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3:2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心理学的需要,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需要的实质
1.什么是需要
人类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需要是动机的基础,是推动人的行为活动的原动力。从反映论的观点看,需要是维持个体和社会生存的必要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通常以缺乏感和丰富感被人体验。它是一种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个性积极性的源泉。
那么,需要具有什么特性呢?
(1)需要具有对象性。人的任何需要都指向一定对象,包括物质性的东西,也包括精神性的内容。
(2)需要具有与个性生存的相关性。个性生存发展的不同阶段均以需要为必要条件,如儿童以游戏娱乐为需要,青少年以学习为需要,成年人以工作、劳动为需要。
(3)需要具有人类的共同性与个性差异性。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精神需要与社会活动需要是人类的共同需要,但每个人的内部生理、心理状态与外部环境条件不同,需要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4)需要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的需要也逐渐复杂化、多样化。
2.需要的产生
由需要的特征得知,需要的产生与个体当时的若干因素有关:
(1)生理状态。由生理状态产生的需要只是低级的需要。
(2)自然情景与社会因素。自然情景与社会因素容易诱发需要的产生并增加需要的强度。
(3)个人的认识水平。人的思想,特别是判断、想象能力对需要欲望的产生起着刺激作用。
二、激励过程
1.什么是激励
激励是心理学中的一个课题。广而言之,激励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体而言,激励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理解。
(1)从诱因和强化的观点看,激励就是将外部适当的刺激(诱因)转化为内部心理动力,从而激化(或增强、或减弱)人的行为。
(2)从内部状态看,激励指人的动机系统被激发出来,处在激活状态,对行为有强大的推动力量。
(3)从心理行为过程看,激励主要指由一定的刺激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和行为过程。
2.需要与激励的关系
从激励过程分析看,未满足的需要是激励的开端,需要得到满足是激励得到完成并从而产生新的需要。由此可见,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出发点、基础和最基本的原因。在我们教学中,激励无论是从目标导向,还是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过程看,它都是整个学习行为的动力系统。从学习过程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看,需要是一切非智力因素,包括性格、情感、动机和意志的基础,而激发又是需要赖以满足的内在和外在动力,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调动一切可行的激励手段,刺激学生的学习需要,推动其实现满足,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上的作用。
3.激励原则和方法
为了中学课堂教学的高效运行,当前全国正在轰轰烈烈地探索和研究各种各样的高效课堂教学的理念和模式。并且取得的大量的研究成果。如:“三三六”课堂、“271”课堂、五环节课堂、主体多元双向五环节大课堂等。同时通过学习和借鉴,我也加入了我校正在进行的“36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但是,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却遭遇了极大的阻力,而且是来自学生。他们的心里有点不接受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我们做了大量的解释说明的工作,但是收效甚微。学生们认为,新的教学模式虽然好,但是,那只是老师们的一厢情愿,合作、探究、展示只是少数优生的事,只考虑了少数优生的需要,没有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需要。听了学生的心声之后,我便对正在进行的课改进行反思。
教育是用心的工作,教师必须了解和关心学生的心理,只有知道了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使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真正的高效课堂是满足了学生心理需要受学生欢迎的课堂;真正的好教师是认真了解和呵护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受学生喜欢的教师;受学生喜欢的教师的课堂通常都是高效课堂。
人民日报社编辑凌志军所著《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中,讲述了微软公司亚洲研究院计算机信号处理工程师沈国斌初中时的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
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沈国斌的数学成绩非常好,几乎每次考试都是满分,还是班里的数学课代表。别人问他如何能够学好数学,他说很简单,“喜欢数学老师,就喜欢这门课。”
到了初二,他喜欢的数学老师考上师范大专,走了。班里来的新老师,给沈国斌的“第一个感觉就很不好”,满脸阴沉,说话严厉,开口就问“谁是数学课代表”。沈国斌的心里发怵,也不起身响应。老师连问了好几声,见下面还是一片沉默,不禁怒容满面。沈国斌终于意识到自己无法躲避,战战兢兢地起身迎接老师的目光,接着就有一阵训斥劈头盖脸而来。
“第一次见面我就不喜欢这个老师。”沈国斌说,“后来我的数学成绩就下来了。”
老师批评他,说他的数学不行,当数学课代表是徒有虚名。这让他更加沮丧,沮丧的结果是数学成绩更差。如此一来就成了恶性循环。有一次数学考试只得了40多分,还牵连其他课程也不如从前。
就这样到了初三。有一天又是数学课,老师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题,是一个平面几何题,让大家回答。班里有个同学数学第一,平时总是他抢先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可是这一次,也许是题目太难,或者别的什么原因,反正当时好一阵沉默,无人应答。恰在这时,沈国斌的脑子里灵光一闪冒出答案,又鬼使神差地举了手,结果证明他是对的,而且解题方法特别巧妙。老师看他举手,已经有些意外,现在看了他的答案,很惊讶地望着他,不经意地说了一句:“很好,很聪明的方法。”
“在这之前我的平面几何一直很差,就是这一句话,我大受鼓舞,信心一下子就足了。”以后的一个月里,沈国斌把全部精力都投在平面几何上。从此以后,直到博士毕业,数学都是他的长项。
“真的就是那一句话,我就有了动力。”他说,“我不是学不会,只是觉得老师好,才有动力去学,否则就没有兴趣。”
因此,我认为要有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首先让学生满意,让学生接受。让学生满意了,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配合,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才会取得高效。学生的学习成绩好了才会让家长放心,让学校满意,让社会满意。
要让教师的教学理念被学生接受,就必须考虑学生合理的要求。学生有哪些合理要求呢?美国人本主义哲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了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况,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又会迅速地被另一个欲望所占领。……人类的需求构成了一个层次体系:生理、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而每当一种需要得以满足后,另一种需要便会取而代之。” 根据马斯洛的人的心理需要的理论,作为学习主体的当今的中学生,他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已经不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他们现在正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安全稳定的时代。他们现在最主要的心理需求是:爱、尊重和自我实现三个层面。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关心学生正当的心理需要。
1.爱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一个具有相当程度安全感的人,会开始感到非常需要朋友、爱人、孩子、家人以及在群体中所处的恰当的位置。当爱的需要受到挫折是引起人们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在教学中,如果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关爱,就会给他的学习行为带来麻烦,至少也会影响到他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必须关爱每一个学生。
从整体上说,广大教师都是十分有爱心的,都能做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但是对于多数教师而言,对优生的关爱做得非常好,而对于差生的关爱就做得要差一点了。我要强调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爱优生,还要关爱差生,而且对差生的关爱在某种程度上说比对优生的关爱更重要。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的工作是面向全体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对所有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放弃,不抛弃。即使有的学生的学习基础暂时较差,行为习惯不好,也不要放弃他们,不要抛弃他们,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沈国斌那样的潜力,都是未来的牛顿、爱因斯坦。当然,差生的转化工作的确是十分艰巨的,绝不是三言两语,一朝一夕的工夫就可以搞定的,要作好长期奋战的准备。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要特别强调恒心和耐心。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三两天是不成问题的,三五月也不成问题,甚至三年五载也不成问题。但是要做到几十年如一日地关爱学生,不知疲倦地教育学生,那就不是容易的了,能够将对学生的关爱做到这个分上,也堪称教育家了,是孔子、陶行之那样的人。我们大多数的教师也许不敢奢求达到孔子、陶行之那样的境界,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做到经常性地,在学生表现出可爱的时候,发自肺腑地表达一下教师的关爱之情。也许就是我们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就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爱。只要学生接收到了教师爱的信息,教师的工作便成功了。
教师还要注意的是: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较多,在家中享有了太多的关爱,对于教师的关爱的感觉不是十分灵敏;甚至还会将你的正常的关爱理解为“过度关爱”,不但不领情,反而还会厌烦。所以,教师在表达对学生的关爱的时候,还要学会察言观色,看学生是否乐于接受你的关爱方式。如果学生不接受你的关爱方式,可以寻找别的方式,让学生能感受到你的关爱,从而接受你,喜欢你。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高效的首要保障。
教师不但要关爱学生,还要教育学生学习关爱他人。只有在教室中充满了爱,有了爱的阳光普照,学生的学习效果才好。
只要教师能始终如一地关爱学生,学生最终一定会接收到教师关爱的信息的。学生一旦接收到了教师的爱,皮格马立翁效应就一定会发生,课堂教学的高效就易如反掌了。
2.尊严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一旦爱的需要被满足,尊重的需要便显露了,即需要某种建立在稳固坚定基础之上的对于自我的高度评价,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的尊敬。” 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
俗话说:“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一个人如果没有尊严,就没有了追求,没有追求就什么事都不想做。如果一个学生没有了尊严就会不思进取。如果是哪位教师让他失去了尊严,他就会和那位教师唱反调,甚至干扰教师的教学工作,更有甚者还会攻击教师的身体,危害教师的生命,或者危害自己的生命。这样的悲剧的上演已经不是一件两件。因此,对学生的尊严必须维护,否则高效课堂只是一句空话。
教师怎样才能维护学生的尊严呢?首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不要将学生的隐私暴露给他人。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将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名并公之于众。当然,考得好的学生的成绩除外。因为他们的成绩非常好,公布出来有利无弊。一方面,公布他们的成绩不但不会伤害他们的自尊,还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另一方面,他们的成绩公布出来也可以作为别的学生学习的榜样,追求的目标。所以公布部分优生的成绩不但不会伤害他们的尊严,反而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尊严。然而,对于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的成绩则不宜公布。否则会损害他们的尊严,会影响到他们正常积极的学习心境,从而影响到学习的效果。那么对于当堂演练的问题应该如何处理?我认为对于学生当堂演练的问题的讲评应该首先肯定其优点,然后指出其错误或不足之处,最后鼓励学生进一步努力,力争下一次做得更完美。
其次,在批评学生时也要维护学生尊严。维护学生尊严并非学生犯了错误也不批评教育,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不是对学生真正的关爱,也不不是对学生的尊严的维护,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或者是对关爱和尊重的误解。因此教师要关爱学生,要维护学生的尊严,就要培养学生积极、正常的尊严观。知道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知耻而后勇,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真正能为自己赢得尊严的品德和学业的修为之上。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教师则应当根据相关的法纪规范和道德准则对其给予相应的批评教育。这样,学生才能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误,错在什么地方,错误的程度如何,有利于学生在后来的行为中进行相应的校正。
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的时候,切忌挖苦讽刺,态度要热情。教师批评教育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是对学生的关爱,是对学生的尊重。正如古语所说:“士可杀,不可辱。”烈士断头是令人尊敬的。同理,对犯错误的学生的批评教育处罚是对学生的尊重。只要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关爱学生,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学生一般都会接受教师的批评教育,乃至惩罚。但是,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教育不是出于对学生的关爱,而是出于对学生的错误行为的厌恶,要宣泄一下自己心中的愤怒之情,于是批评教育学生的时候不注意自己的态度,不讲究语言分寸,哪句话难听就说哪句,对学生讽刺挖苦。这样通常会严重伤害学生的尊严。学生对讽刺挖苦他的教师是非常反感的。此外,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的时候,尽可能地及时,尽可能地就事论事,不要去翻旧帐,不要无限引申,上纲上线。学生对翻旧帐和上纲上线的教师也是非常反感的。一个教师一旦成了学生反感的对象,正常的教学秩序都很难维持,更说不上课堂教学的高效了。
要满足学生尊严的心理需要,还应该让教师有尊严。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尊严的教师能够教育出有尊严的学生。因此,古人强调师道尊严,结合古代社会具体的时代背景来看不是没有道理。然而,在当今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尊师重教的风气却在一定程度上淡薄了。教师没有尊严,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和效法的榜样,就不知尊严为何物,就没有正确的尊严观,其尊严的心理需求就无法正常地满足,将会极大的干扰其灵魂和行为。
高效课堂的建设必须依靠全体学生全力以赴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步骤和环节之中去才能实现,所以要建设高效课堂教学,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3.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就是成为自己所能够成为的那个人。……知道与理解的需要也是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
“成为自己所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只是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高远,有的渺小;有的切实可行,有的依稀渺茫。教师要关心和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远大的人生理想。只有理想和目标明确了,学生的学习和奋斗才有方向和归宿,才会朝着自己的理想奋力追求,才会认识到学习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才能更大程度地挖掘和发挥其最大潜力。
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确定自己的人生理想。理想具体化就是自己的人生目标。目标有:总体目标、具体目标,长远目标、阶段性目标、近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将自己的目标和实施办法写在纸上,让抽象的理想具体化、形象化、文字化。这样,学生的人生理想就会更加清晰明确,更加具体可感,更加可操作。
学生按照自己所定的人生目标一个一个地实施,只要实现了一个目标,哪怕是一个极细微的目标,往往都会产生一种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这是人生需要的最高层次。这种需要一旦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随之产生,其学习热情就会如火山一般爆发,他的理想的实现也就无庸置疑,甚至还会超越自己的人生理想。正如沈国斌一样,一道几何题,一句朴素的赞美,就让他享受到了自我实现的幸福,以至于超越梦想,创造了人生辉煌。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充满激情地学习的课堂就是最高效的课堂。
综上所述,我认为高效课堂教学的建设既需要练外功:研究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环节、教学流程。更需要练内功:研究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 凌志军.《成长比成功更重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第3版,第259-260页.
[2] 美国,马斯洛著,刘烨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2003年第1版,第1页.
一.范例引路。面对一个习作话题,小学生常常觉得无处着手,具体讲,就是不知道选取什么素材,也不知道怎样写才能写好,这两个问题,一个是内容问题,一个是方法问题。讲师纯粹的理论讲解是没有用处的,因为小学生的理性认知远远达不到这一层次,这就要求老师要遵循小学生的形象认知规律,举例说明。由此看,教师的“教”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会再到熟练,由他主到自主的主导因素。比如,教师举语文教材里的作家作品。语文教材里面的文章可谓“无山不含玉,无水不藏珠”,其中的人、事、景、物可为我们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选入教材的课文,无论是从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还是从文章的语言上,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文章的特点和生成性资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例如,指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时,让学生阅读鲁迅先生《闰土》中捕鸟的一段文字: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木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教师在学生反复阅读后讲解:这段文字用“扫开、支起、撒、系、牵、拉、罩”等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写了捕鸟的过程,属于细节描写。这样,学生就对“细节描写”这个抽象的概念有比较明确的感性认识了,也知道了自己应该选取什么素材,对素材进行怎样的具体表达了,心理的第一道难关就突破了。
二.宽容学生模仿。吕叔湘先生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例如我们例举了《闰土》中的细节描写,学生学习后写出了《爷爷与羊》的习作:
爷爷推开羊圈门,羊以为爷爷来添草,便涌向爷爷,爷爷一手手牵一只出圈,一手关上圈门,然后在羊的头上地抚摸,羊以为爷爷给它挠痒痒,很乖顺地站着,爷爷乘其不备双手抓起轻轻地放倒在地,羊还等爷爷给它舒服,静静地躺着,这时候,爷爷一手从羊的肚皮处手捋起厚厚的羊毛,一手拿起剪刀“嚓嚓”地剪不到五分钟,羊半个身子上的毛被剪完了,爷爷把羊翻个身,又剪,毛剪完了,爷爷在羊身上用力一拍,羊感觉疼了,这才站起来,爷爷笑呵呵地提起所剪的羊毛,夸耀他的技术——爷爷所剪的羊毛是个整体,你不仔细看的话会认为爷爷在抖动一张整羊皮呢。
爷爷剪羊毛,羊竟然舒服的躺着,爷爷所剪的羊毛竟然是一个整体,这些足以爷爷的技术之好。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更表现在怎样做。”描写人物行动时也是这样,特别是“他怎样做”时常常被人忽视的细枝末节,即看似无关紧要的“小动作”,以此来凸显人物的个性特征——思想的、品格的、性格的、心理的以及习惯的,等等,这就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三.鼓励学生创新。教师不仅要宽容学生模仿,更要鼓励学生创新。小学生的创新,不是习作各要素的全方位标新立异,而是局部的“点点滴滴”的求变。例如有学生在学习细节描写后,写下了这样的片段:
妈妈打开锁着的柜门,取出一个小红包,走到灯下,一层一层地接开红包,钱呈现在眼前,妈妈的眉头一挑,嘴角一翘,一种欣喜写在脸上。她伸出一根指头在舌头上蘸了唾液,然后用湿指头搓钱,边搓边数,数了十多张,用细线轻轻地一捆,递给我,说:“这是报名用的钱,装在内衣兜里,到学校后就赶紧交给老师。”