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5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技术管理与知识管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知识管理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它关于知识及与知识相关的资源和过程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技术可以为教育技术实现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的拓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一.知识管理与教育技术概述
20世纪90年代初,知识管理的概念首次出现在管理学领域。知识管理是对组织知识的生产、分配、交流、整合、内化、评价、改造的全过程管理,其目的在于实现知识共享,增加组织的知识总量,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从宏观角度来看,知识管理关注整体,是对一个组织系统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及相关资源的管理,任何一个管理过程都应考虑组织整体效益的实现。组织还应有与外部环境交换知识的通道,从而保证知识来源的丰富性。组织成员通过共同努力,更新组织的知识,提高组织的知识总量。知识管理的目标定位是实现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提升组织的竞争力。
知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显隐知识的转换。在这一转换过程中,个人首先通过摹仿习得他人的隐性知识;接着将这一部分隐性知识经过思考表达出来后,外化成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再与先前的显性知识组合,成为一个新的整体,在组织内共享;最后组织中的成员将其内化为个人所拥有的隐性知识。在实际的转换中,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即隐性知识社会化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重新组合、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这四个转换环节是知识转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并由此形成一个循环上升的知识增值系统。
从微观角度来说,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知识价值链的管理,清除影响知识价值链形成的阻碍因素,加快价值链的形成速度,使组织的知识在运动中不断增值。通过对知识管理定义与管理过程的分析,知识价值链可以具体化为如图1所示的K9知识链。
在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知识管理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环节,即知识生成管理、知识应用管理、知识交流管理,由此又形成诸多知识管理工具。网络技术、人工能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在知识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较常见的专家系统、数据仓库等都在知识管理中得到了应用。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教育技术在发展中注重创造新的资源和过程,重视技术手段的运用,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既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也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同时,教育技术一直是抱着一种开放的态度来促成自身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每一次飞跃发展都能带动教育技术的进步,其他学科的理论创新也能引发教育技术的关注。知识管理对教育技术的发展意义也正是如此。教育技术关注较多的仍然是可以传播和表达的显性知识,未能对价值更大的隐性知识进行有效地开发与利用,也未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而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隐性知识比显.陛知识更能创造价值。从这点出发,教育技术可吸收和借鉴知识管理关于隐性知识的管理理念。
二、教育技术借鉴知识管理理念的可能性分析
如前所述,知识管理与教育技术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两者却存在着诸多相同或相似的方面,这就为教育技术借鉴知识管理的理念提供了可能。
1.知识管理与教育技术都具有整体观
知识管理与教育技术所需实现的都是组织的整体效益。知识管理关注的是提高组织的知识总量与核心竞争力,组织的知识储存量直接影响到组织的后续发展潜力。教育技术服务于整个教育系统,注重提高系统的绩效,并且一直致力于去寻找能够完成这一使命的方式方法。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在教育技术领域中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即可说明这点。归结起来,两者有着共同的目标,即提高个人和组织的知识和学习,进而提升个人素质,组织智慧。
2.知识管理和教育技术都具有相同的知识观
知识管理通过对知识的一系列开发过程,实现和完善自身的管理理念,达成管理目标。教育技术则从关注信息转变为关注知识,通过对知识进行整体研究,实现教育组织中知识的发现与再创造。而两者最终都需创设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平台,增进组织成员的相互交流,同时需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促使知识流动系统的形成。
3.知识管理和教育技术都倡导人本主义的思想
以人为本的思想既存在于知识管理中,也存在于教育技术领域。知识管理认为只有组织中的人才能创造知识、更新知识、利用知识,因此对知识的管理最终须体现在对人的管理上。教育技术也一直强调人本主义思想,即不仅要关心学习者学习目标的实现,还要积极倡导为教育者提供一个再学习的平台。
4.知识管理与教育技术在技术手段上的相同点
两者在技术层面也有着共同之处,即两者都运用了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由这两种技术还衍生出来许多新型的交流和学习方式,如Blog、网络社区、电子邮件系统、知识资源库等。知识管理和教育技术可以相互借鉴彼此在应用这些技术手段时的经验和成果。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构建学习平台,营造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学习,提高教育组织的绩效。管理知识的过程实际上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教育功能的实现,吸收知识管理的理念,也是教育技术为完成这一任务而进行的一次努力。
三、利用知识管理,创新教育技术
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分类思想、知识转化理论、知识价值链的形成等理念,均可以引入到教育技术中来。通过借鉴这些理念,教育技术可以为学习者营造更为有利的学习环境。学习者或者教育者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面对面交流、网络社区等直接或间接共享到他人的经验、技能等,从而最终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教师的工作能力,进而提升整个教育系统的组织智慧。
1.知识分类思想对教育技术的意义
知识管理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胜知识,而且更关注隐性知识。教育技术在多年的发展中一直致力于将显性知识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学习者,并为学习者所熟知和掌握。学习者对更加重要的隐性知识的学习则处于一种未知的状态。在面对面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或多或少能够通过一些亲身体验的方式学习到隐性知识。但是在非面对面的教学过程中,这种隐性知识的学习就被完全忽略知识分类思想提醒教育技术相关人员应该更加关注开发和利用隐性知识。
2.知识转化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启示
教育技术必须关注隐性知识对学习者的作用,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创设一种能让学习者感觉到这种知识的存在,并且学习和使用这种知识的环境。知识转化理论详细阐述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并且强调隐性知识只有被转化成显性知识才能被认识,而显性知识在被学习者学习并内化为隐性知识后才能达到提升个人素质的目的。教育技术已经能够成功地将显性知识利用信息技术转化成各种产品,然后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者也能够利用这些产品来促进自身的学习。但是教育技术还未能创造出一种有效的机制去利用隐性知识。教育技术通过借鉴知识转化理论,思考利用隐性知识的途径,创设能促进隐性知识转化成能被学习者利用的显性知识的环境教育技术还应该具备合并显性知识和显眭知识的能力,以及鼓励学习者与教育者将自身的知识拿出来共享。
3.教育技术对k9知识价值链的借鉴
K9知识价值链的对象是知识,如前所述包含有九个过程。教育技术在AECT94定义中则划分为五个范畴——设讥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其对象界定为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相比之下,K9知识价值链更具有操作性,同时还揭示出知识在传递过程会不断地增值。教育技术可按照K9知识链的划分方法,将实际开发知识的过程细分为获取、开发、利用、管理、更新和评价知识。此外,教育技术还应该要创造出具有增容性的学习环境——能支持知识的螺旋上升,提高知识的总量和价值。
4.知识管理环节的划分对教育技术的启迪
知识管理通过总结k9知识价值链,得出知识管理包含四个过程:知识生成管理、知识积累管理、知识应用管理和知识交流管理。从这点出发,教育技术在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时,首先必须解决的是明确教育知识的来源:应该包括已经被认识到的可以拿来学习的知识、还掌握在少数教师、专家、学习者头脑中不能被传播的知识以及新创造的但还未纳入到教育领域中的知识。其次,应该运用一定的鼓励机制和技术手段识别、提取和组织这些知识,使之有序化、系统化。当拥有了大量的知识之后,教育技术可以利用教育资源库、专家系统等手段将这些知识积累起来,并进行管理。学习者和教育者可以通过教育资源库获取大量的知识,同时又可以将自身独有的知识拿出来供所有人使用。知识通过交流和共享获得增值,这也为产生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了前提条件。
5.教育技术在技术层面上吸收知识管理的成熟经验
知识管理运用了诸多先进的技术手段。教育技术可以吸收这些技术在知识管理中应用的成熟经验,来促进自身技术能力的提高。教育技术和知识管理一样都很重视计算机网络技术——利用网络可以整合组织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创设组织成员的交流平台,还能利用其中的群件技术为学习者和教育者提供知识共享的基础通讯设备。知识管理应用的另一核心技术就是人工智能。教育技术已经在实践过程中尝试使用人工智能,如专家系统、机器学习等,但还处于起步阶段。教育技术可以尝试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使用人工智能。
知识管理为发现、分析和管理教育信息资源提供了一条综合的途径。教育技术可以吸收和借鉴知识管理的很多东西。何克抗教授在其主编的((教育技术学》一书中,甚至将知识管理视为教育技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教育技术相关人员已经开始试着去研究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中应用知识管理的途径。
四、知识管理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现状
1.校园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
建构校园知识管理系统是知识社会对于教育技术提出的要求。教育技术通过构建校园知识管理系统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知识源和知识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校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和校园网工程后,为信息的获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途径,但由此也引发了赢息垃圾、信息冗余和信息无序化等新问题。教育技术利用技术手段建立校园知识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对校园中存在的信息如学生信息、教学信息、教育资源、头脑中的知识、知识行为、知识资产等进行开发、利用和管理,促进校园内知识的共享,同时也可以利用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集体智慧完成创新知识的目标。
2.远程教育中的知识管理研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借助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在线培训已经成为远程教育的新特征。然而,在远程教育领域,存在着一对亟待解决的矛盾:一方面网络信息膨胀,另一方面学习者迫切需要精炼的知识。教育技术可以通过借鉴知识管理的理念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是知识管理可以为远程教育的核心——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理念和技术。资源库建设的目的是要达到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佳化、教与学效果的最优化。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其实质就是一个知识流的过程,即知识如何以最佳方式和最好的效果从教育者传播到学习者的过程。另外,深度标引技术、知识挖掘技术、知识关联技术等知识管理技术也可以应用于资源库建设。
其次,远程教育的另一核心要素就是卜学习者和教育者。两者均可借助个人知识管理来提高个人的知识总量,完成学习和工作的目标。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质在于帮助个人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的信息,快速有效地获取所需知识,准确地表达知识,提升工作效率,提高个人的竞争力。在远程教育中,学习者和教育者是分离的,但是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可以让任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心得都能在自我思考的基础上外化为一个学习组织可以分享的知识,教育者也可以针对这些情况做出最为恰当的指导。
五、结论
知识管理对教育技术的发展究竟有多大的推动作用,到目前为止,是无法得出结论的。但是可以肯定地说,知识管理能够促进教育技术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深入。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预测教育技术今后将关注的焦点:关注整个教育系统。传统学校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教育形式都应纳入到教育系统这个整体中来。教育技术应该从整体出发,探讨系统利用教育知识的方式。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应该能够使用公共的教育知识库,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系统的效益最优化。
[分类号]G258.6
1 引言
绩效评价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管理备受关注的时代,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它用来衡量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的效果,逐步建立和完善知识管理的绩效评价模型,形成评估信息库,有利于发现知识获取、开发、利用、共享等环节的问题,促进知识管理活动的持续改进。
2 我国知识管理绩效研究现状简评
运用“题名=(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检索字段对CNKI、VIP以及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出,我国关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文献最早见于2001年,至今已有52篇与此相关的文献。通过对52篇文献进行主题分析,发现我国对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基本集中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的研究上:①各种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这是目前我国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最为关注的重点。其中,张少杰,王连芬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本体评价、本源评价和战略评价的三维绩效评价体系;李长玲在总结国内外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外部关系以及检测与评估等5个方面出发,建立一套实用性较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尝试采用“模糊多级综合评价方法”对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进行评价;王秀红从核心能力层、组织结构层、团队内隐层和员工内隐层四个维度建立了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②各种建模方法在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成为我国学者构建评价体系常用的方法,其中,韩奉锦在设计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模进行绩效评价,以解决企业人力资源中不同层次职员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问题;吴应良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企业知识管理绩效水平进行评价,同时给出了主成分分析法的算法步骤。
从以上研究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对此问题的研究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相关文献数量少,且文献质量不够高,绝大部分均为作者建立一个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也没有通过实证验证,即使有实证研究,也是简单的个案研究。如此方法建立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会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鉴于此,笔者试图从知识管理成熟度的角度谈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问题,同时,跳出国内学者每谈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必定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固有模式,仅论述构建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对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作用,比较分析目前已经通过实践检验的、正在被国外企业所应用的几个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在此基础之上,对于国内企业在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中引入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提出几点建议。
3 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概述。
3.1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的理论模型基础
1997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推出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0TSoftware,CMM-SW),该模型基于众多软件专家的实践经验,侧重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及能力的提高与评估,是企业进行软件过程改善和软件过程评估的一个有效的指导框架。
CMM-SW分为5个成熟度级别:初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已管理级和优化级。除了第一级之外,每个成熟度级别又由一些关键过程域(Key ProcessArea,KPA)组成,这些关键过程域用来描述欲达到某个成熟度级别需要执行的关键活动和主要工作。这样,任何软件企业都可以认为是成熟度第一级的企业,处于这一级的企业在软件过程和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不断完成每个级别中的关键过程域所规定的步骤和工作,才能获得向更高成熟度级别的提升。随着成熟度等级的上升,企业的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和能力越来越强。
3.2 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定义
根据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相关概念,笔者尝试将知识管理成熟度(Knowledge Management MaturityModel,KMMM)定义为:企业在开发、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为了明确定义、管理、测量、控制、优化和提高知识管理进程而建立的一种阶梯式的指导性框架体系。它的目的是为企业提供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手段,为知识管理项目提供切入的工具,同时,又为提升知识管理绩效明确道路和方向以及知识管理的持续改善提供参考。
由于各种企业对知识管理理念的理解有所不同,因此知识管理实施过程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进而对知识管理成熟度框架中的级别和关键过程的组成也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但是无论何种框架模型都至少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点:
・主观性:是否体现企业意识,企业参与性程度的大小。
・客观性:是否采取了相应的方法,方法的标准化程度如何。
・实用性:有没有实际应用的效果,是否成为指导企业知识管理发展的方向标。
・发展性:能否进行持续改进,包括方法上的持续改进。
3.3 KMMM应用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现实意义 和CMM―SW一样,KMMM为知识管理绩效的改进提供了一个阶梯式的框架图,因此,遵循KMMM企业可以一步一步地做好工作,逐步提高知识管理绩效,促使知识管理应用逐步走向成熟。具体来说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为企业做好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明确企业知识管理位置。通过应用KMMM对企业已有的知识管理水平进行评估,找出企业知识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克服这些弱项。
・为企业知识管理指引方向,确立发展且标。知识管理是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KMMM并不只是将企业定位在哪里,还要给企业指引一条提升知识管理水平的道路,不断进步和完善。
・推动企业员工对知识管理的理解保持一致,丰富企业文化。KMMM像一座标竿指引着企业知识管理的向前发展,全体员工都有目共睹,共同参与,这对促使企业员工和领导之间、员工和员工之间在对知识管理目标认知上保持一致是极其重要的。
4 国外典型的KMMM比较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国外已有相关企业构建了KMMM,用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其中,Siemens构建的KMMM是全球最早、影响力最大的模型;此外,Paulzen与Perc提出了“知识处理质量模型”(Knowl―edge Process Quality Model,KPQM),Kulkami和Freeze提出了“知识管理能力评估模型”(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bility Assessment Model,KMCA),Junwen Feng也提出了类似的KMMM。由于JunwenFeng构建的KMMM没有描述各阶段的KPAs,因此本文选择前三种作为比较对象。
4.1 KMMM成熟度等级比较
三个KMMM均对知识管理成熟度的等级进行了划分,以便于明确知识管理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其中,Siemens将KMMM分成了发展模型、分析模型和评估模型三大部分。发展模型规定了KMMM的等级,分为初始级(Initial)、可重复级(Repeatable)、已定义级(Defined)、已管理级(Managed)、优化级(Opti,mizing);KPQM也分成了相类似的5等级,分别是初始级、有意识级、已建立级、定量管理级以及优化级;KM,CA则依实施知识管理的进度分成了0-5的6等级,O级为困难级/不可能级,5级为持续改善级。具体如表1所示:
4.2 KMMM各等级特征比较
Siemens’KMMM、KPQM、KMCA不仅划分了成熟度等级,同时,为了更好地帮助企业确定知识管理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KMMM还对每个等级的特征或者达到某个等级的标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如KMCA确定困难级为员工没有认识到知识共享的价值,企业内缺乏知识共享。各等级特征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KMMM对各成熟等级的描述不尽相同,如在第5级,Siemens’KMMM和KPQM都确定为“知识管理持续发展并自我完善”;同时,在KPQM当中,“确定知识管理中个人角色”处于第3级,而在KMCA中,第3级已经要求“建立集中的知识库”;此外,KPQM是基于知识管理过程来对成熟度分等级,因此其能够适合于不同的企业,而Siemens和KMCA是从自身企业的角度来衡量知识管理成熟度。
4.3 KMMM中关键过程或比较
KMMM也规定每个成熟度等级由若干KPAs组成。KPAs指出了企业需要集中力量改进知识管理过程,同时也指明了为了要达到该知识管理成熟度等级所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每个KPA都明确地列出一个或多个的目标。其中,最典型的是Siemens将KMMM分成了企业战略与知识目标等8个KPAs。这8个KPAs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此外,KPQM分成了人、企业和技术,而KMCA则分成了工作经验、专业技能、数据以及结构化的知识等4个KPAs。依据KPAs,企业在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中即可确定各关键因素,使KMMM应用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具备了现实意义上的可行性。具体如表3所示:
5 将KMMM应用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建议
从上面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国外企业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符合自身特点的KMMM。相比之下,我国尚未有企业在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中引入KMMM,由上面的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对国内企业构建KMMM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 知识管理 技术创新 创新模式选择
技术创新是实现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动力。技术创新模式,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方面的组织方式和整体谋划。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有效选择是决定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
知识管理是顺应时展而形成的新型管理模式,它是通过确认和利用已有的和获取的知识资产,对各种知识进行的连续的管理过程。
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企业利用内外部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过程,技术创新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知识活动的发生,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实施知识管理能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速度和成功率。本文基于知识管理的视角,根据创新知识的特征来探讨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
一、企业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
(一)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
企业知识管理是指企业把知识看作企业的资产而进行的管理活动,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创造出新知识,并应用新知识的一系列过程。目的是以满足企业现在和未来的需要,扩展新的市场和机遇,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的能力。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活动是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知识获取是知识管理的初始活动,获取知识的来源既包括企业内部知识,也包括企业的外部知识。而这些知识又可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如企业员工的个人经验,丰富的阅历等)的获取,对后面的知识创新具有很大的帮助。在获得了一定量的企业内外部知识后,就需要共享这些知识,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特别是隐性知识的共享,往往能产生出新知识的萌芽。新知识萌芽产生后知识管理便进入了创造新知识的过程。新知识是通过知识转化产生的,根据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知识转化主要有四种模式,即知识的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和内化。通过这种循环转化形成了一个连续的知识创新过程。新知识创造出来后就是最大化的运用新知识,充分发挥新知识的作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定义及过程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①。
技术创新是实现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有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的一般过程包括技术创新构思、新技术开发和新技术的应用。在技术创新构思阶段,由于市场需求刺激,企业为满足消费者需求便产生了技术创新构思。有了技术创新构思后,便要进入技术开发阶段,这是技术创新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利用已有的资源和技术,对技术创新构思进行完善和开发,使其从构想变成现实。技术创新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对新开发的技术或工艺进行应用。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过程,从表面上看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思想到物的过程,实质上是从知识到知识的过程。首先,从技术本身来看,技术是指把投入转化为产出的具体生产流程以及在实施这种转化中采用的构成这些活动的知识和技能的总和(Linus kim,1997)。技术的本质就是知识,技术是知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次,在技术开发阶段,把技术创新构思变成新技术其实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最后,技术的应用阶段也是一个新知识的应用过程。
(三)企业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由以上分析可知,技术创新的每一个阶段都要与外界不断进行知识和信息的交换,并且伴随着一系列的知识交互过程。能否充分利用和管理创新过程所需的内外部知识将成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效率和效益和推动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而知识管理就是对企业中知识的生产、流动、使用等活动的管理,通过知识管理,企业的知识活动能够变得有序而高效。知识管理可以充分发掘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效控制技术创新各阶段知识的流动,加快创新的速度,降低创新成本,减少技术创新的风险,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知识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一)技术创新模式的内涵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是指企业如何进行技术创新的整体描述。它是一个完整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包括创新思路的确定、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技术创新的方法、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品的市场推广等一系列技术创新过程的完整描述。
(二)技术创新模式的类型
企业的创新模式主要有三种,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和合作创新模式(傅家骥,1998)。自主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以自身的研究开发为基础,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获得商业利益的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是指企业以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产品为参照物,利用自己已有的技术条件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充分吸收学习率先者的各种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使产品和服务达到或超过市场上现有产品和服务的水平,并最终占领市场的创新模式。合作创新模式是指企业之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凭借各自的技术优势共同完成技术创新活动的模式。
一个正确的、适合企业自身现状和发展水平的技术创新模式能够促进新知识的创造,提高技术创新的速度和成功率。但如果企业选择了错误的或不适合企业发展水平的技术创新模式,则会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并且阻碍企业的发展。既然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对技术创新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选择一个好的、适合企业发展水平的技术创新模式便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首要工作。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研究。
(一)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模型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只有建立在有效的知识管理基础之上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更好的创造出新技术。而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在本质上都是为了创造新知识,因此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整体谋划和组织方式的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也必须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根据其创造的新知识的特征来选择,如图1所示。
(二)知识维度蛛网模型
借鉴前人对知识管理中知识特征的研究结果,本文将技术创新产生的创新知识的特征用4个维度来表示,分别是:知识宽度、知识深度、知识紧迫度和知识重要度。创新知识的宽度指的是知识覆盖的学科领域的广泛程度;知识的深度代表了知识在某个知识领域的纵向深入程度;知识紧迫度代表了知识对企业发展的紧迫程度,即越紧迫的知识越需要尽快获取;知识重要度则表明知识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程度,通常根据是否为企业核心能力的核心知识成分来判断知识的重要度。
通过对知识的4个维度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选择合适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如图2所示)。一般来说,需要获得的创新知识的重要程度越高,企业就越会选择能独自占有创新知识所有权的技术创新模式,这样才能形成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与此相反,当创新知识的紧迫程度高时,为了尽快地获取所需要的新知识,企业往往会借助外力,联合其它组织共同进行新知识的创造与开发,并共享新知识的所有权,如采取合作创新模式。
当知识的宽度广、深度大和重要程度大的时候,企业一般需要采用自主创新模式,如图2中的甲企业。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创造的新知识一般都具有广泛程度大和专业化程度高的特征,所以分析的重点在于所要创造的新知识的重要程度。而当知识的重要程度高,即企业所要获取的创新知识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企业通常会采用能独占创新知识所有权的技术创新模式。而自主创新的优点就在于能在一定时期内掌握和控制某项产品或工艺的核心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行业或产品技术发展的进程和方向,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因此,当知识的宽度广、深度大和重要程度高的时候,企业一般需要选择自主创新的战略模式。
当知识的宽度较广、深度较大、重要程度较高和知识紧迫度较强的时候,企业一般应采取模仿创新模式,如图2中的乙企业。当企业要获取的创新知识对企业比较重要时,企业往往希望能独自占有创新知识的所有权。而对于较紧迫的、需要较快速获取得的创新知识,企业一般会采用能做出快速反应并紧跟市场领先者的技术创新模式。因此,当知识的宽度较广、知识深度较大、知识重要程度较高和紧迫度较强的时候,模仿创新模式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最好选择。因为模仿创新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能对市场领先者的创新知识快速做出反应,并且对模仿创新出来的创新知识能独享所有权。同时这些模仿创新的新知识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能较好的满足市场需求。一个成功的模仿创新往往能够后来居上,实现低成本和低风险,并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当知识的宽度广、深度大和知识紧迫度强、需要快速获取的时候,企业一般采用合作创新模式,如图2中的丙企业。企业通常采用能最快获取创新知识的技术创新模式来获取紧迫度强的创新知识。当获取的创新知识宽度越广、深度越大时,表明新知识的难度就越高。知识难度越高,在技术创新中人力物力等各种相关资源的投入就越大,与之相应而来的风险程度就会提高,为了降低和转移风险,企业一般会避免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另一方面,由于此时的知识的重要程度不是很大,即其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会产生根本的影响,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没有明显的促进。因此,随着创新知识的难度提高,企业通常会通过合作创新的模式来获取创新知识。因为合作创新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分摊风险,缩短创新时间,增强企业的竞争地位。
四、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环境异常激烈,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持续的创新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必须建立在企业有效的知识管理基础之上,通过知识管理的实施促进创新知识的产生,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模型的提出,能够使我们抛开技术创新不同阶段的外在形式,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深入地理解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知识本质,从而正确地选择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而把握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转化规律,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注释:
①1999 年8月颁布的对技术创新概念进行的界定.
参考文献:
[1]柯平.知识管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李江,和金生.基于知识管理的技术创新决策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7.
[4]马家喜,仲伟俊,梅姝娥.企业技术创新组织模式选择范式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