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文物保护信息化

文物保护信息化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1-03 10:14:4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物保护信息化,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恩施州是多民族居住地,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近年来,恩施州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2015年年末,城镇化率达到40.0%。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也是一个民俗文化开发与保护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有助于促进民俗文化的融合,但与此同时民俗文化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民俗文化同化与变异现象、民俗文化资源流失等;另一方面科学合理地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也能为新型城镇化提供精神动力和经济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大背景下,理清民族文化与城镇化建设互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有助于二者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策略,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为从根本上改变武陵山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进城上楼”的文化(观念、习惯、认知等)不适应、甚至抵制而导致的建设速度慢、水平低,政府出力不讨好、百姓受用不受益的尴尬现状,促进该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城镇化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相互促进

李月敏,李卫东在指出民俗文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时,他们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重要内容必须与民俗文化双向发展,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必须始终与城镇化建设相一致。李枝秀认为城镇文化建设是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认为城镇文化建设不仅是城镇化的内在要求,而且作为城镇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能推动城镇化发展。恩施是土家族与苗族聚集地,其丰富的民俗文化使城镇化建设富有民族特色。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使民俗文化得到继承与发扬,如龙船调、土家摆手舞等使恩施旅游业更具吸引力与竞争力。另一个成功典范是恩施女儿城,恩施女儿城是一个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突出仿古与吊脚楼相结合,完美的体现土家民风民俗的新近打造的“新城”。自2012年开业以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商贸、旅游休闲于一体的AAAA级民俗文化城。

(二)相互制约

在建设城镇化的过程中,难免会对民俗文化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恩施傩戏的商业化、哭嫁逐渐消失等,造成城镇化建设形式单一,缺乏民俗文化的润色。另一方面,城镇化过程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不适应,出现“人在楼中,心在乡间”、“生活市民化,行为农民化”的文化不协调,影响了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

二、恩施州城镇建设化现状

十二五以来,恩施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相继实施了一批城镇建设重点项目,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镇功能更加完善,“一主两副”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建始、巴东、宣恩、咸丰、鹤峰新城区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率由30.5%增加到40%,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三、恩施州民俗文化发展现状

(一)恩施州民俗文化资源

历史人文景观丰富,现有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8处、省级57处、州级45处、县级176处。传统音乐及舞蹈数量繁多,全州有传统音乐84项,传统舞蹈68个,数目在17类项目中分别居第二位、第四位,并且传统舞蹈土家摆手舞、肉连响、龙船调等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有85个,传统美术33个,分布于恩施州8个县市。民间戏曲、民间文学种类繁多,反应这当地民俗文化传统,形成少数名族地区独特的文化氛围。

(二)民俗文化发展现状

总体上讲,恩施州民俗文化的开发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开发程度较浅、利用效果低下、传播范围较小,大部分民俗文化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恩施州的民俗文化资源相当丰厚,且主要表现为婚嫁文化、丧葬文化、礼仪文化、民族体育文化等,还存在其它较为独特的习俗。随着国家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恩施州的民俗文化逐渐在保护的前提下得到进一步开发与发展。呈现出来的良好势头不仅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支持,还少不了群众的支持与拥护。

(三)城镇化进程中民俗文化开发与保护暴露出的问题

1.急于求成,商业化严重

在开发民俗文化过程中,一方面没有注意到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另一方面只是一味的追求商业利益,缺乏全面合理的布局,出现了民俗文化发展畸形成长的现象。如土家族的哭嫁现在农村嫁娶时很少举行,传统的文化意识淡薄,很少能够继承下来,但屡屡出现在各大表演舞台上。

2.土地纠纷严重,人口流动速度过快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的推进,使得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城镇人口压力过大,城镇基础供应能力不足;再者,开发商为追求经济利益,强行征占农民土地,造成了原始乡村的城市化速度加快,破坏了其原有的文化底蕴。

3.民俗文化保护意识淡薄,自觉性较差

就教育而言,并没有与城镇化建设保持一致的速度,造成了人们对民俗文化保护意识的淡薄,缺乏主动保护民俗文化的观念。就恩施州的旅游行为观念而言,存在许多不文明的旅游行为,间接性的对民俗文化造成了阶段性的破坏。

四、加强民俗文化开发与保护,促进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

(一)提高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认知与认同

恩施州的民俗文化意识整体较强,民俗氛围较浓厚,但依然需要加强民俗文化的引导。如现在的大众对当地传统文化节日的意识受到西方文化的外来冲击,其民俗文化意识日渐淡薄。就恩施州的土家语言而言,鲜有人士能够继续传承与发扬。因此,必须加强人们对其民俗文化认知度与认同度。

认知是实施民俗文化发展战略的前提。因此政府要加强文化引导,通过文化宣传、举办的大型民俗文化节日、民俗文化读书日等形式来增强民俗文化的吸引力,使传统民俗文化逐渐深入人心。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加强教育对学生的民俗文化意识的熏陶,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意识,扩大民俗文化的群体力量是大势所趋。

(二)加强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地宣传与推介

强势打出“仙居恩施”、“世界硒都”、“巴楚胜地”、“天下第一女儿城”等口号。凸显恩施州淳朴的民俗民风与怡人的生态环境;凸显恩施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巴蜀荆楚人文特色和谐统一的文化内涵;凸显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交融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果。通过宣传与推介,既可以让当地民众对本地民俗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又可以让外界了解、熟悉巴楚文化,进而使把巴楚文化得到更大程度上的保护和传承。

(三)注重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国务院在2012年12月正式出台《中原经济区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历史街区保护,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建设一批特色文化街区。”这一理念,这为新型城镇化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我们就要充分研究透上级政策,结合恩施州本地实际情况,以“扬弃”的态度,把产生在农业文明里的传统文化,进行发掘、传承和保护。

(四)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要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切实做好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发扬。合理规划、有序布局,针对有价值的文化村落、旧居,首先必须向文物部门报告,听取其意见,不得因眼前利益而随意开发。对于部分保存现状较好、文化内涵深厚的部分村庄,引入开发企业,实施复原复建,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优势,实现文化遗产的开发性保护,使新型农村社区走上真正的科学健康发展之路。

(五)健全完备的基础文化设施

文化设施建设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是文化活动的前提条件。毕竟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不是简单的盖高楼、修马路、建文化中心,而是要把教育设施、体育设施等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立完备,一步到位,这样才能在提高当地.民众文化素质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对文化基础设施的管理,一方面要明确部门的相关责任并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民间文艺社团的作用,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托管公共文化设施或加入到其日常管理中去,加强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形成文化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月敏,李卫东.城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开发研究,2015(03):137-140.

篇2

Abstract: the cultural center of tianjin traffic hub project building museum near important protection scheme in finite element calculation,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sure of this project for protection scheme.

Keywords: museum, protection schem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24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天津市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工程包括地面公交枢纽场站、轨道交通地铁5号线、10号线、Z1线车站、部分区间及其相邻的地下商业及停车库等,总平面面积约113700 m2,总建筑面积约160000 m2。

天津博物馆为新建大型钢结构,位于工程东南侧10号线、Z1线交汇处,地铁10号,,距地铁10号线文化中心站基坑最小距离小于2米。由于馆内存有重要藏品,为重点保护对象,需进行专项保护方案设计,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图1工程平面图

2 方案计算

本次分析采用plaxis_8.2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

经初步计算,土体加固后,博物馆拱脚处土体沉降仅为4mm,明显小于未加固的情况(15mm)。

2.1 方案1(钻孔灌注桩隔离+旋喷桩止水方案)

图2有限元模型 图3桩位移图

计算出桩顶水平位移为0.3mm,竖向位移为0.3mm。

3.3 方案2(钻孔灌注桩+连梁主动保护方案)

图4有限元模型 图5桩位移图

图6计算点水平位移(方案1)图7计算点水平位移(方案2)

4 计算结果分析及结论

由以上计算分析可知:基坑阳角加固可有效减小基坑开挖对拱脚沉降的影响,方案一(钻孔灌注桩+旋喷桩)的效果要好于方案二(钻孔灌注桩+连梁保护),对周边环境影响小,受力稳定、安全可靠,施工基本无风险,且造价较低,推荐使用方案一。

参考文献:

篇3

一、档案网站参与非遗档案保护的必要性

(一)加速发展档案网站

档案网站是档案机构服务社会、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扩大档案工作影响力的重要平台。非遗档案中包含的文化是当地文明的浓缩与精华。根据用户需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积极开发、丰富的馆藏资源对档案网站展示内容进行丰富与优化,增加用户粘度,提高档案网站影响力成为地方档案信息网发展的一种趋势。

(二)非遗档案的深层次内涵需要档案网站进行展示

非遗档案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特定群体有关档案的行为方式与内涵,是非遗文化总体作用于档案而产生的价值。借助于档案所表现出来的非遗文化价值的深层结构是包含在记载内容中需要进行整合与理解的部分,这些就需要档案工作者进行发掘,易化难以理解的内容,对相关档案内容进行联系,使之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

二、省级档案网站非遗档案参与现状与分析

(一)同一项目的非遗档案分布零散

关于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虽然众多,但多以单件的方式进行展示,而非遵循非遗保护中的整体性保护原则,以全宗为原则进行保护。以非遗单项目为全宗档案网站数目仅占保存非遗档案的档案网站总数的53.33%,全宗原则是档案管理的基本单位,按全宗整理非遗档案,不论是从某一项目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到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概念与范围界定――建档――管档――档案开发利用,亦或是通过档案信息网的展示让公众对非遗项目有一个整体的、较为深刻的了解,按照全宗原则对档案进行展示均符合非遗档案的形成规律和特点。不遵循以非遗单项目为全宗的原理,相关的档案难以做到有机的联系。

(二)档案信息网站非遗展示同质化严重

一是各等级类目途径同质化。为14个可以找到非遗档案的档案信息网,链接类目级数多为1、2级符合用户查找习惯。连接选项档案文化出现频次为42.86%。展厅出现频次为26.67%。具有地方特色的连接名称仅占全部数量的26.67%,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的是一个区域的文化特点,展示非遗档案是用文化传承文明的过程,在网站各级类目的设计过程中应该融入本区域的特色,而不是于同化。

二是形式与内容同质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档案信息网中的展示形式以文字及其配图为主。总览30个省(直辖市)档案信息网对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除了江西信息网在“公众互动”这一一级类目下设置了“视频点播”中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剧――《悟空借扇》这一视频的展示,其他各省市非遗档案的展示多为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有些只有较长篇幅的纯文字说明。

(三)更新不及时

多数档案信息网将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传至其官方网站,就对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停止了跟进与及时更新。举例来说,黑龙江的方正剪纸和上海的女书传说最后更新时间均为2008年,距现在接近10年未有相关方面介绍,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辽宁的满族球类、福建的梅林戏、江西的赣剧――《悟空借扇》、山东的《红嫂》进京汇报演出(京剧)、云南的云南老戏台等。

三、结束语

随着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程度的逐渐加强和信息时代不断的前进,我国在非遗档案工作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公民参与程度、非遗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和新媒体技术在展示中的应用等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我相信通过从各省(直辖市)档案信息网相关内容的实际调研中发现问题和国内优秀学者的不断探索,我国的非遗档案工作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

[2]韩英,章军杰.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源开发.档案学通讯.201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