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当前自然灾害的特点

当前自然灾害的特点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2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当前自然灾害的特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当前自然灾害的特点

篇1

生命教育是教育组成部分,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基本手段,是身心健康成长的必然条件。自然灾害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开展自然灾害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幼儿具有自然灾害意识,掌握躲避危险和逃生的技能和方法。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学什么和怎样学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只有让幼儿掌握了生存下来的希望,才有建设明天的可能。

在日本全国各地设有不少地震博物馆和地震知识学习馆,免费向市民开放。日本所有学校每年都要有计划地进行4次左右的全国学校自然灾害模拟教育[1]。在美国一些幼儿园经常举行突发自然灾害的应对演习,还有的幼儿园每学期都安排有一个消防周,让幼儿参观消防站,看消防员做消防演习,让幼儿学会如何在紧急情况下逃生,掌握应对自然自然灾害的能力;德国政府则利用“危机预防信息系统”向人们集中提供各种公民保护以及危急情况下自我保护的知识,加深公民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培养这种防灾意识。

国外培养人们灾害意识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我国的教师和家长应该转变观念,从处处庇护幼儿,让幼儿生活在只有美好的虚幻世界里,转变为让幼儿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让他们了解真实、全面的世界。在幼儿园开展自然灾害教育,帮助幼儿转变凡事都依赖成人的做法,使幼儿学会懂得保护自己,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他人。作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简单的指导和教育,如地震、海啸、火山爆发,还有洪水等不同灾难的特点、预防和应急措施。幼儿园更是要把自然灾害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活动和教育中,以从小培养幼儿的灾害意识。

二、帮助幼儿学会自救技能

在幼儿园开展自然灾害教育,除了让幼儿具有灾害意识外,也能教给幼儿掌握自救的技能和方法。教会幼儿尊重生命,学会自救,因为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一次,人最宝贵的只有生命。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自然灾害教育,教给幼儿躲避危险和自救的技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是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灾害教育一定要从幼儿抓起,只有真正做到了然于心,当灾难降临之时,才能从容应对。

在幼儿园开展自然灾害教育能锻炼掌握灾难应对与救助技巧,提升应对灾难的能力,并激发幼儿的灾难意识。幼儿通过游戏、多次重复练习动作和演练等活动形式可以获得有关自然灾害知识经验,巩固逃生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例如,游戏、演练的形式能使幼儿在紧张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借助奔跑、跳跃来协调肌肉运动,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机体适应能力,从而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经常改变活动方式(如采用竞赛的方法等),给予一定的挑战性,提高要求,可以提高幼儿的反应速度、力量、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提高在灾害发生时判断的时间、空间的本领,提高他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篇2

综上所述,当前地理课堂中的防灾教育是极不正常的,加强防灾教育刻不容缓。在第九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减灾防灾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强对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演变、时空分布等规律和致灾机理的研究,为科学预测和预防自然灾害提供理论依据。二是要加强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在完善现有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海洋、环境等监测站网的基础上,增加监测密度,提升监测水平,构建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建立灾害监测――研究――预警预报网络体系。三是要深入研究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灾害和生态环境、灾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开展全国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加强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发,强化应对各类自然灾害预案的编制。四是要加快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以及防灾减灾高技术成果转化和综合集成,建立国家综合减灾和风险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国家和地方灾情监测、预警、评估、应急救助指挥体系。五是要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将依靠科技建立自然灾害防御体系纳入国家和各地区各部门发展规划,并将灾害预防等科技知识纳入国民教育,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纳入全社会科普活动,提高全民防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六是要围绕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灾害防治工作中尚未解决的科学难题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既学习国外的有益经验和先进技术,也对人类社会共同防灾减灾作出贡献。

从以上的讲话内容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加强防灾工作的决心和有力措施,作为教育部门,特别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改变我们的地理课堂开始。主要思路如下:

1.进一步修订地理课程标准,建立一整套从小学到高中的地理减灾防灾的课程体系,以完善当前的不足,中心理念应该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通过地理课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比较详细地了解自然灾害的的分类,能够分析其危害,探究其发生机制,首要是要知道如何辨别与防备灾害的发生。

2.其次是要努力提高地理学科在各个学段的重要性,不能使它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要让地理素养真正成为每个公民应有的素质一部分。要增加地理科的课时,在初中应该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取消开卷考试。在高中要让“自然灾害与防治”列入必修科目,而不是文科生的选修课中不会选修的一门课。灾害怎么会有文理分科?

篇3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95-02

一、电力系统突发事件的分类及主要危害

所谓突发事件,也称突发公共事件(public emergency),《突发事件应对法》将其界定为“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具有公共性、突发性、破坏性、紧迫性、系统性等主要特征。

电力系统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电力系统故障,使得系统不能稳定运行和正常供电,需要采取相关措施予以应对的紧急事件。按照突发事件的性质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类,电力运行突发事件可以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以及社会突发事件三类:(一)自然灾害:地震、冰雹、雷雨、风暴、洪水、热浪、森林火灾等。其中雷击等灾害影响范围小,而台风、地震等造成的影响则严重得多,其特点主要有:影响范围大;一般会造成电网机械性损伤,如倒塔、断线等,恢复时间长、难度大;电网经济损失严重,恢复重建投资巨大;(二)事故灾难:电网事故、设备事故等。由于受损设备较少,故恢复供电的难度不大,时间也较短。但是系统中某一元件故障可能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一系列其他元件停运,乃至发生电网崩溃的现象;(三)社会突发事件:包括人为破坏、偷盗、战争、恐怖活动等。该类突发事件的前兆少,且危害相对较大。

电力突发事件导致的不仅仅是事故灾难,其引发的次生事件往往成为社会安全事件,或者加重自然灾害。电力突发事件已成为现代社会公共危机的重要诱因,与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具有密切相关性、伴生性,必须认真研究、积极应对。国内近年来的多起突发事件对电网的安全运行造成严重影响,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雨雪冰冻灾害导致全国一些地区电网大面积瘫痪,影响了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重大损失。

二、近年来电力系统突发事件基本情况及其主要特点

(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江苏电网已形成了500千伏“四纵四横”的骨干网架、“北电南送、西电东送”的潮流输送格局和“分层分区”运行的220千伏网络格局,近年来,江苏省在电力负荷屡创新高、电力建设保持较大规模、自然灾害和外力破坏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在满足不断增长的全省用电需求、逐步提高电网运行效率的同时,已连续39年保持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但是近些年出现的一些情况也应引起高度重视。以2008年江苏电网安全状况为例,2008年全省500千伏、220千伏电网设备因各种原因引起跳闸累计121次,其中自然灾害引起的故障次数最多为73次,占故障总数60.3%;其次是设备故障引起的故障次数为20次,占故障总数16.5%;再次是外力破坏引起的故障次数为18次,占故障总数14.9%。2009年6月14日,江苏省镇江地区受雷雨大风袭击,造成500kV江晋5291线5基铁塔倒塌,3条220千伏线路、3条110千伏线路、18条35千伏线路、56条10千伏线路跳闸,导致丹阳大港取水口、大港中学及部分中考考点等重要用户和居民生活停电,属于自然灾害导致的一般设备事故。

(二)通过分析近几年江苏电力系统的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可以发现有以下特点:1、涉及环节多。电力的发、输、配、售是同步的,突发事件可能涉及其中某个环节,使得平衡关系被打破,进而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2、电网故障多由恶劣气侯、事故灾害以及外力破坏引起。其中事故灾害、外力破坏以及急发型自然灾害(如地震、火灾等)前兆少,很难预测;而部分自然灾害,如暴雨、雷电、台风、寒潮、高温、大风等恶劣气候则可以预测;3、影响面广。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电气化水平日益提高,对于电力和依赖度不断增强。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电力,电力与突发事件作为影响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能导致电网大面积停电,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重大损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