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5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近几年发现,小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是所有疾病中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一类疾病,也是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的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病症[1]。因此,本文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3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50例例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儿童,并对上述患者的综合治疗开展的情况进行回顾分析,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成果,现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2年10月~2013年3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儿中选出50例作为观察对象。所选取的患者均符合下列条件:(1)上述患者的年龄均在5岁到10岁岁之间,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2)疾病类型:心力衰竭10例,心肌梗死21例,心律失常9例,冠心病10例;(3)所有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协议书。
1.2 方法
对本研究中所选取的50例心血管疾病患儿开展综合治疗,主要分为对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健康宣教三个方面内容[2]。
第一,对症药物治疗。对不同病症的患者采取对症药物治疗,同时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情况。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洋地黄等药物时,若发现病情变化应及时停药并进行相关处理。
第二,手术治疗。对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危急的患者,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方法,并根据患者的病情与耐受程度制定针对性的手术方案。
第三,健康宣教。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治疗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以及与疾病的防治与预后相关的知识,同时做好饮食方面的宣教。嘱咐患者在用药期间的注意内容,如发现心律失常等现象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3]。告知患者饮食与心血管疾病的密切关系,嘱咐其进清淡不油腻的饮食,并戒烟戒酒,忌刺激性食物。另外,对出院患者也应进行相关指导工作,在发现病情变化时应及时就医。
1.3 判定指标
选择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作为判定指标,从患者体征减轻程度以及临床辅助检查结果的变化情况来分级,可分为有显著效果、一般有效和无效三种等级[4]。有显著效果:患者体征明显减轻且临床辅助检查结果提示有明显好转;一般有效:患者体征与临床辅助检查结果均提示有一定程度好转;无效:患者体征无明显变化或出现恶化,且临床辅助检查结果提示无好转。
1.4 统计学分析
根据所选取的50例患儿的治疗情况,对比上述患者治疗前后病情恢复情况,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X2和t值进行检验,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具有差异性,则统计学有意义(P
2. 结果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所选取的50例患儿病情变化情况与治疗前有着显著的区别,详细情况见表一。
根据上表所述,所选取的5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接受综合治疗之后,病情变化情况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
3. 讨论
小儿心血管疾病是循环系统疾病的别称,在临床上,通常是指发生在心脏及供血循环系统中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包括发生在心脏和血管(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及微细血管)中的任何机急性或慢性疾病。这类疾病的病因一般与动脉硬化有关,通常表现为局部缺血、缺氧而引起的疼痛或功能障碍,在针对这些疾病的治疗方面,大多拥有较为类似的治疗手段。
综合治疗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患病情况和病情的发展趋势,如具体情况、病理类型、病变范围以及病理分期等,而制定的合理、高效、安全可行的一系列现代化治疗手段[5]。在临床上应用综合治疗法对心血管疾病开展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这类疾病的治愈率和预后恢复率,同时,在延长患者的生命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方面也有着正面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心血管疾病的综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健康宣教等三个层面的内容,通过对本研究中的50例小儿心血管疾病患者开展综合治疗法的治疗方法和疗效进行全面的分析探讨,发现这种方法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治疗与恢复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吕宗霞,徐文利. 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 中国保健营养,2013,08:1856.
[2]黄帮华. 心血管内科临床药师工作的特点及切入点[A]. 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2010年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2010:5.
整体护理是一种新兴的护理模式,护理逐步确立了“以病人为中心”整体护理的理念,在“生理-心理-社会”提出的同时,新的护理体系逐步完善,整体护理也正被全国护理工作者所接受。对于要手术的患者,由于他所在的环境比校陌生,护士就要以整体护理的模式热情的接待他,利用语言交流的技巧,广泛的爱好,加强与患者的心理沟通,才能尽早的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因此,做好手术患者特别是传染病患者的心态分析及心理护理,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减少心理因素所致的并发症,以确保手术的成功,是十分重要的。
1分型
大体上可分为五型:安然自若型、自疑自卑型、恐惧焦虑型、孤独寂寞型、绝望厌世型。
2心态分析
21安然自若型此患者抱着听天由命,富贵在天的想法,既来之则安之。能密切配合医疗和护理,情绪比较稳定。
22自疑自卑型此型患者表现为猜疑多虑,低估自己的能力。是一种性格缺陷。手术前当医生向其亲人交待病情或签字时,他就常常伴有特殊的情绪体现,如坐立不安、忧郁寡欢、失望等,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
23恐惧焦虑型此型患者总是忧心忡忡,顾虑重重。既担心自己的传染病会传染给亲人,同时又希望看到亲人的矛盾心理。特别是手术患者,精神异常紧张,神魂不安,怕疼痛,怕留后遗症,唯恐自己成为不幸者。
24孤独寂寞型此型患者常常作茧自缚,孤单寂寞,一旦被诊断为传染病时,立即产生害怕的心理行为,情绪消沉,常常隐满病情,生怕亲朋疏远他,同志们歧视他,老师同学们冷淡他,恋人离开他。因此,思想压力极大,心里非常痛苦。
25绝望厌世型此型患者麻木不仁,心灰意冷,悲观失望,极度愤怒,严重的甚至可能出现自杀的念头。对医护人员缺乏信任,患者往往是久病缠身,身患绝症,子女不孝的患者,对生活和疾病的治疗失去信心,对手术的成败不以为然。
3心理护理
31安然自若型此型患者多见思想素质较好、文化水平较高者。不需要更多的语言沟通,只要对其进行一些卫生宣教,手术前的注意事项,手术后的护理要求即可。
32自疑自卑型此型患者多系脏器伤、脏器穿孔患者及农村患者。由于手术创伤较大,患者心里压力也大,对手术缺乏信心。所以护士要经常与其沟通,耐心讲述有关传染病手术的相关知识,解除疑虑,使病人消除了自卑心理状态,使手术顺利完成。
33恐惧焦虑型此型患者多为初患者和一部分思维方式有问题的患者。这类患者总是想尝试一下保守治疗,害怕做手术,甚至隐满病情,丧失手术最佳时机。此时要采用宣泄与疏导与解释相结合,鼓励病人尽情发泄、诉说,护士要耐心倾听,向其讲解有关手术前后的利弊,消除恐惧感。以良好的心态配合医生完成手术。
34孤独寂寞型此型患者多见久病缠身、年迈多病,处境艰难、子女不孝的患者。这时就要采用同情理解的态度给予耐心疏导,多几份关心,少一些冷漠。多行语言交流,满足其心理需要,使其安全的度过难关。
35绝望厌世型此型患者多见严重外伤,身患绝症者。患者处于矛盾之中,瞻前顾后,总想发泄心中的不满。这样就要理解患者,让他们尽可能的发泄,鼓励他们要用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要有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体会
41掌握患者的心理特征人一旦患病,心理活动也就随之而来,他们常常主观感觉异常、被动依赖、疑虑重重、敏感的自尊心、期待的心理、习惯性心理、甚至有焦虑、恐惧,孤独感。而传染病手术的患者除具有上述共同特征外,还有挫败感和自卑感。因此,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条件,是传染病手术成败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护士要根据病人的病情。耐心讲解传染病的特点及发病过程及手术后的效果。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收到满意的手术效果。
糖皮质激素具有很强的抗炎、抗毒、免疫抑制及抗过敏活性,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肾脏疾病的治疗,如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等。但由于其作用复杂、长期使用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所以患者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易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应如何将护理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解除患者的心理问题,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以下是对我科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一些体会。
1 临床资料
2007年3月至2008年6月在我科住院,并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585例患者。男315例,女270例,年龄15~74岁,平均34.6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患者109例,高中261例,初中及以下文化215例。其中肾病综合征患者38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32例,狼疮性肾炎105例,过敏性间质性肾炎44例,紫癜性肾炎19例。
2 患者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及相关因素
2.1 焦虑心理
与患者本身所患的慢性疾病,并缺乏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激素治疗后诸多的不良反应和不确定的预后有关。患者表现为紧张不安、心情急躁、忧心忡忡、对激素的疗效半信半疑、情绪低落等。一定程度的焦虑反应可以调动机体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利于摆脱困境。但长期过度的焦虑会导致心理不平衡,影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2.2 抑郁心理
抑郁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性格内向的患者和激素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表现明显。患者往往非常痛苦,对治疗丧失信心,甚至拒绝治疗任病情发展,不愿与人接触,有问题也不主动询问医务人员。如果患者处于恢复期,这对于康复非常不利。
2.3 自我概念变化与紊乱
与长期服用激素引起的第二性征改变和向心性肥胖有关。如长胡须、满月脸、水牛背等。患者表现为无助、依赖、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降低、自信心下降。
2.4 过高的期待
与患者对激素治疗认识不全面有关。患者因为治病心切,对医务人员和激素的疗效抱有过高的期望,而对激素治疗可能存在的个体差异认识不够。对于激素依赖、激素不敏感等抱有侥幸心理,认为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一旦出现激素治疗无效等情况时,患者期待落空,便会产生严重的挫折感,自尊心也可能受到伤害。患者的态度便会由积极主动转化为消极被动,对治疗失去信心,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抵制诊治。
2.5 遵医行为问题
与激素的服药疗程长,减药过程复杂有关;同时与患者文化程度不高,健康意识差,对自身疾病重视不够也密切相关。另外医务人员的同情心和权威性对患者的遵医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有研究表明,若一个医护人员被认为缺乏同情心,则将影响对患者的咨询行为。因为患者是从技术能力和同情心两个方面来审视医务人员,他们只愿意对理解关心自己的医务人员进行交谈并接受其劝告。遵医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患者拒绝使用激素,以及在激素治疗过程中擅自停药、减药、听信偏方、乱改治疗方案、不按时复诊等,而这些都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3 心理护理措施
3.1 患者入院时热情接待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成功解决患者心理问题的重要前提,而第一印象又是决定今后护患关系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患者入院时就应热情接待,做到态度和蔼,礼貌周到。在观察患者病情与情绪的同时主动介绍医务人员,病房环境以及同室病友,尽快消除患者的陌生感,使患者觉得亲切,为良好的护患关系打下基础。
3.2 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
病房因其活动范围小,生活单调,加上患者社会角色改变,平时的工作、生活习惯都被不同程度的限制,所以在住院期间本身就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而使用激素治疗的患者都不可避免的需要面对激素的诸多不良反应,不确切的疗效,疗程长而复杂等问题。这种情绪下的患者面对这些情况时更容易出现一系列负性心理问题,所以在患者入院时就应及时了解其生活习惯,科学安排患者的治疗、护理和饮食等,并根据病情的轻重程度合理安排床位,尽量避免患者间的相互干扰。保持病房舒适整洁,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修养环境,减少不良刺激,使患者在一种良性情绪下接受激素的治疗。
3.3 收集资料建立保健档案
鉴于激素治疗的患者疗程长,病情复杂,治疗的不同阶段所表现的心理问题不尽相同,不同的个体其疗效更不能一概而论。而面对不同的个体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处理对策是必须的。所以在患者入院后便由两名责任护士全程负责其心理咨询,为患者建立一份保健档案。责任护士利用一切与患者接触的机会观察患者,深入了解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家庭情况、精神需求以及对待疾病的态度等等。而对一些主要症状和体征则应定期观察,及时记录,使患者得到最适当,最完整的护理和治疗。
3.4 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指导患者改变非理性信念 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 PET)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Ellis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这种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1]。责任护士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后,帮助患者意识到哪些是非理性思想,并进行合理分析。例如,患者埋怨:“这么多药物,怎么我这个病偏偏要用激素治疗呢?真倒霉。”我们可以耐心的指导患者:“你现在的病激素治疗是最好的方案,虽然激素不良反应多,但医生会积极预防,如能遵照医嘱正确使用,加强自我保护,是可以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并且任何药物都是有利有弊的,有药可治总比不治之症幸运得多。”通过这种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造成患者情绪困扰的不合理观念,并帮助患者建立正确、合理的信念,使之处于相对心理健康状态,让治疗顺利进行。
3.5 确立问题,采取个体化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家庭环境、社会关系、个人经历以及对健康、疾病、治疗、护理的认知水平等不同,其护理需要及对健康教育内容的理解存在明显差异[2]。因此,护士在进行心理护理过程中也须因人而异,根据不同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文化程度高的患者重在调动其内在潜质,详细解释病情,及时反馈治疗情况,全面介绍激素的不良反应和疗效,使患者对激素的认知更充分,更全面,而不局限于某些方面。并且须向患者明确激素治疗的目的和意义,以免患者盲目依赖激素治愈病情,因期待过高而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对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则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的表述反复讲解,再三强调或采用提问的方式加深患者的认知印象,特别是出院后维持用药的重要性,定期复查的必要性,都要反复叮嘱并回访。从而提高患者激素应用的依从性。对于年轻女性患者则须予以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告知患者服用激素后出现的满月脸,水牛背等症状在病情稳定停药后会逐渐消失。对于固执、违拗的患者则应予以更多的耐心、细心、尊重个人生活习惯,协调各级医务人员进行多渠道、多方式的沟通,反复强调激素治疗时不依从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而对于患者的部分配合也要适时予以鼓励。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面对忧郁严重的患者,则要有高度的同情心,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富有同感的倾听,使患者被压抑的情感得以表达和疏导。还可邀请一些疗效较好的患者献身说教,传经授宝,以提高患者的信心,减轻其压力。而对于焦虑的患者要多沟通,多安慰,进行详细而全面的健康宣教,及时告诉患者治疗和护理的进行情况,指导患者如何配合医师预防并发症,正确对待不良反应,解除患者的疑虑,消除误解。还可指导患者进行一些放松训练,如听轻音乐,适当进行散步、下棋、控制呼吸等。通常认为患者的焦虑会导致呼吸急促,并以胸式呼吸为主。胸式呼吸又反过来刺激胸腔迷走神经,引起更高的焦虑反应。而腹式呼吸可以阻断这种循环,使全身紧张性下降,焦虑程度减轻[3]。所以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腹式呼吸可有效缓解其焦虑程度。
3.6 加强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系统的密切配合包括亲属、朋友、同事的参与,其中患者亲属的喜、怒、哀、乐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继而影响患者身体的康复。因此,患者家庭作为患者主要的支持系统,对患者的心理及身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在激素治疗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让家属充分参与,与其多沟通,详细讲解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积极争取他们的配合。指导家属注意言行与情绪,在患者面前保存良好的心境,多安慰、鼓励、陪伴患者,为患者提供坚强的后盾,以发挥家庭在促进及保护患者身心健康中的作用。
4 小结
肾脏疾病的激素治疗多需经历起始足量、缓慢减药、长期维持这一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且见效慢,疗效存在个体差异,病情易复发,长期使用不良反应多,其对患者产生的心理影响是复杂多变的。医务人员应不断加强心理学素养,学习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护理的方法和技巧,热情主动的服务患者,为其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建立护理保健档案,并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个体化心理护理,同时应争取患者亲属、朋友等对患者的支持,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疾病的复发。
参 考 文 献
[1] 郭念峰.心理咨询师(三级).民族出版社,2005:12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