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2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浅谈音乐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高校音乐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音乐作为文化的载体,以它独特的旋律和节奏感,为全世界所共知,因此被称为为世界共同的语言。音乐的种类很多,但无论哪种类型的音乐都是人类情感的具体表达,都能从节奏和旋律中找到和创作者的那种共鸣。高校音乐的教育教学在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也在培养学生欣赏的技巧,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一、我国现代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现状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提出,音乐教育等艺术类的教育教学作用被大家共知,尤其是近年来文艺市场的繁荣也带动了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使音乐教育教学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分类和课程体系的建立也带动了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学科划分使得音乐教育更加专注于专业的建设,建设也更加具有针对性。而音乐课程体系的建设则标志着音乐教育已经从单纯的教育教学向教育教学、音乐研究、人才培养、课题研究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教学转变,教育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因此,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代音乐教育教学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偏差。
二、我国高校音乐教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偏差。具体表现为:
(一)高校领导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课程的安排规划和管理缺乏合理性。高校领导在课程安排和教育教学管理的决策作用十分明显,因此,高校领导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也决定了音乐教育教学等艺术类课程的走向。通过目前音乐教学教学在大学教育课程的比重可以看出,音乐教育教学的比重还比较低。尤其是对于一些工科类的院校,有些专业虽然也有音乐等艺术类的选修课,但由于课程安排较少,部分学生甚至连乐谱都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其次,部分高校的领导认为音乐的实用性不强,逐渐将音乐等艺术类课程边缘化,而将过多精力和精力投入到热门专业课上。由于缺乏必要的重视和投入,音乐课程的体系和管理制度混乱,课程安排和管理也缺乏合理性和针对性。此外,对课程的反馈和评价也缺乏必要的监督,这样是目前部分高校的大学生音乐素养达不到预期目标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软件和硬件资源匮乏,师资力量需要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由于自身专业的特殊性,需要专门的乐器和多媒体等视听设备等,此外,音乐教育教学发展也离不开软件资源的支撑。就目前的音乐教育教学现状来说,音乐教育教学的资源分配还不均衡,各院校的音乐教育资源也不尽相同。艺术类院校的音乐资源比较完善,软件和硬件设施也比较齐备,而工科类院校或科系,音乐教育教学的软件和硬件资源则相对匮乏,甚至部分和民办高校为了节约教育教学资源,没有设定相应的音乐软硬件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音乐教育教学的另一关键因素是师资力量,而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着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成败。艺术类院校的音乐师资相对于其他院校和科系的师资力量来说比较雄厚。而有些院校的音乐教育教师则相对薄弱,甚至部分院校或科系缺乏专业的音乐教育教学的教师,这就使得部分院校或科系无法开展正规的音乐教育教学。部分院校的老师是通过其他专业的教师兼职或转业过来,由于师资力量的匮乏,也使得音乐教育教学很难取得成效。
(三)现代高校的音乐教育教学的方式单一,缺乏创新现代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和旋律感,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和艺术欣赏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当前音乐教育教学的方式还存在一些不足,最主要的就是教育教学的方式单一,缺乏必要的创新。目前音乐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又以教师为中心,高校的音乐教学以理论为主,理论实践课程较少。另一方面,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从而使得教育教学的效率比较低。
三、针对音乐教育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学校应该对音乐教育有足够的思想认识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缓解学生紧张学习压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思维模式的重要教育课程之一。此外,音乐对于学生心理等方面也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学校应该对音乐教育教学有足够的重视,在课程安排和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方面,也要科学进行规划和科学安排。
(二)提高软件和硬件配置,加大对师资的投入。提高软件和硬件配置,加大对师资的投入,是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正规化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软硬件的配置和师资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因此学校要加大对音乐教育教学视听设备的投入和软件的开发及利用。此外,还需要对音乐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和引进。对音乐教师的评价和监督也需要学校制定科学有效地标准,实行优胜劣汰的上岗制度,对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和必要的在岗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
(三)丰富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创新能力。音乐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兴趣培养入手,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例如利用多媒体的影像音乐和传统的舞蹈方式相结合进行授课,既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能从视觉、听觉等感官增加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把握。提高教学的创新能力,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对潜力的挖掘,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加以改进,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创新目的。总之,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音乐教学的重视,音乐教学等艺术类教育教学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尽管现在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偏差,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这些问题也会教学实践中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向荣.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新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08)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当今主流的音乐教学模式,其音乐教育突显了主流中心模式、民族附加模式、多民族模式及民族与国家模式,对于世界音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从文学、艺术、音乐等多元文化角度进行音乐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多元文化的整体涵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以多国家及民族的角度看待音乐教育,颠覆了原本相对单一的音乐教育理念,对于各国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而言,迫切需要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汲取内涵,并以此完善和改革中国高校音乐教育。
一、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音乐教学内容相对单一。音乐作为一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学科,对学生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中选择了较多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并未突出形式多样化,很多音乐内容仍然延用了建国后部分音乐教材内容,彰显了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但是较少涉及其他国家及民族文化。这种现状导致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面相对狭窄,不利于的学生去全面发展。
(二)灌输式学习为主。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要向学生灌输很多知识,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探索音乐的热情。同时,由于教师主导教学,学生需要按照教师安排和指示学习某一方面的内容,因而不能在学习过程中完全领悟音乐文化,这使得音乐教育无法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三)缺乏音乐文化交流意识。当前,高校音乐教学中普遍注重音乐文化交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音乐文化形式较为单一,多元文化交流的音乐形式较少,学生不能全面了解多元音乐文化;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学习为主,学生及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机会较少,学生了解音乐文化的视野是狭窄的。缺乏音乐文化交流意识,已经直接影响音乐教学效果,为此,应要求教师树立音乐文化交流意识。
二、高校音乐教育中展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高校音乐教育态度,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而人才的文化素养需要在受教育阶段逐渐养成。音乐教育是学生了解多元文化的重要途径,因而必须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教学理念。大学时期,学生乐于接受新的知识,探索世界的兴趣浓厚,对多元文化更加渴望,所以应在音乐教育加入多元音乐文化的内容和理念。东西方音乐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证实音乐文化的魅力所在,在音乐教育中要将这种差异性表现出来,让学生充分领略音乐文化的魅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一种西方音乐教育模式,我国高校应结合自身现状,借鉴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先进经验,完善我国的音乐教育理念。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要学习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教学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目标等,并结合现代高校人才培养需求进行完善。
(二)构建多元文化音乐课程,开展多元化课程设置。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应在其理念下,重新构建多元文化音乐课程的体系,使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在强调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时,我们不能将各民族音乐文化全部添加入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而应该选择其中的精华将其融入音乐教育中。高校音乐教育不是教授世界民族音乐的一门学科,其本质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学生们仅需要学习和了解部分民族的音乐文化精华,并通过教学中互动和交流来体验各种文化的风采。教师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情感体验等各个方面进行课程设置,并在其中融入多元音乐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择本民族音乐课程与其他民族音乐文化混搭的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音乐文化的多元性,并通过音乐文化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为进一步满足学生探索学习的需要,教师可以进行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如宗教音乐、民族音乐、音乐剧等选修课程,给予学生自由学习了解世界音乐文化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热情。
(三)突显音乐教学本土化,促进多元文化交流。我国高校要学习和借鉴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但是不能忽视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我国大学生受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普遍呈现出“重洋轻中”的文化风气,因而音乐教育要在继承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纳人类音乐文化的精华。因而,我们既要注重多元音乐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交流和沟通,也要使其与本民族文化鲜明的区分开来。
作为音乐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多元文化的交流性。教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作为文化交流内容,并给予学生自由交流的机会。教师自身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带领学生进行文化体验和交流,同时也要积极解答学生的疑惑,让学生体验到各民族文化的特色。
结束语:高校音乐教育是培养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其教学过程中,应打开学生的音乐视野,让学生对世界音乐文化产生一个宏观的认识,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作为教师,要认识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示意义,进而对音乐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现代大学教师要具有开拓创新的勇气,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真正使我国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融合在一起。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尚未完成,广大教育 者充分吸纳世界各国文化养分,不断探索音乐教育多元化的方式、方法,形成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桂珍.中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时代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关键词:
少数民族音乐;高校音乐教育;教育改革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族音乐形态,共同组成了我国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为现代音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教育价值,因此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将少数民族文化音乐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中,不仅加速了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也为高校音乐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具有较强的历史性。中国的少数民族众多而且分布广泛,除了东南沿海意外,绝大部分内陆地区都分布着不同的少数民族,随着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音乐方面的交融程度也不断提高。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历史文化的积淀,所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中包含很多不同的表达形式、乐器声调等等,这些元素与汉族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可以为现代高等教育音乐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足够的历史文化基础。其次,少数民族音乐具有的文化精神。现代社会环境下,尤其是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西方文化越来越多的进入到我国,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关注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的人越来越少,民族音乐被很多人视为一种娱乐消遣,其本身在音乐技能传授、音乐素养培养方面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通过民族音乐中渗透出的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不仅体现了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信仰,同时也为大众带来了更深层次的音乐审美文化,这是民族音乐文化精神的直接体现。
二、少数民族音乐对高校音乐教育的意义
第一,民族音乐文化可以使大学生对民族音乐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且通过民族音乐的学习丰富自身的文化体系,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开设的音乐课程很多借鉴了西方音乐课程结构,所以涉及到的民族音乐文化内容很少,这也使得很多大学生都缺少针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正确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当前,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内容大部分都局限在地方音乐机构和艺术院校,针对普通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理论却很少,这也是高校音乐教育的一个弊端,需要不断改善。第二,通过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音乐体系的多元化特征的了解,通过民族音乐文化的补充作用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安排大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和文化的热爱,从而增强大学生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音乐教育的开展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重视学生对音乐文化背景以及音乐载体的深入了解,只有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形成,才能对民族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了解少数民族人民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朴素的人生观,这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三、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的融合
1、开设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课程
当前,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课程的开设都集中在专业性的民族院校,在普通高校中开设的比例很小,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因此,需要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开设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课程,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与高校音乐教育有效融合,增加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加强少数民族音乐欣赏课教学
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对音乐文化的传播有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的培养,通过欣赏课的有效开展,可以增强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认同感,而且民族音乐的欣赏也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的了解民族音乐文化,有利于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健康发展。
3、加强少数民族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
缺少专业性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师也是制约高校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加强音乐教师的培养,积极引进少数民族音乐家或者音乐教师,通过专业培训以及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亲身体验的方式,增强音乐教师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才能促进少数民族音乐教学效率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历史性特征,将其与高等教育音乐教育改革相融合,可以丰富我国高校音乐课程体系的内容,为高校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有力的理论支持,从而促进高校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国文.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改革[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