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5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考历史长效热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高考政治命题总是结合现实的时政热点来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而面对变幻莫测的国内国际风云,复杂多样的时政热点,考生们往往会眼花缭乱、束手无策。因此,如何关注时政热点,把握高考脉搏成为了考生面临的一大难题。怎样选样,如何整理,又怎样运用社会热点,是广大政治教师必然遇到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下面,结合本人的体会,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搞好热点的选择
社会热点,有自然形成的,还有人为炒热的;有正面的,还有反面的;有有益的,还有有害的;有涉及本学科的,还有涉及历史、政治、地理三学科的,因此,针对纷繁复杂的热点,不分良莠,对学生全盘灌输,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对学生是有害的。要选好热点教师可以侧重关注以下几类专题。
这些热点往往反映的是关系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的问题,是党和政府长期关注、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高考年年浓墨重彩大做文章的高频区域,如:“民生问题”“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等。
2.侧重选择与我国有关的热点
纵观历年高考,所考查的热点基本上都是与我国发生关系的,所以,对于与我国没有直接关系的热点,则可做冷处理。如:由来已久的中东问题可以做冷处理。
3.有定论的时政热点问题
高考试题必须保证其科学性,特别是政治学科的试题。因此,高考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必须是已有明确结论的问题。
有三类热点问题难以进入高考试卷:一是政治上比较敏感,中央尚未明确表态的问题;二是观点比较前沿,学术界尚在广泛争论的问题;三是发展不够充分,尚处在试验观察阶段的问题。
二、围绕热点,精心设问
1.问题设计的切入点要小
从近几年的高考我们不难发现。高考对知识点的考查以小范围的切入为主,比如2007年全国文科综合卷(1)中的40题的第(6)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说与‘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这两种建都观点。”这就客观要求学生对书本的基础知识要有准确的把握和明确的区分,而且也客观上要求学生能精确地运用理论深入的分析实际材料。而这两方面能力的提升,都必须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加以强化,所以在专题的复习中,教师尤其注意问题设计的精小化,从而使学生在思维方面和心理方面都能更加贴近高考。
2.问题的设计上要注重对书本核心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
在专题复习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利于检验和强化学生的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特别是那些知识再生能力很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再生和重构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3.设计问题要注重教育功能的落实
高考不仅具有考核和选拔人的功能,而且还肩负着宣传教育的功能,要体现和宣传党和国家的意志。因此在专题复习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时政背景材料,设计一些有助于学生思想觉悟提高的启示性问题,以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从而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觉悟的统一。
三、关于热点的讲解
1.帮助学生采集有效信息
(1)采集有效信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讲解时政热点材料,必须首先告诉学生,我们选择该材料的目的,包括时政精神,要分析其包含的是经济观点还是哲学道理或者是政治常识的观点。
(2)采集有效信息要辨析材料内容(看材料思观点)
①寻找材料中重要的词语
语句中或段中的关键词语,有特殊意义的直代性词语或标准性词语,能帮助我们感知信息,使我们准确地筛选出信息。
②抓住材料中重要的句子
句中的主旨句、过渡句和小标题等,能帮助我们筛选出所需要的重要信息。
③透过明示信息,推导隐含信息
④参照提示语或注释、推导、判断信息
(3)采集有效信息要对信息进行概括、整合,使这些内容完整而有条理,做到明确该材料包含了几种观点或哪些做法
2.帮助学生把材料中的观点或做法与经济、政治、哲学有关观点相对照,得出符合或违背某观点的结论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考试(文综部分),总体上显现出更加注重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察,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的特点,同时高考政治考试的基础性、综合性、专题性、能力性、实践性、创新性更加明显和突出,充分体现了高考政治考试“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的方针。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以课本为依托,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政治
复习要以课本为依托,政治考试的成败取决于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切不可重题目而轻教材。离开基础知识,任何能力、技巧都是空中楼阁。要从教材中构建出“树形”的政治体系,培养政治思维;要找出政治的“大脉络”,将全部知识整合起来;要明确和细化常用的工具性知识,熟练掌握和应用。这样才能保证基础的巩固和能力的发挥。同时,政治考试非常注重答题技巧,强调学生高考试卷中切忌出现空白处,明确敢写就有分的答题原则。高考政治往往以新材料入题,以新情景切入,近几年在高考文综试卷中先后出现了古文材料、专业论述、图表、漫画等形式入题,有的材料和情景较新、难度较大。考生应牢记,设问一般情况下比材料简单,养成做题先设问题再看材料题的习惯。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政治在文综中占比重大,政治选择题决定了文综考试成败的关键,考生应高度关注选择题,应该要消除快速完成选择题后,争取时间做大题的思路。实践证明,经过实际训练,绝大多数学生是有充裕的时间完成文综试卷的。因此,建议一般学生用四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去完成选择题,保证选择题的正确率。
二、政治复习中要提供创设问题的方法
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获取信息绝大部分是通过视觉输入的,而且通过视觉得到的信息比通过听觉得到的信息所能保持记忆的时间长得多。可见阅读自学是一种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自学时要做到“导”“看”“思”。“导”就是要当好学生的导游,让学生明确所学内容的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当前的政治教学中,满堂灌和题海战术取代了学生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中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自己缺少参与和思考。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一理念,我们可以“问题”串联课堂教学,课前先让学生导、看、思,形成对课本的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接下来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价值问题”,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先自行解决,教师进行引导和点拨,最后教师给出自己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并对学生发言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总结。教师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带着问题下课。如果课堂上学生好像什么都知道,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有何意义?这样的课堂学生能收获多少东西呢?只有让学生参与,才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政治素养,从而引起共鸣效应。
三、化繁为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政治学科的特点必须在教学中体现出来。而政治学科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政治教学具有思辨性特点,要求学生对政治的认识建立在一定的感官基础上,“感”是“悟”的基础。2.政治材料的丰富性和选择性特点。许多政治的观点都需要大量资料加以辅证,教学过程中必然要求引用相关的材料,但是如何在众多的材料中寻找可利用的资料,这就看教师的选择了。知识和能力是新课改下“三维目标”之一,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有机整体,在教学中不应人为地割裂开来。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对知识的传授,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培养。而课改之后,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倾向,即重视能力而忽视知识。这是不可取的,我们知道,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在掌握充分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头脑中没有知识,还谈何能力呢,通俗地讲,“肚里没墨,你怎么往外泼”呢?
四、密切关注时政热点
高考涉及的时政热点范围广、内容多,要掌握和利用每一个时政热点是不可能的。所以,选准时政热点是有效利用时政、有针对性地备考的前提。我们在选择时政热点时应该重点关注能体现国家意志又被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和热点、带有战略性的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既是社会热点又与历史、地理知识联系密切的时政热点,尤其要关注那些长效的、事关我们的生存环境和国计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持续性热点。特别注意的是,学生要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深层次分析重点热点问题,在综合训练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总之,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高考特别是政治科目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当中,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要把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要把教学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接受到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培养自己成熟的心理素质。学生只有在知识、能力、心理素质三方面有了突破,才能自如应对高考。
参考文献:
这一层面设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回答问题,要求从材料中直接获取信息,分为四个层次:
1.根据材料结构分层次、简要、完整地作答,利用所给的结构提示,如分号、句号、破折号、省略号等,直接从材料中分析、归纳、概括提炼出答案。
2.比较材料中的不同信息,了解信息之间的关系如并列、递进、因果、转折、条件、承接等,形成有序性的思路,图表材料要注意横向和纵向的信息比较,按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秩序有机地组织答案。
3.辨析材料的真伪和精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一过程需要调动历史知识和基本的历史学科常识进行推理判断,抓住关键词和或材料别强调的论述,结合材料背景进行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4.综合材料信息或信息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多个材料一定要有一个主题,在明确主题的基础上形成系统性的认识,关注材料所体现的时间线索、结论线索、人的线索、概念线索等,这些为答题思路的切入点。
二、基于“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要求的解题指导
这个层面的设问一般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所学的背景回答问题。历史背景体现的是主干知识、线索和主要概念之间存在的历史联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据此,笔者把这类问题的解答分成以下两个方面:
(1)重大历史概念联系法
如世界近代史:
经济问题常用“资本主义的发展、资金、市场、劳动力、政治前提、环境条件、技术、原料”“近代化的进程”“工业化”“世界市场的形成”“全球化”等概念。
政治问题常用“资本主义代议制、君主立宪制、共和制”“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三权分立”“限制王权”等概念。
文化问题常用“人文主义”“因信称义、先定论、宗教宽容、教随国定、信仰自由”“启蒙思想”“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人民”“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等概念。
(2)历史大事联系法
如世界近代史:
文化问题常联系: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经济问题常联系: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殖民扩张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政治问题常联系:英国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颁布、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的颁布、法国《人权宣言》的颁布、法国1875年宪法的颁布、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一战、十月革命。
这些概念和大事涵盖了世界近代史的主干知识和线索,有利于指导学生形成系统的复习思路。
2.结合阶段特征回答问题。如要求学生掌握世界史的阶段特征并学会运用于主观题的解答,以世界历史14世纪-19世纪中期为例:
第一阶段:资本主义早期发展时期――14世纪-18世纪
政治上专制王权反对教皇、宗教改革、形成早期的民族国家、英国成为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重商主义、商业发展、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国际上先后兴起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早期的殖民国家、资本主义手工业的发展、早期工业兴起;文化上人文主义发展和启蒙思想的成熟。东方国家专制和重农抑商及闭关锁国、早期殖民者东来、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却缓慢发展、理学占统治地位、文化上进入总结阶段。
第二阶段: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早期和中期
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成为历史的前进的动力,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三次浪潮,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兴起了三大思潮即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及社会主义和三大运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启蒙文化激发了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也促使科学的最终形成及发展。
三、基于“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要求的解题指导
这个层面的设问一般会要求总结或揭示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1.综合多个材料的信息而得出总结性或规律性的认识,即某种历史结论。要关注几个材料之间的共同问题及反映的信息的不同角度,注意完整性和概括性,如特征、主要因果问题、本质性的问题等。要求要有一定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如政治问题和文化问题一般要涉及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或阶级属性等。
2.利用多个材料对某种历史问题和结论进行思辨性的认识。要关注材料的方向性,注意问题评价全面性,要依据历史评价四个标准即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顺应历史潮流和民心及有利于文明的演进等,要从当时的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等,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3.图表材料反映出的规律性和趋势性的问题。一定要关注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所反映出的信息,经常采用“上升”“上扬”“下降”“下挫”“停滞”“徘徊”“逐渐上升”“逐渐下降”“逐年上升”“逐年下降”“分布不平衡”“重心在……”“比例上升或下降”“占较大或占较小比重”“占主导地位”“居次要地位”“出现新兴产业”“传统经济或行业仍占主要地位或逐渐瓦解”等词。
四、基于“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要求的解题指导
应用相关的时代精神作答,比如“和平、发展、民主、法制”“和谐”“以人为本”“合作交流”“全球化”“开放、开化、开明”“团结统一”“实事求是”“文明进步”“文化传承”“扬弃”“平等互利”“独立”“互相尊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