的网络,可以实现不同网络间的无缝互联。核心网独立于各种具体的无线接人方案,能提供端到端的IP业务,能同已有的核心网和PSTN兼容。核心网具有开放的结构,能允许各种窄中接口接人核心网;同时核心网能把业务、控制和传输等分开。采用IP后,所采用的无线接入方式和协议与核心网络(CN)协议、链路层是分离独立的。在4G通信系统中将取代IPv4协议,主要采用全分组方式IPv6技术。
3 4G技术的发展现况及其挑战
3.1 日本NTI-DoCoMo在4G的领先优势
2008年日本NTT DoCoMo公司新闻公报称,该公司在2007年年底进行的4G外场试验中,创下5.3 Gb/s的最大下行速率纪录。在此次试验中,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端和接收端天线均从一年前试验时的6根增加到12根,并采用了该公司独有的接收信号处理技术,使下行速率成功翻倍。
3.2 WiMAX“准4G”标准
2007年10月19日,国际电信联盟ITU在日内瓦举行无线通信全体会议,无线宽带技术WiMAX通过投票正式成为3G标准。
WiMAX,即IEEE 802A6x,全称是“微波存取全球互通技术(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Access)”,被业界认为是高于现有3G标准的“准4G”标准。和传统的TD-SCDMA、WCDMA和CDMA2000相比,WiMAX的最大传输半径达到了约50km,接近前者的两倍。而在传输速度上,WiMAX也让其他3G标准望尘莫及。在10km范围内,WiMAX网络的带宽可以达到70Mb/S,甚至超过了ADSL等有线网络的技术,而3G标准中的TD SCDMA和WCDMA则均为2Mb/s。
3.3 美国与欧洲针对4G的举动
作为美国的代表,3G时代的霸主高通公司一方面希望通过引入DMMX和HMMX这两项技术后,性能达到4G的要求;另一方面则通过收购Flarion科技公司获得了近300项OFDM技术专利,这被业界视为高通欲在4G时代继续保持专利的绝对领先之举。
在欧洲,爱立信已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合作开发4G技术。加利福尼亚大学已正式成立了加州通信和信息技术学会,并得到了爱立信的投资。而阿尔卡特、爱立信、摩托罗拉、诺基亚、西门子成立了旨在推动4G技术开发的世界无线研究论坛WWRF(Wireless World Research Forum)。该组织下设的6个工作组,分别讨论业务、市场、结构、接口、核心技术等问题。
1、业务需求的反复性与项目稳定性要求的矛盾:业务需求变动较多,甚至出现相反要求,存在项目需求稳定性较差的情况。
方法:以精益管理为导向,通过对接精益管理,提炼、优化、稳定各部门精益管理理念,确定需求同向判定标准,稳定管理核心需求,解决需求的反复性矛盾。
2、业务需求与信息化融合深度不够的矛盾:业务引领存在缺少技术先导的激发而模式创新不足的情况,技术先导存在缺少业务的深入契合而应用不足的情况。
方法:不以项目为约束,定人、定方向,在信息化部门培养精通业务的信息化人员,在业务部门培养具有信息化思维的业务人员。通过信息部门人员下沉式持续对接,为建、用双发培养两化深度融合人员,在思想的相互激发中,驱动两化深度融合。
3、业务需求的持续性与项目的阶段性矛盾:改善需求不断产生,用的越深入,改善问题就越多,但存在项目已完成,无法持续捕捉需求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