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3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小学音乐的教学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音乐新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美感能力的发展从简单到复杂,從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展开。尤其是小学年龄段的学生,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初步比较、评价,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趣味,引导学生从真正美好的东西中,得到美的享受,从劳动中、日常生活和艺术中去理解和创造美好的东西。教师要讲求教育艺术,用充满智慧的提问,给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音乐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全体学生多方面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培养音乐家。在这大目标的前提下,由此决定其性质是音乐艺术普及教育,而非专业的音乐教育。教师必须开展强化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最终达到培养审美能力,发展高尚情操,提高人的素质。美育能培养人的高尚情操,鼓舞人去为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斗。
二、合理的教学设计要发挥音乐教学的优势
音乐教学中,教师可要小学学生年龄段他们的生理、心理、知识结构、综合能力、人格等越趋成熟的特点,结合本学科优势,教育学生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学生和谐的发展,以达到提高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等素质的目的,培养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通过艺术教育帮助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以善为美,以有德为美,以爱科学为美,以爱国为美,以好学为美。在我的音乐欣赏课上,如何来培养孩子们对音乐情感的敏锐的洞察力,是非常有趣的的过程。记得有一次我在没有出示课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说说听了《野蜂飞舞》后的感受。学生有的说听到了洪水暴发的声音;有的说听到了骏马在奔腾其中有一个学生还描述得很生动:音乐时而低沉有力仿佛一头凶猛的老虎,音乐中时而跳跃的感觉又如同一只可爱灵动的小鹿,音乐中飞快的速度仿佛是老虎和小鹿互相追逐的场景,音乐大气恢宏的感觉又带人进入了宽阔的原野。我被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所折服,我不禁问他:为什么你会想到这个场景呢?学生回答我说:前几天我在《动物世界》节目中看过老虎追赶小鹿的场景,今天听音乐的时候我不知不觉地就想到了。是呀,不管是老虎追逐小鹿还是骏马奔腾或者是洪水暴发,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聆听音乐时思维想象的成果,教师怎能轻易否定呢?更何况音乐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没有标题的提示前任何感受是成立的。我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与赞赏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性也得到了肯定。
那么为什么会没有学生联想到野蜂飞舞的情景呢?于是我问学生:你们看见过一大群蜜蜂飞舞的场景吗?学生说没有。怪不得,没有生活体验,哪来的意境?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作曲家最初创作此曲的本意,于是我在课后寻找了一短有关于野蜂的视频。通过观看,让他们了解到野蜂喜欢群聚的生活、它们抖动翅膀时发出的声音,还有他们攻击敌人时的凶猛场景。有了这个的铺垫,再去欣赏《野蜂飞舞》的效果非常好,学生听着音乐时而抖动翅膀、时而感觉危险、时而手里划着野蜂飞舞的路线。
任何精彩的一瞬间不是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从思与思的交流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尊重学生对音乐的独特诠释,就是尊重我们的音乐,这正是音乐欣赏课的独特魅力所在。大度,应容纳各种不同的声音;异声,可能造就异彩。
三、在音乐教学中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知识功能潜藏于头脑内,看不见,摸不着,当他们在欣赏作品时是否听到、听懂、或感受理解的程度深浅,教师都可以在设计时通过外部教学策略引发学生内在的功能,如要求学生概述作品,学生就必须回忆和陈述他们所感受的音乐作品,能够概述作品的学生必定已激活了他原有的音乐、文学、文化、语言组织、口头表达等综合能力,并且把注意指向作品的要点,进行欣赏时三度创作的反馈。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需要作出学生概述所需要的认识功能,而且需要监控获取的大意,以使问题切中要害。
一、把情感融入课堂
音乐教学需要情感的投入,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要用真心来感化学生,鼓励孩子们成为音乐爱好者。让她们能够对音乐充满兴趣,主动的学习音乐。用音乐来点亮生活,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
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十分重要。作为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在身、心各方面都得到良好的教育,要引导学生来感悟音乐、理解音乐、欣赏音乐。这时候,教师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把每一位学生当成是自己的孩子,对她们付出全身心的爱,更要注重对他们音乐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曾有研究表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学生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习,对学生的良好表现要给予表扬和赞美,对于那些表现差的同学要耐心地教导,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更能够激发出热情,促进他们的信心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音乐基本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得以享受音乐,能够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小学生普遍活泼好动,贪玩、好奇心强,更喜欢模仿。作为教师,不能反对她们玩,相反还应该好好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抓住学生的心理个性,开展多种多样的音乐游戏与活动,把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融入到游戏与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有活力、有乐趣的课堂环境。
例如,在教授《山谷回声真好听》这首歌曲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听回声、学回声、唱回声来学习。教师可以设置以“回声”为主题的游戏,将两三个同学分为一组,然后进行“回声”练习。一位同学用强音喊出一句话,就以“你好”为例,然后第二位同学也说“你好”,但这位同学的声音就要比前一位弱一些,由此进行反复练习,同学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回音要比原声弱。这样,教师利用了“强和弱”的对比来设置了回音游戏,通过游戏活动唤起了学生的音乐情感,引发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而且还能使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现与音乐的互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三、适当运用激励教学法
所谓的激励教学,就是以各种形式给予小学生心理上的鼓励,激发他们认真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渴望。在形式上来说,可分为两种:语言激励法和竞争激励法。
1.语言激励法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语言激励法主要通过语言来鼓励小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激励他们主动、自觉的吸收课堂知识点。其前提是教师必须要怀抱着一种赞赏和喜爱的心态,让小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老师是真心在表扬自己,而不是一种习惯性动作。语言的方式,可以将其划分为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两种。
口头语言激励。直接以赞美的言语表扬学生的表现,就是在课堂中找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当孩子们遇见难题是给予安慰和鼓励。如刚学习一首新歌曲时,学生基本准确的演唱完歌曲之后,可以直接以开心而自豪的口吻告诉学生:“你们唱的真棒。”当某个学生答题时遇到卡带,那你也不妨说一句“没关系,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也是非常勇敢的表现”等等。
肢体语言激励。以肢体动作,如常用的鼓掌、竖起大拇指等,或者纯粹以期许和鼓励的眼神给学生以示意。需要强调的是,在同一节音乐课中不要过多的运用表扬,而是当学生真的做到了某个课程进行环节中所要求的要点,才给于真诚的鼓励和表扬。因为,时而出现的表扬和激励会让孩子们对其习以为常,继而失去了激励的真正意义。
2.竞争激励法
抓住小学生好胜心强、持久性差的特点,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个人或小组之间的比赛,从而有效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即:音乐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帮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体会到学习音乐的快乐,其竞争活动形式尽量要丰富多彩。如开展情境表演比赛、歌唱比赛,或者是各种音乐小知识抢答的比赛等。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成功地创造和运用教学方法的重要条件之一。反之,一个自身素质较差的教师,就是有了很好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运用自如。
我认识一位中年教师,她为了教学生唱好三部合唱,练就了一手绝招:自弹自唱,能一人同时演唱、演奏出三个声部来,口唱第一声部主旋律,右手用钢琴奏出第二声部,左手同时奏出第三声部。三个声部同时出自一身,给了学生一个很好、很清晰的合声效果,更给了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它说明了:合唱并不难,一人能做到,多人更能做到。所以她的合唱教学一直在当地名列前茅。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无穷无尽。可以说:教学难点有多少,学生生活有多少,教学方法就应有多少。要想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来,我们当老师的就要做到以下四条:
(1)热爱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因为,只有真正热爱它,才能为它呕心沥血,开动脑筋,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来。
(2)学习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要有“浮想联篇”的功夫,做到多思考,多创造,要学习出新、出奇、出绝招。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1现象的研究及观点的提出
在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大半个世纪以来几乎都是“唱歌课”,广大音乐教师一般使用传统的歌唱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即先识谱后唱歌,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学生的音准节奏等方面进行训练,并创造性地总结出各种有关解决视唱难点问题的方法如识谱教学顺序、采用绘图乐谱等方法来解决快速识谱问题,以至于大多数音乐课的教学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有不少教师会把一节音乐课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教识谱,把本应是生动活泼又有趣的音乐课堂变成了纯粹的知识传授课、技能训练课,从而大大降低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可见先识谱后唱歌的教唱方法并不很科学。
我们身边就有许多从来没学过识谱的音乐爱好者,但是他们却能通过各种方式多听多模唱,随时哼几句就学会了自己喜欢的歌曲并模仿的惟妙惟肖,有很多流行歌曲节奏比较复杂,从识谱上面看难度很大,但学生却能通过听觉的辨识来解决视觉识谱的带来的恐惧,进而准确生动的演绎歌曲。所以先唱歌后识谱可以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让学生先唱歌,进而对整首歌曲的艺术形象更好的理解诠释,最后再进行识谱教学就事半功倍了,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先唱歌后识谱”教学方式的特点及优点
(1)先唱歌后识谱与先识谱后唱歌在目的上并不矛盾并且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从中小学生的心理和心理发育的特征方面看,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是“先理性后感性”,而是“先听觉后视觉”,丰富的音响材料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以便达到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来感染、教育学生,提高学生对歌曲从内容到形式的审美能力的目的。不管是先识谱后唱歌还是先唱歌后识谱,其教学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通过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来完善他们的演唱水平,提高审美能力。
(2)先唱歌后识谱可以降低识谱难度、提高教学效率并使音乐更具线条感。
中小学音乐教唱歌应以听唱教学为主,过早的采用视唱法,将妨碍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如莫扎特的歌曲《渴望春天》中出现“#F、#C”等变化音以及弱起的三连音节奏型,这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按传统的教唱法,先识谱后唱歌,就会出现节奏混乱及音准问题,让学生先学会唱歌,在反复的听唱、跟着录音机哼唱的基础上,并仔细观察,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如“三连音”符号、“#”号等,让学生理解节奏的变化和特点都是为表达歌曲和传递情感的,学生能够熟练演唱后再让他们识谱,他们很快就能唱准了。
先唱歌后识谱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把握住歌曲的内涵,学生识谱也就不再感到那么枯燥了。如《渴望春天》学生在多次听唱中已经完整的感受到了阳光般灿烂、春天般和煦的作品风格,感受词与曲的和谐及明朗愉快的情绪,学生边用手划旋律线,边随意律动,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情绪的体验。学生们会很自然地把歌曲表现的情感带到一个个音符上去,我们听到的也不再是枯燥的音符了,而是一串串流动的音符,识谱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学生表现自我、变现音乐的一种方式。
三、“先唱歌后识谱”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运用构想
(1)聆听。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依赖于听觉。如《渴望春天》听一遍就能清楚感知其音乐清晰、格调明朗。第二遍可以配之以律动等,感受音乐的节拍力度。第三遍就可以轻声跟唱,确立表现歌曲内容的情绪、速度。三遍听过之后,再通过模唱来促进内心对调式、速度、音阶、力度、曲式的感觉,为后面学习歌谱打下坚实的基础。
(2)听与欣赏。更进层次地听,更深入地听。在聆听中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进入歌曲情境。通过进一步的听,可以体会歌曲渴望春天具有维也纳圆舞曲性质,很具舞蹈性,可以配合舞蹈连续演唱。
(3)边听边唱。歌唱使学生对音乐中的旋律轮廓、节奏运动和乐句结构变得敏感,在边听边唱的过程中发现音乐特征。如在歌唱中很明显感受该曲结构:a+a1+b+a2,明显的三拍子节奏,音乐轻快活泼。
(4)听与律动。先用拍手、捻指、跺脚等容易掌握的动作对单音、节奏型、乐句等进行模仿,将身体作为乐器。也可以用简易乐器如竖笛、口琴、葫芦丝、钢琴等演奏歌曲的主题乐句,设计节奏型为歌曲伴奏,让学生自己在乐器上探索音高音准,用动作做出对音乐的反应,不仅是学生对音高意识的反应,也是对音色、时间和结构意识的反应。
总之,这种先唱歌后识谱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主动而自觉地主动地要求学习音乐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识谱,自然地形成运用唱名表示音高的概念。培养了学生的内心听觉,使学生更有学会、学好的动力,我们的识谱教学才不会形同虚设才会事半功倍,并且识谱教学的成功必然会对其它音乐方面的教学起到催化的作用,这样,我们的美育会得到更好的进行,音乐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也才会得到更好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