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语文教育研究

语文教育研究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1-01 11:47:3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语文教育研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语文教育研究

篇1

语文作为学校课程中最主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教育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提供给学生文学知识,还需要为学生讲授做人的道理。语文是一门关于人的学科,语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发挥语文的人文性,促进人的全面成长。语文教育研究主要对当前语文教育情况进行分析,就如何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方向,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一、语文教育研究中存在的困扰

语文教育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者教学的经验进行分析,通过对语文教学进行分析,提出今后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1.对语文教育的研究重视不足

语文是人文性和知识性相结合的一门学科,语文不仅仅提供给学生大量的知识,同时也对人们的道德和情感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育在各门学科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当前的语文教育研究情况不容乐观,语文教育研究在大部分学校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当前学校中对于语文的研究大部分是建立语文杂志,通过教师发表文章对语文教育进行研究。但是语文教育杂志中文章的数量是有限的,每一个学校并没有建立专门的语文教育研究组织。由于学校对于语文教育的研究不够重视,导致教师没有意识到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性,教师也很少系统地研究语文教育。

2.语文教育研究的质量有待于提高

对语文教育的研究不仅需要足够的重视,同时还需要提高语文教育的研究水平,进而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目前,我国语文教育的研究水平并不高,对于语文教育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系统。一方面,语文研究的领域比较小。语文教育的研究需要涉及语文教育的各个领域,只有全面地进行教育研究,才能找到问题的关键,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语文研究还不够深入。很多教育者对语文教育的研究都是浅尝辄止,研究的内容不够深入,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难以更好地解决问题,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前景分析

语文教育的研究对于语文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语文教育研究的问题可以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水平,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语文教育的研究需要全面系统,这样才能找到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1.注重对语文教育理念的研究

以往的教育者对于语文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片面的语文教学理念会导致教育者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语文课不仅仅是要为学生讲授语文知识,促进学生提高文学修养,语文课更多的是要进行人文教育,重视人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在今后的语文教育研究中,需要注重语文的人文关怀,实现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

2.关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育的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语文教育的发展也需要做出重大的调整。新课改要求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语文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需要符合新课改的理念,语文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语文教育研究中需要教育者从新课改的要求出发改革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3.关注语文阅读和写作的教学

语文阅读和语文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语文教育需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写作和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一直以来是比较困难的,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比较缓慢。语文教育研究需要注重写作和阅读的研究,以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语文教学的全面提高。

4.注重语文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的研究

学生的主体性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改的要求。语文教育研究需要针对当前的语文教育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研究,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

兴趣,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语文教育对于学生的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需要语文教育的支持。语文教育研究针对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就语文的发展方向提出合理的建议,从

而促进学校语文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一、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一)语文工具说

在吕叔湘先生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写的序言可知:“通观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叶老从关于语言本质的观点中得到启发,总结出:语文“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是人与人之间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简单说,语文这个工具具有交际和思维双重功能。

(二)语文育人观

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学生对课本并非目的,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叶老认为语文教育并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应该对学生进行全面辅导,让学生发展其个性,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全面的、善于处理生活的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三)“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内涵

叶圣陶的教学主张就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该思想起源于三个方面,其一是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宝贵经验,其二是中外思想家的理论建树,其三是叶老自身的品格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句话的内涵在于“不需要教”,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只是传播课本知识,而是引导学习独立思考,养成一种学习习惯,从而到达能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以学为本”的思想

语文的能力是学习者逐步形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是只教会学生具体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认为,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放在主要位置,从而指导学生学习。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逐字解释”,那么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一旦离开学校或者教师,对于事物的理解将会手足无措。简言之,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五)“务实为主”的思想

在1946年,叶老就提出“以务实方面为主”的主张。主要是要求学校和学生学习语文不单只是为了最后的考试,而是应该为了增长知识,表达思想,抒感。这就要求学习好语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进行“训练”。叶老提出的关于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极为重要,并在1980年6月《关于听和说――语文教育书简》中提到:“讨论语文教育,只谈读写,不顾听说,实为一病。比善于听未必善于读,不善于说未必善于写,故而应当一把抓。”

二、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对现代的影响

(一)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新课改的标准中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一理念就是从叶老的“以学为主”的思想中升华而来。在目前的整个教育教学中,课堂教育教师还是用讲授式为主。教师把自己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不是“空瓶子”等着教师把盖子打开,然后教师往里面倒知识。

“以学生为主体”是重要的教学论,是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为教育目的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自由、合作、探索”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不过于依赖教师和其他人。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作为学习的主体,在生活中也是学习的主体。

(二)“启发式”教学模式

叶老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就是启发式教学的提倡。叶老认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并适应社会变化,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因此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启发、引导为主。就目前而言,新课改标准要求教师用启发式教学,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比如小学课本中《丑小鸭》一文的学习,教师首先可让学生思考其日常生活中或者在电视上看到的小鸭子的长相,并进行描述,学生会描述出“黄黄的毛、红色的脚掌、小小的嘴等等一系列词汇”,然后教师在用幻灯片给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小鸭子的模样,然后启发学生找出课文中对“丑小鸭”的描述“灰色的羽毛、扁扁的嘴、又大又丑”,放出图片,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学习初步了解“美”与“丑”的区别。

(三)培养学生的自悟和习惯

“自悟”是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教学论的基本观点之一。叶老认为,“写作知识短文不列在单元末尾,甚好。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谈知识。或以为多讲知识即有裨于写作能力之长进,殊为不切实际之想。”这段话不仅适用于写作,也适用于阅读,更适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人生漫路中,人们会遇到各种磨练,在磨练中学会领悟并不断改进,从而在领悟和改进之后养成许多良好的习惯。

语文博大精深,不是课堂上所能够学习完的,语文的学部分是学生在课堂外的自悟学习,那么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则极其重要。目前有些学校的语文教师会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改错本和一个摘抄本。改错本是针对自己平时做错了的题进行誊写,方便于学生期末进行总复习。摘抄本则是要学生养成在课外阅读时,看到优美的句子进行摘录,在不断累积的过程中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

结束语: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不能独立的进行分析,其每个思想的内涵都是融会贯通。虽然本文对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进行了上述分析,但是都只是浅尝,没有进入深层次的分析。就目前的语文教育问题,语文教育者更应该好好研读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从而改进自身教学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徐龙年.简论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J].社会科学战线.2007

[2]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 张洪波.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前瞻性[D].云南师范大学.2006-06

篇3

是出于个人得失的功利目的研究,还是为探索教育规律、促进学生发展研究,这是研究者首先要面对与回答的问题,也是研究者教育学术道德的分水岭。张志公先生之所以执着于传统语文教育研究,主要是由于在他看来这一研究有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等多方面功能。

张志公先生在《我和传统语文教育研究》《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等文中具体阐述了自己研究这一问题的动因。首先,是由于语文学科所独具的民族传统文化之特征。任何一种语言既是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的最主要载体,又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和民族习俗之中,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往往在其语言中有着充分的表达、传承与沉淀,这些表达、传承与沉淀就使得语文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传承性。正如张志公先生指出的:“语文是个民族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受一个民族语言文字特点的制约,而且还受这个民族文化传统及心理的影响。”[2]语文课程要提高科学性,就不能不考虑民族文化特征,就不能不考虑其内含的文化特性。正因如此,张志公先生才十分关注传统语文教育,并试图从民族文化传承、心理特征与语言文字特点等诸多方面探求语文教育的独有规律与方法,为当代语文教育改革服务。其次,是由于语文课程一些基本构成要素所存在着的必然历史传承。我们知道,严格意义上的课程体系、学科设置、教材编写等基本要素始于20世纪初叶,即从1904年“癸卯学制”后才逐步出现。语文学科由于其鲜明的民族性而无法从国外引入,只能在借鉴传统的基础上设立。正是出于对我国教育历史变革的认识,张志公先生在考查了我国中小学各科教育历史流变后指出,在废科举、兴学堂之初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像博物、物理、化学、算学这些课程,都可以直接照搬外国的教材,甚至连历史、地理也可以部分搬用。只有一科没法照搬,连部分搬用都不可能,这就是语文,当时称‘国文’。”[3]显然,无法从国外引进的语文课程只能从源远流长的传统语文教育中继承经验、总结规律、提炼方法、促进发展。最后,是由于传统语文课程中包含着许多可供今天借鉴的经验。为推动社会变革、文化革命、科技普及,众多仁人志士在“打倒孔家店”的历史潮流中,对包括传统文化与教育在内的古代意识形态采取了一概否定态度,客观存在着把“孩子和污水一起倒掉”的倾向。因此,在基本完成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后,对有识之士来说存在着一个对传统文化辩证对待、理性选择的问题,在语文课程中也存在着一个如何正确对待源远流长古代语文教育遗产的问题。张志公先生指出:“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在许多方面都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的,当然不可能都是精华,然而也绝不可能都是糟粕。如果都是糟粕,何来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教学,亦然。”[4]正是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张志公先生为正本清源、积极汲取古代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与成功经验,以披沙拣金的执着精神对传统语文教育特别是传统蒙学蒙书进行系统具体研究,从中提取了一些值得今天学习借鉴的宝贵经验。

为探求传统语文教育中可供今天学习的宝贵经验而研究,是张志公先生研究这一问题的真正动因。这一着眼于推动语文课程发展提高而不是为显示学识,或只为谋求名利的研究动机,决定了他能如实、辩证、持久地进行研究,也确保了研究的质量与水平。

二、铢积寸累的研究积淀,是确保教育研究质量的重要基础

张志公先生认为,研究传统语文教育“资料是一个困难问题”,因为“研究性的资料有一点,不多;而历代藏书者和书商对蒙书都不重视,所以保存下来的很少,并且很难搜求”[5]。虽所存资料不多、搜寻不易,但从《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众多的对古代语文教育文献的系列陈述、大量引用及该书所附“参考引用书目”与“蒙学书目稿”等来看,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史料搜集整理中不是花费了一些气力,而是下了很大气力,才拥有了众多的一手资料。譬如对我国流传时间最久且一直流传下来的识字教材《急就篇》及以此为借鉴而编出的历代蒙书,他就从最早《汉书・艺文志》所载史游之《急就章》查证到《隋书・经籍志》所载崔浩之《急就章二卷》,再从《急就章二卷》考证到《旧唐书》所载颜之推之《急就章注一卷》,又进而考证到欧阳修之《州名急就章》、王应麟之《姓氏急就篇》等,其搜集之不易、收录之完备、考证之详备,可谓世不多见。再如他对蒙书《千字文》及其种种续编、改编本的搜集与考证,也是极为周详备至的――不仅有历朝历代用汉字编写出的《千字文》,且有汉字(语)与梵语、与蒙语对照编写出的《梵语千字文》《蒙汉千字文》等。因此,无论从以上两例简单列举中,还是从他对《百家姓》《兔园册》《咏史诗》等诸多蒙书的详尽考证中,都可看出他对这些极为难得的语文史料的苦苦搜集与不懈整理。这一铢积寸累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如没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确实是万难完成的。

三、诚实严谨的研究态度,是确保教育研究质量的重要条件

张志公先生传统语文教育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传统语文教学初探》(以下简称《初探》)之中。由于《初探》资料翔实、论述深刻、阐述科学而受到广泛好评,并分别在1964年和1980年再版。虽《初探》取得了突出成就并获得了良好学术声誉,但他并不自满,而是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地继续对传统语文课程进行持久深入研究,并在1992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初探》修订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把《传统语文教学初探》与《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在研究经过、研究资料、内容观点与方法论述加以对比,我们就可发现张志公先生诚实的人品、严谨的学风、谦逊的态度。

一是持续深化研究,不断创新。每个人在研究中,根据对研究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所获取资料数量的不断增多,自然就会有新发现、新结论,张志公先生也是这样。他在对古代语文课程的长期研究中,随着资料的增多、认识的深化,自然会有新发现与新结论。因此在从《初探》到《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中,他力求“适当增多点‘论’,使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明朗一些”;而且在“‘论’之中,把作者个人现在认为以前的说法不妥当的地方改一改,没说到的地方补充补充,――其中也包括吸取别人的意见”。[6]具体对比两书的内容,我们可看出他在《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中对《初探》所做的“改一改”“补充补充”,绝不只是对原书中部分词句、衔接过渡等细枝末节方面的小修小补,而是涉及重要观点的转变、主要内容的提升和对语文课程的深刻启迪等多方面。这既显示出张志公先生对所研究对象的执着,也显示出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深化。

二是对研究过程与结果的如实叙述、客观交代。他在叙述那些“很难搜求”到的古代语文教育史料之来源时说:“恰巧在这个问题上,我有一点便利。有一段时间我曾有志于研究汉语史。为此,需要搜罗几个方面的资料。蒙书是其中之一,因为历代蒙书的编法很能反映汉语的某些特点。这样我曾在十来年的时间里,陆陆续续搜罗到一批过去的童蒙读本,这给我研究传统语文教育的工作带来了便利条件。”[7]这一说明,就表明难以搜集到的蒙书不是自己去刻意搜寻的,而是在研究汉语史时“顺手”搜集积累的。这一诚实说明,使我们看到了他诚实的人品与高尚的学术品格。再如,由于古代语文教育史料常散见于众多古籍典章之中,再加之数量众多,搜集时就难免有所遗漏。对此而造成的瑕疵,他既不讳言更不饰过,而是只要发现有所遗漏就及时加以考证和及时补充。如在1978年版的《初探》“重版题记”中,他说道:“《初探》在资料方面有遗漏。比较重要的一项是,《文渊阁书目》里列有六七十种蒙书,而《蒙学书目稿》全部漏载了。”对此较大遗漏,他筹划在“等全书修订的时候再认真考察一番,补进《蒙学书目稿》里去”[8]。同时,他在《初探》基础上修正出版的《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中对新发现的蒙书(如“对相四言”等)及遗漏掉的《碎金》等蒙书都一一予以及时说明。

张志公先生严谨的研究态度与诚实的学术品德,无疑对进行教育研究具有重要启迪意义。对传统语文课程与教材的研究,从研究动机、态度、过程到结果,时时处处体现出他忠于真理、探求真知、服务现实的良好学术道德。

参考文献

[1]刘国正,庄文中.博采兼中外精研析古今――张志公先生的现代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语文教育观[J].课程・教材・教法,1992(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