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农村土地流转规划

农村土地流转规划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2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村土地流转规划,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农村土地流转规划

篇1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302-01

土地向种田大户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流转,是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科技化、规模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克服农户种田分散、农业规模偏小经营,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新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繁昌县平铺镇近年来在落实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探索出新的工作方法和思路,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1基本情况

平铺镇位于繁昌县东南部,距县城约21km,总面积91.6 km2(其中林地3 066.67hm2、耕地2 266.67hm2、水面1 066.67 hm2),辖13个村(居)委会、337个村民组,人口3.1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03万人)。境内工业企业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2008年全镇常年外出农村劳动力7 900多人,农业生产主要依赖妇女和中老年人,多为粗放经营,土地产出效益低,发展现代农业更是无从谈起。

针对这些情况和问题,近年来,平铺镇认真调研、努力探索,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目前,全镇通过转包、租赁、互换、代耕等方式,共流转土地面积2 266.67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5.4%。其中,经营6.67hm2以上的林地规模户有31个,经营面积533.67hm2,占林地总面积的17.4%;经营3.33hm2以上的耕地规模户有27个,经营面积819.94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7.3%。受让经营主体遍及全镇13个行政村。

2主要做法

2.1搭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平台

为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镇政府专门成立了领导组,并设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与镇农经站合署办公,在各村委会的配合下,积极为土地流转双方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洽谈组织,以及合同登记备案、立卷归档等服务。与此同时,加大奖励扶持力度。除上级政策资金扶持外,镇政府在财力困难的情况下,每年仍拿出十几万元,用于奖励和补助在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村委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土地规模经营户。

2.2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农村土地流转

一是鼓励种田能手、养殖能人在农村承包土地。如种田能手吴先云在新塘村集中租赁耕地12.33hm2种植优质稻,全镇类似的种田能人已有8人,共经营土地119.93hm2。二是支持农业技术人员依法承包农村土地。镇农技干部郭昌玉集中承包林地8.53hm2从事林木种植;村农技员吴传华集中租赁耕地14.67hm2种植优质稻,均在当地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三是吸引平铺镇外出成功人士返乡从事土地规模经营。如马仁村鲍祥根长期在上海做蔬菜配送生意,2008年回乡集中承包32.33hm2耕地,种植时令蔬菜和瓜果,直接供应上海市场。四是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承包农村土地。平铺镇宏庆米业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5月在镇国家土地整理项目区集中流转耕地149.60hm2,作为企业原料基地。五是打破地域界限,允许外地人到平铺镇农村承包土地。先后有南陵人杨继久在新塘村承包耕地9.00hm2,芜湖人何良雨在新牌村和寒塘村集中流转林地57.80hm2。六是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平铺镇龙岗西瓜合作社通过集中租赁耕地35.47hm2,种植大棚蔬菜和无籽西瓜,目前无籽西瓜已成为龙岗村的主导产业。

2.3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新模式

平铺镇国家级土地整理项目总投资2 587万元,根据项目设计,平整后的土地要成为田成块、路相连、渠相通、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具备适度规模经营条件的现代农田。项目一期工程于2008年6月完工,整理耕地面积189.70hm2。为发挥项目区土地效益,平铺镇在县政府和县农委的指导下,引导项目区内农户按照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形式,成立新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对项目区内土地进行集中流转或经营,探索形成了以“三权分离、虚拟地块、两次流转、合理收益”为特点的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具体为:对整理后的土地所有权,只确权到村民组,同时以原土地承包合同为依据,将农户在项目区内的实际承包面积,确定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收益面积,但不确定地块具置,这样就使农户在项目区内的承包地块“虚拟化”。项目区内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通过“一上一下”的方式进行2次流转。“一上”,即农户统一书面委托授权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经营权;“一下”,即需要耕种土地的农户可向合作社提出申请,其耕种面积可多于或少于原承包面积,农户要求耕种以外的剩余土地,由合作社集中对外流转。2008年,新泰水稻专业合作社共对项目区内181.94hm2土地进行了集中流转。

其中,宏庆米业公司租赁149.60hm2,租期8年,租金每年3 000kg/hm2中籼稻或折现金支付;芜湖金篮子蔬菜公司租赁32.33hm2,租期20年,租金每年6 000元/hm2。此外,对需要耕种的农户也视为土地经营权的流入者,以其原承包面积为基数,对多种土地按同等价格收取租金(稻谷、或折合成价款),少种土地给予补偿;国家给予农民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等仍属原承包户所有;项目区以村民组为单位,集体享有村民组土地所有权,如项目区耕地被征收,改变了土地用途等所获得的补偿收益,政策规定应分配到承包农户的部分,按农户拥有的土地承包权面积占村民组在该区域的所有权面积比例进行分配,土地面积变化后,项目区农户按比例重新核定各农户的土地承包权田面积。上述做法既保证了农户的土地承包收益,又保障了农户对土地的远期收益,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同,被当地农民称为“想种田的有田种,不种田的有饭吃”。

3几点体会

3.1尊重农民意愿,是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提

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稳固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不能伤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3.2培育、扶持各类经营主体,是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基础

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生产结构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在遵循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情况下也随之发生自由承包或流转以解放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因此,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档案管理务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及《档案法实施办法》为基础和指导,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寻找一种合法、合情的档案管理办法。

一、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档案管理亟须规范化

土地是我国农村重要的生产资料,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农村土地流转现象越来越多,城乡建设频繁征占用农户承包地,农户土地承包状况时常发生变动,这就使得相关合同和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关系到切实维护农民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党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落实与贯彻,事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维护保障。

调查显示,由于种种原因,当前许多地方农村土地流转档案的管理不够规范化,保护措施疲软,诸如:有的地方不能对相关合同和档案材料及时立宗归档,可能导致信息遗失;还有工作人员变动时对档案资料交接不到位,也容易造成信息遗漏和档案损失;再者就是传统的书面办公中存在的材料填写不规范、笔迹潦草等等。诸如此类显现出当前许多地方的土地流转合同管理没有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不符合《档案法》的规定,更与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精神相悖,甚至带来实际的消极影响,给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工作带来重大影响。

二、如何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档案管理工作

各级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土地流转合同规范管理的紧迫性,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探索契合当地实情的管理方式,加强责任意识和忧患防范意识,以期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为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流转和经营中的纠纷、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流转权益奠定基础。

1.普及档案管理法制知识,提升管理能力

档案管理必须全面依循国家的档案管理法制,要注意宣传法制知识。首先,要进行分级培训。对档案管理法制知识的了解要从基本知识到重点知识和案例进行全面化的分级培训,加深大家对《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档案管理条例》以及土地流转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各单位依法开展档案工作。其次,要保证档案员能够持证上岗。也就是说要在学习法制内容后进行全面的考核,考核合格后领取《法制培训合格证》,然后才能参加档案管理工作,这样一来就可以将法律学习培训纳入全员岗位培训内容,在综合培训中加强法律知识的培训,以增强全员的法律意识。

2.明确管理责任,严格依法归档

各级单位对土地流转合同档案管理有不同的针对对象和责任,明确管理权限和责任是规范管理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落实依法归档,才能保证档案材料不至混乱、遗失及其责任的相互推诿。比如,签订五年或五年以上土地流转合同的,必须一式五份,县、乡、村、当事人各存一份,还有一份由乡镇管理机构集中向当地综合档案馆移交备份实行一体化管理。另外,土地流转过程中生成的其他档案资料可以由形成单位依法保管,不得遗失。

一般来说,目前土地流转相关归档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申请书、农村承包土地调整方案批件、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土地承包情况汇总清册、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证明文件、现场勘界确认材料、公告材料、登记核准文件、登记台账、权属变更登记材料、登记发证原始材料、登记管理信息系统备份等交由县级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归档保存;土地承包工作小组名单、承包土地调整方案、土地承包方案、土地流转委托书等档案材料,由村民委员会归档保存……唯有如此才能对号入座,责任由归,防止管理上越俎代庖造成混乱,杜绝责任追究中李代桃僵等不规范的事情发生。

3.严审档案质量,规范收集整理

传统的档案大多是手写体,其中不乏字迹潦草给工作带来困难者。所以在档案规范管理中,土地流转相关合同务必经过严审确保材料真实有效,要求数据准确、字迹工整、图谱易读,落款、日期及公章签字等清晰明确,具有可标识性和合法性;纸质合同档案要使用不易褪色或消失的中性笔用工整的楷体填写,纸张及装订要严格按照档案保护的要求,不易损坏和失散。

及时收集整理归档才能确保合同档案的准确不失。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责任到人,及时将合同信息及相关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完成归档。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私自处理抑或拒纳归档。为了便于检索和查询,合同整理归档后,应编制目录以备查询。

4.注意安全保管,完善信息管理

合同和档案的原始材料一般都是纸质媒介,如果遇到潮湿、水浸、燃烧等就会完全损坏,所以档案管理要切实做好安全工作,具体做法如下:(1)土地流转档案管理设置专橱,分专人负责,防止人为损坏、遗失;(2)做好各种防范措施,切实做好防虫、防火、防水、防化学药品、防污染等工作,防止非人为的破坏和损失;(3)不具有保管权限的档案盒材料应及时交由相关法定部门进行保管,不具备保管条件的单位,应及时完善条件或暂交由上级部门协助保管。比如,县、乡(镇)两级档案须依法在保管一定期限后及时、完整地向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移交。

以上是笔者对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档案规范化管理必要性的认识及策略要点。笔者认为档案管理除了科学、合法的管理制度以外,我们还要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尤其要加大对乡(镇)和村级档案工作的指导督查力度,防止土地承包档案损毁和丢失。对档案管理不善和违规反纪行为要依法追究民事或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南京市档案局.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档案管理[J].兰台世界,2010(09).

篇3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294-01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工业化社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农户便进入非农产业谋生[1-2],导致农用土地经营方式相应转变,土地流转现象趋于常见,农民自主进入非农产业谋生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土地流转[3]。河北省曲周县白寨乡的席庄村是轮胎翻新专业村。20世纪80年代该村就有小部分农户从事轮胎修补副业,20世纪90年代从事轮胎翻新产业的农户进一步增多,2003年后几乎家家户户都进入这一产业,2008年席庄村轮胎购销发展到全国范围,村里农户将自己种植的土地承包出去专营轮胎翻新产业。2010年以来,轮胎翻新产业的收益呈负增长,部分农户又放弃轮胎翻新产业而重新要回土地自己种植。

关于非农产业发展对土地利用产生的影响,研究者通常重视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而忽略了其对土地流转的影响,尤其是非农产业收益变化与经营年限对土地流转动态的影响[4]。因此,对席庄村规模经营轮胎翻新产业条件下,该产业收益变化与经营年限对土地流转动态的影响开展调研,以期为更好地利用农村土地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研方案

1.1.1 样本选取。以规模化经营轮胎翻新产业的席庄村为对象,先查清全村农户类型,再根据农户类型随机取样,分别选取轮胎翻新经营户(包括现经营户和原经营户转农业户)60户和坚守农业户30户作样本户。农户名单由席庄村村委会提供,样本户随机抽取获得。

1.1.2 调研问卷内容。内容包括家庭成员基本信息、土地流转情况[5]、土地流转形式[6]、轮胎翻新产业收益情况。

1.1.3 调研过程。一是根据预调研的情况,对被调研农户回答问题的误区、调研时提问及追问方法等进行分析并最终确定调研方案;二是实施中为保证问卷质量,调研当天数据会被核实并对异常数据进行回访。

1.2 数据统计分析

土地流转率的计算如下:

土地转出率:SFE转出(%)=SFO单体/SA单体×100(1)

土地转入率:SFE转入(%)=SFI单体/SA单体×100(2)

式(1)、(2)中,SFO单体代表单个农户土地转出面积(666.7 m2);SFI单体代表单个农户土地转入面积;SA单体代表单个农户土地总面积。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户转入非农产业对土地流转的影响

调研数据中,非农产业户(即轮胎翻新经营户)和坚守农业户土地流转率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非农产业户平均土地转出率在33.4%~50.3%之间,并且非农产业户的土地转出率远高于坚守农业户的土地转出率。

非农产业的兴衰对土地流转率的影响以席庄村轮胎翻新经营户收益变化与其土地流转率为例说明,可看出席庄村轮胎翻新经营户收益从2010年开始下滑,净收益从2010年的平均收益16.8万元,到2012年变为亏损4.6万元,再到2014年回升。随着2011年轮胎翻新经营户收益的减少,2012年部分农户要回土地自己种植,表现为土地转出率减小;2012―2013年轮胎翻新经营户收益为负值(亏损),土地转出率则持续减小,2014年土地转出率减到近5年最小而土地转入率开始增加。

2.2 非农产业经营年限对产业兴衰和土地流转率的影响

将轮胎翻新经营户按照经营年限划分,其中经营15年及以上的为20户、经营13~15年的20户、经营12年以内的20户,在统计其在轮胎翻新收益减少情况下继续经营及放弃经营的比率时,可以得到不同经营时段农户放弃非农产业的比例为:经营15年及以上农户>经营13~15年农户>经营12年以内农户。

分析非农产业经营年限对土地流转率的影响时,2010年经营非农产业15年以上的农户土地转出率最少,12年以内农户土地转出率最多,为57.9%;2011―2014年的土地转出率同样是经营非农产业15年及以上的农户

3 结论与讨论

非农产业兴衰会影响农户的土地流转率。从事非农产业经营的农户土地转出率远远高于坚守农业户的土地转出率,而从事非农产业经营的农户土地转入率则低于坚守农业户的土地转入率。在2010―2014年间,土地流转率随着非农产业收益的变化而变化。2010年收益最多,2011年土地流转率随之而增加。而收益下滑时,土地流转率在次年随之又减少。可见,非农产业收益越多,土地流转率越高。

农户从事非农产业经营年限越长,土地流转率越低;非农产业收益下滑时更容易放弃对该产业的经营。经营非农产业15年及以上的农户在该产业衰落的状况下更容易放弃对该产业的经营,而12年内刚刚经营非农产业的农户在面对该产业衰落的状况下放弃的比率比经营年份长的农户少。经营非农产业15年及以上的农户在近5年的土地流转率最低,经营非农产业12年内的农户土地流转率最高。

4 参考文献

[1] 杜海燕.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与对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0.

[2] 陈冬生.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与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18-20.

[3] 朱玉平.农业副业化与粮食产能安全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