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乡村小学发展现状

乡村小学发展现状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1-06 10:57:4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乡村小学发展现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乡村小学发展现状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0)29-0170-02

一、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硬件设施较落后

从农村教育整体上来看,教育资源依旧缺乏,教育设施仍旧处于落后的状态,甚至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资金有限,学校配置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都比较老化,甚至有的学校没有配备。教学设备缺乏,导致农村的学生对于外面的世界认识过少,只能通过教师来了解,对于电视里出现的事物,只能“望洋兴叹”。

(二)留守儿童难教育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为了改善经济条件,很多农民进城打工,孩子自然就成了留守儿童,对这些孩子的教育更存在难度。在农村,这些留守儿童主要是由祖辈或者亲戚照顾,而有的家长即使在家也无暇顾及孩子,由于缺少关爱和家庭教育,有些孩子逐渐出现了好吃懒做、沉迷网络、打架斗殴等问题,成为学校的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教师家长不尊重、不服管教,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手机带来的危害

在农村学校,课外活动较少,艺体设施不够健全,小学生除了学习就是在家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农村孩子也接触到了手机这些新事物,并逐渐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这对孩子的身心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很多孩子以上网课为由,长时间玩手机,这不仅影响到了孩子的学习,还影响到了孩子的健康,尤其近视已经是普遍现象。

(四)假富二代现象严重

在农村中,很多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都喜欢用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方式弥补孩子缺失的爱,认为现在条件好了,就无条件宠溺。在这种情况下,假富二代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这就导致许多孩子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性,如攀比、享乐心理。可以说现在的小学班主任不仅仅是孩子的老师,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更是孩子的生活保姆。

二、农村小学教育的优化对策

(一)优化农村学校设施建设

在农村小学中,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很难依靠自身的運营获得发展,对于国家和政府财政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当地政府要做好调查工作,了解农村教育的发展情况,针对性进行扶助,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小学的投资建设,完善这些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教学设备。另外,除了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还要为贫困的学生提供一些补助,确保孩子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此外,相关部门还需设置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为乡村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为农村小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营造和谐友爱的校园环境

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育人”,这个“育人”有两种含义,一是为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成才;二是做好文化的传递工作,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所以,在农村小学中,针对小学生存在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学校则要营造和谐、友爱的校园氛围,帮助小学生改掉这些不良习性。在学校中,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导向、传承、凝聚、激励、约束、教育、发展等功能。因此,学校就要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组织适当的文化活动,丰富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教师要关心这些学生,了解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爱的教育感化这些学生,使他们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改正这些不良习惯。

(三)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

在科技大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几乎人手一机,农村人也不例外。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对外面的世界本就充满了好奇心,对于手机这种新鲜的事物,也非常着迷。往往一拿到手机就开始玩游戏、看小说,并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因此,在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时,教师要有耐心地向学生讲清楚手机的危害,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观念,关键家长要与孩子约定,对孩子的网络生活进行约束。

(四)优化农村师资队伍结构

篇2

[3] 我们的自由天空(OFS).中国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师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M].杨东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 陈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学(第三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3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126-03

近年来,国家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教师的队伍建设力度。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年)》别强调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在此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而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是教师专业的必由之路。当前,苏北乡村教师的学科本体性知识的缺失,教师专业技能的不足日益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薄弱环节。本文从教师专业技能理论入手,探索苏北乡村小学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专业技能概念的界定

(一)技能的一般概念

技能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将其定义为:“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1999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第一卷将其解释为:“主体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经过练习形成的执行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辞海》中对其的定义是;运用知识的经验执行一定活动的能力叫“技能”,通过反复练习达到迅速、精确、运用自如的技能叫“熟练”,也叫“技巧”。

(二)教师专业技能的定义

每一种行业,每一个领域,都会在不断地实践发展中衍生,提炼出属于自己的、各具特色的专业技能。因此,教师这一职业,不可避免地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衍生,提炼出了属于教师的专业技能。这种技能既具有一般专业技能的共性,同时也因其职业的特殊性,服务对象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有了更加特殊的内涵。

对于教师专业技能的定义在学界也众说纷纭,定义的角度也是多种多样。综合学术界的各种界定可以提炼为:教师专业技能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练习、积累起来的,同时也是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且经得起评价检验的技能。教师的专业技能不仅包括教师的教学技能(如教学设计技能、教学实施技能、教学评价技能),还包括身为教师的通用基本技能和研究技能。

二、苏北乡村小学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现状与困惑

为了如实反映苏北乡村小学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现状,课题研究组对苏北(宿迁、徐州、连云港)地区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研究。为保证样本的科学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对三个地区进行了抽样调查,选取了其中10所学校中的200名教师和二至六年级的7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发放《教师专业技能调查问卷》和《学生问卷》。其中,《教师专业技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5%;《学生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1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8.4%。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后,课题研究组发现很多现实存在的,不能忽视的问题。(见图1)下面是我选取的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首先,苏北乡村的小学教师对教师专业技能的内涵没有较清晰的概念。他们对教师专业技能有着最朴素的界定,认为只要把一堂课按照教学流程讲完就是教师的专业技能。这种看法在以偏概全的同时,也是不科学的,他们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具有独创性、艺术性的许多手段、能力,忽视了教师的研究技能。这种朴素的教师专业技能的观点将严重阻碍他们发展、优化自身的教学技能,更不可能推动他们迈向专业化。

其次,苏北乡村的小学教师在教学反思技能、学习指导技能、激发动机技能和信息传达技能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这些技能有的属于教学实施技能,有的属于教学反思技能。在这两种专业技能方面存在问题,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极其严重可怕的,这两种技能的缺陷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以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最后,苏北乡村不同职称的小学教师在专业技能上存在明显差异,且小高职称的教师在大部分专业技能上明显强于其他职称的教师。我认为存在差异是正常的,教师职称的高低在一定程度的确与专业技能的高低存在正比关系,但是这并不是一种绝对的关系,也并不应该体现在大部分的专业技能上。因为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都有自己比较擅长出色的一项或几项专业技能,这种现象的背后一定有更深层的隐患。

三、苏北乡村小学教师专业技能发展有效策略探究

(一)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自觉、自主意识

叶澜教授说过,“我们将作为职业主体的教师个体与群体自身的追求,自觉与切实的行动,视为发展最终能否实现的决定性因素。”教师专业技能要不要发展,要怎样发展,关键取决于教师想不想发展,一个自觉想要发展的教师比一个没有发展意识的教师有更大的发展可能性和预见性,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优势。

苏北乡村的小学教师对专业技能缺乏科学、明确的认识且并不重视专业技能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他们缺乏专业技能发展的自觉意识,缺乏改善、优化专业技能的自主意识。这种自觉、自主的意识是发展苏北乡村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