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4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一、更新教学观念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参与者,改变由教师满堂灌,垄断课堂的局面,让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策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并成为一个“会学习”的学生。比如我在英语教学中,注重预习教学,每节新课授课之前,我都要把本节课的知识点书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记在笔记本上,并用手头的学习资料查找知识点,进一步充实知识点,然后让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讲解知识点,其他学生补充,并对重要的短语和句型进行造句练习,所有这些活动完全由学生自己包办,老师对疑难点、出错点进行点拨,在探究、合作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创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 要有耐心,学会尊重每一个学生。课堂教学对学生有耐心是教师的第一要义。师生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不会很快地领悟教材、教师的用意,常常东拉西扯讲不到正题上,这时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知识、信息和技能进行内化,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想象、思考和实践。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越慢越好,教师要有耐心,要快慢相济,教学的节奏感同样不可忽视。教师不要轻易地打断学生的思路,要尽可能地点拨学生思维的火花。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后,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想法可能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教师要善于接纳学生各类符合实际、合情合理的想法。在尊重学生的问题上,我们不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被动的容器。在教学行为中,我们应经常反思,看自己有没有无视学生的现象。比如学生默写不出的生词,我们要了解学生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去背,没时间去背,还是不懂背单词的技巧?我们不能简单地采取一些惩罚措施,这样会严重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利益,从注重学生的统一性变为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对学生的尊重就是对教师自己的尊重。

其次,要学会赏识,让课堂充满温情。赏识学生就是承认学生的进步与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能激发学习的愿望。”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其闪光点,教师应具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并抓住时机予以表扬,让每个学生都有被肯定的、成功的体验。乐学是一种情绪;乐学是一种动机;乐学是一种精神势能。因而我们英语教师要通过赏识教育让学生感觉学习英语是种幸福,是种享受,从而做到乐学且善W。

三是要师生合作,共同成长。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要素,即真诚、接受和理解。罗杰斯认为,教师的态度,即在师生人际关系中教师对学生所持的态度,即在师生人际关系中教师对学生所持的态度,决定着学生是积极的学习者,还是被强制学习的“囚徒”。为了创造具有真诚、接受、理解三要素的师生人际关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中,逐步达到自我实现,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澄清他们想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意义;维持一个健康的学习过程的心理氛围。因此,教师应多与学生合作,分享学生成长的过程并与学生共同成长。只有通过教与学的合作,师生才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学生才能在一个宽松的氛围和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一个合作的集体中,互相学习,互相沟通,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每个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三、善用情感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情感既是英语教学的手段,也是英语教学的目的,起着激发、定向、推动、引导和调节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认识过程。在课堂上,促使学生良好反应和保持学习动机的最好策略,就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如:对表现好的,别忘了用“Very good!” (很好!)、“Excellent!”(好极了!);对表现一般的,也可用“Good”(好)、“well-done”(不错)来表扬,让他们品味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培养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对表现欠佳的,切不可加以斥责或冷嘲热讽,可以用“Take it easy.”(别紧张)、“It doesn’t matter, just have a try”(没关系,来试一下)、“Try it again.”(再试一次)、“I believ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我相信下一次你一定能做得更好)等这类鼓励性的话,使他们感觉到自己也在不断进步,从而消除惧怕紧张情绪。课堂上被提问的学生回答不出时,应该想到这是学生对外语中某一部分知识点没有内化为内在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需要教师重新解释一下,决不应露出不满,甚至连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都不应发出。越是对理解力差、成绩不好的学生,越要考虑令其回答那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以此不断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尊重、维护其在外语学习中应享有的平等地位。教师的一个点头或微笑,一句赞赏的话,一声亲切、热情的指导,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在积极互动中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愉快的教学氛围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新过程。教师则首先是这个过程的设计、建筑师。搭建出一个能顾及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的多重关系,顾及学生多方面成长发展需要的舞台,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舞台上主动、积极、全面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展示自己的生命活力。要综合英语的实践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根据不同的课型,引导学生创设许多闪耀生命光彩,童趣昂然的英语情景,学生在情境中学会交际,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学会迎接挑战,承受挫折,不断完善和超越自己。

如在教学《Gerogia plays basketball》时,为了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作为导入:

Step 1.Some basketball stars’pictures.

(1) 向全班同学展现一些球星的精彩图画:

I’m a fan.I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best. These are my favourite basketball players----Yao Ming,Yi Jianlian.……

(2) 说起球星,同学们情绪激昂,教师趁机提问学生:

Who are your favourite basketball players?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them?

Step 2. Playing basketball.

教师提前准备好一个篮球,做出各种打篮球的姿势,并用英语复述这些动作。教师提问:Can you play basketball?let’s have a try.

尽管学生知道这是老师创设的语言环境,但由于大多数学生都喜欢打蓝球,并对球星非常感兴趣,所以他们的表现欲非常强烈,活动中,学生积极主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篇2

阅读是以理解为中心的活动。学生无论理解哪一类型的文章,都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心理过程。由起初的直觉印象到继而进行的深入理解,需要凭借联想、分析与概括等多种思维方式。我们不可能要求思维方式尚未成熟的中学生对疑问迅速准确地做出判断。更何况人的智力有高下,思维的速度有快慢,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顾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进程,而只同少数尖子生交流,那么其课堂效果是值得怀疑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给学生一点“静思默想”的时间的确十分必要。

换言之,对有些疑难,即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但当学生思考之后,于“心求通而未解,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再由老师讲解,也比直接讲解或勉强讨论要好。

二、以“静思默想”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的内部动力亦称学习动机,学习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会降低学习效率。过于激动忙乱会影响思维,过于呆板被动则会产生厌烦冷淡,适当的激发和唤起才最具效果。

当前语文教学现状是:广大教师在改变学习动机过弱这点上探索较多,办法也不少。相对而言,在避免学生因急于提高而忙乱的方面却往往疏于研究。实际上,“静思默想”这一方法可以在此时起到巨大作用。如部分初中学生学习习惯还没有很好养成,阅读也好,听课也好,往往不能认真思考,发言虽然踊跃,却不免“有口无心”。这时候,老师适当地制造一些静默时段,可促使学生潜心阅读、埋头思索。

当然,有的学生存在的问题恰恰相反,其学习动机始终过弱。究其原因,往往是源于缺乏学习自信心。如何来帮助这类学生树立信心呢?教师应大胆在课上给学生较为充裕的考虑问题的时间,再辅之以启发点拨,使之总是能凭借自身的努力求得正确答案。如此坚持引导,一定能使学生拥有“我并不比别人差”的自信。

三、以“静思默想”创设教学情境

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其认知活动容易被情绪所左右。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加深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王圣民老师一次在向学生介绍了两篇歌颂母爱的散文后,精心设计了一次短暂的“静默”来使学生加深体验。他先提了一个问题:“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吗?向你祝贺吗?”问后,老师要求持肯定答案的同学举手。学生们似乎不屑教师所问,纷纷骄傲地举起手来,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于是,王老师又紧接着亮出了精彩的一招——“你们中间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请举手”。刹那间,整个教室安静了下来。王老师重复了一遍,依然很安静。又过了一会儿,才有几个同学举了手。显然,投向他们的目光是略带敬意的,于是几个人显得更矜持了。“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王老师又发问了。寂然无声。在安静极了的教室中,王老师又提高声调重复了一遍问题。还是寂然无声。王老师就和学生一起沉默着。从某种意义上说王老师是在享受静默,因为不少学生脸上现出一缕歉疚不安的神情——可是,老师并没有批评他们啊!

篇3

儒学主张崇尚礼义,主张以礼治国;注重仁、义、礼、智、信、忠、孝、爱、和、中等,概括起来就是“仁”,是多种美德的总称。所以需要我们去潜心研究和发掘,去继承和发扬。莘莘学子,性格各异,所以必须结合儒家德育的同时考虑当下的因素,因材施教,通过各种方式,借助各种渠道,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学校教育渗透儒家文化的意义

1.学习儒家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孔子在很早就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观点,他还提出学生“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古人虽说孩子的天性是六分生成,四分养成,但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睦的家庭气氛再加上儒家经典的熏陶,也会使孩子潜移默化,使他们趋于完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感悟儒家文化,易于养成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养成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至关重要。要养成这种感情,必须从小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人做起,让孩子先做一个“仁义”的人,所谓“仁者”,亲亲也,也就是爱他的亲人,“义者”,敬长也,尊敬他的长辈。相反,那些连父母也不爱的人,怎么去爱别人、爱人民、爱祖国呢?

3.儒家文化的精辟论述,亦是我们今天的行动指南

孔子两千多年前在《论语》里提出的教育理念到今天也鞭辟入理,让人赞叹。如“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等等。

二、儒家思想的内涵

1.敬养父母。如果依照儒家孝道去做,不仅可改变人的种种坏作风,提高人的道德自觉,而且可改善社会风气,人人知道如何做人,怎样做人,就不会做出不孝的行为或犯罪的活动来危害社会、家庭和父母。人是社会网络上的一个因子,家庭是社会组织的细胞,一个人在家能做到孝,并把这种孝悌的风气带到政治上,就是参政了,这便是从家庭道德的孝道而推及国家政治的政道。

2.义利和合。儒教所说的义利是指道义与功利,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道德价值与物欲价值等的意思,这两方面看是二分对立,亦可和合,相辅相生,启示现代人不要见利忘义,,图财害命。这时的“义”就是道德良心,而以私利损公利者,各类害人者(如贩,投毒药)等,都是丧失天理良心者。义利和合,义利兼顾,既知其分,又知其合,互相协调、制约,并使两者有一定张力,使人谋利时不忘义,以义制约、指导谋利,讲义时兼顾利,使其有谋利的积极性,并由谋私利而推及公利,这是人生应走之路。

3.诚信守正。儒教强调在各项职业活动中,要以诚信为第一生命。各诚信主体如国家、政府、团体、个人都要信守诚信,不骗自己的良心,不骗国家,不骗他人;人与国家、政府、他人都互相尊重,真诚相待,而不是互相欺骗、互相计算。这样国家才能取信于世,政府才能取信于民,团体才能取信于群众,个人才能取信于他人。

三、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儒家思想教育

1.精心选择国学读本

《论语》《孟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上一部影响卓著的儒家典籍。它是研究孔孟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论语》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对于中学生来说,于丹《论语》心得是很好的读本。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2.不可操之过急,要注意循序渐进

儒学文化影响我国历史两千多年,其积极意义非同寻常,不少大儒对儒家思想不断补充加以完善,不要期望孩子能在短时间背诵且加以领会并约束自己的言行,应该给孩子以消化吸收的时间,让儒家文化渗透在孩子的思想中,不能在短时间内不见其明显效果而操之过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