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0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关于梦的心理学,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那是个没有丝毫不同的夜晚,我做了一个梦,梦里,我走在我每天放学必经的小路上,很惬意,在经过一户人家的低矮院墙边时,我突发奇想,踮起脚尖向院子里看了一眼,发现主人不知什么时候新添置了一盆黄色的太阳花,以前路过时,从没有见过。
一夜好眠后,是个晴朗的日子,下午放学后,阳光很美,如同梦境中一般,当我走到梦见的那条小路时,我突然有了一种恍惚和奇怪的感觉,鬼使神差,我走到了那户人家的院墙边,踮起脚看了进去。一盆陌生而熟悉的太阳花落在我眼底。当时我的心理有一种意料之外而又理所当然的感觉。
这个梦也许证明不了任何事情,可是着实让我费解了很久,至此,我对梦就有了一种狂热的好奇。但是直到接触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的理论,我才逐渐对梦有了一个较为具体也比较科学的认识。实际上,荣格和阿德勒的精神分析往往更为人们所接受,弗洛伊德的一些理论确实有些偏执了,但是我却对他的精神分析理论最为狂热,对于梦的理解,我也更加推崇他的理论。
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建立在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基础之上,长期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帮助弗洛伊德从大量实际的案例中归纳出了非常著名的精神层次理论以及意识理论。
他的精神层次理论主要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他认为这些精神活动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潜意识这三个层次,就好像我们生活的地球分为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一样。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实际上,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梦是在告知我们身体和心理最根本的需要,它有着一个预警的作用。比如我们的身体需要食物和能量,梦中我们就会在不断补充这些东西,而如果我们需要上厕所,梦里也会出现相应的场景。
弗洛伊德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心理决定论者,在他看来,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自然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愿望的达成,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我们梦到的事物或许和我们的需求没有直接联系,但他认为那是一种有规律性的伪装。比如他认为雨伞的把手代表着男性的生殖器。
可见我们的梦其实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他多次进行自我实验,他故意吃很咸的食物,控制饮水,在口渴的状态下入睡。晚上梦见喝水,痛饮甘泉。梦中的喝水可以缓解他的渴,他就不用醒来,这让睡眠得以保证。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方便的梦”。
释梦理论是很多人都很感兴趣的,对于人脑,我们曾称之为黑箱,后来转为灰箱,而梦,我想,现在仍然是云遮雾罩的领域。但是,根据进化理论,几千万年的进化,梦依然存于人类的生活,足以证明,梦绝不仅仅是一种现象。请允许我做一个猜测,我认为它很可能是一种密码,解读密码的方式是因人而异的,解读了密码后,梦境就如同JK・罗琳笔下的那个厄里斯魔镜一样,人们通过它可以发现自己的根本欲望。
一股没有形式的力量
爱因斯坦说过,人类现在的科技水平,只能去验证某些东西是存在的,而无法证明某些东西是不存在的。所以,很多人都反对超自然现象的存在,但我认为,它确实存在,而且它的力量将是我们无法估计的。
超自然现象可以理解为超越自然科学的常规可知性范围的现象:或者说,超越了当代自然科学知识的极限而被认为不可能产生或无法解释的现象。
回到文章的开头,我所举的我切身经历的那个例子,就是一种超自然现象:既视感。即视感,是人类在现实环境中突然感到自己“曾于某处亲历某个画面或者经历一些事情”的感觉。就是从没见过的场景、事物却仿佛见过的一种错觉。它之所以被划分在超自然现象里面,是因为大部分的即视现象,都是发生在没有先决经验的情况下,甚至很多即视现象有预知的功能。
超自然现象其中一部分被当成超心理学来进行研究,并且被分成三种等级:精神现象,例如心灵感应、透视、预知:身体现象,像是意念力、圣痕和实体;残存现象,例如出窍体验和濒死经验。
可以看出,超自然现象在心理学中的理论,有很大一部分提到了有关于灵魂的学说。从原子论、理念论到生机论,古代心理学从诞生起就与灵魂一词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看来,心理学上常常提到的灵魂,与潜意识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对于现在的科学心理学来说,都是未知的部分,都出于黑箱之中。
人们认为,心理和灵魂息息相关,而实际上,很多关于灵魂的心理学学说都非常耐人寻味。我发现,泛灵论就是其中一种。泛灵论亦称“万物有灵论”,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具有意识、灵性的一种学说。泛灵论是人类第一个有结构的、带有某种普遍性的思想体系,是宗教的最初形态之一。在科学心理学诞生后,随着越来越多实验心理学的应用,泛灵论等一系列理论被心理学家们认为是一种思维未演化完成所形成的不成熟的心理状态,更有甚者,认为泛灵论是反科学的学说。
〔中图分类号〕B8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7)09-0080-03
荣格是继弗洛伊德之后最著名的心理分析学家。他不仅影响了心理学领域,而且还通过其著述和工作,通过其来访者和学生,将无意识的智慧带给了哲学、文学,乃至物理学界那些杰出的人们,从而也影响了这些领域的发展。沃尔夫冈-保利(Wolfgang Pauli),1945年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保利和荣格的心理分析,使这位追求物理原理的学者意识到存在一些不能够也不应该用物质的因果定律所解释的事物,引发了他对于人类心灵运作的兴趣。他们的合作相互启发,激励了保利对原子物理学中的非因果定律的思考,同时也促进了荣格对原型的心理分析研究。他们共同感兴趣的“共时性”问题,仍然激发着当今复杂性领域中对“涌现”的探索。
一、原子与原型
2001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题为《原子与原型》的一本书,作者署名为保利和荣格。该书收集了保利与荣格在26年中(1932-1958)的80封往来信件,其中详细记述了保利与荣格的心理分析特殊经历,以及两人对共同感兴趣的自然、心理和哲学等领域的探索和交流。
沃尔夫冈-保利(Wolfgang Pauli)1900年出生,1958年去世。1945年,他以其著名的“保利不相容原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重要的定律解释了为什么宇宙没有坍缩的基本原因。
保利虽然在物理学领域有杰出的成就,但是现实生活却一度遭受着巨大的压力和分裂的痛苦。他的不幸婚姻在一年内瓦解,他所依恋的母亲也自杀去世,此后他陷入了严重的心理危机,找荣格来做分析性的心理治疗。
荣格曾在其1935年的伦敦塔维斯托克讲演中,匿名使用了保利的个案。荣格当时是这样介绍保利的:“我有这样一位病人。他在大学工作,异常偏重智力。于是他的无意识成了问题,这些问题不断被激活。他把自己的阴影投射到了他人身上,把很多人看作是自己的敌人,而他自己也变得异常孤僻,因为在他看来,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与他作对。于是,他开始酗酒,想着能借酒浇愁。但实际上使问题更糟,他开始到处与人争吵……有一次,在争吵中被人从餐馆中扔了出来,遭受了毒打。”[1]
保利与荣格的分析性心理治疗从1930年开始。考虑到保利的问题涉及到与女性的相处,荣格首先让自己的学生罗森堡姆(Erna Rosenbaum)对保利进行观察性分析工作。而荣格则始终对保利的个案有着特殊的兴趣。荣格曾这样写道:“耐心地看着灵魂中默默发生的变化,对我是一种奖赏,而其中最大的最好的变化是来自于上面的,而非外部的调整。我得承认,我如此尊重人类灵魂中发生的事情,以至于我不敢笨拙地介入其中,以免干扰或歪曲了这一默默发生的自然过程。所以我忍住不去自己观察这一特殊的案例,并委托对我的理论尚不熟知的初学者来完成这个工作。”[1]
正如荣格所预期的,他与保利的心理分析并非常规的模式,而是凸现其中所包含的自我探索与自我治愈。这期间,保利不仅仅自发地记录和表达了数百个梦,而且自发地将积极想象(荣格的心理分析方法)应用到了自己的分析中,他对自己的无意识真正下了一番功夫,而且科学地分析了自己的意象。荣格承认保利具有哲学家的自然素养,并且能够以象征性的方式解决自己所面临的许多问题。
数月之后,荣格认为保利已经获得了最初的治愈,荣格描述说:“他已经成为完美的正常与理性的人。他不再酗酒,完全适应他的环境与工作,完全恢复了正常……他也有了新的兴趣与热情。”[1] 而保利则发现自己的梦都指向某种意味深长的事物,这甚至更激发他的直觉和科学的兴趣,同时他也不再感到自己是迷失的羔羊。他说:“我傍晚把这些分析工作做完后,就去书房,我就能明白发生了些什么。我要研究我的梦,还会发现奇特的东西。”[1]
事实上,保利是一位不同凡响的病人,通过心理分析他不仅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还把自己的物理学才华也尽心地用到了心理分析上,并且对心理分析产生了独到的见解。他在物理学以外的一面常被人们所忽视,事实上,他在面对无意识的心理分析旅程中也有丰硕的成果,这是他在哲学领域的兴趣,这是他与荣格的联系以及与梦的世界的联系。他与荣格间的通信集反映出,保利被梦的神圣和丰富的意义所感动,作为灵魂核心的探索者,他勤奋地献身于这样的工作,将梦与更广阔的领域相联系,而不仅仅是个人领域,他直觉地认识到,梦显示出科学与心理学应该被视为一个统一体。
二、心理学与炼金术
1935年,荣格在仔细研究了保利1300个梦中的前面400个之后,利用这些梦和分析的资料完成了“梦的象征及自性化的过程”的著作,后来作为《心理学与炼金术》一书的第二部分出版。
这本书中记录了保利一个系列的梦,其中展现了意义根据自己的秩序逐步自发展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意识寻求着自己的目标,一切围绕着曼陀罗的象征以及与核心相关的概念,同时也展示了炼金术所象征的无意识自性化的过程。[2][3] (P129-135)
第一个梦:保利梦到自己在一个社交场合……要离开的时候,他拿错了帽子,把一个不认识的人的帽子戴在了自己头上。
荣格认为,戴在头上的帽子具有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帽子所盖住的,不仅仅是头,也是“首脑”,是人格的顶端。梦者拿错了别人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或许意味着梦者将要进行一种“陌生”的人格体验,体验自己的另外一种存在。
第二个梦:保利梦到自己乘火车旅行……他站在窗口,挡住了其他乘客观赏窗外风景的视线,自己不得已要躲开。
梦者梦到旅行,意味着某种行程的开始,或“启动”了某个过程。在梦中,梦者挡住了他后面乘客的视线,而“后面”是我们所看不到的,可称之为“无意识”的方向。梦者躲开了挡住的“窗口”,也就意味着为无意识的呈现让开了道路。
第三个梦:是保利临睡前的意象;他觉得自己仿佛是站在海滩上。海水冲上了陆地,到处蔓延。随后,保利感到自己身处一个孤岛上。
荣格的分析:海是集体无意识的象征……而海水的蔓延,意味着来自无意识的人格阴影部分的开始侵入。
第四个梦:保利梦到自己被一群模糊的女性围着。有一个内在的声音冒出来:“首先,我必须要离开父亲。”
荣格分析:在此梦中,心灵的气氛已经被中世纪所称的“女妖们”鼓动了起来,而梦中的“女妖”,象征着无意识的存在。荣格认为,传统的男性世界是以智力和理性为主导的,而梦中所显示的则是女性的无意识世界的指引。
第十个梦:保利描绘了自己的一个视觉意象,一个陌生的女人,站在牧羊的山腰,为他指引着方向。
荣格认为,出现在保利意象中的这陌生女人,正是其内在女性,阿尼玛的象征。而事实证明,在随后几年,这位陌生的女人一直引领着保利走向个人的自性化目标,同时,也为物理学和心理学的探索诱发智慧和灵感。
保利的梦展现了一个无意识自然展现的过程,其中指向人格核心的自性象征,即曼陀罗的意象逐步形成。它指引着保利走出原型的迷宫。梦的工作把他带入了深层的体验,并彻底转变了他对生活的态度。
保利个人的心理分析结束后,他与荣格仍然保持着这种心理学与物理学的对话,二人继续在心理学、易经、炼金术与原子物理学的领域交换着各自的观点,这些学科也因而得以相互连接。可以说,保利在物理学的革命性发现为炼金术式的直觉提供了科学的理解。通过保利,关于炼金术和原型的洞察进入了物理学的讨论;通过荣格,微观物理学的理解融入了我们心理学的语言和思想。
三、自然与心灵的阐释
在1930年与保利见面之前,荣格已经在心灵的领域使用威廉・詹姆斯(Williams James)关于补偿性以及对称性的概念。他对朴素的物理学、原始的化学以及炼金术的转化理论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并由此激发着灵感。[4] 此时荣格已经谈到无意识心灵对意识的补偿性关系,认为二者形成某种心灵上的对称互补,而当无意识的信息进入意识的时候,二者会产生整合,并引发第三物,即新的人格中心的产生,而这一时期经常伴随着“有意义的巧合的事件”,即共时性事件的发生。
荣格与保利交往的时期正是他开始发展共时性理论的时期,讨论也主要集中在心灵的补偿性理论以及共时性现象上,这段时期,保利深受荣格所提出的“共时性”理论的吸引,荣格也十分赞赏保利对原型与集体无意识理论的独到见解。后来,两人于1952年合著《自然与心灵的阐释》,此书被认为对于心理学和物理学研究都极富启迪意义。
荣格所使用的“共时性”概念,试图揭示这样一种现象:无意识的补偿性意义努力进入到意识,并引发心理整合的发生,这一时刻的特征是相互不关联的事物在寻求意义的心灵层面展现出意义,而这种共时性现象的发生往往使人感到意外甚至震惊。
在与荣格讨论共时性和心灵的补偿性时,保利常提出自己精辟的见解,并往往强调东方文化,特别是《易经》的重要性。
保利说:“我宁愿使用‘意义对应’一词,而不愿使用‘共时性’,以便更加强调意义,而不是强调同时发生……当成对的对立面要尽力保持平衡时,最有可能导致共时性事件的出现。”[5] 后来,他还曾用《易经》的震卦来描述这一共时性时刻所引发的心灵触动与震撼。
在谈到补偿性时,他还曾断言,即使是“当代物理学所使用的非描述性数学,也承担把对立物整合起来的象征作用。”他也因此认为《易经》是一本“数学书”,因为,它也“与梦和潜意识一样,具有精神的补偿”。[5]
保利与荣格的讨论不仅仅是两个领域的并列陈述,而且都上升到了哲学层面,并在此找到了两个学科之间的交融。保利得出结论认为:“在我看来这似乎充分证明,我称之为‘背景物理学’的这种想象具有某种原型的性质……”保利认为自己是叔本华、莱布尼茨和老子观点的继承人。1949年,他督促荣格参考叔本华的观点,认为叔本华“非常清楚地表达了有意义的巧合的观点”。他提醒荣格,这位哲学家“受你经常引用的东方观点的影响……他的论文对我有永久的和迷人的影响。”[6] (P247-249)
荣格十分赞赏这种合作,他曾说:“心灵与物质处于同一个世界,它们相互参与,若非如此,一切交互的活动都不可能发生。只要研究水平发展到足够高的水平,我们就一定能够在物理学和心理学的概念中取得共识。”[5]
荣格与保利的合作塑造了共时性理论发展的方向。在此之前,荣格主要集中在共时性现象的现象学和经验主义特征的研究之上,而保利使他开始关注共时性的实体论和原型的特征。同样,荣格也使保利对无意识的哲学层面产生了极大的敏感性。通过二人的合作,共时性从一个经验主义的概念变成了一种基本的理解与诠释的原则,与因果性的原则一起,形成了一个更为完整的世界观。
荣格与保利在完成心理分析的工作之后,仍然保持着通信联系与相互的学术探讨,直到1958年保利去世,享年58岁。三年后,86岁的荣格也与世长辞。今天,当我们面对《原子与原型》,重温这跨学科的对话时,仍然能够感受到这种互补性的力量和启迪。
[参考文献]
[1]Jung,C. G. The Tavistock Lectures: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Z]. Coll. Wks 18.1968.
[2]David Lindorff. One thousand dreams[J].Journal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1995,40.
[3]申荷永. 荣格与心理分析[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142-01
一、情绪
(一)心境状态
心境状态是指一种比较微弱而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存在的情绪状态,具有广延和弥散的特点,像是内心的一种背景。每一刻发生的心理事件都受这一背景的影响,使之产生与这一心境相关的色调。比如,影片的第一部份《恋爱梦》,讲的是发生在台湾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故事,导演作为那一个时代的亲历者,面对那一个时代,他的心境状态是回忆和缅怀。因此,影片便处于一种怀旧的色调中,显得温情脉脉。
(二)激情
激情是指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短暂的情绪存在形式,常常由意外事件或者对立意向的冲突引起。激情可以是正性的也可以是负性的,比如狂喜,悲痛,绝望等等。影片第三部份《青》就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片段。这一段的女主角欧阳靖,她骄傲,病态且痛苦。她的同居女友疯狂又极端地爱着她,陌生的男人也在偶然的相遇之后激烈地爱上她,这些矛盾和冲突直接造成了她的痛苦。而其中各个角色的表演都处在激情当中,正性负性都有。这种激情正能符合那个时代的品格。
二、感觉现象
本片在对“感觉现象”的运用中,比较突出的是对 “感觉对比”、 “感觉补偿”因素的运用。
(一)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指人体感受器不同部位接受不同的刺激,对某个部位的强刺激会抑制其它邻近部位的反应,不同部位的反应差别被加强的现象。如“马赫带现象”,马赫带现象,指人们在明暗交界处感到明处更亮而暗处更暗的现象,它是由同一感受器同时接受两种不同刺激的作用而产生的同时对比,原因是感觉神经系统存在的侧抑制。
《恋爱梦》的场景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台湾的老房子,有沉重的木门,稍显拥挤和昏暗的底楼屋子。导演选择在室内拍摄,镜头对着门窗。白天,当室外充沛的阳光在门窗边缘形成强烈的高光时,高光便成为一个刺激,观众能清晰地感受到室内与室外光线迷幻唯美的对比。夜晚,在屋顶明亮的吊灯下处于高光区的人脸,球桌和球,与周围环境形成明暗交界,灰面,暗部和反光,轻松地诱发观众的感觉对比。观众能体会出导演在遵循严格的电影美学原则,更能感受到镜头成为一副优雅完整的画,对全片的整体基调也有了基本的把握。感觉对比的运用在这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光线把《恋爱梦》营造成全片最美的一个部份。
(二)感觉补偿
感觉补偿是不同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它是指人体某种感觉缺失后,其它感觉的感受性增强而起到部份弥补的作用。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盲人没有视觉,但他的听觉和触觉会比常人敏锐一些。《自由梦》就对感觉补偿做出了充分的运用。在《自由梦》中,没有一句台词,只有音乐背景,所有对白都是以简要的字幕来对角色思想作出最精要的表达。这种默片的形式使观众不能像以前一样以听觉来吸收影片对白,但却自动在视觉上进行了补偿——观众的眼睛更加注意影片的画面、色彩、构图以及演员的表演,容易领悟到影片给予观众的更多信息和暗喻。
三、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是对感觉信息(包括经验)的整合和解释。知觉的理解性是知觉的一个基本特性,是指在对现实事物的知觉中,以过去的经验、知识为基础,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和说明。《青》在叙事风格上与前两部份相比有了很多不同,并且产生了一种“非侯孝贤”的隔阂感。影片剪辑出现跳跃,现场采音又让音效显得嘈杂和混乱。更关键的原因在于,导演对他选取的这一时代缺乏真实的经历和经验,也就是说,导演对这一段故事缺乏足够的知觉理解。《恋爱梦》可以说是导演关于他自己青春的记忆,《自由梦》是关于他的父辈们的记忆,到了《青》,导演却难以把握在社会的剧烈转型和文化碰撞下年轻一辈的心理经历。颓废、病态、感情游弋、信仰缺失,这是《青》这一时代的青春。导演的青春不属于这个时代,他只能以一个父辈的姿态做冷静的宽容的旁观。所以,他不能对知觉对象做出感同身受的解释和说明,这就让观众产生了隔阂感,这也是让人对《青》产生“非侯孝贤”的感觉的重要原因。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