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2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社会治理内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错综复杂的矛盾,新旧体制的摩擦,不同思想观念的冲撞,利益格局的失衡,往往成为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所谓社会热点,是特定时期内备受人们关注、引起广泛社会反响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和问题,它可以是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也可以是突发性个体或通过不同途径广泛传播后在社会上造成重大影响的现象。
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大大提高了大众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而大学生作为新兴媒体的重要受众,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尤其高。但由于多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对于事物的认识、判断、分析能力还有所欠缺,再加上部分媒体的误导,致使部分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而这些误区影响着大学生对国情的认识与理解,影响着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认识与理解,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1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的必要性
1.1 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问题是紧密相关的。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来看,社会热点问题几乎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所有教学内容。每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找到它的理论根源。例如:每年的社会热点“两会”,是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相关;是紧扣“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反腐败问题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相联系;等等。但长期以来,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较强,一些基本概念、原理比较抽象、枯燥,而且学生在中学时期由于高考的原因,死记硬背了大部分理论,导致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理论与实际脱离,照本宣科地一味强调正面教育,对学生关心的重大问题,难以提供有力的说明,对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也难以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法解决大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困惑。久而久之,大学生们就会觉得课堂上讲的内容与现实完全是两码事,觉得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毫无用处。这样的纯粹理论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因此,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
1.2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但其主要教学目标并不是对大学生填鸭式地灌输的观点和条文,而是要培养大学生以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思考社会问题,培养大学生正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实践领域不断扩大,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不断增多,他们现在已不仅仅满足课本上有限的理论知识,而且更加关注课本之外的现实世界。但是,由于多数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对现实世界存在模糊或错误的认识,缺少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思维方法,囿于实践中观察条件的制约和分析问题思辨程度的限制,因而有时他们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时候欠缺科学和不全面,再加上某些传媒的误导,致使不少学生陷入欲求甚解而不得的盲目和苦恼中。
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能帮助大学生培养意识、情感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2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的途径
1 自我调节的协作方式。即国家、组织、个人之间通过谈判实现自动协调目的的方式。
2 多样化的行动者。国家责任范围逐渐缩小而公民享受更多的责任,包括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以及广大公众都可以参与治理。
3 互动过程。致力于集体行动的组织依靠互相依赖的权利和资源关系实现互相促进和支持,形成协作性的合伙伙伴关系。
4 国家的主导角色。国家在制度设计和战略制定方面具有根本性作用,这是其他机构不能代替的,国家的作用充分体现在其宏观调控和组织协作上。
二、善治的内容
善治是指一种良好的治理。这是治理理念和相关机制建立并运用到实践中所导致的良好的绩效。它应该是社会治理发展的目标。善治只要是指治理能够收获到良好的技校,这种绩效表现在治理的政治效果、管理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方面。整治效果主要是通过治理达到了公民与公共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公民的责任精神得到提升,公民对公共事务有着广泛的参与,社区团结性达到非常高的水平。管理效果是通过多元角度的参与和互动,社区和组织的治理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形成了共同治理的机制,提供了最大效率的公共服务。经济效果主要是指通过治理直线了社区和组织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并确定了良好的经济收益,给社区居民带来了更好地福利。而社会效果则包括文化观念、环境保护、社区安全、邻里照顾等方面都产生良好的小郭,社区成为安全、幸福和文明的居住地。就一个国家而言,职责意味着国家实现有效的制度构建、公民创造力得到激活、政治文明程度高,意味着国家不仅在经济上去的稳定而快捷的增长,而且在综合效益上公民生活质量得到了不断提升,社会和自然都实现了和谐共进的目标。
DOI:10.15938/ki.iper.2017.01.012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1-0061-0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素质高低关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反思研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利于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体论阐释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本质的理解以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研究的现状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含义界定。就现有研究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内涵理解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定义的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先天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适应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比较稳定的品质。[1]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定义又基本沿袭传统教育学意义上关于教育者素质的定义,将其视为教育者在先天素质基础上的经由后天社会实践锻炼,所型塑的品格和能力。显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之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一般规定性,也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含义该如何界定,应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研究的核心命题。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的理解,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定位、价值确证。就其实质而言,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内在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以及社会公共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生成性的相对稳定的品质和能力。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内容构成。这一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同质性亦很明显。现有研究基本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德、识、才、学、体”等方面展开,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信仰坚定的者、学养丰厚的专家、言行一致的楷模、诲人不倦的良师益友”。[2]有学者指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内容构成中,“教育科研能力是基本层面,创新精神是重要内容,人格魅力是必要方面,道德风范是核心内容”[3]。还有学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结构视为“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由基本素质、共有素质、主体素质和核心素质等四个层面组成”。一般性体现为:身心素质、广博的教育科学知识、基本教学科研能力及基本价值观念。特殊性表现为:精通理科学知识的主体素质、坚定信仰的核心素质。二者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质’”。[4]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复杂多样,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社会思潮,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多元,思想价值观念复杂多样。这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新情况、新问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提出新要求、新内容,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权(龚萱2015)、正确的历史意识(朱哲,薛焱2015)、“底线思维”(吴艳东2014)、理论转化能力(梁妙荣2014)、媒体素养(倪娜2016)等。总的来说,学者们根据教师的素质、能力结构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需要来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内容及其结构,基本涵括了思想政治素质、知识文化素质、教学科研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但现有研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内容的类别划分、内在联系、整体结构的分析还较粗混,缺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实践、职业境遇和师生之间价值观交往的视域观照。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发展现状。有学者认为在经济社会转型、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下降趋势、创新动力和能力欠缺、社会实践活动素质不高、师德素质受现代社会生活冲击”[5]。也有学者从教师素质开发角度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存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观念滞后、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教师职称结构有待改善、学历结构需进一步优化、教师培训缺乏规划和制度保证”[6]。此外,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受社会环境、教学科研压力和个体素质能力差异等影响,这一群体在政治定位和职业定位之间的角色期望、角色地位、角色行为冲突问题凸显[7],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应该说,上述分析一定程度上触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发展现状,对于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研究是有意义的。
第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策略。现有研究依循教师素质的具体内容构成,来探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师德、文化、科研、能力、身心等方面素质的具体策略。近年来伴随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培养取向”,[8]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的题中之义。有学者认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树立专业化发展意识;实行教师准入制度,加大专业化培训力度;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声望”[9]。其目的在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从单一型到复合型,从职业型到专业型,从主导型到引导型,从知识传授型到信息分享型,从灌输型到渗透型的现代转型”[10]。值得指出的是,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就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具有自足性的社会空间”“现代性政治的实践形态”和“高度自觉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生成教师的实践智慧。“在教育理念上,从‘观念意识’的理解、传授,转换为‘社会空间’的建构”“将思想政治理论化作穿透社会生活的现实力量,现实地参与社会公共实践活动”。[11]这种理解凸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现实性、思想价值观念的能动性和师生交往的社会性,为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本质说明与意义理解奠定了基础。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建设既要注重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还应落实于师生的交往实践、教师现实的生活世界及其职业幸福感。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研究的主要困境
其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本体论探究不足。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内涵的界定是一种教育学意义的移植,缺乏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有的理念立场和社会空间,未能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特质。结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独特内涵、内容结构、功能作用、意义价值、培养问题的分析仍然混沌不清、机械空泛。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活动的“主体条件、内在根据和潜在能力”[12]的素质如何内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如何嵌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结构等关键问题依然不明。原因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其所是”的本体论探究不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师生在思想领域展开的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生成平台的独特精神性政治交往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问题只有回归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体论澄明基础上,才能开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完整的人”、思想政治教育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丰富内涵和独特气质。惟其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本体与本质、结构功能及其与社会的关联互动才能在教师的职业实践、生活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变革情势中得到深入理解与把握。
其二,现有研究侧重于依附性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及其主体性不彰。由于无视或遮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立场、视域、思维习性与社会生活实践,现有研究执著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功能定位。虽然它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的强调十分必要,但却是一种外在为它的依附性说明和功能性论证。素质问题之于教师的人性表征、社会本性的说明、人的劳动本质的确证缺乏经验说明、意义理解与实践批判。马克思曾言:“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个体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13]而现有解读之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是外在的、“超尘脱俗”的,是被注解的。它漠视了作为素质主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生存感受性、职业信念和思想观念领域的价值交往。缺乏对教师素质培养的主客体、内外因素、主客观条件、环境资源以及教师安身立命的时代、社会与生活情境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入体验与意义理解。甚至值得追问的是,作为研究者的我们能否、如何以及多大程度上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问题的代言人。尤其,置身于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以“一种自觉的职业姿态”,从“教育理念、手段方法、载体等方面回应从独白到复调的社会条件转换”,达致“课堂即社会”的理论教学生活化与“社会即课堂”的实践教学社会化的统一与平衡[14]。它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置身于鲜活的社会公共生活实践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在知识、思想、价值观念交汇交融与选择博弈中实现个体素质的知情意信行的相互转化与一体生成,从而确证自我的主体地位和主w性品格。
其三,现有研究呈现出主客二分的静态化模式,欠缺社会、历史与实践的统一视域。有学者道出教育研究中的素质问题现状:“一是论者习惯于给出实践指令,既无逻辑推理,也无实证调查,也非自身经验的凝练概括。二是此种实践指令的句式常常是只管呼吁不管干,只是一种无主语的祈使句:‘要如何如何。’”[15]应该说,类似问题同样存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研究。现有研究的碎片化的条块分割和独断性的话语论断,未能生动有效地再现教师的社会实践与生活情境以及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独特面貌,也未能抽象出教师素质的一般规律。一是研究视野较狭隘,欠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主体由以生成发展的实践场域、社会历史环境、共同体生活等社会条件的考察与分析。现有研究常先预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地位与功能、素质现状的好坏优劣,然后各取所需地裁剪教师素质的不同片段、方面和环节。不难预见,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育人、改造社会的能动作用与公共性品格遭到遮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整体性、开放性、发展性与实践性等维度归于凝固。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认识基本裹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的宏大论域中,欠缺实践与历史相统一的视域,未能深入触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形成发展、作用实施的动力机制。由于隔绝于师生交往的生活世界与社会发展实践,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现状素描仍然是一种外在化研究,教师素质的丰富内涵未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与社会现实的互动关联中得到诠释。三是认识的直观性、主客二分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研究与社会历史实践之间的关系或者被割裂,或者被线性地加以关联,存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混同,素质含义、内容与素质培养之间的简单对照,结果很可能导致“素质灵性的丧失、素质本质的迷失、素质整体性的撕裂”[16]。
其四,研究的学理性不强、研究方法单一,欠缺多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观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内核不仅在于教师掌握世界观和方法论,还在于教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提供专业的知识涵养、自足的理论阐释和能动的社会建构作用。因此,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题中之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问题本质上是人的问题,生发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域。它理应关照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离开人的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政治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知识与方法论的借鉴,我们很可能既难以窥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全貌,也难以在实践中生成、优化教师的素质结构,更难言培养“完整的人”。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研究趋向
其一,继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体论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具有教师素质的共性,还应有区别于其他教育者的独特个性。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研究既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核心和关键点,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针对性的重要抓手。因此,我们要在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体与本质的深入理解与把握中,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想、价值观互动生成场域中的意识形态掌控力、理论阐释力和实践建构力。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深化、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本质内涵、内容结构、价值作用、路径培养等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把握。
其二,强化研究的理论性、实践性与社会性。现有研究多以政策文件和政治实践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缺乏深入的实证分析与理论论证,经验性明显而理论性不足、之于人的规训意味浓郁而实践解放气质不够,结果造成研究的同质性、扁平化。未来,我们不仅要继续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独特内涵、内容构成,还要深入阐释素质的内在结构及其与社会结构的关联、素质发展的动因、素质功能作用发挥与效果测评、素质培养优化的社会条件与环境资源等。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我们发挥理论学科的理论支撑作用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解题功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问题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人与社会紧密结合的课题。它既要回应时代社会历史变迁,更应厚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镶嵌于教师现实的生活场景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生活世界,在师生思想价值观念交往互动的生活世界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与实践。同时,还要加强学术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观察、实验、问卷、访谈、比较等方法,增强研究的科学性、直接性和可感性。
其三,树立整体观念,生成、绽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丰富内涵。现有研究欠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整体性、社会实践性的宏观把握,而宏观把握的缺失,反过来又影响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具体内容及其动态生成发展的深入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作为一个整体构成,它关涉教师素质系统的具体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教师素质系统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之间的实践互动,以及教师素质培养主体、培养体系、评估测评体系等。因此,构建整体视域,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整体性存在、整体性优化和整体性发展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它需要我们从理论、实践和社会现实的多维层面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个体性与社会性、理想性与现实性、客观性与实践性等关系结构及其张力研究,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把握。
参考文献
[1] 练庆伟,董玉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发展的定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70.
[2] 王雪凌.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素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18.
[3] 张雷声.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构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2):22.
[4][5] 吴坚强,舍娜莉.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5):59.
[6] 蔡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开发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72.
[7] 周海燕,赵星星.思政理论课教师双重角色定位的冲突与化解[J].高校教育管理,2012(3):73.
[8] 邓纯余.基于专业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论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172.
[9] 佘双好.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09(3):54.
[10] 彭小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现代转型[J].教育评论,2011(6):63.
[11] 章维慧.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智慧及其生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54-55.
[12] 袁F仁.论人的素质[J].社会科学辑刊,1993(5):21-30.
[1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