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5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学生心理疏导,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个周末的早上7点钟,我接到了一个家长的电话,这么早就打电话,肯定有很重要的事情!接通后,我了解到是这个家长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了,作为家长很心疼,而且从开学到现在她家孩子已经被欺负了两次了,都是被不认识的孩子欺负的。作为一名教师又是一个母亲,我很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安慰的同时我也保证下周一到校一定调查解决这件事情。
此时,这位家长话锋一转,说:“老师,你知道XX中学有个孩子跳楼了吧?这孩子是我们的邻居,老是被别的孩子欺负才跳楼的,我们周围的人都知道这回事,而且这件事情都上电视了……”听到这里我顿时一愣,感觉一股怒气上升到了头顶:作为一个家长,在跟老师打电话的时候,尤其是在孩子被别人欺负了的时候,提这个话题是为了告诉孩子,以后再被别人欺负了就可以跳楼解决问题吗?接下来我跟这个家长做了很长时间的沟通,最终,这个家长明白了自己做法的错误。
电话挂断后,我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这个社会到底是怎么了?孩子们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动不动就拿结束自己的生命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我们教育的缺失?是社会引导的问题?还是家庭教育的误导?仔细想想,每个方面都存在原因。
一、原因分析
(一)教育现状
教育发展到现在,教育理念、教育手段以及教育媒介已经大大进步。但是有一个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过去,家长重教又尊师,家长允许老师用自己的方法管教孩子。
现在,每个家庭就一两个孩子,全家所有人围着孩子转,孩子娇气、自我,犯了错误老师教育教育,做家长的就不愿意,还动不动采用网络手段渲染事件、获取别人的同情,使老师想管不敢管。而且,现在老师最怕的是说厉害了孩子想不开,不说又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老师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
(二)社会引导
随着信息手段的发达,我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人们也可以借助信息手段诉说需求,寻求帮助。随着近几年因孩子心理问题导致自杀的现象越来越多,人们开始呼吁社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虽然这种行为是善意的,但是人们的过度渲染给了孩子效仿的案例。当其他心理脆弱的孩子也遇到自认为不能接受的事情的时候,他们就可能选择相同的手段解决问题。
(三)家庭误导
以上述家长为例,她在孩子面前强调了孩子都被欺负了“两次”!还特意强调了有个孩子因为别人的欺负而选择自杀!假设有一天这个孩子也遇到了想不开的事情,浮上他心头的会是什么念头?也可能是他的妈妈过分强化的“自杀”问题!妈妈强调的本意可能是为了引起教师重视,但实际的效果是告诉孩子总被别人欺负的时候可以选择“自杀”解决!社会太过强调这些负面消息,家长们也津津乐道地在家庭中讨论这些问题,这就会给孩子一种误导,让孩子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那么,我们应怎样引导孩子、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孩子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呢?这是一个大问题,各方面都应为之做出努力。
二、策略探讨
(一)学校教育方面
老师们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引导,提高其心理受挫能力,给学生更多的正能量。而学校教育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紧密配合。
有次开家长会时我就单独针对这个问题和家长做了沟通,我告诉家长们,一定要让孩子有一定的受挫能力,现在社会那些一丁点委屈都受不了的孩子往往会做出极端的事情。孩子是我们家庭的希望,别让这个希望葬送在我们的溺爱里。
(二)社会方面
社会舆论应淡化此类负面消息,过度地强调只会引起孩子们的关注。对这群还不能明辨是非的孩子来说,过分强调究竟是对是错?过分强调是能解决此类问题,还是会引发连锁反应?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思考和重视。
(三)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家长应当针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给予正确引导,让孩子分辨对错,给予孩子正面引导,让孩子接触更多的积极现象,让孩子感受社会的美好,这样孩子才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而不是随意践踏自己的生命!
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有时能弥补智力发展的不足。我们也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兴趣,他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善于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用教师的个人魅力感染学生,精心设计各种有创造性的作业,如折纸、剪纸、手工制作、实验、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游戏、竞赛、收集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潜能,学生就会有不竭的学习动力。
二、信心是解决焦虑、厌学的有效方法
焦虑、厌学的学生一般学业成绩较差,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常受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冷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的不是新奇、满足、愉悦的感觉,而是枯燥、乏味和失落的感受。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厌倦。针对这一现象,培树信心,改变评价方式:
1.以表扬激励为主,形成多元的评价方式。在课堂提问时,向他们提出比较浅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应及时鼓励,这样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即使答错了,教师也不埋怨和训斥,而是鼓励学生的表现或者挑战困难的勇气。这样可以放大学生的优点,减小或弱化学生的缺点。
2 . 对学生特长进行评价,主要是把学生最具有发展潜能方面进行放大,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也不是一无是处,也有值得自己骄傲的地方。
3.以成功教育为主,形成不竭动力。教师应设身处地为学生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比如组织“故事会”、“手工制作比赛”,“朗诵会”、“体育竞赛”、“小发明”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样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各自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感到成功的喜悦。维护学生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高度的自信心是拿到成功的金钥匙。
三、分层作业,为焦虑、厌学学生铺设进步的阶梯
作业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分层设计:
1.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划分等次。设计A、B、C三种不同难度的习题,让学生领取符合自己的习题去完成。
2.根据题目和学习实际情况,作业量分段确定。如同量的作业,要求后进生完成50%-60%,中等生完成70%-80%,优等生完成100%;
3.作业超市,学生自选。如5道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出自己想解决的问题。
4.对号选题。如总共8道题,后进学生做1、2题,中等学生做3、4、5题,优等学生做6、7、8题。
根据学生作业的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于后进生,作业中出现的错题,画提示符,让学生改正后再判,并给他打上一百分或在他们的本子上贴个小奖章。评价注重鼓励,多使用爱心评语,拉近师生距离,这样可以极大地保护学生的自尊,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四、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更好的对学生进行疏导
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三者组建的大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熏陶和约束作用。因而教师还应主动与家长加强联系,通过家长会和个别访谈等形式,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双管齐下,协调工作,形成教育的合力。
1.父母对子女学习状态的估计要客观,期望要合理。而不是一味地要求每次考试每门功课一定要考多少分,排第几名,这样做往往造成学生焦虑、厌学、畏学,进而弃学逃学甚至离家出走。
2.家长也应帮助子女树立必胜的信心。在孩子每一次作业、考试或是成长经历中表现有进步时,家长应该有意识的表扬,使他们看到希望,树立信心。做到多倾听、多宽慰、多疏导,鼓励子女只要花了力气,学出自己的水平就是成功
3.父母要创设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家长要注意克服自身不良嗜好,以身作则,营造学习气氛;家庭成员内部应和睦相处,相互配合,平时要多抽一些时间陪陪孩子,交流思想,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缺点。
适龄儿童自进入小学校园起,就会经历与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不尽相同的学习生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经历的事情也会越来越多,慢慢就会一些不良的心理情绪,严重影响了一些少年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的成长。故此,每位班主任教师不仅仅要完成教学教育安排工作,还应认真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加强一些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促进每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过度依恋家庭,不适应集体生活。一些小学生自出生起,就是四位老人、爸爸妈妈的呵护中慢慢长大的,对家庭、自己的亲人极度依恋,上学后不适应集体生活,离开家庭和亲人这么长时间,这些孩子就闷闷不乐。有些孩子虽然有着幼儿园集体生活的经历,那个阶段有三位教师照顾,主要活动就是游戏和玩耍,这样的情绪还表现不出来,一旦开始了系统的学习生活,这些学生就觉得这种生活很单调、乏味、枯燥,久而久之,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2.情绪过度波动。一些学生对轻微的外界刺激,如同学之间的打闹、一不小心手重了点,他就反应非常强烈;教师轻轻的批评,也会引起他们过度的反应;在家里稍微有点不令他满意的地方,就大哭大闹,甚至做出过激举动如不吃饭、离家出走等;成绩好时就手舞足蹈,一旦成绩不理想就痛哭流涕等,这类学生的确让家长和班主任教师难以管理。
3.过度恐惧与焦虑。独生子女,他们在以前的生活中接触到的人数量有限,一般都是身边的熟人、邻居和亲戚,虽说有些孩子有自己的兄弟姐妹,但总体上家庭人数不是很多,孩子的交际范围难以扩大,有些孩子的适应能力较强,但另外一些孩子一旦走进陌生的校园,突然接触到陌生的同学和教师以及大量的高年级同学,他们就表现出来了恐惧的一面,不敢与人交往、过度沉默,警惕心过于强烈。还有,一些学生在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后,对于突然出现的大型考试显得过于紧张,担心出错、或者成绩不理想而引起责骂,这种情况也导致了他们产生了恐惧和焦虑情绪,不利于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考试。
二、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1.家庭原因。家庭因素是一些学生自上学后产生不良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家长对孩子的过于溺爱,导致了一些孩子形成了任性、娇惯、淘气等缺点,但家长有时听之任之,基本上是纵容这些习惯。这样,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就慢慢产生了,并日积月累。还有一些学生,家里存在特殊情况,如家里过于困难、家里出现变故、单亲家庭等,时间久了,他们身上就显得有些自卑,平时比较沉默,不愿意与人交流、不合群,等等。
2.社会一些不良价值观的影响。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竞争的加剧,一些家长对未来过于担心,对自己的孩子要求过高,总是盼望着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要求自己的孩子在考试、学习、集体活动中表现优异,要求自己的孩子能当上班干部、队委会成员等,对自己孩子的要求过于严厉,给一些学生带来了过多的压力,这就使得一些孩子整天闷闷不乐,提心吊胆,心理包袱过重。部分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更优秀,给孩子报了太多的补习班,使得一些孩子整天绷紧了神经,课余时间被学习占用,快乐的童年生活被过早地掠夺,也使得一些孩子出现不良的心理情绪。
3.身心成长的客观现象。每个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身心的发育与成长,认知力也会慢慢增大,视野的开阔、知识面的增加的同时,遇到的事情也会越来越多,困难、挑战、与挫折也会不断增加,每个孩子在遭遇到这些复杂的事情时,有时就会显得一片茫然、手足无措,时间久了就出现了心理问题;随着慢慢地长大,他们慢慢会步入青春期,心理问题也会使之产生。
三、小学班主任常用的心理疏导策略
1.用自己的乐观开朗感染学生。“种花须知百花异,育人要懂百人心。”作为新世纪的现代班主任,应当从各方面了解学生,在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中,认真做好班级心理教育工作,是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的需要。小学班主任的工作自始至终是以教师的人格影响学生人格的过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班主任乐观开朗的人格就是最好的心理疏导工具。
2.民主关注每一位学生。在班集体中,班主任教师的期望效应发生在少数表现优异的学生身上,作为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往往因为不需要特别“操心”而被班主任所忽视,而老师心中所谓的“后进生”基本上被忽略了。从心理健康的要求考虑,这种忽视是不能允许的,所有的学生都需要班主任的注意和关怀。班主任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班级生活的愉快、和谐,使每一个学生体会到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帮助每一位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
3.适度表扬,用表扬、鼓励、赞赏帮助学生战胜心理干扰。心理学研究证明,正确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鼓励,对学习能起促进作用,能强化学习动机,鼓舞上进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哪怕是获得微不足道的进步,教师都要给予不同形式的肯定和表扬,以此换来他们的自尊和加倍努力。
总之,我国每位班主任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应关注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一些学生身上出现的不良情绪,从内心上关注他们,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引导每一位孩子都实现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