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数学中的关系

数学中的关系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3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数学中的关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数学中的关系

篇1

新课程改革从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入手,一改以往重视知识积累的僵化式教学,而提倡平等、民主和相对自由的教学模式,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播撒者,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宣讲者,而应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作为一名老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我也开始考虑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学生,以什么样的语气对待学生,以什么样的关系引导学生。下面我就把有关中学数学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思考做一个大概的梳理。

一、传统数学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首先,师生关系紧张。以往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所要做的只是如何把教材详尽地、形象地、有效地讲给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仅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而漠视了学生的存在,忽略了接受者的学习个性,没有充分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学习性格和思维特点,忽视了他们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师生关系紧张。

其次,教师低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忽略了他们的主动性。时至今日,当下的中学生智力已和过去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样的年龄段,生活在科技时代、伴着智能电视和网络而生的90后们,他们的所见所闻远比在缺少见识、闭目塞听的旧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教师更广泛,其思维也更活跃和敏捷。如果教师仍然用我们那个时期的水平去认识他们的话,就低估了当下中学生对数学的想象能力、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大多更喜欢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这恰恰造成了学生主体地位的被忽视。教师在讲课中不注重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不关注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接受情况,也不鼓励学生提出学习中的异议,这种教学模式只能培养出唯唯诺诺、思维僵化的学习者,而难以培养出头脑敏捷、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的研究者。可想而知,师生关系又能好到哪里去。

再次,师道尊严让教师神圣不可侵犯。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威严的,要讲师道尊严。他们往往用“威”来维护自己的“严”,不能够放下身段和学生做平等的交流,也不能包容他们的许多浅见和陋识。正如鲁迅在文章中写道的那样,“问题问得多了,老师就恼怒起来,说道:‘不知道’。”虽然我们不会说不知道,但也很忌讳学生问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殊不知那些看似莫名其妙的问题正体现了学生的求知欲和他们思维的活跃性。这样的师生关系是紧张和不协调的,不利于问题的探讨,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更不能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新型师生关系的几个特点

新课程改革下,新型师生关系主要体现在:教学相长、平等交流、自由民主。

首先,教学者要充分尊重教学相长的教学规律,理解到教师的教学不是知识的宣讲,而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科技日新月异,数学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在真理面前,师生处于同一位置。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和学生都是知识的学习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增加认识,而学生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地获得知识和能力。换言之,即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真理的学习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善于和学生做平等的交流,听取他们对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的意见。只有这样,师生平等交流,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被激发出来,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其次,再来谈一下什么是自由民主。这是个相对概念,我认为在中学数学课堂上,学生享有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解题方法、学习习惯的权力。对中学数学教师来说,尊重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习惯就是给予他们学习的自由。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创造性,就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扬民主的精神,让学生实现学习的自我管理。如通过民主的讨论与选举来选择本学科的管理者,并制定出相应的学习制度。

三、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几点策略

首先,改变观念。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必须抛弃旧有观念,树立起“双主”意识,即教师和学生共同主导课堂,一起占有主体地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方法和机会,使他们在自主讨论中获取新知。

其次,构建稳定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形成比较稳定的教学模式。虽然我们一直追求变革,但课堂教学不是试验田,不能朝三暮四。教师和学生形成比较稳定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师生间的默契,彼此可以很好地配合。唯有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教师教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可以独立进行学习,并最终超越老师。教师应充分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探讨中获得新知识,发展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吕欣玲.浅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5).

[2]李丽丽.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3]谢秋锋.论数学教育中现代师生关系的建立[D].湖南师范大学,2005.

篇2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并把“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并列为三大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所以是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但是,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认为,为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好地在数学教学中发挥作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正确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从理论和实践来看,小组合作学习的确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学模式,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方式,也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方式,但它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美国的罗伯特·E·斯来文博士认为可归纳为两种理论:动机理论和认知理论(包括发展理论和认知精制理论);我国著名学者王坦先生在《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将其综合为:群体动力理论、选择理论、教学工学理论、动机理论、社会凝聚力理论、发展理论、认知精制理论。这些理论相互补充,不断完善。不同的理论会采用不同的合作学习的形式,也适用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它践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使小组合作学习卓有成效地进行。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和运用,又可不断完善理论,使理论更加充实,更具指导性。

二、正确处理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大家注意到一提到合作学习,很多教师都会想到小组讨论,他们所做的就是在每节课中组织学生匆匆忙忙地讨论几分钟时间,这种讨论对学生来讲收不到什么实质性的效果,这是典型的有合作的形式,却没有合作的实质现象。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生活态度,是一种文化,是现代人必备的时代精神,是每个人生存于社会的基本素质。我们不能光注重形式,还要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弥补个人思维狭小单一的缺陷,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锻炼自我机会,增强学习自信心,还可培养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三、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小组合作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引入竞争机制。因为竞争本身是进一步合作的动力,合作又是更高层次竞争的基础,因此,要使学生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促进竞争。学生本身能力有高有低,能力的发展有快有慢。在小组内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能力、情绪、情感等为基础,进行自评互评,使每名学生都能明确认识自己及他人的长处和不足,从而便于学生进行自我调控。从参与程度、探索水平、解决数学问题、投入的情感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等方面,让学生在小组中评出最佳个人。另一方面,每周在班内以小组为单位,综合上面几方面评出最佳小组。通过评比,不仅能激励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他们在组内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从而使组内整体水平得到提高而具有竞争力。这样,通过教师创设的条件,使学生们体会到个人努力固然重要,但要获得最后的成功,只有在相互协作、相互帮助下才能达到目的。

四、正确处理异质学生间的关系

我们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时,采用的是异质性混合小组方式。按照异质分组,就是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相对均衡。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培养学生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意识,在合作过程中发挥学优生的优良素质,多思考、多发言,主动帮助学困生,避免学困生学习不主动,发言不积极,胆小怯弱,学习被动。教师既要关爱学优生,又要厚待学困生。对学困生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对其要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培养学困生建立起“能行”的积极期望,提高其自信度和自尊心。同时应尽量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并加以发挥,使其扬长避短,建立自信,从而能主动参与合作,积极发言,毫不胆怯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教师对学优生既要肯定他们的作用,又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引导,鼓励他们对学困生提供帮助,与其形成协作伙伴关系,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五、正确处理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的关系

篇3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通常很重视结论,认为结论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和结果,是衡量我们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而忽略了过程的教育。因此在数学课堂中通常会见到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也许有可能并没有真正理解的叙述定义、法则、性质、规律、方法大段的结论性文字,从而形成了“结论”重于“过程”的说法。

所以在几年前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老师意识到: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会看到学生讨论得面红耳赤、动手操作得热火朝天的课堂,老师总是以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课堂中却看不到任何完整的定义、法则、性质、规律、方法等结论的出现,又出现了“过程”重于“结论”的流派。

那么“过程”和“结论”,难道你们是无法调和的对立面,我们无法让你们和谐相处吗?其实,上面的这两种做法都曲解了《新课程标准》的真正意图。在教学实践中过程和结论同等重要,下面两堂课的片段,就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

【片段一】

提问: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2/7×3怎样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7+2/7+2/7=2+2+2/7

2/7×3=2×3/7=6/7

提问:2×3是2乘3个什么?

回答:2乘3个1/7。

出示算式:2/15×4。

提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在图上涂色表示吗?

提问:算式的结果是多少?8/15是怎么来的?

根据回答板书:2/15×4=2×4/15=8/15

提问:2/7×3=2×3/7=6/7和2/15×4=2×4/15=8/15这两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

在这个片段中,老师首先从具体的图形入手,让学生根据“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进行打算,由加法算式引入乘法算式,根据加法的计算方法用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得数。接着直接给出算式,让学生用在图形中涂色的方法表示出算式的含义,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并让学生用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得数。在得到两道算式之后,老师再带领学生共同探讨算式的共同特征和一般计算方法。老师的计算教学,并没有就算式讲算法,而是从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式的来历开始,让学生深刻理解到:计算是出于实际的需要。在学生计算之后,老师又要求学生自己找出计算的一般方法,而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后,杨老师并没有停留在学生语言这一层次,而是又提炼总结出了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

【片段二】

出示:购物小票 一盒酸奶1.25元

一袋饼干2.4元

提问:一共花了多少元?怎样列式?(1.25+2.4)

提问:你知道结果是多少吗?

学生活动要求:把自己的方法写在纸上,可以用文字记录,也可以画图说明,也可以用竖式……

学生汇报:①1.25元=125分,2.4元=240分,125+240=365(分),365分=3.65元。②用在计数器上拨算珠的方法计算。③用画格子图的方法计算。④列竖式计算。

提问:2.5百分位上的0要不要加?

讨论:你觉得这些方法可以分为几类?这4种方法都突出了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老师在这一片段中,首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小数加法,在总结小数加法四种不同的算法时,胡老师比较的并不是各种方法的优劣,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四种方法的共性上,让学生不仅经历了探究算法的过程,而且明确了计算的关键在于要将相同单位的数相加,抓住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关键,并为计算法则的得出做了很好的铺垫。而在学生自主探索出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后,胡老师又趁热打铁地引导学生总结出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