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2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医学技术基础知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关键词: 技术经济;知识溢出;溢出效应
Key words: technology economics;knowledge spillovers;spillover effect
中图分类号:F0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019-0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373005),江苏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012ZDIXM012,2012JDXM004),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12Y03)资助。
作者简介:王子龙(1978-),男,河南永城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杨宇(1980-),男,河南永城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房地产文化。
0 引言
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将技术要素作为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中把技术进步因素视为除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以外的剩余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通过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对当代经济增长越来越缺乏解释力。技术经济学科体系的建立验证了当代经济学研究中重新关注技术要素的重要性。目前技术经济学界对其理论构架、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存在较多争论,开创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例如技术创新、资源经济、环境经济、知识经济等,其中知识溢出效应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知识溢出的多空间尺度耦合、空间知识溢出测度以及知识溢出机制是近期国内外有关知识溢出效应研究的主要动向。关于知识溢出效应的研究,一是从宏观探讨知识溢出对区域生产力的影响;二是从微观讨论知识溢出与网络、空间距离及R&D之间的关系等。知识溢出分为通过学术出版物等非嵌入性知识载体实现的知识溢出和通过知识主体间面对面交流的知识溢出[1]。地理邻近性在区域知识溢出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众多研究中已经得到了证明。知识溢出受到地域范围的影响和制约,通常情况下,地理距离越近的主体,发生知识溢出的几率就越大[2]。知识溢出广泛存在于地理邻近和技术结构相似的区域间,地理和技术比较邻近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知识溢出主要通过人力资本流动发生。
1 知识溢出效应分析
所谓知识溢出效应是指知识溢出接受者通过加工整合获得的溢出知识,并对其进行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知识转化为社会经济价值或其他价值。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任何新知识、新技术都会不断传播,最终为全球所共享,有时候这个传播的过程可能会非常曲折,并且传播时间也较长。永远独占的新知识和新技术早已不存在,相反在历史长河中任何新知识、新技术都非常短暂。科学技术本身演化轨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知识和技术流动的低成本。随着Internet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彼此之间的依赖度逐渐增大,在知识技术网络中,融合了几乎所有国家的企业。通常情况下,商品的传送量与运输成本随着商品知识密集度的增高其相关性变小。知识溢出可以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知识溢出正效应即知识生产的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知识溢出能够加快人力资本要素在区域间的相互流动,区域知识创新系统的构筑,有利于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知识溢出的负效应即知识生产的私人边际收益大于社会边际收益。随着知识的交流、网络媒体的传播、人力资本的流动等都会引发溢出效应,利用相关知识接受者进行生产或创新,导致其成本低于知识溢出方产生的成本,“搭便车”企业以低于平均生产成本的价格进行销售,使知识溢出方得不到相应的价值回报,降低了创新的积极性。知识溢出效应主要取决于溢出接受企业的吸收消化能力和模仿创新的投入水平。知识溢出的前提条件是存在知识势差,知识溢出实现的必要条件是知识接受企业的模仿和创新。当知识领先者的优势超过知识接受者的优势时,知识接受者通过对领先知识进行模仿和学习,不断改进生产方法,获得知识溢出收益。
知识溢出效应存在规模经济,在规模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出现相关企业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的集群。知识溢出是企业间空间距离的函数,随着距离的增加知识溢出效应会降低,进而决定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地区化或区域化[3]。多种知识之间的联合生产不会因知识种类的增加而出现设备的大幅度更改,只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逐步的完善,在节约原材料的同时大幅度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产生范围经济。当只考虑两种产品的生产时,其成本函数为:SC=■式中SC表示范围经济程度,Q1,Q2分别表示两种知识产出数量,C(Q1),C(Q2)为相应的成本,C(Q1,Q2)为联合生产两种知识的平均成本。SC>0表示联合生产成本小于独立生产成本之和,即联合产生范围经济,SC越大表示范围经济程度越高。SC
2 知识溢出的实证分析
知识溢出的大小与知识接受企业同知识领先者空间位置上的邻近程度密切相关;知识溢出空间范围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技术知识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如果一个国家技术水平仅依赖于特殊的非空间因素,空间距离对于知识传播没有影响。否则,技术扩散与知识溢出就存在空间局限性[4]。这里实证研究对象为14个OECD国家,即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芬兰、挪威、西班牙、瑞典、英国与美国;研究产业为传统制造业。由于法国、德国、日本、英国与美国的R&D支出占据了研究对象的93%,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这里视这五个国家(G5)为其他九个国家的知识溢出来源。G5与相关国家的空间距离如表1所示。
利用技术调整后的传统制造业统计数据,根据以下公式来计算知识溢出的空间地域性:
lnFcit=?琢ci+?琢t+?茁ln[scit+?酌(■sgite■)+?着cit,?坌c,i,t
这里,c表示国家,i表示产业,t表示时间,s表示累积R&D支出,g表示G5中的一国,Dcg表示c与G5中的某一国家g的空间距离,?琢ci、?琢t,?茁、?酌与?啄为相关估计参数,?着cit表示误差项。参数?茁反映了与本国R&D密切相关的生产率弹性,?酌则表明从外国R&D中获取利益后的生产率大小。?啄表示距离参数,即R&D的地方化程度,通常由在空间距离不等条件下外国R&D对本国生产率影响效果的变化度来确定[5]。根据G5与相关国家空间距离及产业数据可以得出实证研究结果为:国内R&D效果?啄=0.054,来自G5国R&D相对效果?酌=1.129,距离参数?啄=0.495。由于?酌为正且?啄为正,这表明来自G5国R&D的有效性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弱,国与国之间的知识溢出已经超越区域地理边界,知识正负向溢出的空间距离变动情况相对比较复杂;邻近区域对本区域存在非常明显的正向知识溢出效应,知识空间溢出的作用强度呈现随着空间距离增大而逐渐衰减的特征。
3 研究结论
知识溢出效应主要取决于溢出接受企业的吸收消化能力和模仿创新的投入水平。知识势差的存在是溢出的前提条件,接受企业的模仿创新是溢出实现的必要条件。知识溢出正效应表现为知识生产的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负效应即知识生产的私人边际收益大于社会边际收益。空间距离越近知识溢出流越大,远离溢出源的地区受到时间、经费等因素制约,进行直接学习交流的机会较小,其突出表现是溢出中间阻力增大,溢出速度相对较慢。由于新技术被同行业模仿随空间距离的增加存在时滞,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知识溢出时滞及知识退化率与知识溢出效应成反比例变化。
参考文献:
[1]盛垒.西方空间知识溢出研究进展探析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2(10):2-9.
[2]符淼.地理距离和技术外溢效应:对技术和经济集聚现象的空间计量学解释[J].经济学(季刊),2009,8(4):1549-1566.
1.直线没有端点,没有长度,可以无限延伸。
2.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没有长度,射线可以无限延伸,并且射线有方向。
3.在一条直线上的一个点可以引出两条射线。
4.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圆的半径、直径都是线段。
5.角的两边是射线,角的大小与射线的长度没有关系,而是跟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叉得越大角就越大。
6.几个易错的角边关系:
(1)平角的两边是射线,平角不是直线。
(2)三角形、四边形中的角的两边是线段。
(3)圆心角的两边是线段。
7.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8.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9.在同一个平面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二、三角形
1.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
2.三角形具有稳定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任何三角形都有三条高。
4.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和是90度。
5.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则它们面积相等。
6.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形状不一定相同。
三、正方形面积
1.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2.正方形面积:两条对角线长度的积÷2
四、三角形、四边形的关系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能组成一个长方形。
3.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能组成一个正方形。
4.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五、圆
1.把一个圆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割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则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增加r×2。
2.一个环形,外圆的半径是R,内圆的半径是r,它的面积是
3.半圆的周长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加直径。
六、半圆的周长公式:C=d?2+d或C=pr+2r
4.半圆面积=圆的面积/2
5.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直径和周长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而面积扩大或缩小以上倍数的平方倍。
七、圆柱、圆锥
1.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2.如果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那么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
3.把一个圆柱沿着半径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体积不变,表面积增加了两个面,增加的面积是r×h×2。
一、课程背景
医学统计学是一门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基础,为解决医学实际问题而对医学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推断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1]。该门课程的特点在于应用概率论等数学知识与医学实际科学问题结合。其主要目标是在随机偶然事件中找出其中潜在的必然性,即随机事件的客观规律性。例如,判断某种新疗法是否对疾病具有显著疗效;不同年龄的病人对某种药物的反应是否一致等问题。医学统计学在20世纪20年代后逐渐成为一门学科,近几十年由于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统计学在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目前医学统计学在医学研究与数据分析领域得到极广的应用。可以说,没有医学统计,就没有医学科学研究。统计在医学研究领域已经成为一种基础技能,因此目前国内高校大多数医学相关专业都开设了医学统计学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医学统计这项重要技能对于今后的工作或者继续深造都至关重要。所有统计都是基于概率论基础的,统计推断的基本思想是基于小概率事件在单次试验中不可能发生的原则。采用类似反证法的思想,首先假定0假设,然后基于概率论计算事件的发生概率,如果该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则认为对应显著性水平上0假设不成立。该过程设计较多的概率论知识,而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缺乏概率论学习的系统性,难以理解统计学基础原理部分。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反馈,医学统计学在医学类相关专业学生中属于学习较为困难的科目[2]。因此,相对于统计学与数理统计等专业课程,医学统计学更多地侧重于统计方法的介绍,着重了解各种现有统计方法,如T检验、F检验,相关分析等的适用范围与具体操作。
二、教学问题分析
那么概率论等数学基础的缺失对于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是否会造成影响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一项教学试验进行验证,试验流程如右图所示。试验对象为贵州大学医学院护理学专业大二学生,共49人。在第一次教学课程时发放概率论试卷,对学生当前概率论知识水平进行简单测试,为保证试验的双盲,对试卷进行封存处理。在所有教学课程完毕,期末成绩出来之后对概率论试卷进行批改。然后统计学生的概率论知识水平,这里采用偏相关分析概率论分数与医学统计学分数是否存在显著相关,其余非数学类课程平均成绩作为协变量放入用于排除学生个体因素,例如学习努力程度等的干扰。统计分析后发现医学院护理学学生医学统计学分数与概率论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值得注意的是,医学统计学试卷分为理论部分与上机操作部分,学生概率论分数与上机操作部分总分也呈显著正相关(p<0.05)。这部分试验结果显示学生本身的概率论基础知识水平会极大地影响后续医学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概率论基础知识水平不仅影响了医学统计学理论课程的学习,在看似不相关的上机实践操作中也产生了显著影响。这可能与学生理论学习过程中由于基础知识不足而对本门课的学习信心产生了影响有关。
三、教学改革方案
基于目前医学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改革措施: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