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0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小学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学校以艺术教育为办学特色,多年来,通过深入、开放的艺术教育进行育美,充分挖掘育美过程中艺术教育的育德点,强化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基础性和重要性,探索学校德育課程化之路。学校树立“大德育”理念,全面推进德育课程系统化建设,构建“大德育”格局,整体构建了以“尚美”为主题的德育课程体系。
学校将原校训“以书为友,以艺术为友,以好习惯为友”,升级为“以真理为友,以艺术为友,以美德为友”,新校训明确“真善美”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价值。在“生命”“生活”“真善美”的层次后又提出“健康活泼、致知力行”的育人目标。新的理念和校训以艺术为载体进行德育和美育,进而达到全面育人的追求。在此基础上,“尚美”德育课程体系的目标和重点进一步优化、完善。
学校艺术教育课程的建构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学科渗透为主阵地进行育德。学校开展了丰富的以美术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育美实践。这个阶段,以课堂渗透育德为主,艺术活动仅限于育美实践,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还未真正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始。第二阶段,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突破口强化育美。这个阶段,学校开始着手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将艺术的研究与实践引向深入,初步构建了以艺术特色为主线的校本课程体系。但是初建的课程体系重点在育美,育德仅限于一些基本课程的初步实践,且都在体系外零散实施。国家课程、艺术类拓展课程和德育课程缺乏整体的规划统筹。第三阶段,综合德育和艺术特色丰富内涵建设。这个阶段,学校将美术特色项目转型为以美术为核心的综合艺术教育办学特色,旨在将育德育美落实到每个孩子。
一是在国家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中增加育德育美专项,德育和教学共同关注、共同评价;二是开始重视以班队会为核心的德育课程的规范管理;三是编制了《黄胄艺术实验小学学生社会实践手册》,形成了以艺术为核心的学生社会大课堂实践课程;四是由校级、年级、班级三级设置形成了家长大讲堂文化课程;五是将原有面向少数学生的特色活动调整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经典活动,并使之成为传统,以艺术为主线最大限度地丰富社团和实践类活动,在这些课程和活动推进过程中将育德和育美目标融合设计。在这一阶段,学校以艺术教育特色为载体,围绕育德育美开展了扎实的内涵建设,针对性、开放度和融合度都得到提升。
课程体系强调了“尚美”主题,突出了以艺术教育为载体进行育德育美,并将育德育美充分融合,目标更加开放、定位更加精准、主线更加清晰、特色更加突出、内涵更加丰富。在课程构建过程中,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文化体系和特色定位都越来越清晰。广大教师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逐步提升。通过实践,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共同育人的意识也日益增强。
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小学教育中,数学是其中的核心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极大的作用,而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中,小学数学教师是其中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体系,就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课程的设置较为随意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当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够更好的对数学课程中的概念进行准确的表征,才能够对数学课程中所提到的程序与原则等提供准确的解释。从我国各类师范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我们可以知道,与数学专业内容相关的课程设置缺乏标准,理论课程的设置较为随意,有些学校的数学专业课程设置是直接套用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安排[1]。例如《高等代数》以及《数学分析》这几门课程,不但难度较大,而且与小学数学内容的联系较弱,有些的学校则是借鉴综合大学的一些做法,为学生开设以工科为特色的高等数学课程,或者是开设以经济为特色的高等数学课程。也正是因为课程设置的随意性骄傲大,导致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效率非常不理想,不能够满足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需要。
(二)实践类课程教学还不够完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为一名高素质教师,“如何教”的实践素养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它一方面与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关,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故此,在培养学生提供专业素养方面,在培养学生形成教育信念等方面,教育见习与实习等一些实践类的课程就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也是培养课程体系的关键部分。然而,许多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却没有很好的体现这一点,这些学校对于教育实习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而且还缺乏专业教师的随行指导。尤其是我国有一些学校,采取的是分散实习法,也就是让一些学生自己去找单位实习,这样就导致一些学生缩短实习时间,甚至会不去实习,这样就会使这些学生缺乏教学的亲身体验,进而影响到他们对有关数学教育理论知识的实践反思,会影响到他们实践智慧的生成。
二、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构建的相关建议
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以课程为依托。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职前教育阶段的课程教学是其中的主要渠道之一。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环境下,要逐渐构建其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要对核心素养框架进行重点的分析,了解核心素养的主要内涵,了解其生成机制,此外,还要对课程体系中的结构以及内容等进行深入的了解[2]。
(一)在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的设置上,许多高校都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这样就会导致职前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数学知识的获取,继而促使一部分准教师的数学素养得不到提升,进而也就无法满足新课改的需要。随着教师专业化的不断发展,迫切要求制定一个科W、统一的培养标准。故此,可以组织我国一些数学教育研究者,组织我国小学数学的一线教师等,让他们在核心素养框架的指导下,再结合教学所需要的数学理论知识,对小学数学教师所需要的核心素养进行梳理,并且可以充分借钱世界其他国家的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发展的培养标准,来研究出适合我国小学数学教师的培养标准,为我国师范类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提供依据。在小学数学假使职前教育过程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标准是其中的重要指南,在制定培养标准时,一定要对其可操作性进行深入的考虑,以便教师能够对相关的内容进行理解,进行实践。
(二)强化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联系
许多高等院校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的设置都较为复杂,而且没有加强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联系,这样不但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数学知识水平的提升。故此,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强化与小学数学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职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了解自己所教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要知道如何教这些教学知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引导小学数学教师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让他们掌握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例如,要对小学生代数思维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解等,教师要对自己所讲述的数学知识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并且要加强对小学生的引导,引导他们在高水平的数学任务的体验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并且去对其中所呈现的数学思想进行感悟[3],在长期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过程中,逐渐提升自己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构建具有合作性的实践课程
如果要培养一个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仅对他们教授一些显性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他们创造实践平台,以帮助他们能够在体验中去对自己所获得的知识进行反思。故此,就需要重视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还需要重视对他们进行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可以将实践类的课程与数学类的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了数学理论知识之后,让他们走入小学数学课堂之中,通过亲身实践去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反思,这样就能够使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对教学的一般程序有所掌握,对教学的基本策略有所掌握,并且还有助于他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逐渐的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智慧。
结语
综上,现如今,我国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的设置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影响了我国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故此,就需要构建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需要强化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联系;需要构建具有合作性的实践课程。如此,就能够使所构建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更能够适应新课改的发展需求,更能够满足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内在需求。
参考文献:
一、明晰“学府六艺”课程理念
“学府”是我国最早的教学场所之一,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是文化荟萃之所、英才辈出之地。
“学府文化”是一种书院式“礼乐”、 教化式“修德”、养心式“习艺”、学院式“文理”的文化,目的在于博及古今、兼课中西,以育“德性中和”“学养纯粹”之学子。文萃小学挖掘学府文化精髓,以“创建学府式学校”为办学目标,努力打造均衡和谐且独具特色的学府式校园。
“六艺”也可称“古代六艺”“孔子六艺”,源于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六艺”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它是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即礼制规范、音乐、射箭技术、驾驶马车的技术、书法、数术。作为我国最早的学科课程,这种教育思想及课程体系虽已有三千余年历史,但已初见注重培养人才综合素养教育理念的端倪。经过长期深入的探索与实践,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即要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此,学校的育人目标、课程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
在此背景下,文萃小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不局限单一校本课程的开发,而是在学校办学实际基础上,围绕差异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学府文化特色,调整课程结构,构建独具学府特色的育人课程体系。该体系致力于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文承圣哲,萃取精华,构建现代与传统相融合的“学府六艺”课程体系。
二、确定多样化的课程模式
“学府六艺”课程是以“创建学府式学校”为目标,依据差异教育理念和学校学府文化特色,以中国古代君子“六艺”和学校育人目标的六大核心素养相融合及创新的特色课程体系。其课程体系是一种以差异教育为出发点,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与中国古代君子“六艺”课程相融合,并努力创新的特色课程体系。它是古代“六艺”君子课程与学校办学理念融合的产物,在将六项核心素养重新组合与延伸后,组合多样化的课程内容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它打破传统课程对学生的桎梏,从多个角度为学生建立起一个适合自我发展的立体课程系统。“学府六艺”课程分为礼、艺、体、技、书、数。如“礼”分为明礼、守礼,明礼分为校园礼仪和社会礼仪两部分,守礼分为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两部分,共同达到“以礼修人”的目的。
“学府六艺”课程模式可以概括为“一中心三课程”,该课程模型源于学校教学模式的演变与发展。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落实“适合的教育”理念,邀国家级专家组研讨学校发展路径,引入差异教育理念,以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为原则,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主体性和个性充分发展的人。至此,差异教育理念完全纳入到了学校新的发展战略中。
差异教学是一种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在教育测查和诊断基础上利用和照顾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最大发展,进行多元化弹性组织管理的教学。根据差异教学中灵活安置的策略,课程模式强调有弹性,教学安排遵循开放化的原则,文萃小学将课程模式设置为“一中心 三课程”。“一中心”即课程资源中心,“三课程”即基础性课程、选择性课程与模块课程。该课程模式致力于面向全体、面向部分、面向个体,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多元化的策略实施“学府六艺”课程。
三、实施多层次的课程内容
根据“一中心三课程”的课程模式,我们将“学府六艺”课程进行详细的划分与安置,按照不同的课程维度、课程模块、课程内容进行设置。
(一)基础性课程
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推进学科融合。以学生的素养不断提升为目标,打破学科界限、融通各学科知识,开设书法、阅读、篮球等学生必修校本课程,贯通价值观、思维力和创造力,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并借此激发学生志趣,引导学生制定生涯规划,形成自我修持、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终身学习能力与习惯,培养跨学科、跨领域人才成长的核心素养。
(二)选择性课程
选择性课程分为六个维度,即礼、艺、体、技、书、数。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至少拥有八种智能,分别是: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国古代的“六艺”有非常相似之处:礼――人际关系及内省智能;乐――音乐智能;射――身体运动智能;御――空间及自然观察智能;书――语言智能;数――数学逻辑智能。“学府六艺”课程是以学生的多元智能为依据,与之相对应的有六项核心素养,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专项提升课程按照功能性的六个维度,重新组织为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型的选择性课程体系。
(三)模块课程
打击乐是文萃小学的特色课程。在模块课程中,学校全面推进“乐器进课堂”课程,普及打击乐学习,提出“一体两翼三为主”的课程实施思路。
1.一体:器乐进课堂
以“小乐器进课堂”为主,在铝板琴的基础上,结合文萃小学自身特点将训练打击乐基础的哑鼓板一并带入课堂。
2.两翼:民族打击乐、西洋打击乐
学校组建民族鼓、小军鼓、非洲鼓、康巴鼓、行进鼓、爵士鼓、马林巴等社团,在完整的学习训练过程中由哑鼓板过渡到小军鼓,由铝板琴过渡到马林巴,形成由民族打击乐到西洋打击乐的完整体系。
3.三为主:课堂敲重音、实践叩节拍、环境伴和弦
课堂敲重音:将打击乐贯穿到各个学科,将语文、英语、阅读、体育等学科的相关内容融入节奏变换训练模式中,让学生在阅读、锻炼中找到音乐带来的乐趣。
实践叩节拍:通过开展“文萃大讲堂”“校园广播站”“器乐进课堂”“打击乐专场音乐会”等培训,普及打击乐基础知识,渲染音乐艺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