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医学全息影像技术

医学全息影像技术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3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医学全息影像技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医学全息影像技术

篇1

甲醛对人体有损害已广为人知,大量吸入甲醛导致肺水肿临床上也偶有报道[1],此类肺水肿动物模型也已能复制[2-3]。但有关其机制和防治的研究报道甚少。本实验通过复制此类肺水肿模型并给予地塞米松干预,观测大鼠血清、心、肺、脑等组织乙酰胆碱脂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的变化及地塞米松的干预效果,为研究其机制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试验动物为27只大鼠,均为SD成年大鼠,均为清洁级,大鼠的体重为200-250g。均由广西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动物合格证号:SCXK桂2003-0003。

1.2器械设备和药品DT12001型电子天平(余姚市金诺天平仪器有限公司),JA1003型上皿电子天平(上海天平仪器厂),722s型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TGL16C型台式离心机、TDL5A型台式离心机(均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双马牌温度-湿度计(蓝天公司提供);大鼠类手机器械、实验器材等由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科学实验室和药学院药理实验室提供。40%甲醛(分析纯,由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生产,批号:20080731);考马斯亮兰蛋白测定试剂盒、乙酰胆碱脂酶(AchE)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批号均为20090204)。

1.3实验装置喷雾器为市售浇花喷壶,广州振业有限公司生产;染毒箱容积约为0.4×0.4×0.4m3=64L,用厚度3㎝有机玻璃板裁剪粘合而成,顶盖可拆卸。染毒箱侧壁通过钻洞用一导管外套硅胶管穿过,一端连接加氧泵另一端插入烧杯内甲醛溶液中,加电连续给箱内泵入空气,染毒箱底部及鼠笼顶部四角多处用培养皿各盛一定量(约100g)钠石灰,以吸收大鼠呼吸产生的CO2和箱内水蒸汽。

1.4实验方法大鼠随机分对照组、甲醛组和甲醛加地塞米松组,甲醛加地塞米松组于造模前半小时腹腔注射地塞米松磷酸注射液10mg.kg-1体重,其余两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参照文献[4]甲醛组和甲醛加地塞米松组喷雾吸入甲醛制作肺水肿模型,对照组以生理盐水替代甲醛,处理方法同上。染毒结束后,大鼠禁食不禁水,8h后眼球采血,以3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获血清待测;然后颈椎脱臼处死,解剖观察并称量心、肺湿重,计算肺/心系数,另取少量肺组织用10%甲醛固定作常规病理切片和H.E染色,同时留取新鲜心、肺、脑组织置于液氮速冻。5min再转入-70℃超低温冰箱冻存待测。组织匀浆和蛋白含量测定参照考马斯亮蓝蛋白测定试剂盒说明书,AchE测定参照乙酰胆碱脂酶测定试剂盒说明书。

1.5数据处理与统计肺/心系数=两肺重量(g)/心脏重量(g)×100%,结果以(χ±s)表示,用PEMS2.0进行两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以P

2结果

2.1动物表现及染毒箱内温度和湿度经试验研究显示,试验动物的各项表现与文献[2-3]类似,对其进行染毒后,动物可表现出口唇紫绀、张口喘气、排便增多、流涕、躁动、抓鼻、喷嚏、流泪等情况。测得箱内温度20.0±0.5℃,相对湿度为97.5%。

2.2大鼠肺/心系数和心、肺、脑组织匀浆及血清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变化结果见表1。

2.3病理形态学改变试验中发现对对照组大鼠进行解剖显示其组织为边缘锐利、质地均匀、粉红色表现。而解剖甲醛组时发现其肺部组织出现边缘变钝、体积增大、颜色加深的表现,在其肺部组织的表面可看到淤点、淤斑的现象,呈红色表现。当对甲醛加地塞米松组进行解剖时刻看到其组织表现与甲醛组的情况类似,但是可看到不时有胸水出现。

3讨论

与对照组比较,甲醛组大鼠肺/心系数显著增大,肺切片可见到间质性肺水肿,提示肺水肿造模是成功的;甲醛加地塞米松组肺组织病理表现与甲醛组相似但较之轻而局限,提示地塞米松干预可部分减轻肺水肿但不能完全阻止肺水肿发生,考虑可能与地塞米松能上调肺Na+-K+ATP酶活性从而促进肺水肿液的吸收[4-5],同时地塞米松还能够通过抑制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和早期的激活,有效减轻和缓解甲醛毒素引起的NOS活力升高产生过多NO引起的氧化损伤而促成的肺水肿[6]。甲醛组和甲醛加地塞米松组肺匀浆AchE均显著增高而心匀浆AchE均显著下降,显示甲醛中毒肺水肿有提高肺AchE活性和降低心AchE活性的作用,地塞米松干预可使心肌AchE有所回升但并不能完全阻止甲醛的毒性。另外,AchE活性的改变还可能与甲醛的氧化性过强造成机体过度氧化应激而导致AchE及其受体表达异常有关[7]。详细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程兵,陈一娜.甲醛熏蒸法空气消毒不当致急性肺水肿1例报告[J].职业与健康,2003,19(3):99-100.

[2]梁志锋,林军,韦康来,等.喷雾吸入甲醛制作急性肺水肿动物模型[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4):618-620.

[3]梁志锋,林军,林琳,等.气态甲醛吸入诱导大鼠急性肺水肿的实验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30(2):181-182.

[4]周涛,樊寻梅,王永清,等.激素对肺损伤大鼠肺内水通道蛋白-1及钠钾-ATP酶的影响[ 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10):818-822.

篇2

1 3D技术起源及原理

人眼产生3D视觉的秘密――偏光原理:

人眼在看任何物体时,由于两只眼睛在空间有一定间距约为5cm,即存在两个视角。这样形成左右两眼所看的图像不完全一样,称为视差。这种细微的视差通过视网膜传递到大脑里,就能显示出物体的前后远近,产生强烈的立体感。这是1839年,英国科学家温斯特发现的一个奇妙的现象,至今为止几乎任何3D影像技术都是基于这个原理开发的。

2 3D技术发展状况

2.1 3D成像技术种类

3D成像技术有很多种,分为不闪式3D技术、互补色技术、时分法技术、光栅式技术、普式技术、全息式技术等。而其中以时分法为当今所广泛应用,而不闪式技术和互补色技术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为了方便说明我们用互补色技术解释立体电影的形成(光的三原色原理――红、绿、兰)

⑴互补色技术是目前比较多电影院采用的技术,依据人眼的成像原理,以两台摄影机模拟人眼左右眼所成的像。再在放映过程中使用两台放映机它将不同视角上的成像用不同的颜色印刻在同一副画面下,互补色3D眼镜采用的技术也就是色分法,色分法会将两个不同视角上拍摄的影像分别以两种不同的颜色印制在同一副画面中。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直接利用肉眼去观看红蓝、红绿等多种模式类的电影,就会出现模糊的重影图像。这样我们就无法观看到红蓝、红绿等多种模式类的电影的立体效果。再让用户通过红蓝立体镜片来观看到立体效果。由于技术成熟而且眼镜造价相对低廉,所以广为当今的电影院所接受。

⑵时分法即是(快门法)通过提高屏幕刷新率把图像按帧一分为二,形成左右眼连续交错显示的两组画面,通过快门式3D眼镜的配合,使得这两组画面分别进入左右双眼,最终在大脑中合成3D立体图像。计算机可以用显卡将普通2D影像生成3D效果,成为未来用户接触3D视觉的主流设备。它也包括红蓝色分法,但这只是为了让不具备硬件条件的用户也能体验3D视觉的次级方案,它主要是利用快门原理的时分法技术。

时分法3D视觉体验的质量取决于镜片液晶的偏转频率。要获得理想的视觉效果,显示器至少需要120Hz的刷新率,分配到每只眼睛上的图像刷新率是60Hz。这样视网膜影像残留效应,人就很难感觉出来,图像就不觉闪烁。

⑶不闪式3D 电视方式。不闪式3D使用特殊薄膜分离左右影像来体现3D影像。把分离左侧影像和右侧影像的特殊薄膜贴在3D电视表面和眼镜上,通过电视分离左右影像后同时送往眼镜,经眼镜的过滤,把分离左右影像送到各个眼睛,大脑再把这两个影像合成高清晰3D影像。因为不闪式3D能够体现1秒钟240张3D合成影像,没有重叠画面和拖拉现象,所以不闪式3D也被称作世界唯一的240赫兹3D电视。

2.2 裸眼3D显示技术

目前3D立体显示技术,大部分要依赖特制的眼镜,长时间的观看会有恶心眩晕等感觉。舒适度大大降低。由以下这两种技术(视差障壁;柱状透镜技术)的基础上改良而成的裸眼3D显示技术能较好解决这些问题,代表3D立体显示技术发展前沿。

⑴视差障壁技术。在显示器和眼睛之间设置一个栅栏式的挡板,就可以改变奇、偶列图像的光线走向,使之分别送达左、右眼,形成立体视觉效果。这种方法的双眼视图也是位于屏幕上的奇列和偶列分区,实施是用一个开关液晶屏、偏振膜和高分子液晶层,利用液晶层和偏振膜制造出一系列方向为90°的垂直条纹宽几十微米。通过它们的光就形成了垂直的细条栅模式,称之为“视差障壁”。通过一系列的缝隙来观看奇、偶列图像,这样的装置使左、右眼能分别看到对应的图像,形成立体视觉效果。

缺陷:由于视差障壁,亮度会降低,分辨率也降低,导致清晰度将降低。

⑵柱状透镜技术。在显示器前面板镶上一块柱透镜板(透镜板由细长的半圆柱透镜紧密排列构成)组成裸眼立体显示的光学系统,像素的光线通过柱透镜的折射,把视差图像投射到人的左、右眼,经视觉中枢的立体融合获得立体感。

优点:亮度不受到影响,3D显示效果更好。

缺点:相关制造与现有LCD液晶工艺不兼容,需要投资新的设备和生产线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还有一些改进版的新技术:

⑶MLD技术―微位相差板法。使用微位相差板改变光的偏极态来分离左、右眼视图。也是使用视差图像来实现立体场景,两幅图像分别显示在奇列分区和偶列分区。

优点:观看3D影像时,不会产生眩晕、头疼及眼睛疲劳;分辨率高;可兼容文字等二维影像和3D影像;可视角度大。

⑷指向光源技术。这种裸眼立体显示器在LCD像素后面使用线光源提供背光照明,密集的线光源照明使奇、偶列像素的图像传输路径产生分离,分离后的视差图像能分别到达对应的眼睛.全部像素被分为奇、偶列交错的两个显示单元。用来显示具有视差的立体对图像。

优点:分辨率、透光率较高,能沿用现有的设计架构,3D显示效果出色

缺点:技术产品还不成熟。

2.3 全息影像技术

人类之所以能感受到立体感是由于人的两眼视差。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将3D显示技术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人眼的视差特性产生立体感;另一种则是在空间显示真实的3D立体影像,如基于全息影像技术的立体成像。全息影像是真正的三维立体影像,用户不需要佩戴带立体眼镜或其他任何的辅助设备,就可以在不同的角度裸眼观看影像。全息显示技术的问世给真正的立体三维电视带来了希望之光。全息电视与立体电视相比,其优越之处不仅仅在于立体三维图像更接近于物体自身,而且还要从人眼对物体深度感在生理上的心理暗示来加以考虑。

⑴3D全息影像技术简介。全息技术最早是应用在照相上的。它实际上是利用了光的干涉原理。把物体特有的光波资讯记录在感光材料上,经过显影定影处理後,得到一张全息图。这张全息图上面是没有图像的。要想看到图像,就是要使光波重现。重现的图像与原物一模一样,如同透过窗口观看外面的景物一样。移动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不同侧面。观看前后不同距离的景物时,效果更加出色,与看话剧演出没什么两样。

世界上最酷的透明玻璃电视―CLARO推出了一款以前从未见过的显示器――透明玻璃电视,名为“Holoscreen”。它不同于现在的任何一款电视,是全息技术与视觉审美的无瑕结合的产物。它可以接受所有输入格式。从电视、DVD、录影、个人计算机到笔记本,都能使用。可称得上是显示技术的大革命。

⑵3D全息影像技术产品。全息投影3D全息立体投影设备不是利用数码技术实现的,而是投影设备将不同角度影像投影至进口的MP全息投影膜上,让你看到不属于你自身角度的其他图像,因而实现了真正的3D全息立体影像,是近期非常流行的技术。可实现的全息投影从技术上分为三种。1)空气投影;2)激光束投影;3)日本公司研制了一种利用激光束来投射实体的全息影像投射方法。

以360全息成像为例,是由透明材料制成的四面锥体。当观众的视线透过椎体的一个面时,通过表面镜射和反射,能够从椎体内的空间里看到自由飘浮的影像。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多个国家馆就采用了全息投影技术,其亦幻亦真的感觉,带给人全新的视觉体验。可以把远处的人或物以三维形式投影在空气之中。《阿凡达》视觉团队把这一技术应用在湖南卫视2012跨年演唱会的舞台上,不必借助3D眼镜、IMAX屏幕,如幻似真的奇幻场面就呈现在舞台现场。全息投影技术本质上是通过空气或其它特殊的介质形成立体的影像,突破了传统的声、光、电等介质的局限性,成像色彩鲜艳,对比度、清晰度都非常高,强烈的空间感和透视感是这种技术最具魅力之处。全息投影有望超越当前的各种3D技术,成为终极立体显示解决方案。

3 3D技术发展前景

篇3

说起全息投影,最为著名的当属在经典科幻电影《星球大战》里,呆萌的小机器人R2D2投射到空中的莉亚公主全息画面。但今天,最让我们震撼的全息投影却是今年4月10日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2000名示威者聚集在西班牙马德里街头,抗议最新颁布的「限言令。

这场示威由一个叫「NO Somos Delito(我们不是罪犯)的团体发起,据西班牙《国家报》报道,意在反对即将在7月1日生效的《公共安全法案》。这项法案明文禁止45种未经批准的示威方式,包括焚烧国旗、在政府大楼前抗议等,并对触犯法律的行为施以高额罚款。在「我们不是罪犯团体看来,这简直是对人身自由的限制和侮辱。

虽然有数千名示威者游行经过位于马德里的议会大厦,一边呼喊口号,一边抗议这项被认为危及公民自由的新法律,但这群示威者的真身并没有出现在游行现场,而是以全息图的方式虚拟游行。随后,电视台也派出一名记者以全息投影的方式进行了采访。10日当晚这场示威持续了1个小时,成为世界上第一次虚拟形式的政治示威。

而且这超过2000个虚拟图像不仅仅有西班牙人,还来自俄罗斯、墨西哥、德国等世界各个角落,人们将影像资料发送到一个叫http://的网站,随后,组织方进行收集整理。最后,在示威者不需要亲临现场的情况下,抗议如期举行。虽然这场示威活动人声鼎沸,但是并没有造成任何交通堵塞。这样的示威活动不仅得到了技术、媒体和设计公司的支持,而且一点也不比真人游行输掉气势,反而更加充满现代精神和团体的力量。参与抗议活动的网站发表声明:「尽管政府对我们施压,但他们无法让我们沉默。即使只能通过全息影像这样的方式发声,我们也要继续抗议。

幻影世界:全息摄影解析

不同于虚拟示威游行,先前我们见到的全息投影都是出现在电影中,如《星球大战》、《阿凡达》。把远处的人或物以三维的形式投影在空气中,营造出一种让身处不同地方的人能身临其境的效果,实现所谓咫尺天涯的情景。因此我们都觉得这项技术是一种幻想,科幻色彩太浓,而如今这个设想已经接近现实,并已经慢慢走进我们的生活。

那什么是全息投影呢?简单来说,全息技术其实就是真实三维图像的记录和再现。这一难题其实早在1947年就被攻克,当时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的丹尼斯・伽伯博士发明了全息立体摄像,并因此获得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般的三维图像只是在二维平面上通过构图及色彩明暗变化来实现人眼的三维感觉,而全息立体摄影产生的全息图则包含了被记录物体的尺寸、形状、亮度和对比度等信息,能提供「视差。观察者可以通过前后左右和上下移动来观察图像的不同形象――如同有个真实的物体在那里一样。

而如今的全息投影

技术可以分为三种

现实中的海市蜃楼――空气投影成像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Chad Dyne创立的IO2公司在2005年推出了空气投影技术,这种投影成像系统可以在气流中产生具互动功能的三维影像。Chad Dyne也许没有想到,他在29岁时发明的这种空气投影和交互技术,已经开始改变人们传统的视觉习惯。这项技术设计的灵感来自海市蜃楼的原理,由投影机与空气屏幕系统构成气体投影系统。

最新的空气投影技术被称为「Heliodisplay,是一套气体投影系统,借助了海市蜃楼的成像原理:首先利用一个空气屏幕系统制造出由水蒸气形成的雾墙,然后用一个专用的投影机将画面投射在上面,观看者看到的将会是飘浮在空气中的影像或影片。由于空气与雾墙的分子震动并不均衡,可以形成层次感和立体感很强的图像。如果显示对象是3D物体,那么X、Y、Z轴都可以得到显示,虚拟的物体看起来与真实物体一样触手可及。

再现真实3D影像――全息激光3D影像

这里所说的激光3D投影,并不是我们平时说的激光投影机,而是一种三维成像投影技术。它是日本公司Science and Technology在2006年推出的3D成像技术,其技术原理是利用红外激光脉冲加热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使这些气体变成灼热的浆状物质,从而生成一定数量的等离子,这些等离子就成为一个个显示像素,并足以在空气中维持到能够形成一个短暂的3D影像。这种方法主要是不断在空气中进行小型爆破来实现的。

从应用上来说,这项技术能够构建出完全真实的3D图像,但是,目前该项技术所提供的图像成像时间较为短暂,其分辨率、色彩和图像品质都难如人意,只能显示一些较为简单的图像,仍无法用在长时间、复杂的应用层面上。

360度全息显示屏

2007年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创新科技研究院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360度全息显示屏,它可以在合理距离下显示任何角度的3D图片。整个显示系统包括一个高速视频投影机、一个被全息扩散体覆盖的旋转镜面,还有一个专门的处理器进行电脑独特渲染视频信号的解码。这种全息显示屏使用了标准的可编程显卡来完成每秒渲染5000多幅交互式3D图片的任务,这些图片可以投影在一个各向异性反射体上,然后利用动作追踪垂直视差和透视修正几何方法来支持3D动作。

除了这三种全息投影技术,其他公司在立体全息显示方面也充满兴趣,例如苹果公司在2010年5月13日申请了一项三维显示系统专利,该系统能够提供一种充满现实感的全息三维显示体验。而英国德蒙福特大学不久前也启动了一个开发互动式三维显示系统的项目HELIUM3D。这项技术将创建出全息的效果,给观众带来更有深度的视场。虽然,该项目目前正在探索新的方式,但是未来会让多个用户在同一时间观看不同的频道,或选择不同的观赏角度看同一画面。例如,在一场足球比赛中,用户可以在体育场内选择自己喜欢的位置观看。

与此同时,日本广播公司也计划在2020年之前推出第一台支持全息显示的「Holo-TV,并已拨款28亿英镑用于这一雄心勃勃的项目。该公司相信他们能够向全世界提供全息广播节目,并将这项服务作为申办2022年世界杯的一个重要砝码。Holo-TV播放的每一场比赛画面将由200台高清晰摄像机360度拍摄,而后以3D影像的方式播放:激光器负责投射一个「图像云,好似飘浮在房间中央。观众可以在不佩戴3D眼镜情况下从每一个角度欣赏立体影像。

伪全息投影在商业上的应用

所谓伪全息投影技术整合成像是需要由特殊材质制造的全息薄膜来实现的。一种是投影机直接背投在全息投影膜,另一种是采用投影机或其他显示方法光源折射45度成像在幻影成像膜的全息投影。这两种被广泛运用的商业上。

例如,在日本有一位名为初音的虚拟偶像歌手,它本身是以一位虚拟形象出道并受到全日本民众的欢迎。所以有人为其最近举办了一场以全息投影技术为核心的演唱会。初音演唱会采用背投的方式,将全息投影图像投射在投影膜之上,观众可以从各个角度看到初音的一颦一笑。尽管是伪全息投影,但依旧可以说是目前全息投影最成功的应用,也是影响力和认知度最广泛的一次尝试。

在演讲中露脸

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时,正在芝加哥奥巴马总部做现场报道的CNN记者杰西卡・耶琳突然出现在位于纽约的演播室里,与主持人沃尔夫・布利策面对面侃侃而谈。这让美国人惊呼:「这简直就是《星球大战》!

虽然之后CNN这次全息投影的创意应用被认为有「猫腻,有人声称CNN只是用电脑将演播室和杰西卡的影像结合起来,然后传送给观众,并没有让演播室里真的出现杰西卡的三维图像,但是不管这次应用是否存在技术上的瑕疵,全息投影可是又大大露了一次脸。

用全息投影技术来支持自己的选举,可并不仅仅出现在美国。印度总理竞选期间,莫迪凭借全息技术现身于不同地方拉票。除此之外,2015年3月初,当金刚狼休・杰克曼为新电影《超能查派》宣传时,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在德国柏林和西班牙马德里两地同时现身进行。近日思科推出的全息视频会议系统也已经浮出水面,看来未来的会议应该不会再使用视频「这么低级的技术了。

T台走秀

关于全息投影另外一个精彩的应用,那就是运用全息投影技术的伦敦Disel时装T台秀,T台代表的时尚与魅力,与全息投影的科技感和炫目感融合到一起可谓相得益彰。

伦敦Disel T台秀在舞台的两边设置了全息投影膜,在模特走台的同时,投影膜上会出现亦幻亦真的烟雾,或者让人汗毛直立的怪兽,这些都是设计师的灵感,让会的主题更容易为广大的观众所接受。

此外在2011年4月,Burberry北京全息动感时装秀引得现场尖叫声连连,之后Burberry推出了金属色彩和高光泽的全息服装。因在服装设计中运用全息技术而获得2012年度施华洛世奇奖学金的设计师露西・奥芬说:「我深深地迷上了克里斯・莱文所创作的那幅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全息照片:从不同角度看这张照片,女王的眼睛也随之移动,酷极了。

全息投影就在我们身边

1. 汽车的手势识别系统

在奔驰的一个车展上,展示了一个mbrace2系统,它是一个通讯与连接的平台,其中包括全新的礼宾服务、语音识别、交通导航信息、汽车护理和个人援助功能等。车主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与这套系统进行连接,连接之后,可以进行锁定或解锁车辆、设立电子警报,还包括一个被称为「Send2Benz的全新社交功能。

奔驰投影显示系统的内容集中在娱乐信息系统、驾驶室的集成系统、新的接口和驱动应用程序等设计细节,偏重于体现人性化设计的概念产品。

如此耀眼的效果,一定会让你很心动,不过配置这套HUD抬头显示系统的售价同样也是不菲的。

2.医学 全息影像

当你还在回忆那些老旧的量血压方式,还在等候看X光片,或还在痴迷于针灸与穴道时。现影技术已经在医学领域大放异彩,堪比透视、回放、洞察、分析判断,让你看病也可以科技范儿。

在医学领域有一个名为CAVEman的高端应用方案,采用数据库以及全息立体投影显示技术,创造出更真实更出色的研究环境。这个计划中,专业领域方面需要集中人体信息图片以及相关的资料和软件,而在硬件方面,则用过专业的高清数字投影机以及图像处理器,创造「4D显示系统,可以研究医学问题。

在CAVEman方案中,四面都设置了高清立体投影设备,包括交互系统等,研究者可以更直观地看到巨大的三维生物图像,并直观地进行各种试验。

另外在牙科方面,以前制作牙套时首先要把石膏放在嘴里,建出一个模型。这曾经是不少朋友最痛苦的经历之一。现在,利用DLP嵌入式投影的3D测量技术,把笔式装置放到口腔里一转,就扫描了口腔,测量出一个3D结构。根据这个3D结构,在电脑里就可以形成牙套的形状。不得不感叹,未来的医学要依靠全息投影的存在了。

3. 餐饮 虚拟桌面

这个虚拟餐桌的起源来自于一次不愉快的点餐经验。这事发生在2位牛津大学的高材生身上。走出餐厅后他们选择在伦敦最时尚的Soho区自建了一个高科技餐厅。菜肴的口味还未知晓,不过这是全球第一家将美食、艺术与科技多重元素组合的产物。

这家超酷餐厅名为inamo,主要供应亚洲派系的菜肴,最让食客感兴趣的不是这些佳肴,而是赏心悦目的点菜和等候方式。桌面、餐具,都是绝佳的屏幕,投影技术应用得非常到位,每位客人都可以直观得看见菜的真实显示效果,更妙的是可以亲眼目睹大师傅具有观赏价值的烹饪过程。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可以全息投影的餐桌。在这个餐桌旁等餐,作为顾客的你不必再焦急而无聊地等待饭菜,而是可以在餐桌上看看新闻,或直接在桌面玩玩游戏,因为它会安装时下最流行的游戏,例如愤怒的小鸟、植物大战僵尸,或是饭前切几筐水果助兴,总之用它打发时间的方式很多。

全息成像的未来

更令人期待

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关于全息3D的应用,大多运用的是一种伪装的全息技术――即全息投影。区别于裸眼3D技术,全息投影技术无视角限制,可以动态全息显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